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忠義兩難全的華容放曹,關羽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兩全其美

真假三國縱橫談17:關羽該不該華容放曹

在上一回的文章中, 筆者已經和大家說了華容放曹的虛實問題, 在這一回, 筆者想和大家探討一下, 關羽該不該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從小說的藝術性上來說, 作者這樣寫是成功的, 寫出了人的精神世界裡, 情和理的深刻衝突。

從大義上講, 關羽在華容道截獲曹操, 這樣的機會真可謂是千載難逢, 理應將殃國害民的曹操擒獲或者梟首以謝天下;但是從私人感情上來講, 則又沒那麼簡單。

關羽是個硬漢子, 面對失魂落魄、焦頭爛額、危在旦夕, 但昔年又對自己有著大恩的曹操的苦苦哀求,

如果根本置之不理, 上前去就一刀將曹操梟首或者將其擒獲、然後去表功, 讀者又會做何感想?你會不會覺得這個關羽也未免太過忘恩負義了吧!

義貫千秋的關羽

由此看來, 關羽放走曹操才是完全符合他的性格和邏輯的。

曹操在華容道上的苦苦哀求的可憐之狀, 已經足以讓關心心軟;而關羽考慮得更多的恐怕還是當年自己在決心離開曹操之時, 曹操追贈他錦袍, 橋上臨別贈言, 殷勤致語, 種種依依不捨之狀。 若是曹操有心想要陷害他, 恐怕他就有十條命也早已去見了閻王了, 自然也就不會再有今日的這場相逢了。 感念及此, 關羽終於完全心軟了, 放了曹操一馬。

也正因為有了這段華容放曹, 關羽的形象一下就變得光彩多了。 他不單純地只是一個政治機器, 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的人, 贏得了底層民眾的心。

《三國演義》將曹操塑造成大奸大惡之人, 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使曹操的奸賊形象深入人心。 在許多讀者心目中, 不是不知道曹操委實太壞了,

不是不痛恨曹操。 筆者上回提到的蒲松齡改造的華容道故事就迎合了相當一部分讀者的心。 但那個故事很快就煙消雲散, 顯然是沒有多大的生命力, 還是《三國演義》裡的華容放曹更迎合人心。

讀者顯然還是覺得要放走曹操, 這才是他們心目中的關羽。 許多讀者在讀到這裡的時候, 一方面既為放走曹操而感覺萬分惋惜, 另一方面卻又覺得理所當然, 應該如此。 這樣的一種矛盾的心理, 也為《三國演義》平添了許多審美情趣。

魯迅先生對華容道放曹這段非常的欣賞, 他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文中說, “寫華容道上放曹操一節, 則(關羽)義勇之氣可掬, 如見其人”。 他還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 華容道這一段“敘孔明止見狡獪,

而羽之氣概則凜然, 與元刊本平話, 相去遠矣”。 的確, 《三國演義》這一改寫, 將一個有血有肉、義貫千秋的關羽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 給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華容道

但問題來了!關羽放走曹操, 我們可以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表示理解、欣賞和同情,

但關羽以私害公的罪名則是跑不了的!放走曹操, 固然是成全了他和曹操之間的義, 但是作為臣對劉備這個君的忠呢?忠和義的自相矛盾, 關羽的完美形象又怎麼解決呢?

這自然是一個棘手的難題, 為了給關羽辯解, 許多讀者也是想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

最具代表性的說法之一是, 諸葛亮在華容道上堅持用關羽而不用張飛或者趙雲等人, 是因為夜觀天象, 知道曹操氣數未盡, 這才將這個人情留給關羽, 借他之手放走曹操, 而下竟然就是諸葛亮所希望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曹操一死, 漢室復興, 則劉備稱帝無望;曹操如不死, 則漢室不興, 即便曹操不篡漢, 其子也必然會篡, 這樣一來, 主公玄德稱帝就有了希望。 所以說,關羽放走曹操竟然是利大於弊!

還有一種解釋是說,如果曹操一死,曹操勢力必衰,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劉備,而是孫權。孫權以遠遠超出劉備的實力,吃掉劉備是必然的。而曹操不死的話,曹操的勢力仍是最為強大的,孫權不敢掉以輕心,必然會繼續聯劉抗曹,不敢有絲毫的造次。

不管哪種解釋,關羽放走曹操,都是諸葛亮所期望的。這樣反而是有利於劉備的,是大大的忠!這樣一來,關羽也即是忠義兩全了!

這們的邏輯貌似有理,但仔細一想,還是不行!這不像是諸葛亮的智謀,倒像是不可告人詭道了!這還在其次,關羽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就算他放走曹操的行為客觀上有利於劉備,但仍不能說明他主觀上不忠於劉備的心理。如果關羽對諸葛亮的意圖心領神會,因此而放了曹操,那麼他豈不是在演戲,他和義又體現在哪裡呢?

所以說,不管怎麼解釋,都無法自圓其說!

幾百年以來,人們也都一直在為關羽的完美形象而絞盡腦汁,但事到如今依然沒有辦法。

但這又能怎樣呢?忠和義的矛盾衝突自古以來即有。

在《左傳》中記載了刺客鉏鸒的故事。他是春秋時晉國人。當時晉國君晉靈公荒淫暴虐,橫徵暴斂,晉國民怨沸騰。宰相趙盾屢屢進諫勸靈公改正,靈公全然不聽,反有厭惡之意。

前607年,靈公寵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賈獻計加害趙盾,曰:“臣有客鉏鸒者,家貧,臣常接濟之,其感臣之惠,願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國!”

是夜,靈公和屠岸賈密召鉏鸒,賜酒食,告以“趙盾專權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誤事。”

鉏鸒領命後潛伏趙府左右。五更,見重門洞開,鉏鸒進中門,看到堂上燈光影影,趙盾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然於堂上坐以待旦上朝。鉏鸒大驚,退出門外,歎曰:“恭敬如此,忠義之臣也!刺殺忠臣,則為不義;受君命而棄之,則為不信。不信不義,何以立於天地之哉?”乃呼於門曰:“我,鉏鸒也,寧違君命,不忍殺忠臣,我今自殺!恐有後來者,相國謹防之!”言罷,向門前一株大槐一頭觸去,腦漿迸裂而死。他的死驚動了守門人,報知趙盾,趙盾歎息不已,吩咐暫將鉏鸒淺埋於槐樹之側。

忠義不能兩全之下,鉏鸒選擇了撞樹自盡

這樣的事情後世還有許多,說明在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中,有某種深刻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往往是無解的!

《三國演義》中華容放曹的故事即是一例,只不過這是出於作者的虛構。這樣的故事固然是使關羽的形象更加動人、血肉飽滿,有著更深刻的審美趣味。但同時,也使不少後人為他的忠義不能兩全而傷透了腦筋。而作者估計也早就想到了這點,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吧!

所以說,關羽放走曹操竟然是利大於弊!

還有一種解釋是說,如果曹操一死,曹操勢力必衰,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劉備,而是孫權。孫權以遠遠超出劉備的實力,吃掉劉備是必然的。而曹操不死的話,曹操的勢力仍是最為強大的,孫權不敢掉以輕心,必然會繼續聯劉抗曹,不敢有絲毫的造次。

不管哪種解釋,關羽放走曹操,都是諸葛亮所期望的。這樣反而是有利於劉備的,是大大的忠!這樣一來,關羽也即是忠義兩全了!

這們的邏輯貌似有理,但仔細一想,還是不行!這不像是諸葛亮的智謀,倒像是不可告人詭道了!這還在其次,關羽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就算他放走曹操的行為客觀上有利於劉備,但仍不能說明他主觀上不忠於劉備的心理。如果關羽對諸葛亮的意圖心領神會,因此而放了曹操,那麼他豈不是在演戲,他和義又體現在哪裡呢?

所以說,不管怎麼解釋,都無法自圓其說!

幾百年以來,人們也都一直在為關羽的完美形象而絞盡腦汁,但事到如今依然沒有辦法。

但這又能怎樣呢?忠和義的矛盾衝突自古以來即有。

在《左傳》中記載了刺客鉏鸒的故事。他是春秋時晉國人。當時晉國君晉靈公荒淫暴虐,橫徵暴斂,晉國民怨沸騰。宰相趙盾屢屢進諫勸靈公改正,靈公全然不聽,反有厭惡之意。

前607年,靈公寵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賈獻計加害趙盾,曰:“臣有客鉏鸒者,家貧,臣常接濟之,其感臣之惠,願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國!”

是夜,靈公和屠岸賈密召鉏鸒,賜酒食,告以“趙盾專權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誤事。”

鉏鸒領命後潛伏趙府左右。五更,見重門洞開,鉏鸒進中門,看到堂上燈光影影,趙盾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然於堂上坐以待旦上朝。鉏鸒大驚,退出門外,歎曰:“恭敬如此,忠義之臣也!刺殺忠臣,則為不義;受君命而棄之,則為不信。不信不義,何以立於天地之哉?”乃呼於門曰:“我,鉏鸒也,寧違君命,不忍殺忠臣,我今自殺!恐有後來者,相國謹防之!”言罷,向門前一株大槐一頭觸去,腦漿迸裂而死。他的死驚動了守門人,報知趙盾,趙盾歎息不已,吩咐暫將鉏鸒淺埋於槐樹之側。

忠義不能兩全之下,鉏鸒選擇了撞樹自盡

這樣的事情後世還有許多,說明在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中,有某種深刻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往往是無解的!

《三國演義》中華容放曹的故事即是一例,只不過這是出於作者的虛構。這樣的故事固然是使關羽的形象更加動人、血肉飽滿,有著更深刻的審美趣味。但同時,也使不少後人為他的忠義不能兩全而傷透了腦筋。而作者估計也早就想到了這點,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