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抗日戰爭時期為何稱日本人為小日本?

抗日戰爭時期對日本人的稱呼有兩個:日本鬼子和小日本。 後者比較普遍。 但是何為如此稱呼呢?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 因為日本人的身高!日本兵各個矮的出奇, 親歷抗日戰爭的人都說到的日本兵身高大多在160釐米以下。

據日本國內研究者近年來公佈的史料,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 大部分日軍士兵的身高在150—160釐米之間。 1939年之後, 日本陸軍士兵的身高日漸降低, 很多根本不適合服兵役的青年, 被驅趕到中國戰場上當炮灰。 1927年, 日本頒佈的《昭和2年兵役法》曾將適齡青年分為5種。 身高超過150釐米, 且各項身體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甲種兵役人員”, 身高在150釐米以上, 身體大部分指標優良的青年屬於“乙種兵役人員”, 身高在145釐米以上的屬於“丙種”, 有精神異常或者身高不足145釐米的屬於“丁種”, 而完全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員一般被劃為“戊種兵役人員”。

日本人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參加戰爭、上戰場, 為逃避當兵有人在檢測視力時故意讀錯, 這樣就能繼續上學了;或者是檢測出患上重病。 抗戰期間日本人研究中國人的基因或是讓日本兵強行和中國女人在一起繁衍後代或許也是因為想改變日本人身高的缺點,

這也導致後來日本對中國俘虜的解剖和更多慘絕人寰的試驗的發生。

抗戰剛開始日本兵大部分還是甲種兵役人員, 兵力還算雄厚, 但是後來日本兵慢慢地都成了老弱病殘、半盲半瞎的, 這時中國軍人就知道日本即將完了, 勝利即將到來!其實從“小日本”這個稱呼上也能看出國人對日本的憤懣。

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造下南京大屠殺這一驚世慘案, 甚至還修改教材歪曲歷史事實。 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