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什麼才是愛孩子的正確方式?父母都該學會這3點

文/小妖精

胡可在一次採訪中, 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未來生活能否幸福, 工作是否成功, 源自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愛的能力。 在她看來, 一般父母相愛, 家庭和諧的家庭, 能給予孩子更多擁有愛的能力, 因此, 她和沙溢之間從不避諱在孩子們面前秀恩愛, 通過這樣的一種言傳身教去告訴孩子們, 怎麼獲得愛並且怎麼去愛別人。

胡可這樣的教育理念被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們認可, 在他們看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在家庭教育的核心中, 愛的教育越來越重要。 那麼, 父母與孩子之間該建立一種怎樣的愛的關係?在我看來,

關鍵是把握好愛的層次。

01

這第一層愛, 作為父母得先愛自己, 才有能力愛家人。 特別是媽媽們, 活好自己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在多數媽媽的心理, 總覺得做了媽媽後, 要對孩子好, 就把大部分的愛都給了孩子, 剩下的給了老公和家人們, 最後發現沒有留給自己的愛了。 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 在家庭育兒路上, 很多媽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都關聯在了孩子和老公身上。

“女人的生存之道, 不該只是放在家人身上, 而要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 ”這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上野千鶴子說的。 這個話從表面上看很直白, 也有點殘酷。 但事實上真是因為太多媽媽在養兒育女, 孝順公婆和做一個賢內助的過程中,

越來越多的失去了自己原本的一些興趣愛好和個性標籤。

“有了孩子後, 你有多久沒給自己買衣服了?你有多久沒去看一場電影了?你有多久沒去做指甲和美容啦?”將這些問題拋給有孩子的朋友、同事以及閨蜜們, 她們中的大多數回答:“自從有了孩子, 一顆心都在孩子身上, 省吃儉用, 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 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下降了好幾個檔次。 ”

可以理解大家的答案為什麼如此一致, 因為孩子出生後, 媽媽要親自餵奶, 對於孩子的辛勞付出, 會遠遠超過家裡的其他人。 全心為了孩子, 一切為了孩子, 這樣的理念更容易被植入媽媽們的思想裡。 但總是把最好吃的食物給孩子吃的媽媽, 孩子不會懂得與她分享美味;一個為愛扛住所有委屈的女人, 往往求不得愛情的成全。

“我希望在我右手拿著奶瓶, 左手拿著廚房鏟子的時候, 我的眼睛還可以望向遠方, 我還能感受四季的變化。 ”這是劉若英當媽後的心態。 很多人都以為劉若英結婚生子後,

重心會回歸家庭, 喜歡她的粉絲都擔心她會不會從一個文藝女青年轉變成普通的家庭婦女。

但對於“文藝女青年”這個標籤, 劉若英始終沒有放棄。 最近一年多, 她一直在忙著自己的“我敢Renext”世界巡迴演唱會, 直到6月24日揚州演唱會的落幕, 這也是劉若英在大陸的最終場。 除了演唱會, 她的編劇工作也在進行著, 據說她的導演處女作還沒拍就在第14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上拿了獎。

沒有請保姆, 劉若英對自己興趣愛好的追隨, 是在孩子睡後的時間裡。 像劉若英這樣的媽媽一般都是一邊照顧孩子, 一邊也不會忘了自己的興趣愛好。 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 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寄託, 就不會將全部寄託放在孩子身上。

02

這第二層愛的解讀, 就是父母得給予孩子恰當的愛。

現實生活中, 很多父母知道要給孩子愛, 但不知道怎麼很好地愛。 比如, 有些父母總是對自己孩子高標準要求, 總覺得自家孩子不如別人家的, 不能給予孩子恰當的鼓勵, 也擔心在孩子面前過分示愛不好, 最後讓孩子喪失信心,變成真的不行了;還有些父母會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們會往孩子接受愛的大口袋裡拼命填滿愛,對於孩子的要求百分之百滿足。這樣的愛是一種溺愛,很有可能養育出一位自私冷漠的孩子,因為自小孩子只知道索取愛,不懂得付出愛。

如何正確區分嚴厲的愛、溺愛以及正常愛之間的界限?

第一,父母給予孩子平等的尊重,並懂得適當放手。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在給予孩子恰當保護的基礎上,尊重孩子渴望探索的自由意志,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尊嚴。

第二,溺愛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包辦替代和特殊待遇。處處特殊照顧孩子,讓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無形中高人一等。父母們要記得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說“不”,恰當的時候甚至可以制定一些家規來提前約束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

第三,愛是給予孩子信任和接納,同時溫和而堅定地建立規則。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父母堅定地同他們站在一起,當孩子被誤解時,甚至當孩子犯錯誤時,他們都需要父母堅定不移的愛和共同承擔。

對於這一點深有感觸,記得我小時候與鄰居家的孩子打架,驚動家長後,我媽媽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完全不問為什麼打架的來龍去脈,將我痛駡或痛打一頓,總覺得用這種嚴厲懲罰能制止下一次打架事情的發生。殊不知,我媽媽的這種粗暴行為,當很多次打架不是因我挑起時,我心裡的委屈感與日俱增,這同時也助長了鄰居家孩子下次找我打架的氣焰。

03

這第三層愛,就如本文開頭提到的胡可的觀點:父母恩愛,給予孩子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非常重要,用言傳身教讓孩子去感知愛。

前幾周,與朋友討論一個話題:爸媽婚姻幸福是不是能讓自己的孩子對婚姻的期待與憧憬更多一些,也會讓他們更容易走進婚姻生活?

對此,朋友的回答是會。因為她身邊那些父母家庭婚姻幸福的同學和朋友,他們大多數都早早走進了婚姻,開始了結婚生子的生活,目前看起來都過得挺幸福的。反之,她自己都快過了20幾歲這一傳統意義上的戀愛最好時機,家裡人催著她戀愛,但她對於戀愛結婚這件事沒有憧憬。因為一直以來,父母沒有讓她感知到婚姻的美好幸福,導致她對婚姻這件事有點排斥,擔心婚後沒有信心過好。

從小就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可以具備更多尋找幸福的能力。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世界上並不缺少會成為“天才”的孩子,而是缺少懂得用愛培養孩子的好父母。你懂愛,你的孩子才能學會愛,真正的愛來自於內心,與孩子的心對話,與自己的心對話,說到底,家庭教育愛的核心也就是心和心在一起。

最近很榮幸被邀請試讀《別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這本親子育兒書,一本寫給所有媽媽們的親子精神修煉書,最特別的地方,這是親寶寶聯合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聯合重磅打造的,歷經半年精心編印策劃。書裡的48個親子小故事,都是親寶寶特約作者們的親身育兒實踐總結。

關於愛的三層解讀,在這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書裡有怎麼愛的探討,也有怎麼教和怎麼養的解讀,全部是媽媽們的育兒乾貨分享,這些文章也都在親寶寶的親子小報裡刊發過,收穫了大家一致好評的。

戳這裡,查看更多書中的親子故事

↓↓↓

最後讓孩子喪失信心,變成真的不行了;還有些父母會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們會往孩子接受愛的大口袋裡拼命填滿愛,對於孩子的要求百分之百滿足。這樣的愛是一種溺愛,很有可能養育出一位自私冷漠的孩子,因為自小孩子只知道索取愛,不懂得付出愛。

如何正確區分嚴厲的愛、溺愛以及正常愛之間的界限?

第一,父母給予孩子平等的尊重,並懂得適當放手。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在給予孩子恰當保護的基礎上,尊重孩子渴望探索的自由意志,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尊嚴。

第二,溺愛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包辦替代和特殊待遇。處處特殊照顧孩子,讓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無形中高人一等。父母們要記得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說“不”,恰當的時候甚至可以制定一些家規來提前約束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

第三,愛是給予孩子信任和接納,同時溫和而堅定地建立規則。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父母堅定地同他們站在一起,當孩子被誤解時,甚至當孩子犯錯誤時,他們都需要父母堅定不移的愛和共同承擔。

對於這一點深有感觸,記得我小時候與鄰居家的孩子打架,驚動家長後,我媽媽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完全不問為什麼打架的來龍去脈,將我痛駡或痛打一頓,總覺得用這種嚴厲懲罰能制止下一次打架事情的發生。殊不知,我媽媽的這種粗暴行為,當很多次打架不是因我挑起時,我心裡的委屈感與日俱增,這同時也助長了鄰居家孩子下次找我打架的氣焰。

03

這第三層愛,就如本文開頭提到的胡可的觀點:父母恩愛,給予孩子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非常重要,用言傳身教讓孩子去感知愛。

前幾周,與朋友討論一個話題:爸媽婚姻幸福是不是能讓自己的孩子對婚姻的期待與憧憬更多一些,也會讓他們更容易走進婚姻生活?

對此,朋友的回答是會。因為她身邊那些父母家庭婚姻幸福的同學和朋友,他們大多數都早早走進了婚姻,開始了結婚生子的生活,目前看起來都過得挺幸福的。反之,她自己都快過了20幾歲這一傳統意義上的戀愛最好時機,家裡人催著她戀愛,但她對於戀愛結婚這件事沒有憧憬。因為一直以來,父母沒有讓她感知到婚姻的美好幸福,導致她對婚姻這件事有點排斥,擔心婚後沒有信心過好。

從小就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可以具備更多尋找幸福的能力。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世界上並不缺少會成為“天才”的孩子,而是缺少懂得用愛培養孩子的好父母。你懂愛,你的孩子才能學會愛,真正的愛來自於內心,與孩子的心對話,與自己的心對話,說到底,家庭教育愛的核心也就是心和心在一起。

最近很榮幸被邀請試讀《別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這本親子育兒書,一本寫給所有媽媽們的親子精神修煉書,最特別的地方,這是親寶寶聯合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聯合重磅打造的,歷經半年精心編印策劃。書裡的48個親子小故事,都是親寶寶特約作者們的親身育兒實踐總結。

關於愛的三層解讀,在這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書裡有怎麼愛的探討,也有怎麼教和怎麼養的解讀,全部是媽媽們的育兒乾貨分享,這些文章也都在親寶寶的親子小報裡刊發過,收穫了大家一致好評的。

戳這裡,查看更多書中的親子故事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