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位濰坊名醫是乾隆皇帝的救命恩人

清初, 濰坊出了一位知識淵博、才思橫溢的名醫——黃元禦。 提起黃元禦,也許很多人都感到陌生,然而在中醫研究者和愛好者中,“黃元禦”這個名字卻是如雷貫耳。 黃元禦出身於濰坊昌邑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祖先是在腥風血雨的明初政壇中屹立六朝的黃福。 而且他的祖父、父兄也都是有學問的人,作為清代著名醫學家、尊經派代表人物,黃元禦也是乾隆最信任的御醫之一,被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仁道藥濟”褒獎其學識,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黃藥師”“一代宗師”。

黃元禦, 名玉路, 以字行。 又字坤載, 號研農, 別號玉楸子。 清代山東昌邑黃家辛戈村人, 是明代名臣黃福十一世孫。 出身于書香門第的黃元禦, 自幼深受家學影響, 穎悟異常, “百家諸子之論, 率皆過目冰銷”。 少年時代, 黃元禦的父親為他請到了當時的昌邑名儒于子遽先生為師,

希望他能夠登科入仕,光耀門庭。 黃元禦也將“常欲奮志青雲, 以功名高天下”作為座右銘, 希望效仿先祖黃福,在未來作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立志做一名能擔負起忠君報國重任的良臣,決不辜負先祖的遺訓,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黃元禦的這一願望在而立之年被徹底打破。

當時,清朝的科舉制度規定五官不正,不能被委派官職。 這就意味著,科舉的大門從此在黃元禦的面前徹底地關閉了。 失去了奮鬥目標,幾十年所學忽然沒了用武之地,黃元禦心中悲痛可想而知。 但經過巨大的身心折磨之後,黃元禦從悲觀消沉中振作起來,立志生不為名相濟世,亦當為名醫濟人,他自述受庸醫所害,不願後人再遭此苦,

從而走上了棄儒從醫的道路。

黃元禦開始是從研讀張仲景的《傷寒論》入手的, 其後涉及到《金匱玉函要略》, 黃帝、岐伯《內經》, 扁鵲《難經》等中醫根本典籍。 他奉仲景等四人為“醫門四聖”。 他認為“四聖”之外, 歷代名醫持論多有偏失, 以至誤診死人,

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四聖“之書錯簡零亂, 兼之歷代傳注謬誤所致。 因此發願致畢生精力, 對“四聖”之書, 從源到流, 重加考訂, 還其本來面目, 以憑後世遵循。

黃元禦嚴謹的治學態度加之自身的不幸經歷, 使得他對醫學書本窮本溯源, 不惜時間與心血,

在學習書本知識和前人經驗的時候, 不僅能發微探幽, 勤奮不倦, 而且從不囫圇吞棗, 拘泥於一孔之見, 他集合眾多學術的精髓, 無論在醫療實踐還是在理論建樹方面, 都有自己獨到的一面。 臨床過程中, 他每次都能做到診斷準確, 剖析精確, 行醫不久便成為了譽滿杏林、遠近聞名的一代名醫。

黃元禦憑著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讀歷代中醫典籍,數年奮鬥,學術有成,開始懸壺濟世。在行醫過程中他不斷總結經驗,醫術精進,醫名大盛,當時的人們將他與諸城名醫臧枚吉並稱“南臧北黃”。乾隆十一年,山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災荒,據說在當時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然而當地官員卻毫無惜民的舉措,致使人們死於災荒的不計其數。黃元禦的父親貧病交加,也在這一年去世了。這場大災荒持續的時間很長,直到第二年也沒有好轉。

乾隆年間,由於昌邑紡織業已經初具規模,柳疃薑家寨等地的“寨子布”已經暢銷北京,有些商賈在北京還設有布莊商號。所以當時昌邑流傳著一個民謠是:“窮闖南,富進京,走投無路下關東。”黃元禦在這大災之年,沒有離開家鄉。他為父親送葬後,守在家中,為父丁憂。期間給災難中貧困多病的父老鄉親調藥治病,想病家之所想,急病家之所急,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富貴不淫,貧賤不欺。

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病重。太醫院與京城名醫多方調治無效,百醫束手。時值宮中有一宦官為昌邑人,他深知黃元御醫術高超,便向朝廷推薦。黃元禦多次推辭,最後乾隆以“五品頂戴、按品賜銀”之規宣召,黃元禦見無法推諉,便入了宮。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不情願的治病經歷竟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

據傳,入宮之後,乾隆想試探黃元禦的醫術高低,故意命人放下帷帳,讓一個宮女躺在裡面,只露出一隻手在帳外,讓他診脈。黃元禦診完退出,回復說:“龍體鳳脈,無藥可醫,恐不久于人世。”一旁的侍官將這句診斷回奏給乾隆,乾隆聽了心悅誠服,知道黃元禦確為良醫,立即宣令他診脈。

按照黃元禦開的藥方,乾隆很快就病癒了。病好以後,乾隆皇帝十分高興,認為黃元禦不但有真才實學還有著深厚的醫學造詣,於是便賜以重金來感謝這位救命恩人,同時還委以重任,讓他出仕為官,但是這些獎賞都被黃元禦嚴辭拒絕,經過一番斡旋之後,黃元禦留在了太醫院做起了御醫的差事。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皇帝南巡,黃元禦成為乾隆皇帝欽點的御醫奉詔侍從,隨駕從京城一路至武林,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沿途黃元禦多次為當地百姓治病,由於其藥方藥效神速,不僅受到了當地百姓的讚譽,更是讓乾隆皇帝為之驚歎。

黃元禦在太醫院的幾年時間中,雖在醫學上小有成就,然而卻並不得意,這種心情在《四聖心源·序》中說得非常明白:“顧自己巳以至壬申(1752),以至壬申,歷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長與以窮愁之境,而不頻假以蕭閑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時非多,勗之而已。”繁庶之務使他沒更多的時間完成著述,黃元禦為荒廢了這許多寶貴時光而深自惋惜。此後的日子裡,他更是惜時如金,全身心的投入到著述中去。

黃元禦身在朝廷,心憂天下。“為名醫濟人”的夙願,使其以省親為由辭返故里,結束了4年的御醫生活。返鄉不久,皇帝詔他回京,他冒了欺君之罪,使人報了一個病故,讓皇帝死了那份心。此後黃元禦便潛赴蘇杭。後半生一直避居江南民間,行醫研著。

黃元禦在行醫治病之餘,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於從事醫學理論研究。他一生著述頗豐,僅記于《清史稿》的就有11種,計98卷,數十萬字。其中《素靈微蘊》《四聖心源》《長沙藥解》《傷寒說意》《玉楸藥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四聖懸解》等,習稱“黃氏醫書八種”。此外,江南等地還流傳有《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及《瘟疫痘疹》等醫著。這些醫著,填補了中醫學未解之空白,獨成一家學說,名冠醫林,影響深遠。

黃元禦以其高超的理論,淵博的知識,非凡的醫學成就縱橫捭闔于醫林之中。儘管他對唐以後歷代醫家持有否定態度,“自命甚高,欲駕出魏晉以來醫者上,自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外,罕能免其詆詞者”,但就其醫學經典著作的研究上,他結合臨床經驗的大膽發揮,總結寫出了多種有獨特見解的傳世之作,其影響是深遠的,是無可非議的。清·張琦在《四聖心源·後序》中對黃氏的醫學成就有一段中肯的評價:“能讀黃氏之書則推脈義而得診法,究藥解而正物性,傷寒無夭劄之民,雜病無膏肓之歎,上可得黃、岐、秦、張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說,大可除河間、丹溪之弊,昭先聖之大德,作人生之大衛。”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黃元禦在行醫、著述生活中因過度勞累,身體中虛,漸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於昌邑城南隅書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十七日溘然長逝,時年五十四歲。乾隆皇帝得知黃元禦過世的消息後深感痛惜,親書“仁道藥濟”四個字緬懷其一生的醫術與醫德。

“仁道藥濟”意為“行仁道,以藥濟”,黃氏門生尊其為習醫祖訓。黃元禦自三十六歲開始從事著述,苦心經營近二十年,著書十四種,他的醫書十一種在其去世後不久,即由四庫全書編修周永年進呈,全數收錄,民間也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懸壺行醫者,無不知黃元禦,被稱為“黃藥師”“醫門大宗”、“一代之大醫”,其史事軼聞廣為傳載。宣統年間的《山東通志》,民國初年撰寫的《清史稿》都為他立傳,民國十二年(1923)昌邑學商各界捐資為之修整墳園,呈請入祀鄉賢祠。並於懸城西南門外及墓地立碑誌念。黃元禦終於像其先祖黃福一樣,名列正史、身登鄉賢,垂範千秋。

黃元禦憑著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讀歷代中醫典籍,數年奮鬥,學術有成,開始懸壺濟世。在行醫過程中他不斷總結經驗,醫術精進,醫名大盛,當時的人們將他與諸城名醫臧枚吉並稱“南臧北黃”。乾隆十一年,山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災荒,據說在當時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然而當地官員卻毫無惜民的舉措,致使人們死於災荒的不計其數。黃元禦的父親貧病交加,也在這一年去世了。這場大災荒持續的時間很長,直到第二年也沒有好轉。

乾隆年間,由於昌邑紡織業已經初具規模,柳疃薑家寨等地的“寨子布”已經暢銷北京,有些商賈在北京還設有布莊商號。所以當時昌邑流傳著一個民謠是:“窮闖南,富進京,走投無路下關東。”黃元禦在這大災之年,沒有離開家鄉。他為父親送葬後,守在家中,為父丁憂。期間給災難中貧困多病的父老鄉親調藥治病,想病家之所想,急病家之所急,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富貴不淫,貧賤不欺。

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病重。太醫院與京城名醫多方調治無效,百醫束手。時值宮中有一宦官為昌邑人,他深知黃元御醫術高超,便向朝廷推薦。黃元禦多次推辭,最後乾隆以“五品頂戴、按品賜銀”之規宣召,黃元禦見無法推諉,便入了宮。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不情願的治病經歷竟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

據傳,入宮之後,乾隆想試探黃元禦的醫術高低,故意命人放下帷帳,讓一個宮女躺在裡面,只露出一隻手在帳外,讓他診脈。黃元禦診完退出,回復說:“龍體鳳脈,無藥可醫,恐不久于人世。”一旁的侍官將這句診斷回奏給乾隆,乾隆聽了心悅誠服,知道黃元禦確為良醫,立即宣令他診脈。

按照黃元禦開的藥方,乾隆很快就病癒了。病好以後,乾隆皇帝十分高興,認為黃元禦不但有真才實學還有著深厚的醫學造詣,於是便賜以重金來感謝這位救命恩人,同時還委以重任,讓他出仕為官,但是這些獎賞都被黃元禦嚴辭拒絕,經過一番斡旋之後,黃元禦留在了太醫院做起了御醫的差事。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皇帝南巡,黃元禦成為乾隆皇帝欽點的御醫奉詔侍從,隨駕從京城一路至武林,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沿途黃元禦多次為當地百姓治病,由於其藥方藥效神速,不僅受到了當地百姓的讚譽,更是讓乾隆皇帝為之驚歎。

黃元禦在太醫院的幾年時間中,雖在醫學上小有成就,然而卻並不得意,這種心情在《四聖心源·序》中說得非常明白:“顧自己巳以至壬申(1752),以至壬申,歷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長與以窮愁之境,而不頻假以蕭閑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時非多,勗之而已。”繁庶之務使他沒更多的時間完成著述,黃元禦為荒廢了這許多寶貴時光而深自惋惜。此後的日子裡,他更是惜時如金,全身心的投入到著述中去。

黃元禦身在朝廷,心憂天下。“為名醫濟人”的夙願,使其以省親為由辭返故里,結束了4年的御醫生活。返鄉不久,皇帝詔他回京,他冒了欺君之罪,使人報了一個病故,讓皇帝死了那份心。此後黃元禦便潛赴蘇杭。後半生一直避居江南民間,行醫研著。

黃元禦在行醫治病之餘,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於從事醫學理論研究。他一生著述頗豐,僅記于《清史稿》的就有11種,計98卷,數十萬字。其中《素靈微蘊》《四聖心源》《長沙藥解》《傷寒說意》《玉楸藥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四聖懸解》等,習稱“黃氏醫書八種”。此外,江南等地還流傳有《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及《瘟疫痘疹》等醫著。這些醫著,填補了中醫學未解之空白,獨成一家學說,名冠醫林,影響深遠。

黃元禦以其高超的理論,淵博的知識,非凡的醫學成就縱橫捭闔于醫林之中。儘管他對唐以後歷代醫家持有否定態度,“自命甚高,欲駕出魏晉以來醫者上,自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外,罕能免其詆詞者”,但就其醫學經典著作的研究上,他結合臨床經驗的大膽發揮,總結寫出了多種有獨特見解的傳世之作,其影響是深遠的,是無可非議的。清·張琦在《四聖心源·後序》中對黃氏的醫學成就有一段中肯的評價:“能讀黃氏之書則推脈義而得診法,究藥解而正物性,傷寒無夭劄之民,雜病無膏肓之歎,上可得黃、岐、秦、張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說,大可除河間、丹溪之弊,昭先聖之大德,作人生之大衛。”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黃元禦在行醫、著述生活中因過度勞累,身體中虛,漸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於昌邑城南隅書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十七日溘然長逝,時年五十四歲。乾隆皇帝得知黃元禦過世的消息後深感痛惜,親書“仁道藥濟”四個字緬懷其一生的醫術與醫德。

“仁道藥濟”意為“行仁道,以藥濟”,黃氏門生尊其為習醫祖訓。黃元禦自三十六歲開始從事著述,苦心經營近二十年,著書十四種,他的醫書十一種在其去世後不久,即由四庫全書編修周永年進呈,全數收錄,民間也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懸壺行醫者,無不知黃元禦,被稱為“黃藥師”“醫門大宗”、“一代之大醫”,其史事軼聞廣為傳載。宣統年間的《山東通志》,民國初年撰寫的《清史稿》都為他立傳,民國十二年(1923)昌邑學商各界捐資為之修整墳園,呈請入祀鄉賢祠。並於懸城西南門外及墓地立碑誌念。黃元禦終於像其先祖黃福一樣,名列正史、身登鄉賢,垂範千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