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不靠外力靠村裡,互助幫扶共致富” 探秘淳化縣鐵王鎮北原村的脫貧模式

短短一年時間, 淳化縣鐵王鎮北原村2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提及此事, 村黨支部書記袁述平自豪地說:“我們村和其他村不一樣, 精准脫貧, 採取的是不靠外力靠村裡, 互助幫扶共致富的措施, 我們村已經沒有‘窮人’啦!”他的話, 讓人更想對北原村的脫貧模式一探究竟。

“村內結對互助幫扶”

自2006年以來, 在縣上的大力支持下, 淳化縣鐵王鎮北原村乘著“三告別”和新農村建設的“東風”, 由村委會幹部帶頭, 搞起蔬菜種植, 先後為該村解決了水、電、路等難題, 短短兩年, 村中不少人脫貧致富。 儘管北原村已形成良好的產業基礎,

但當2015年精准扶貧工作啟動時, 全村仍識別出貧困人口25戶、73人。

這25戶貧困戶幾乎都是“零收入”家庭, 種地為生靠天吃飯。 在充分徵求兩委會成員和群眾意見的基礎上, 該村旗幟鮮明地推出“不靠外力靠村裡, 互助幫扶共致富”的扶貧模式。 具體方案, 就是村委會4名成員每人包扶兩戶, 其餘5名黨員和12名入黨積極分子及致富帶頭人, 每人包扶一戶, 同25戶貧困戶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 幫扶產業以發展“短平快”的大棚蔬菜為主。 隨後, 村上爭取了15萬餘元扶持資金, 按照每棚補貼5000元的標準, 為貧困戶每戶新建了1座蔬菜大棚。 對有勞力、有資金的貧困戶, 收益歸個人所有;對勞力不足、無資金的特困戶, 包扶黨員和能人幫建基礎設施、幫指導技術、幫蔬菜銷售,

按照一定比例與被幫扶人效益分成。 最終, 在大家的努力下, 去年該村新建25棚菜, 棚均產值達15000元以上, 貧困戶人均最低收入5000余元, 高出脫貧標準3015元一大截。

“群眾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陳江東是北原村特困戶之一, 也是村書記袁述平的幫扶物件, 提起自己的經歷, 陳江東眼睛總是濕漉漉的。

他的妻子患重病, 孩子僅3歲。 陳江東人雖勤快, 但架不住喪母背債等生活沉重負擔的重壓, 無一技之長的他, 日子舉步維艱。 去年給村上貧困戶建蔬菜大棚時, 他一分錢沒有, 還不懂技術, 乾著急沒辦法。 袁述平找上了門, 先是替他墊付補助外的5000餘元費用, 之後還給他買苗子, 指導用藥施肥, 菜上市時又幫他銷售。

去年, 他一個棚收入14000元, 拿著來之不易的血汗錢, 陳江東立即還了袁書記墊的款。 按照當初的幫扶協議, 他應按2:8的比例給袁述平分紅, 可當他將2000元分紅送去時, 袁述平卻一分也沒收, 說:“只要你日子過好了, 我就心安了。 ”

北原村委會4名黨員幹部, 包扶全村最貧困的8戶人家。 去年, 村委會主任白社因病去世, 但他的包扶戶卻並未因此落空, 其餘3名幹部自覺擔起了他撂下的擔子, 確保了該村脫貧萬無一失。

“為民服務, 致富路上不停歇”

2016年, 北原村已實現完全脫貧, 而此時的北原村委會也忙的不可開交, 記者見到袁述平時, 他正在鐵王鎮政府與鎮黨委書記馬燕商量著, 如何鞏固脫貧成果, 他們想的更長遠, 把工作思路從“僅脫貧”轉變到“穩脫貧”上。

經過一年實踐, 他們發現精准脫貧存在的問題, 如:幫扶人負擔重、幫扶戶自身技術不過硬、整村致富相對緩慢等。

今年, 北原村計畫採取託管與自營相結合的模式, 對資金充足、勞動力富裕、產業發展積極性高的農戶支援擴大經營規模。 對於資金不足、掌握技術難、勞動力不足的農戶, 採取委託合作社託管的模式經營, 效益由農戶與合作社分紅, 農戶還可以在合作社內務工領取工資。 此外, 鐵王鎮目前正在積極洽談一個涉農項目, 一旦落戶成功, 該村蔬菜產業從種苗到管理到銷售將實現“一條龍”, 菜農種植風險將大大降低。

目前, 北原村正在籌建一個蔬菜交易市場, 位址就設在去年新建的25個大棚前, 預計趕第一茬菜收穫就可以投入使用,

鐵王鎮北片涼武帝、小池等7個村的蔬菜交易都將在這裡完成, 鎮黨委、政府已經提前謀劃了市場周邊的交通和水電設施建設, 從鄉村主幹道直通交易市場, 北原村的蔬菜種植將越做越紅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