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碎片化閱讀有多遠滾多遠,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夠了

有一次, 朋友問我:“你知道現在什麼資源最稀缺嗎?”

我想了想, 回答道:“注意力。 ”

朋友默許地笑了。

在如今這個時代, 誰獲取了盡可能多的注意力,

誰就是掌握了最為稀缺資源的贏家。

就像兩元店裡的喇叭錄音無限迴圈:“買不來吃虧, 也買不到上當, 真正的物有所值, 拿啥啥便宜, 買啥啥不貴, 隨便挑, 隨便選, 全場都兩塊……”

只不過, 打開文章後很可能你就後悔了, 這尼瑪就是吃虧上當來了。

其實這都是標題黨慣用的套路, 只要熟知這個套路, 什麼資訊都可以被包裝吸引眼球。

比如一看標題“一騷娘們整容三次均失敗, 最後被亂棍打死”, 打開一看, 尼瑪, 這不是三打白骨精嗎?

接著又一個資訊“七幼童嗷嗷待哺, 無私養父啊, 販嬰惡夫婦為奪嬰竟向你亮起屠刀”,

靠, 動畫片葫蘆娃。

讀者表示還沒有絕望。

點開“親生父母竟成禽獸, 未成年少女被迫賣身洗浴中心”, 原來是千與千尋, 呵呵。

還有這個, “震驚!拆遷辦頻繁光顧東京!”, 無語了, 是奧特曼大哥。

少一點套路, 多一點真誠, 好不好呀?

這都是拿著讀者的智商秀標題黨們無恥的下限啊,

只不過這一套還真吃得很開, 屢試不爽。

不過, 如果讓標題黨們開口講話, 想必也是一肚委屈:“沒辦法啊, 我不用, 別人就用, 而且這樣閱讀量確實高, 得吃飯活命啊。 ”

責任推來推去, 只能把帽子扣到注意力身上了,

誰讓如今是注意力資源稀缺的時代呢?

聽老人說過去的歲月, 一個村子只有一戶人家有台電視, 家家戶戶吃完飯就搬著小板凳就去看電視, 一屋子人擠在一起, 電視演啥就看啥, 那陣勢就像看電影一般熱鬧。

提起現在, 老人就歎口氣, 你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是啊,相對於過去資訊匱乏不便的年代,我們真得應該感恩於適逢一個資訊如此豐富快捷的時代。

可是,物極必反,資訊極度的豐富也讓我們困擾。

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切割得七零八碎,思維變得越來越淺薄,無法持久地進行深度思考。

現在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就是碎片化閱讀,即利用一切零碎的時間,進行快速反覆運算閱讀,不求甚解。

看起來挺吸引人,因為人人都忙,時間成本高,但又有學習的欲望,不用花很多時間就可以保持閱讀的習慣,這自然就很受歡迎。

類似的說法還有多工並行,一心多用,總之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零碎時間,做盡可能多的事情。

這都是一廂情願的自欺罷了。

因為人的大腦根本就無法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人只能一次做一件事。

多工處理的概念來自電腦,其實電腦也並不是同時運行多工,而是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任務,但它的切換速度夠快,看起來好像是能多工處理罷了。

電腦在處理任務之間的切換時,會將一些資訊放入臨時緩存,釋放空間。等切換到另一個任務時,可以無縫銜接到臨時緩存,就像在網上看電影,緩衝好了可以接著看。

道理很簡單啊,因為你的大腦根本來不及緩存,隨便什麼因素打擾,都會讓你顧此失彼,等回過神來已經浪費了不少時間。

其實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體會,心思在別處就很難做好當前的事情,比如你正躊躇滿志準備開始一項工作,突然老闆一個電話劈頭蓋臉訓斥了你一番,想必你就沒多大動力做這項工作了。

有一本書叫作《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作者特奧康普諾力就明確反對諸如碎片化閱讀、多工運行的說法,他認為少即是多,在如此講究快速反覆運算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慢下來,保持專注。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如果在這個方面用的比較多,那麼在別的地方就會用得少,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思維越來越膚淺,做事情的效率也越來越低。

據說曾國藩有一個讀書方法,那就是不讀完手上的一本,絕不會打開別的書。暫且不論讀書之法有別,但這種專注力還是值得學習的。

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真的應該好好保養自己的注意力了,一次做好一件事,這就夠了。

是啊,相對於過去資訊匱乏不便的年代,我們真得應該感恩於適逢一個資訊如此豐富快捷的時代。

可是,物極必反,資訊極度的豐富也讓我們困擾。

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切割得七零八碎,思維變得越來越淺薄,無法持久地進行深度思考。

現在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就是碎片化閱讀,即利用一切零碎的時間,進行快速反覆運算閱讀,不求甚解。

看起來挺吸引人,因為人人都忙,時間成本高,但又有學習的欲望,不用花很多時間就可以保持閱讀的習慣,這自然就很受歡迎。

類似的說法還有多工並行,一心多用,總之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零碎時間,做盡可能多的事情。

這都是一廂情願的自欺罷了。

因為人的大腦根本就無法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人只能一次做一件事。

多工處理的概念來自電腦,其實電腦也並不是同時運行多工,而是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任務,但它的切換速度夠快,看起來好像是能多工處理罷了。

電腦在處理任務之間的切換時,會將一些資訊放入臨時緩存,釋放空間。等切換到另一個任務時,可以無縫銜接到臨時緩存,就像在網上看電影,緩衝好了可以接著看。

道理很簡單啊,因為你的大腦根本來不及緩存,隨便什麼因素打擾,都會讓你顧此失彼,等回過神來已經浪費了不少時間。

其實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體會,心思在別處就很難做好當前的事情,比如你正躊躇滿志準備開始一項工作,突然老闆一個電話劈頭蓋臉訓斥了你一番,想必你就沒多大動力做這項工作了。

有一本書叫作《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作者特奧康普諾力就明確反對諸如碎片化閱讀、多工運行的說法,他認為少即是多,在如此講究快速反覆運算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慢下來,保持專注。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上,如果在這個方面用的比較多,那麼在別的地方就會用得少,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思維越來越膚淺,做事情的效率也越來越低。

據說曾國藩有一個讀書方法,那就是不讀完手上的一本,絕不會打開別的書。暫且不論讀書之法有別,但這種專注力還是值得學習的。

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我們真的應該好好保養自己的注意力了,一次做好一件事,這就夠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