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金兀術攻打大宋的一刀一劍,鐵浮屠與拐子馬!

金兀術是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 金朝名將、開國功臣。 有膽略, 善射。 初從完顏宗望追擊遼天祚帝於鴛鴦濼, 天會三年(1125年), 隨軍攻宋, 克湯陰, 參加圍攻東京。 天會六年(1128年), 率軍攻山東, 擊敗宋軍數萬, 連克青州、臨朐等城...

金兀術手底下有兩大部隊, 一個是鐵浮屠一個是拐子馬, 隨金兀術南征北戰, 立下了赫赫戰功。

“鐵浮屠”這一詞彙是南宋方面的軍民對金軍精銳重甲騎兵的稱呼, 並不是女真人自己的說法。 鄧廣銘先生認為“鐵浮屠”不是對某支部隊的特別稱呼, 凡是裝備精良的部隊, 所有望之如鐵塔的部隊, 都可以這樣稱呼。

只要是南宋史籍,提及“鐵浮圖”,必會稱其“常勝軍”、“精銳特甚”、“所向無前”諸如此類等等,其身份也應當不同於一般的女真騎兵。 “鐵浮圖”的任務是正面攻堅,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這也是為什麼要以犧牲騎兵的機動性為代價而裝備如此厚重鎧甲的原因。

金軍的“鐵浮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某些不利於重裝騎兵作戰的場合,他們經常下馬,作為重裝步兵使用。

“拐子馬”是宋人對女真人的兩翼騎兵的稱呼。 古代戰爭中,大隊的騎兵往往是被放在兩翼的,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對敵人側翼進行突擊。 而且兩翼騎兵需要有相當的規模,才能實現其作戰意圖。 所以“拐子馬”其實是金軍騎兵的主力!

“拐子馬”被佈置在兩翼,用以對敵軍實施迂回包抄而後突擊。 他們紀律嚴肅,作戰勇敢頑強,每個騎士一般都備有兩匹馬,以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 其裝備有格鬥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為騎射進行遠距攻擊,又能作為突擊力量近距搏殺。 這種騎兵,馬匹和騎手都有一定的防護裝甲,同時兼顧輕捷靈活的要求。

1140年, 完顏兀術率領手下十萬大軍和一萬五千名拐子馬、五千名鐵浮圖一起浩浩蕩蕩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途中, 鐵浮圖與拐子馬戰無不勝, 攻無不克, 一直氣勢洶洶殺到長江邊上的順昌, 順昌守將劉錡帶領士兵英勇奮戰。 終於將完顏兀術的五萬大軍和一萬拐子馬、三千鐵浮圖剿滅。 完顏兀術帶領部隊撤退,途中遭遇嶽飛的攔截,兩千鐵浮圖與五千拐子馬、三萬大軍被剿滅,鐵浮圖因而覆滅。

完顏兀術帶領部隊撤退,途中遭遇嶽飛的攔截,兩千鐵浮圖與五千拐子馬、三萬大軍被剿滅,鐵浮圖因而覆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