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商鞅,孫臏,龐涓三人的愛恨糾葛!

商鞅, 衛國人, 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 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 後入秦輔佐秦孝公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

龐涓, 魏國人, 戰國初期魏國名將, 同時也是整個戰國時期最具文韜武略的大將軍。 他曾率領魏武卒橫掃天下, 北拔邯鄲, 西圍定陽。 在第四次河西之戰盡數收回河西失地, 南取楚地千里。

孫臏, 齊國人, 相傳是兵聖孫武的後代, 是戰國時兵法家。 當龐涓作魏惠王的大將軍時, 忌其才能, 把他騙到魏國, 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 故稱孫臏。 後經齊國使者秘密逃入齊國, 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 協助齊將田忌,

大敗魏軍于桂陵、馬陵。

商鞅先是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 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當時, 龐涓與公叔座共同輔佐魏惠王時, 龐涓為大將軍, 公叔座是丞相, 而商鞅只是魏國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吏。 但是公叔痤病重的時候, 公叔痤卻向魏惠王推薦商鞅, 說:"鞅這個人年輕有才, 可以擔任國相治理魏國, 使魏國強大起來", 還對惠王說:"吾王如果不用鞅, 就一定要殺掉他, 不要讓他投奔到別的國家去。 "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老糊塗了, 語無倫次, 於是並沒有採納他的任何建議。 公叔痤轉而卻說商鞅趕緊遠離魏國, 但鞅覺得魏惠王既然不會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 說明自己的才能並沒有得到魏惠王的重視, 也不會有殺他意思,

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但是龐涓想當丞相他嫉妒鞅, 想殺掉他, 無奈之下, 他只好跑到當時魏國的死敵秦國那裡去。

秦乘魏軍在桂陵之戰大敗于齊軍之機發動了的第四次河西之戰中, 商鞅率軍包圍固陽, 魏國固陽的守軍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被迫投降, 秦國也只是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後來, 商鞅率軍進圍固陽。 魏惠王立即派軍在固陽東修建了崤山長城, 以阻止秦軍東進, 保障河東地區與大樑的聯繫。 雖然當時魏國可以說是四面受敵, 然而其畢竟是當時第一大強國, 魏國在前351年以後陸續迫使東方各國結盟講和, 之後龐涓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擊, 沒過奪回了舊都安邑, 西進並包圍了定陽。 在這次河西之戰後期商鞅與龐涓兩人在戰場上再次相遇,

結果又是被龐涓追著打。

還好, 沒有過幾年, 在馬陵之戰中龐涓被孫臏用計所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