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抗戰老兵孫玉春講反掃蕩故事:老鄉讓我裝啞巴躲過搜捕

孫玉春今年92歲, 是一位有著特殊經歷的抗戰老兵。

他是家中獨子, 從小立下打鬼子保家衛國的大志向, 後來參加了八路軍。 1940年, 他奉命隨所在部隊南下支援新四軍, 從而成為一名新四軍戰士, 從太行革命根據地轉戰到蘇北抗日根據地, 在一次鬼子掃蕩中沒來得及撤退, 是老鄉掩護了他們。 作為排長、連長, 在戰場上, 他謹記老首長的話, 總是身先士卒, 衝鋒在前。

“八路軍的官兒都是衝鋒在前”

6月16日, 記者在丹東見到了孫玉春, 在他那並不寬敞的房間裡, 孫玉春講起了70年前他和戰友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 保家衛國的故事。

時間回到1938年春天, 家住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的孫玉春得知了一個讓他興奮不已的消息:“八路軍來啦”“把日本鬼子從縣城打跑啦”。 當時13歲的孫玉春興奮得好幾天睡不著覺。

“那時就是高興啊, 無惡不作的日本鬼子被八路軍趕跑了,

我心裡那個解氣啊。 我就想與其在家這麼待著, 不如去參加八路軍, 不但可以長見識, 還能打日本鬼子保家衛國。 ”孫玉春對記者講道。

當時孫玉春和奶奶住在一起, 家裡生活十分困難。 當他把想法和奶奶說了之後, 奶奶讓孫玉春帶著叔叔一起參軍。

孫玉春說:“我叔叔和我同歲。 我們一起到了離家25裡的威縣。 當時的威縣是八路軍的駐地。 八路軍正在招兵, 我倆去了之後就被留了下來。 因為年紀小, 我們被安排當了勤務兵。 可是不到一周, 我的叔叔就受不了苦準備回家了, 臨走時, 他叫我一起走。 我心想, 我可不回去, 我既然參加了八路軍就要革命到底, 於是拒絕了他。 ”

八路軍115師344旅689團, 這是孫玉春所在部隊的番號。 他被安排到團部當勤務兵,

也就有了和團長韓先楚等首長接觸的機會。 孫玉春說:“我就記得那個時候戰鬥非常多, 大部分時候是遊擊戰。 我就跟著團長, 他在哪兒, 我在哪兒, 根本沒有固定的指揮所, 戰場在哪兒, 就在哪兒指揮, 我幾乎經歷了所有的戰鬥。 我一邊參加戰鬥一邊學習, 主要就是和首長們學習怎麼打仗,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八路軍的官兒在戰場上都是身先士卒, 衝鋒在前, 帶頭殺敵的。 ”

“因為年紀小, 團長怕我上戰場會害怕, 但是他沒想到我膽子很大, 槍炮聲大作時, 一般人都會嚇得打哆嗦, 我卻一動不動, 一點也不怕。 ”孫玉春說, “團長看我打仗不害怕, 便誇我, ‘小鬼, 膽子大, 還機靈勤奮, 以後肯定有出息’。 ”

為什麼上戰場不害怕?孫玉春告訴記者,

那時的他其實根本沒有想過太多, 沒想過上戰場打仗會不會犧牲, 就一門心思想著如何打鬼子。 特別是到了部隊, 經過黨的教育後, 他慢慢地瞭解了革命, 知道了參加八路軍的意義。 後來因為表現出色, 孫玉春當上了勤務班班長, 1940年, 15歲的孫玉春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孫玉春說:“那時我們在太行山和鬼子、偽軍打遊擊, 從1938年一直打到1940年, 整整兩年, 條件艱苦, 一些人的思想產生了動搖, 不過當我們學習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之後, 勝利的信念堅定了, 悲觀的情緒也就沒有了。 ”

“面對著明晃晃的刺刀, 老鄉掩護了我們”

1940年, 孫玉春所在部隊奉命南下支援新四軍。 孫玉春回憶:“當時部隊的首長是黃克誠, 我們整個344旅都去了,

起名叫‘東進縱隊’。 出了太行山向東南方向挺進, 沒想到, 我們竟遭到了蔣介石派來的石友三部隊的堵截。 ”

孫玉春回憶, 雖然情況危急, 但是在交戰時, 石友三的部隊卻不堪一擊, 我們的參戰部隊開始對石友三軍隊追擊、堵截, 共殲敵2800餘人。

孫玉春說:“隨後, 我們便到了蘇北, 創建了蘇北抗日根據地。 當時蘇北抗日根據地分為淮海區和鹽阜區, 打通了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繫。 不久之後, 蔣介石背信棄義打內戰, 搞了皖南事變, 新四軍被迫重建, 我所在的部隊改編成了新四軍第3師第4旅, 師長是黃克誠。 ”

孫玉春講道, 在蘇北抗日根據地, 最為艱苦的戰鬥就是反掃蕩。 1940年9月8日至17日, 在蘇北抗日根據地剛開闢不久, 日本鬼子便集中了200餘人, 對響水口、高溝地區的根據地進行掃蕩,試探我軍虛實。孫玉春說:“師長命令部隊狠狠地打,日偽軍損失慘重,還擊斃了一個偽軍司令官。”

1941年2月,日本鬼子再次糾集了一萬多人,在飛機掩護下,向新四軍所在地展開大掃蕩。

孫玉春回憶道,當時敵強我弱,我們決定轉移,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所以我們這些部隊分散開,繼續打起了遊擊戰,伺機反擊。

在一次反掃蕩戰鬥中,已經是排長的孫玉春和戰友們因為來不及撤退,被日本鬼子困在了村子裡。

日本鬼子眼看就要進村,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老鄉們紛紛拿出自己的衣服給孫玉春等人換上,讓他們喬裝成村民。為了不讓口音暴露自己的身份,戰士們又裝起了啞巴。

孫玉春說:“當時,我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日本鬼子就在我們眼前,用明晃晃的刺刀指著老鄉,逼問新四軍在哪?但老鄉們連哄帶騙地瞞過鬼子,我們在老鄉的幫助下得以脫身。”

孫玉春還告訴記者,有一位元姓郭的戰友,他至今還念念不忘。“小郭是司號員,在一次戰鬥中,他拿著軍號隱藏在田地裡,正在觀察敵人的情況,準備隨時吹號向部隊示警。可恨的是他被一個日本鬼子發現了,鬼子開槍了,小郭一下子倒在了血泊之中,犧牲時手裡還緊緊握著軍號,可惜他的軍號再也沒能吹響。”孫玉春歎道。

“攻城戰最艱險,犧牲很大”

1944年,19歲的孫玉春來到了新四軍抗大五分校軍事隊學習。

孫玉春說:“我在抗大裡主要是學軍事,正常應該是一年畢業,但是當我學到第八個月時,日本鬼子投降了,我們這些學員接到命令後立刻回到了部隊。我回到了第三師,在獨立旅當上了副連長。”

孫玉春介紹,雖然日本鬼子投降了,但是盤踞在淮陰的偽軍卻拒不投降,龜縮在城裡不出來。師長一看不行,決定攻城。

1945年9月6日下午2時,慘烈的攻城戰開始了。

孫玉春回憶道:“攻城戰最危險,犧牲也很大。當時我就是攻城部隊的一員,我的連隊奉命從東面攻城,淮陰城牆很高很厚,我們要架起梯子爬上去,這個過程十分危險,就是九死一生。我們一個接一個向上爬,上面的敵人朝下打槍,前面的戰友犧牲了,即使爬上城牆的戰友也要面對好幾個敵人的圍攻。這一戰,我們連隊傷亡太大了。”

“當時,我爬到了梯子一半的高度,前面的戰友犧牲了很多,我突然聽到遠處傳來‘潘幹臣死了,投降’‘繳槍不殺’的聲音,然後城牆上面的槍聲漸漸小了。當我爬上城牆後才知道,戰友們從另一面沖進城裡,敵人的師長潘幹臣被擊斃了,我們攻下了淮陰城。我軍傷亡很大,但繳獲了很多武器,僅機槍就有88挺,還有7門炮和6000多支長短槍。”

經過幾次戰役後,新四軍攻克了阜甯、淮陰、淮安等縣城,由此,蘇北和蘇中、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連成了一片,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安定了。

孫玉春告訴記者,在抗戰過程中,雖然經歷過許多次大的戰役,但從來沒有受過傷,這是最幸運的事。但在東北攻打四平的戰役中,右腿被炮彈炸成重傷。

“這個傷一直沒有治好,就這樣一直伴著我到現在。我沒法再回到部隊了,我成了殘廢軍人,後來轉業到了地方工作,挺遺憾的。”孫玉春靜靜地說。

孫玉春

1925年出生於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1938年參加八路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戰爭中負重傷致殘,後轉業到丹東市。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責任編輯:王眾心

對響水口、高溝地區的根據地進行掃蕩,試探我軍虛實。孫玉春說:“師長命令部隊狠狠地打,日偽軍損失慘重,還擊斃了一個偽軍司令官。”

1941年2月,日本鬼子再次糾集了一萬多人,在飛機掩護下,向新四軍所在地展開大掃蕩。

孫玉春回憶道,當時敵強我弱,我們決定轉移,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所以我們這些部隊分散開,繼續打起了遊擊戰,伺機反擊。

在一次反掃蕩戰鬥中,已經是排長的孫玉春和戰友們因為來不及撤退,被日本鬼子困在了村子裡。

日本鬼子眼看就要進村,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老鄉們紛紛拿出自己的衣服給孫玉春等人換上,讓他們喬裝成村民。為了不讓口音暴露自己的身份,戰士們又裝起了啞巴。

孫玉春說:“當時,我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日本鬼子就在我們眼前,用明晃晃的刺刀指著老鄉,逼問新四軍在哪?但老鄉們連哄帶騙地瞞過鬼子,我們在老鄉的幫助下得以脫身。”

孫玉春還告訴記者,有一位元姓郭的戰友,他至今還念念不忘。“小郭是司號員,在一次戰鬥中,他拿著軍號隱藏在田地裡,正在觀察敵人的情況,準備隨時吹號向部隊示警。可恨的是他被一個日本鬼子發現了,鬼子開槍了,小郭一下子倒在了血泊之中,犧牲時手裡還緊緊握著軍號,可惜他的軍號再也沒能吹響。”孫玉春歎道。

“攻城戰最艱險,犧牲很大”

1944年,19歲的孫玉春來到了新四軍抗大五分校軍事隊學習。

孫玉春說:“我在抗大裡主要是學軍事,正常應該是一年畢業,但是當我學到第八個月時,日本鬼子投降了,我們這些學員接到命令後立刻回到了部隊。我回到了第三師,在獨立旅當上了副連長。”

孫玉春介紹,雖然日本鬼子投降了,但是盤踞在淮陰的偽軍卻拒不投降,龜縮在城裡不出來。師長一看不行,決定攻城。

1945年9月6日下午2時,慘烈的攻城戰開始了。

孫玉春回憶道:“攻城戰最危險,犧牲也很大。當時我就是攻城部隊的一員,我的連隊奉命從東面攻城,淮陰城牆很高很厚,我們要架起梯子爬上去,這個過程十分危險,就是九死一生。我們一個接一個向上爬,上面的敵人朝下打槍,前面的戰友犧牲了,即使爬上城牆的戰友也要面對好幾個敵人的圍攻。這一戰,我們連隊傷亡太大了。”

“當時,我爬到了梯子一半的高度,前面的戰友犧牲了很多,我突然聽到遠處傳來‘潘幹臣死了,投降’‘繳槍不殺’的聲音,然後城牆上面的槍聲漸漸小了。當我爬上城牆後才知道,戰友們從另一面沖進城裡,敵人的師長潘幹臣被擊斃了,我們攻下了淮陰城。我軍傷亡很大,但繳獲了很多武器,僅機槍就有88挺,還有7門炮和6000多支長短槍。”

經過幾次戰役後,新四軍攻克了阜甯、淮陰、淮安等縣城,由此,蘇北和蘇中、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連成了一片,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安定了。

孫玉春告訴記者,在抗戰過程中,雖然經歷過許多次大的戰役,但從來沒有受過傷,這是最幸運的事。但在東北攻打四平的戰役中,右腿被炮彈炸成重傷。

“這個傷一直沒有治好,就這樣一直伴著我到現在。我沒法再回到部隊了,我成了殘廢軍人,後來轉業到了地方工作,挺遺憾的。”孫玉春靜靜地說。

孫玉春

1925年出生於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1938年參加八路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戰爭中負重傷致殘,後轉業到丹東市。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責任編輯:王眾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