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互動助聽器技術的思考和基礎

2006年後, 尤其是進入2007年, 互動式助聽器猶如一個新的技術浪潮迎面而來。 互動(interaction)的概念來自於助聽器硬體主體和其它交流器械、使用環境及個體需求之間相互影響、適應和學習的能動關係的認識。 最初, 這些關係是被動的(passive)、固定的(fixed)和單一的(one dimensional), 從助聽器功能上看, 現在的技術已經從一個被動的輔助器械轉變成一個能動的提升人際交流的互動平臺, 它不再僅起到聽力補償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行使其現代科技特殊賦有的全面交流功能。

互動助聽器技術的臨床應用不僅僅是硬體的組合, 而是歸功於近年來全球學者對人類大腦和聽覺系統能動可塑性的深入研究的成果。

幾十年前, “熟能生巧”不過是工匠藝人重複勞動的褒獎而已, 而今, 神經生物學和聽覺科學卻賦予此重要的科學含義。 數位聽力工程技術能使冰冷的金屬物件變成具有互動能力和生命特徵的感官延伸體:真正成為人類聽覺感官的延伸。 就互動助聽器技術的神經生物學基礎而言, 德國雷比尼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著名科學家塞奇教授的最新論文《聽皮層的概念形成》值得一讀, 他從神經生物學角度, 介紹人類聽皮層如何處理各種聲音信號, 如何進行分類和獲取由信號傳遞的意義, 尤其展示了該試驗室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來解碼聽皮層處理各種聲音信號的秘密的最新研究結果,
其中包括發現左、右半腦分別對音調和音節處理時顯示出的不同特點, 從而提出右聽皮層具有處理象囀音這種類型的聲信號的特殊能力的解釋。 他的試驗結果對於研究不同語言對左、右聽皮層刺激不同有著重要意義, 而成為為互動助聽器的臨床使用奠定了重要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其他基礎和臨床研究包括德國夏盧朴博士《聽力適應、學習助聽器和聽覺訓練的關係是什麼》等人的研究, 進一步強調互動助聽器在聽力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2007年第52屆歐盟助聽器驗配師年會把We Learn via Our Ears(聆聽便是學習)定為會議主題, 強調“聽”這個感覺活動其實是一個感知學習的過程, 對於聽損患者,

互動助聽器便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 我們可以說互動助聽器是“聆聽便是學習”的工程基礎再現, 這裡的學習既包括患者聽覺系統對助聽器使用的適應, 更涵蓋助聽器本身對患者習性和使用環境的適應這個能動、相互影響的過程。

介紹互動助聽器時, 還需提到互動助聽器的另一路徑的發展:即讓聽損患者親自調節自己的助聽器, 通過直接體驗助聽器各項參數的聽覺感受, 從而真正學習助聽器的使用。 該技術由一加拿大實驗室首先研製, 其核心是利用開放式晶片的技術特點, 實現兩種互動:其一是患者和助聽器的互動, 即患者可使用一種專門研製的調製器對該款助聽器進行有限但是有意義的調試,

其目的是讓患者能夠通過第一手經驗來認識助聽器, 來體驗助聽器的主要參數變化為其產生的不同效果, 比如頻響變化、增益升降等, 但是患者必須依靠聽力學家的驗配, 並不能更改最後的驗配結果;其二是驗配師和廠家的互動, 即通過互聯網, 直接將該款助聽器和廠家資料庫聯網, 根據驗配師的要求, 重新輸入或編寫助聽器的基本功能, 實現即時性參數調試和時性資料管理、維修等。 既可以快速解決技術問題, 還能避免因“召回”產生的物流困難。 互動式助聽器具備的新產品演示功能、教育功能和資訊功能可以讓患者更好地瞭解助聽器的作用和特點, 讓陌生的技術專有名詞變成一種積極的助聽體驗是互動式助聽器的最大優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