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唯一葬在法國的中國烈士,一戰期間,獨自去參戰抗擊德國

一戰的時候, 中國有一名為法國陣亡的烈士。 這名烈士是一位回族人, 名叫馬毓寶, 知道他的名字的人並不多。

1918年11月11日, 德國政府派代表簽署了停戰協議, 正式投降, 由他代表的同盟也就此失敗, 可是就在這場勝利到來的兩個多月之前, 擁有中國軍籍的華人馬毓寶戰死。

一戰期間, 我國正處於勢微的階段, 沒有和別人打過幾場仗, 所以人們一貫意識中與這場戰爭的聯繫就是華工了, 因為戰爭期間大批的華工去了國外做工。 中國在對德、奧宣戰之前, 大批華工就已經接受招募前往了戰地, 而在整個戰爭期間,

差不多有二十萬左右的工人去了歐洲,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他們去到歐洲之後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 而是幹了一系列苦活累活, 比如採煤、伐木、開礦等, 有苦又累。 其實中國與一戰唯一有“戰爭”聯繫的就只有一個人——馬毓寶。

當時中國也是參戰國之一,

但是組建的所謂“參戰軍”並沒有參加到戰場當中, 戰爭期間唯一一個以軍人身份並且真正到戰場上作戰的人就只有一個了, 而且他還很不幸的犧牲在了戰場上, 那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馬毓寶。 因為本國軍隊並未直接參戰, 所以他是借著外籍志願軍的身份參加的戰鬥。

馬毓寶是一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有學識、有思想的年輕人, 他先是在雲南省的高等學堂完成了學業, 後來又考進了講武堂學習, 志在報國, 這也是他戎馬生涯的開始。 幼年的他就崇拜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鄭成功等人, 甚至書寫了嶽飛的“還我山河”掛在書桌前, 作為座右銘。 過了幾年, 孫中山上臺, 在南京建立了第一家陸軍軍官學校。

1913年, 馬毓寶參加了二次革命, 但是這次革命並沒有成功, 他只好回了家鄉, 在滇軍中工作。

馬毓寶參加法軍也不是無跡可尋的, 因為他還沒有參加戰爭的時候就和法國駐雲南的領事有著很好的交情, 1916年的時候, 他在這位領事的幫助下去了法國。

但是即便他去了法國也不能參與戰爭, 頂多在軍中給人家幫個忙, 可是讓一個熱血青年看著戰場卻不能上場殺敵是很難的。

到了北洋政府宣戰的時候, 知道了消息的馬毓寶十分興奮, 趕緊寫信回國找滇軍的將領為自己說情, 希望自己能夠參加戰爭。 在信中, 他說他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對德作戰, 如果德國輸了, 那麼中國也少了一個敵人。 他的上司收到他的信也真的幫了他的忙, 讓駐法公使給他辦了參戰手續, 允許他參戰, 他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上了戰場之後他也沒有辜負自己千辛萬苦得來的機會, 每一場戰爭都用盡全力英勇作戰, 後來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十分正面的。

參加戰爭就不會有人全須全尾的下來, 馬毓寶也不列外。 參加了多次戰爭, 他曾經兩次受傷, 好幾個駐法官員對他的行為都讚不絕口。 可是這些官員雖然以他的功績為榮, 但是也對他的人身安全感到擔憂, 曾經不止一次的勸他離開前線, 去軍校學習就行了。 可是他並不是一個沽名釣譽的人, 是真的想多殺敵人為國盡忠的。

他說德國是一個相當殘忍的國家,全世界的人都有義務對抗他們,中國雖然是協約國的一員,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參與對德作戰讓他深感恥辱,諸位大臣關心他,他卻不能退縮,要不然別人會以為他害怕了。這就是一個赤膽忠心的熱血男兒啊!

當然,馬毓寶的話也暴露了我國只參加了協約國卻並沒有投入軍隊作戰的事實,國內報紙也隨之報導了這一事件,只有一個人真正上了戰場,著實有點尷尬。

但是,1918年9月2日,在索姆河上亞眠城東面的哈姆省東南的哈姆前線,經過艱苦頑強的血戰,在突擊進軍追擊敵人時,馬毓寶不幸中彈在陣地上壯烈犧牲,終年24歲。

當馬毓寶犧牲在戰場上之後,協約國的官兵都覺得非常惋惜,畢竟這是一名真正的熱血將士,法國駐滇交涉員還專門去他家看望他的家人進行慰問,由此可見他十分受到其他國家將士的讚賞。其遺體由法國政府按穆斯林禮節,葬於法國埃納省蘇瓦松專區埃納河畔維克城的法國陸軍公墓,在花崗石的巨大墓碑上刻著“1918年9月2日為法國而陣亡的外籍志願軍烈士馬毓寶”。

當他的死訊傳到國內的時候同樣引起了一場波動,連孫中山都專門給他寫了挽辭“黃胄光榮”、前總統黎元洪也書寫“邦家之光”的大幅橫額、雲南回教俱進會敬“中國有人”巨型木質漆金匾額,配聯“天地四方,有志有士;勳名萬里,無古無今”,公祭結束後,在忠烈祠安放其靈位。由於在他出國之前他就已經辭去了自己教練官的職務,當時他已經是步兵少校了,所以當他死訊傳回來的時候,廣州政府專門贈予他:陸軍步兵中校的軍銜。

到他戰死為止,他一直保存了自己中國軍人的身份,也成了中國唯一一個戰死在一戰戰場上的軍人。這個熱血男兒用自己的一腔熱血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雖然他的肉體覆滅了,但是他的精神永世長存。

是真的想多殺敵人為國盡忠的。

他說德國是一個相當殘忍的國家,全世界的人都有義務對抗他們,中國雖然是協約國的一員,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參與對德作戰讓他深感恥辱,諸位大臣關心他,他卻不能退縮,要不然別人會以為他害怕了。這就是一個赤膽忠心的熱血男兒啊!

當然,馬毓寶的話也暴露了我國只參加了協約國卻並沒有投入軍隊作戰的事實,國內報紙也隨之報導了這一事件,只有一個人真正上了戰場,著實有點尷尬。

但是,1918年9月2日,在索姆河上亞眠城東面的哈姆省東南的哈姆前線,經過艱苦頑強的血戰,在突擊進軍追擊敵人時,馬毓寶不幸中彈在陣地上壯烈犧牲,終年24歲。

當馬毓寶犧牲在戰場上之後,協約國的官兵都覺得非常惋惜,畢竟這是一名真正的熱血將士,法國駐滇交涉員還專門去他家看望他的家人進行慰問,由此可見他十分受到其他國家將士的讚賞。其遺體由法國政府按穆斯林禮節,葬於法國埃納省蘇瓦松專區埃納河畔維克城的法國陸軍公墓,在花崗石的巨大墓碑上刻著“1918年9月2日為法國而陣亡的外籍志願軍烈士馬毓寶”。

當他的死訊傳到國內的時候同樣引起了一場波動,連孫中山都專門給他寫了挽辭“黃胄光榮”、前總統黎元洪也書寫“邦家之光”的大幅橫額、雲南回教俱進會敬“中國有人”巨型木質漆金匾額,配聯“天地四方,有志有士;勳名萬里,無古無今”,公祭結束後,在忠烈祠安放其靈位。由於在他出國之前他就已經辭去了自己教練官的職務,當時他已經是步兵少校了,所以當他死訊傳回來的時候,廣州政府專門贈予他:陸軍步兵中校的軍銜。

到他戰死為止,他一直保存了自己中國軍人的身份,也成了中國唯一一個戰死在一戰戰場上的軍人。這個熱血男兒用自己的一腔熱血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雖然他的肉體覆滅了,但是他的精神永世長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