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4/3正式終結,是必然,但也倍感惋惜

相信很少有人注意到, 奧林巴斯在今年將自己的4/3系統鏡頭全部列為停產。 至此, 我們可以確認, 奧巴已經正式結束了對4/3系統的經營, 這套系統在未來不會再有後續的產品推出了。

其實對於這個結果, 大家早有預料, 就算是我認識的幾個奧巴老粉絲, 內心也平靜的很, “死了, 強過屈辱的活著”。

4/3是數碼時代專門為數碼單反所研發的卡口系統, 由奧林巴斯和柯達共同發起, 之後松下、徠卡、富士、適馬等廠家也都陸續加入。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卡口規則, 不同廠家可以生產自己的4/3規格機身和鏡頭。

在數碼單反誕生之初, 感光元件的成本遠比現在要高, 加上半導體技術不如現在成熟, 所以全畫幅的相機很難製造與普及。 就算是尼康佳能這樣的大廠, 最初也都沒有全畫幅相機, 而是先用APS-C走起了“曲線救國”的道路, 現在動輒萬元以內的全幅相機, 在當時是很難想像的。

尼康與佳能在膠片時代有著豐厚的積澱, 並有著成熟的AF技術和鏡頭群, 所以在數碼時代, 維持現有卡口是最划算的選擇。 而奧巴似乎對於舊時代的遺產似乎沒什麼留戀, 所以“從頭開始”所付出的代價也不是很大, 說不定壯士斷腕還能再誕生一個“EOS”, 而這也符合奧巴開拓創新的性格。 所以有相機沒CCD的奧巴和沒相機有CCD的柯達攪在了一起, 搞出了一個全新的4/3系統。

4/3系統的物理幅面為18*13.5mm, 對角線長22.5mm, 成像面積還要稍小一點。 至於為什麼將長寬比設計為4:3, 當年奧巴負責人有很多解釋, 其中之一就是當時顯示器大部分是4:3比例的, 使用4:3的畫幅可以讓大家全屏看片的時候更舒服。 如果當年他穿越到現在, 看到遍地的16:9甚至21:9的顯示器時, 會不會欲哭無淚。 當然, 如果只是如果。 如果能遇見未來的半導體技術能夠如此發達, 全畫幅感測器會如此普及的話, 奧巴也許還會搞出更瘋狂的產品。 但如果這樣, 現在我們也就沒有M4/3可以用了, 所以事情要兩面看, 攝影器材的發展也要講究基本法... ...

4/3系統是專門為數碼單反所設計的, 針對成像有著不錯的優化, 加上幅面小, 體積控制的也非常好, 所以畫質和便攜是4/3系統最重要的兩個優勢。 也正因為4/3系統的緊湊, 所以日本宇航局JAXA也選擇了E-3作為工作器材並登上國際空間站。

在數碼時代初期,

數碼單反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膠片時期的鏡頭, 這樣的鏡頭沒有針對數碼優化, 所以畫質上並不能讓人滿意。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邊緣畫質裂化的問題。 膠片時期的鏡頭的邊緣, 光線都是斜射入CCD/CMOS的, 感測器無法感知更多的光線, 也就造成了畫質的裂化。 而4/3系統宣稱的“垂直照射”則是專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的優化。

如何實現“垂直入射”?除了針對鏡頭的光學設計做出優化以外,以奧巴為首的4/3陣營還是用了更簡單暴力的方法,那就是用冗余成像圈。觀察下圖E-1的卡口可以發現,4/3的卡口直徑其實很大,但是感光元件卻很小。

這樣的設計可以讓鏡頭的成像圈可以遠遠大於感光元件的成像面積,只讓鏡頭中間的光線成像,以保證畫質。4/3如此的設計讓它可以達到畫質和體積的最佳平衡。

而看到這裡,大家也都心裡有數。在之後的日子裡,感測器技術日益進步,成本則連連下降,4/3系統的優勢越來越小。CMOS價格的下降讓相機的主要成本不再是感測器;鏡頭光學設計的優化,以及感測器微透鏡和電路技術的進步也讓APS-C/全幅單反的邊角畫質好了起來。

至此可以看出,4/3在數碼時代初期積累的優勢已不剩多少。選擇了4/3道路的松下和奧巴幾乎是以個人之力撐起了整個系統的發展,而面對所處的危機。這兩家又聯合開發出了M4/3系統,M4/3則替大哥4/3開闢了一片全新的領域,真正的引領了一場革命。至此,無反時代拉開了帷幕。

自2003年E-1發佈,到2013年E-5的停產,4/3相機走過了風雨10年,算上今年4/3鏡頭的正式停產,4/3系統存在了14年的時光。這10年,正是數碼相機劇變的14年。現在的我們回頭看,會發現4/3的種種缺點,但是把它放回到那個時代、那個背景,它依舊是非常優秀的系統。奧巴和松下有過不輸於其他廠家的相機和鏡頭,如果有時間,我也會為大家盤點一下經典的4/3相機和鏡頭。

數碼時代,4/3是第一個完結的卡口,下一個是誰,大家來猜一猜。

(圖片來自網路)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如轉發請注明出處。

如何實現“垂直入射”?除了針對鏡頭的光學設計做出優化以外,以奧巴為首的4/3陣營還是用了更簡單暴力的方法,那就是用冗余成像圈。觀察下圖E-1的卡口可以發現,4/3的卡口直徑其實很大,但是感光元件卻很小。

這樣的設計可以讓鏡頭的成像圈可以遠遠大於感光元件的成像面積,只讓鏡頭中間的光線成像,以保證畫質。4/3如此的設計讓它可以達到畫質和體積的最佳平衡。

而看到這裡,大家也都心裡有數。在之後的日子裡,感測器技術日益進步,成本則連連下降,4/3系統的優勢越來越小。CMOS價格的下降讓相機的主要成本不再是感測器;鏡頭光學設計的優化,以及感測器微透鏡和電路技術的進步也讓APS-C/全幅單反的邊角畫質好了起來。

至此可以看出,4/3在數碼時代初期積累的優勢已不剩多少。選擇了4/3道路的松下和奧巴幾乎是以個人之力撐起了整個系統的發展,而面對所處的危機。這兩家又聯合開發出了M4/3系統,M4/3則替大哥4/3開闢了一片全新的領域,真正的引領了一場革命。至此,無反時代拉開了帷幕。

自2003年E-1發佈,到2013年E-5的停產,4/3相機走過了風雨10年,算上今年4/3鏡頭的正式停產,4/3系統存在了14年的時光。這10年,正是數碼相機劇變的14年。現在的我們回頭看,會發現4/3的種種缺點,但是把它放回到那個時代、那個背景,它依舊是非常優秀的系統。奧巴和松下有過不輸於其他廠家的相機和鏡頭,如果有時間,我也會為大家盤點一下經典的4/3相機和鏡頭。

數碼時代,4/3是第一個完結的卡口,下一個是誰,大家來猜一猜。

(圖片來自網路)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如轉發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