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最牛父親,梁啟超、魯迅、豐子愷的教子之道:存真心,成大器

一、梁啟超

梁啟超是清末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 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學術大家。 與此同時, 他還是一位“超級老爸”。

梁啟超一共有九個子女,

其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個院士, 其他的子女也幾乎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 號稱“一門三院士, 滿庭皆才俊”。

三子梁思忠是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國民黨軍官,

四子梁思達是畢業于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者,

長女梁思順為詩詞研究專家,

次女梁思莊為著名圖書館學家,

三女梁思懿為社會活動家,

四女梁思寧是新四軍早期革命者。

在教育問題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今天, 梁啟超先生的九個孩子居然全部成才, 不得不讓人驚訝, 而梁啟超的秘訣也很簡單, 一共分為三個方面。

1、十分直白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中國人一向含蓄, 父親更是經常扮演“嚴父”的角色, 見到孩子一般都板著臉, 就像《紅樓夢》的賈政, 對寶玉的教育要麼是訓斥, 要麼是打板子, 寶玉見到賈政整個人都嚇得不行。 這也是歷史上中國父親的群像。

但是梁思成是個例外, 他毫無顧忌地對自己的孩子表達愛意。

他曾在給孩子們信中如此表白: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 對於你們的愛,

十二分熱烈……

對次女梁思莊, 他在信中肉麻地寫道:

“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 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

而這位學術大師, 更是經常給孩子批改作業到半夜一兩點, 為了讓孩子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 他甚至在自己家裡建了個實驗室, 對孩子的體貼愛惜, 可見一斑。

心理學顯示, 孩子在小時候得到的愛意越多, 孩子長大後更容易體貼寬容他人, 更懂得去愛別人, 同時也更有自信, 內心也往往更為強大, 在學業、事業和家庭方面的幸福指數也往往更高。

2、學問比學位重要

梁啟超自己在十二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 但是他本人對科舉制度深惡痛絕, 他從不強求孩子成績, 認為孩子學到東西、內心快樂更重要。 有一次梁思莊考了班裡十六名, 內心沮喪, 他曾在信中這樣安慰道。

“莊莊:成績如此, 我很滿足了。 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 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 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 真虧你了。 好乖乖不必著急, 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

也不強迫孩子學“熱門專業”, 認為順從孩子自己的興趣最重要。

本來, 他很希望次女梁思莊學習生物學, 但思莊嘗試之後, 自覺興趣不大, 他便又忙寫信道:

“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 既已如此, 為什麼不早同我說。 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 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

而也正因為梁啟超不干涉孩子的選擇, 所以他的九個孩子才分別在建築、考古、軍事等多個方面, 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3、做人比學問重要

梁啟超確實不強求孩子的成績,也不干涉孩子個人的興趣選擇,但是有一樣東西,他十分在意,那就是孩子的品行。

他曾經這樣說“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在梁啟超很小的時候,母親對他總是很溫柔,但是有一次,梁啟超因為一件小事而撒謊,一向溫柔的母親為此盛怒,打了他十幾鞭子,告誡他,不誠實的人將來只能成為乞丐,盜賊。

梁啟超謹記在心,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對孩子的品行要求更是嚴格。他還讓孩子們從小讀中國的傳統經典《論語》《孟子》,教導他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道理。

而事實上,梁啟超的九個孩子無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他的大女兒在丈夫去世之後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生活十分困難,卻始終不肯向日本人低頭。三子梁思忠,在淞滬戰場浴血奮戰,以身許國。而九個孩子中,七個曾經在國外名校留學,學成之後,無一不回到他們的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來。愛國,對梁家而言,從不是一句空話。這樣優秀的家風家教,在中國確實首屈一指。

二、魯迅

大文豪魯迅,一個用一支筆討伐天下醜惡的鬥士,一個拒絕向反動派妥協的硬骨頭,在面對自己兒子周海嬰的時候,卻是難得的一臉溫柔。

1、細心周到

魯迅有一首詩裡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魯迅父親早亡,少年時期家道中落,受盡世人白眼。等他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他對自己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海嬰聽說父母已經預購了馬戲團的票,有獅子老虎大象的表演,海嬰心花怒放,當天晚上就一直不肯上樓睡覺,等待父母帶著自己去看馬戲。但是,一直等到深夜,也不見父母來叫自己。後來才知道,父親考慮到這些節目多為猛獸表演,而且是在深夜臨睡之際演出,害怕小海嬰因此而受到驚嚇,就和許廣平偷偷地從後門走了,而把海嬰留在家裡由保姆照顧。海嬰知道後,便嚎啕大哭起來,直到迷迷糊糊睡去。

第二天,魯迅先生知道了這件事,就耐心地向海嬰解釋不讓他去看馬戲的原因,而且答應,在白天找機會再帶他去看馬戲。1933年10月20日午後,魯迅和許廣平帶著海嬰去看了一場馬戲,雖然只有馬術和小丑表演,但海嬰非常高興。通過這件平常小事,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父親,魯迅的拳拳愛心是何等細緻!

2、尊重孩子

有一回,蕭紅到魯迅先生家吃飯,許廣平從街上一福建菜館要了一碗魚丸子。吃飯的時候,海嬰最先夾了幾個丸子放到自己碗裡,吃了一個後就說:“不新鮮、不好吃。”許廣平便夾起一個吃,感覺很新鮮。於是就批評海嬰,並又給海嬰夾了一個,海嬰吃了這個之後,依然說不新鮮。許廣平生氣了,更加嚴厲地斥責海嬰。

見此情形,魯迅先生便把海嬰碟子裡的魚丸夾起來嘗了嘗,果然不新鮮。原來,在這碗魚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鮮的,還有一部分是不新鮮的。於是,魯迅先生說:“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指責是不對的。”

對於大部分家長而言,孩子往往是被教育的那個,家長往往很難尊重孩子的意見。但是魯迅卻不一樣,他十分在乎孩子的觀點、想法,不會想當然地斥責孩子,能夠設身處地的去觀察、思考孩子的意見有何合理,這樣的尊重是很多家長不能做到的。

3、順其自然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

《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

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魯迅則不希望孩子成為空頭文學家或空頭美術家,他只希望孩子實實在在做人,學些真本事,不要做那種徒有虛名、華而不實之徒。

而周海嬰也沒有辜負父親的一片苦心,自小酷愛無線電專業的他,按照自己的選擇,一點點學習,最終成為了國內著名的無線電專家。

三、豐子愷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畫家、散文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但他更為人稱道的是對子女的愛與教育。他有七個子女,得益於他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都得以成才,有的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有的成為著名的教育家,有的成為成功的商人,有的是成功的作家。而豐子愷先生的秘訣可以總結為以下三條。

1、自然真誠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歎:“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2、正直

正直為人是豐氏家教中最為強調的重點。“先器識,後文藝”,豐子愷一直教導子女要先學做人,才後方可談學問、藝術。為人要正直、坦率,絕不可弄虛作假,投機取巧。1932年冬,緣緣堂最初建成時,監工為了不浪費宅基地,把東牆建成了歪牆,形成斜角。豐子愷發現後堅決不同意。他確信環境支配文化,住在正直的房子裡,才能涵養孩子們正直的天性。怎麼可以把緣緣堂造成歪曲的形狀!為此,豐家寧肯拖延幾月,多費數百元,拆了重建。

3、獨立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而在這樣的要求下,他的孩子都在很早的時候就不再依賴父母生存,可謂十分獨立,這和他們後來的做出的成績是密不可分的。

四、存真心,成大器

無論是梁啟超、魯迅還是豐子愷,在他們的教育方式之中,存在一條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存真心。

他們對自己真實,不作假,不故作姿態地擺出一副嚴父的面孔,他們愛子之心溢於言表,十分真實地表達。

他們同時尊重孩子,讓孩子也保持一份真心,讓孩子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進行自己的選擇,不會對孩子橫加干涉。

莊子講:“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不要人為去毀滅自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為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為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妙真經》裡講:“自然者,道之真也,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

順其自然就是道的真相,只要保持自然的本性,自然而然就可以抵達大道。

存真心,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情感,讓情感自然地表露出來。

存真心,不干涉孩子內心的選擇,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生長。

著名教育家杜威有這樣一句話,教育即是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

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觀念灌輸進一個容器,強行干擾他本身的自然發展。

由此可見,所謂教育,無非是保持一顆真心,父母自然而然地去愛,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長罷了。

3、做人比學問重要

梁啟超確實不強求孩子的成績,也不干涉孩子個人的興趣選擇,但是有一樣東西,他十分在意,那就是孩子的品行。

他曾經這樣說“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在梁啟超很小的時候,母親對他總是很溫柔,但是有一次,梁啟超因為一件小事而撒謊,一向溫柔的母親為此盛怒,打了他十幾鞭子,告誡他,不誠實的人將來只能成為乞丐,盜賊。

梁啟超謹記在心,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對孩子的品行要求更是嚴格。他還讓孩子們從小讀中國的傳統經典《論語》《孟子》,教導他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道理。

而事實上,梁啟超的九個孩子無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他的大女兒在丈夫去世之後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生活十分困難,卻始終不肯向日本人低頭。三子梁思忠,在淞滬戰場浴血奮戰,以身許國。而九個孩子中,七個曾經在國外名校留學,學成之後,無一不回到他們的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來。愛國,對梁家而言,從不是一句空話。這樣優秀的家風家教,在中國確實首屈一指。

二、魯迅

大文豪魯迅,一個用一支筆討伐天下醜惡的鬥士,一個拒絕向反動派妥協的硬骨頭,在面對自己兒子周海嬰的時候,卻是難得的一臉溫柔。

1、細心周到

魯迅有一首詩裡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魯迅父親早亡,少年時期家道中落,受盡世人白眼。等他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他對自己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海嬰聽說父母已經預購了馬戲團的票,有獅子老虎大象的表演,海嬰心花怒放,當天晚上就一直不肯上樓睡覺,等待父母帶著自己去看馬戲。但是,一直等到深夜,也不見父母來叫自己。後來才知道,父親考慮到這些節目多為猛獸表演,而且是在深夜臨睡之際演出,害怕小海嬰因此而受到驚嚇,就和許廣平偷偷地從後門走了,而把海嬰留在家裡由保姆照顧。海嬰知道後,便嚎啕大哭起來,直到迷迷糊糊睡去。

第二天,魯迅先生知道了這件事,就耐心地向海嬰解釋不讓他去看馬戲的原因,而且答應,在白天找機會再帶他去看馬戲。1933年10月20日午後,魯迅和許廣平帶著海嬰去看了一場馬戲,雖然只有馬術和小丑表演,但海嬰非常高興。通過這件平常小事,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父親,魯迅的拳拳愛心是何等細緻!

2、尊重孩子

有一回,蕭紅到魯迅先生家吃飯,許廣平從街上一福建菜館要了一碗魚丸子。吃飯的時候,海嬰最先夾了幾個丸子放到自己碗裡,吃了一個後就說:“不新鮮、不好吃。”許廣平便夾起一個吃,感覺很新鮮。於是就批評海嬰,並又給海嬰夾了一個,海嬰吃了這個之後,依然說不新鮮。許廣平生氣了,更加嚴厲地斥責海嬰。

見此情形,魯迅先生便把海嬰碟子裡的魚丸夾起來嘗了嘗,果然不新鮮。原來,在這碗魚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鮮的,還有一部分是不新鮮的。於是,魯迅先生說:“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指責是不對的。”

對於大部分家長而言,孩子往往是被教育的那個,家長往往很難尊重孩子的意見。但是魯迅卻不一樣,他十分在乎孩子的觀點、想法,不會想當然地斥責孩子,能夠設身處地的去觀察、思考孩子的意見有何合理,這樣的尊重是很多家長不能做到的。

3、順其自然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

《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

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魯迅則不希望孩子成為空頭文學家或空頭美術家,他只希望孩子實實在在做人,學些真本事,不要做那種徒有虛名、華而不實之徒。

而周海嬰也沒有辜負父親的一片苦心,自小酷愛無線電專業的他,按照自己的選擇,一點點學習,最終成為了國內著名的無線電專家。

三、豐子愷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畫家、散文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但他更為人稱道的是對子女的愛與教育。他有七個子女,得益於他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都得以成才,有的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有的成為著名的教育家,有的成為成功的商人,有的是成功的作家。而豐子愷先生的秘訣可以總結為以下三條。

1、自然真誠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歎:“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2、正直

正直為人是豐氏家教中最為強調的重點。“先器識,後文藝”,豐子愷一直教導子女要先學做人,才後方可談學問、藝術。為人要正直、坦率,絕不可弄虛作假,投機取巧。1932年冬,緣緣堂最初建成時,監工為了不浪費宅基地,把東牆建成了歪牆,形成斜角。豐子愷發現後堅決不同意。他確信環境支配文化,住在正直的房子裡,才能涵養孩子們正直的天性。怎麼可以把緣緣堂造成歪曲的形狀!為此,豐家寧肯拖延幾月,多費數百元,拆了重建。

3、獨立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而在這樣的要求下,他的孩子都在很早的時候就不再依賴父母生存,可謂十分獨立,這和他們後來的做出的成績是密不可分的。

四、存真心,成大器

無論是梁啟超、魯迅還是豐子愷,在他們的教育方式之中,存在一條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存真心。

他們對自己真實,不作假,不故作姿態地擺出一副嚴父的面孔,他們愛子之心溢於言表,十分真實地表達。

他們同時尊重孩子,讓孩子也保持一份真心,讓孩子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進行自己的選擇,不會對孩子橫加干涉。

莊子講:“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不要人為去毀滅自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為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為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妙真經》裡講:“自然者,道之真也,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

順其自然就是道的真相,只要保持自然的本性,自然而然就可以抵達大道。

存真心,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情感,讓情感自然地表露出來。

存真心,不干涉孩子內心的選擇,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生長。

著名教育家杜威有這樣一句話,教育即是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

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觀念灌輸進一個容器,強行干擾他本身的自然發展。

由此可見,所謂教育,無非是保持一顆真心,父母自然而然地去愛,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長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