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楚莊王和齊威王即位之初皆昏庸荒淫之輩,為何到最後都一鳴驚人,爭霸天下?

成語“一鳴驚人”是說一個人平時默默無聞, 突然間就做出了驚人的舉動。 這話出自《史記·滑稽列傳》, 說的是淳於髡用隱語說服齊威王之事。 然而, 《韓非子·喻老》篇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雖無飛, 飛必沖天;雖無鳴, 鳴必驚人。 ”指的卻是楚莊王之事。 這句話還被《史記》所引用。 那麼, 一鳴驚人的到底是齊威王還是楚莊王呢?其實, 按照《史記》裡的記載, 這說的既是楚莊王, 又是齊威王。

春秋時期, 楚莊王即位三年, 他從來沒有向國內發佈過任何命令, 日日夜夜尋歡作樂, 並且還下了一道詔令:“有敢進諫者格殺勿論。 ”一日,

大夫伍舉進見楚莊王。 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 口中嚼著鹿肉, 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 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 是想喝酒呢, 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 我怎麼也猜不出, 特此來向您請教。 ”

楚莊王一面喝酒, 一邊問:“什麼謎語, 這麼難猜?你說說!”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 棲上在朝堂, 歷時三年整, 不鳴亦不翔。 令人好難解, 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 不鳴也不翔。 這究竟是只什麼鳥?”楚莊王聽了, 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 笑著說:“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鳥。 這只鳥啊, 三年不飛, 一飛沖天。 三年不鳴, 一鳴驚人。 你等著瞧吧。 ”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 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過了幾個月, 楚莊王依然故我, 既不“鳴”, 也不“飛”, 照舊鍾情聲色犬馬。

大夫蘇從忍受不住了, 便來見莊王。 他才進宮門, 便大哭起來。 楚莊王說:“先生。 為什麼事這麼傷心啊?”蘇從回答道:“我為自己就要死了傷心。 還為楚國即將滅亡傷心。 ”楚莊王很吃驚, 便問:“你怎麼能死呢?楚國又怎麼能滅亡呢?”蘇從說:“我想勸告您, 您聽不進去, 肯定要殺死我。 您整天觀賞歌舞, 遊玩打獵, 不管朝政, 楚國的滅亡不是在眼前了嗎?”

楚莊王聽完大怒, 斥責蘇從:“你是想死嗎?我早已說過, 誰來勸諫, 我便殺死誰。 如今你明知故犯, 真是愚蠢!”蘇從十分痛切地說:“我是傻, 可您比我還傻。 倘若您將我殺了, 我死後將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這樣下去, 楚國必亡。 您就當了亡國之君。 您不是比我還傻嗎?言已至此, 您要殺便殺吧!”楚莊王忽然站起來, 動情地說:“大夫的話都是忠言, 我必定照你說的辦。 ”隨即, 他便傳令解散了樂隊, 打發了舞女, 決心要大幹一番事業。 楚莊王終於同意伍舉、蘇從等人的建議, 決定此後遠離酒色, 親自處理朝政, 楚莊王開啟霸業自此始 。

戰國時期,

齊威王自繼位以來, 不理國政, 喜歡猜謎語, 愛好荒淫享樂徹夜飲酒, 沉淪不改, 把政務委託給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散亂, 各諸侯國同時侵犯, 國家存亡危在旦夕, 齊威王左右的人都不敢進諫。

淳於髡用隱語對齊威王, 說:“國家裡有只大鳥, 停駐在大王的庭院裡,

三年不飛又不鳴, 大王知道這鳥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就罷了, 一飛直沖雲霄。 不鳴就罷了, 一鳴震驚國人。 ”於是就詔見各縣令七十二人, 獎賞一人, 誅殺一人, 發兵出城, 各國諸侯感到驚恐, 都歸還齊國被侵佔的土地。 齊王的聲威持續了三十六年。

春秋之霸楚莊王和戰國之雄齊威王于當國之初, 皆昏庸荒淫之輩, 然因為能夠聽信臣下“智慧之諫”後而痛改前非, 楚莊王開始廣攬人才, 重用蘇從、伍參、孫叔敖、沈尹蒸等賢臣, 整頓朝綱, 興修水利, 重農務商, 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 陳兵于周郊, 于邲之戰中大敗晉軍, 實現了“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大國雄心, 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威王則在醒悟後烹阿大夫,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于諸侯,使齊國“威行三十六年”。

而春秋戰國兩位有名君王“一鳴驚人”的相同故事背後,可為後世之鑒者有兩:其一,有為之君,必有納諫知過的寬闊胸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從諫如流,善之善者。而當專制集權體制之下,權力沒有有效監督制約,是以為君者自省納諫之胸懷,則顯得尤為重要;其二,智慧之臣,亦須善於上諫,觀御座、淳於髡二人因二王之好猜謎而諫,不慍而不犯,既使二王能夠自省,又不傷其為王之尊,此名臣之所為也。

齊威王則在醒悟後烹阿大夫,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于諸侯,使齊國“威行三十六年”。

而春秋戰國兩位有名君王“一鳴驚人”的相同故事背後,可為後世之鑒者有兩:其一,有為之君,必有納諫知過的寬闊胸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從諫如流,善之善者。而當專制集權體制之下,權力沒有有效監督制約,是以為君者自省納諫之胸懷,則顯得尤為重要;其二,智慧之臣,亦須善於上諫,觀御座、淳於髡二人因二王之好猜謎而諫,不慍而不犯,既使二王能夠自省,又不傷其為王之尊,此名臣之所為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