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孔子稱讚伯夷、叔齊品行高潔,他們餓死了,而那些不走正路的人卻能終生安逸享樂

今天翻史記到伯夷列傳, 先談談伯夷、叔齊吧!他們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 等到父親死了, 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

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於是逃走了。 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逃走了。 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 這時,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贍養老人, 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裡, 西伯昌已經死了, 他的兒子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 並把他的木制靈牌載在兵車上, 向東方進兵去討伐殷紂。 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死了不葬, 就發動戰爭, 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 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 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啊。 "於是攙扶著他們離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紂的暴亂, 天下都歸順了周朝, 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的事情, 他們堅持仁義, 不吃周朝的糧食,
隱居在首陽山上, 靠採摘野菜充饑。 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 作了一首歌, 那歌辭是:"登上那西山啊, 採摘那裡的薇菜。 以暴臣換暴君啊, 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 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 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唉呀, 只有死啊, 命運是這樣的不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從這首詩看來, 他們是怨恨還是不怨恨呢?史記說是:伯夷、叔齊追求仁德, 就得到了仁德, 又有什麼怨恨呢?也對啊!他得到了所追求的仁德。 其實我真不贊同伯夷、叔齊的行為, 若是這樣才算品行高潔的話, 那我寧可不要, 我只想開開心心地活著。 我覺得他們是得到孔子的稱讚, 名聲愈加顯赫才被後世認為品德高潔, 這也是我不喜歡孔子、不喜歡儒家的地方,

喜歡限定讓別人一定要怎麼做才符合他們的規範。 賈誼說貪財的人為財而死, 重義輕生的人為名而獻身, 矜誇而貪圖權勢的人為爭權而喪生, 平民百姓則貪生而惡死。 孔子自己都說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稱述;還說假如富貴是可以尋求得到的話, 即使作個卑賤的趕車人, 我也願去做;假如尋求不到, 那還是依照自己的愛好去做。 孔子因此求權勢未果轉而去求名, 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專門違法犯禁的人, 卻能終生安逸享樂, 過著富裕優厚的生活, 世世代代都不斷絕。 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 適宜的機會才肯說話, 走路不敢經由小路, 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憤去做, 像這樣小心審慎而遭禍災的人,
數都數不過來。 其實若是真按孔子說的依照自己的愛好去做就行了, 想當什麼樣的人由自己決定, 只要不影響其他人, 各人按著自己的意志行事, 人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 人能管的也只有自己。

-------------------------------------------

喜歡本文可以點贊收藏轉發, 或者關注我看其他文章, 肯定有您感興趣的內容。 有任何看法意見可以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