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收藏第一人張伯駒另類的公子生涯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收聽《宸冰讀書》, 今天的民國往事, 為您講述民國收藏第一人張伯駒, 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並稱為“民國四公子”。

他不但是集收藏家、書法家、詩詞家、戲劇家為一身的奇才, 還是一位愛國人士, 為了不讓國寶《遊春圖》流落海外, 他不惜傾家蕩產將其買下。 經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 被稱為“天下第一藏”。 新中國成立後, 他將118件國寶捐給國家。 至今, 收藏界提起張伯駒依然是無比崇敬。 張伯駒一生捐獻的國寶, 在當時便有人估計已高達億元之巨,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又何止這個數目 , 他的大儒景行、菩薩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

不戀仕途酷好書畫

在河南省項城市秣(mo)陵鎮的小學院內, 坐落著一處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 它見證了一個官宦之家的繁華和落寞。

2009年年底, 周口市文物普查隊考察後認定, 這是民國年間張伯駒家的一個中藥鋪, 張伯駒曾在此閒居。

提起張伯駒, 人們往往把他想成是一個公子哥, 也難怪, 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稱為“民國四公子”。

張伯駒作品

張伯駒, 字家騏,

號叢碧, 1898年生於項城老城鄉閻樓村。 因伯父張鎮芳膝下無子, 便被過繼給張鎮芳。 張鎮芳是袁世凱表弟, 清光緒進士, 是滿清最後一位直隸總督。 在這樣的官商家庭長大, 張伯駒卻對生意毫無興趣, 他從小就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一部《古文觀止》可以倒背如流。 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 他20多歲時, 便已讀完了兩遍。 唐詩宋詞, 脫口而出的就有一兩千首。 從30歲起, 張伯駒開始迷戀收藏中國古代書畫。 張伯駒的收藏不是投資, 不為賺錢, 最初就是出於興趣和愛好, 藏品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樂趣。

遇素心花變素心人

張伯駒有兩位太太, 因志趣相迥, 日久而味乏。 38歲在上海邂逅20歲 的“潘妃”, 驚為“天女”。 潘素, 蘇州人, 稍識字, 通丹青, 擅彈琵琶,

在上海西藏-汕頭路 “張幟迎客”, 號稱“潘妃”。 張伯駒見到“潘妃”才情大發, 提筆一副對聯:“潘步掌中輕, 十步香塵生羅襪。 妃彈塞上曲, 千秋胡語入琵琶”。 從此 雙雙墜入愛河。 當時“潘妃”已與國民政府一中將談婚論嫁。 遇張伯駒一見鍾情、心有靈犀後私奔北京, 從此, 兩人一生沉浮, 形影相隨。

張伯駒與潘素

1935年, 39歲的張伯駒, 納小自己18歲的潘素為妾, 從此相濡以沫, 把“蘇杭第一美女”薰染成帝京著名畫家。 山水、人物、花竹、 鳥獸……無不擅長, 特別是山水, 多用青綠, 筆法直逼南宋。 曾三次與張大千 連袂作畫。 潘素的《什刹海冬景》天穹昏暗, 遠山含雪, 柳枝無葉, 樹幹蒼遒, 寥寥數筆把家門前什刹海的神韻隨意渲染。 曾借給《往事並不如煙》的作者章詒和臨摹, 可見功力不凡。

潘素——《青山紅松圖》

賣掉宅院買下《遊春圖》

收藏美人張伯駒不惜兵戈相見,收藏“中華第一貼”《平復帖》、 “天下第一畫”《遊春圖》時,張伯駒更是散盡家財,不估性命,不讓國寶流失海外的舉動,至今仍被傳為佳話。張伯駒的收藏可謂來之不易,《平復帖》是西晉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十九年,是中國已見最古老的紙本法書,又是漢隸到草書過渡及章草的最初形態,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

《平復帖》

1911年清室推翻後,《平復帖》從皇家流落到末代皇帝溥儀堂兄、恭親王之孫溥儒(心畬she)手中。溥心畬一口價20萬,張大千當仲介都不還價。直到盧溝橋事變,溥儒(心畬)母親病故,手緊缺錢,才出讓府藏《平復帖》。張伯駒以4萬大洋購得,隨即他就遭“綁票”,索金200根金條,意在逼索《平復帖》。被“綁票”的張伯駒大耍少爺脾氣,絕食好幾天,憔悴將死。他對潘素說,“怎麼救,救不救都不要緊。但一定要保護好我的收藏品。如果變賣收藏贖我,就是死也不出去。”張伯駒冒“撕票” 危險,僵持了八個月,直到綁匪妥協,將贖金降到40萬大洋,潘素和張家多方籌措,變賣首飾,才將張伯駒救出來。後來時局不穩,潘素獨自取道河南到西安,將年幼的女兒張博彩託付西安友人,自己一人回京。將《平復帖》等國寶級字畫,縫在被子裡,一件件運到西安,才保全了國寶的安全。而范仲淹的《道服贊》,是范仲淹為友人制道服撰寫的贊文,是范仲淹傳世的唯一楷書,張伯駒也舉債以110兩黃金購得。

被稱為“國寶中的國寶”的《遊春圖》更是讓張伯駒散盡家財。《游春圖》是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畫上有宋徽宗趙佶題“展子虔遊春圖”六字。畫面以青山綠水為主體,生動描繪了許多人物遊春情景, 1946年初,時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的張伯駒瞭解到,《遊春圖》輾轉到了北京古玩商馬霽川的手中,要價800兩黃金。為了不讓國寶流失海外,張伯駒向故宮博物院建議,由故宮博物院買下。但是,故宮博物院無力購買。張伯駒心急如焚,無奈之下決定個人出面賭一把。他經過認真思考,決定先給賣方施加壓力,使其不敢輕易把《遊春圖》賣給外國人,只要留在國內,便可從長計議。於是,他單槍匹馬上陣了。張伯駒先散佈輿論說“《遊春圖》屬於國寶,此畫卷萬萬不能出境。誰為了多賺金子,把它轉手洋人,誰就是民族敗類,千古罪人! ”馬霽川迫於壓力,只好同意由墨寶齋的掌櫃馬保山作為中間人出面周旋,經多次通融,他最終同意要價200兩黃金將《遊春圖》賣給張伯駒,但要港條(港條黃金成色好)。當時,200兩黃金絕非一個小數目,對張伯駒來說已力不從心。十幾年裡,他手裡的錢幾乎都買了古書古畫,萬貫家財已經用盡,因屢收宋元巨跡,手頭拮据。表面上家大業大,其實,內裡早已困窘了。

遊春圖

為能儘快得到《遊春圖》,免得夜長夢多、節外生枝,思來想去,最後張伯駒決定只好忍痛將自己位於弓弦胡同占地15畝的房院出售。這是一處豪宅,原為大清太監李蓮英私邸,也是張伯駒最有價值的家產了。裡面有四五個小院子,花草、果樹、芍藥、牡丹都有,好幾個會客廳、長廊,一向追求雅致生活的張伯駒十分喜愛這所宅院,但為了購買《遊春圖》,張伯駒已顧不上考慮其他了。但還是湊不夠事先商定的黃金數,怎麼辦?潘素看到張伯駒真是沒辦法,她便打開自己不輕易打開的箱子,從箱子底層取出一個包裹,一層一層地打開,縷縷金光閃爍。她用手撫摸著心愛的首飾,看了一會兒,就遞給丈夫說:“差人去把它賣掉吧。”伯駒忍痛又賣掉了夫人的首飾。彼時,他們已傾家蕩產,居無定所。內戰將起,試問誰敢在這動亂年頭花200兩黃金買一副畫?當時的國民黨元老張群知道此事後,捎信給張伯駒,願以500兩黃金求張伯駒割愛《遊春圖》,張伯駒復函:“張伯駒旨在收藏,貴賤不賣,恕君海涵。” 可以說張伯駒先生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更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1952年,張伯駒和夫人潘素,把《遊春圖》以購時之原價讓與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

張伯駒不但是一位愛國收藏家,還是我國近現代集書法家、詩詞家、戲劇家為一身的奇才,被譽為“藝苑宗師”。 張伯駒一生留下了20餘部詩集,啟功稱他為“天下第一收藏家”,他飄逸酣暢的鳥羽書體與繪畫並稱雙璧,至今無人超越。在其40歲生日時,為了慶壽並為河南旱災籌集捐款,張伯駒出演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請來京城名流余叔岩、楊小樓、王鳳卿、程繼先為配角,這場演出驚動了全國。很多戲迷專程從南京、上海趕來,成一時盛事。

“藝苑宗師”

畫家黃永玉曾回憶後來見到的張伯駒:四害伏法,伯駒先生及碌碌眾生得活。月入八十元與潘素相依為命。某日余攜妻兒赴西郊莫斯科餐廳小作牙祭,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寞,坐於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麵包四片,果醬一碟,黃油二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中取出小手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四片麵包細心裹就, 提小包自人叢中緩緩隱去。余目送此莊嚴背影,不忍它移。半月後,驚聞伯駒先生逝世……

1982年初,張伯駒因感冒住進什刹海西南的北大醫院,因級別太低,只能與7、8位老人共擠一間病房, 按照規定,單位不許“轉院”。張伯駒心緒不安,轉為肺炎。有仗義執言者到醫院大鬧,說張先生捐贈足以買你們這樣的醫院好幾座…… 2月26日,領導終於做出“同意轉院”批示,當女兒拿著批示趕到醫院時,張伯駒已停止呼吸。1982年2月26日,張伯駒走完了他84年的傳奇人生。

評價

國畫大師劉海粟評價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賞、詩詞、戲曲和書法,伯老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這位有著身前身後的公子,一生最在乎的是收藏,情感,最淡然的恰恰是名利。節目時長有限,很遺憾不能分享更多的內容,而有關這位元傳奇人物的那些並不算老的往事被逐漸開掘出來,即便只是流年碎影,但它折射出來的那種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歷史的塵煙,綻放一種耀眼的光芒,也溫暖著一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看《張伯駒傳》《張伯駒身世鉤沉》《張伯駒集》《煙雲過眼》這幾本書瞭解更多張先生的傳奇。

潘素——《青山紅松圖》

賣掉宅院買下《遊春圖》

收藏美人張伯駒不惜兵戈相見,收藏“中華第一貼”《平復帖》、 “天下第一畫”《遊春圖》時,張伯駒更是散盡家財,不估性命,不讓國寶流失海外的舉動,至今仍被傳為佳話。張伯駒的收藏可謂來之不易,《平復帖》是西晉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十九年,是中國已見最古老的紙本法書,又是漢隸到草書過渡及章草的最初形態,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

《平復帖》

1911年清室推翻後,《平復帖》從皇家流落到末代皇帝溥儀堂兄、恭親王之孫溥儒(心畬she)手中。溥心畬一口價20萬,張大千當仲介都不還價。直到盧溝橋事變,溥儒(心畬)母親病故,手緊缺錢,才出讓府藏《平復帖》。張伯駒以4萬大洋購得,隨即他就遭“綁票”,索金200根金條,意在逼索《平復帖》。被“綁票”的張伯駒大耍少爺脾氣,絕食好幾天,憔悴將死。他對潘素說,“怎麼救,救不救都不要緊。但一定要保護好我的收藏品。如果變賣收藏贖我,就是死也不出去。”張伯駒冒“撕票” 危險,僵持了八個月,直到綁匪妥協,將贖金降到40萬大洋,潘素和張家多方籌措,變賣首飾,才將張伯駒救出來。後來時局不穩,潘素獨自取道河南到西安,將年幼的女兒張博彩託付西安友人,自己一人回京。將《平復帖》等國寶級字畫,縫在被子裡,一件件運到西安,才保全了國寶的安全。而范仲淹的《道服贊》,是范仲淹為友人制道服撰寫的贊文,是范仲淹傳世的唯一楷書,張伯駒也舉債以110兩黃金購得。

被稱為“國寶中的國寶”的《遊春圖》更是讓張伯駒散盡家財。《游春圖》是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畫上有宋徽宗趙佶題“展子虔遊春圖”六字。畫面以青山綠水為主體,生動描繪了許多人物遊春情景, 1946年初,時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的張伯駒瞭解到,《遊春圖》輾轉到了北京古玩商馬霽川的手中,要價800兩黃金。為了不讓國寶流失海外,張伯駒向故宮博物院建議,由故宮博物院買下。但是,故宮博物院無力購買。張伯駒心急如焚,無奈之下決定個人出面賭一把。他經過認真思考,決定先給賣方施加壓力,使其不敢輕易把《遊春圖》賣給外國人,只要留在國內,便可從長計議。於是,他單槍匹馬上陣了。張伯駒先散佈輿論說“《遊春圖》屬於國寶,此畫卷萬萬不能出境。誰為了多賺金子,把它轉手洋人,誰就是民族敗類,千古罪人! ”馬霽川迫於壓力,只好同意由墨寶齋的掌櫃馬保山作為中間人出面周旋,經多次通融,他最終同意要價200兩黃金將《遊春圖》賣給張伯駒,但要港條(港條黃金成色好)。當時,200兩黃金絕非一個小數目,對張伯駒來說已力不從心。十幾年裡,他手裡的錢幾乎都買了古書古畫,萬貫家財已經用盡,因屢收宋元巨跡,手頭拮据。表面上家大業大,其實,內裡早已困窘了。

遊春圖

為能儘快得到《遊春圖》,免得夜長夢多、節外生枝,思來想去,最後張伯駒決定只好忍痛將自己位於弓弦胡同占地15畝的房院出售。這是一處豪宅,原為大清太監李蓮英私邸,也是張伯駒最有價值的家產了。裡面有四五個小院子,花草、果樹、芍藥、牡丹都有,好幾個會客廳、長廊,一向追求雅致生活的張伯駒十分喜愛這所宅院,但為了購買《遊春圖》,張伯駒已顧不上考慮其他了。但還是湊不夠事先商定的黃金數,怎麼辦?潘素看到張伯駒真是沒辦法,她便打開自己不輕易打開的箱子,從箱子底層取出一個包裹,一層一層地打開,縷縷金光閃爍。她用手撫摸著心愛的首飾,看了一會兒,就遞給丈夫說:“差人去把它賣掉吧。”伯駒忍痛又賣掉了夫人的首飾。彼時,他們已傾家蕩產,居無定所。內戰將起,試問誰敢在這動亂年頭花200兩黃金買一副畫?當時的國民黨元老張群知道此事後,捎信給張伯駒,願以500兩黃金求張伯駒割愛《遊春圖》,張伯駒復函:“張伯駒旨在收藏,貴賤不賣,恕君海涵。” 可以說張伯駒先生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更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1952年,張伯駒和夫人潘素,把《遊春圖》以購時之原價讓與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

張伯駒不但是一位愛國收藏家,還是我國近現代集書法家、詩詞家、戲劇家為一身的奇才,被譽為“藝苑宗師”。 張伯駒一生留下了20餘部詩集,啟功稱他為“天下第一收藏家”,他飄逸酣暢的鳥羽書體與繪畫並稱雙璧,至今無人超越。在其40歲生日時,為了慶壽並為河南旱災籌集捐款,張伯駒出演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請來京城名流余叔岩、楊小樓、王鳳卿、程繼先為配角,這場演出驚動了全國。很多戲迷專程從南京、上海趕來,成一時盛事。

“藝苑宗師”

畫家黃永玉曾回憶後來見到的張伯駒:四害伏法,伯駒先生及碌碌眾生得活。月入八十元與潘素相依為命。某日余攜妻兒赴西郊莫斯科餐廳小作牙祭,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寞,坐於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麵包四片,果醬一碟,黃油二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中取出小手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四片麵包細心裹就, 提小包自人叢中緩緩隱去。余目送此莊嚴背影,不忍它移。半月後,驚聞伯駒先生逝世……

1982年初,張伯駒因感冒住進什刹海西南的北大醫院,因級別太低,只能與7、8位老人共擠一間病房, 按照規定,單位不許“轉院”。張伯駒心緒不安,轉為肺炎。有仗義執言者到醫院大鬧,說張先生捐贈足以買你們這樣的醫院好幾座…… 2月26日,領導終於做出“同意轉院”批示,當女兒拿著批示趕到醫院時,張伯駒已停止呼吸。1982年2月26日,張伯駒走完了他84年的傳奇人生。

評價

國畫大師劉海粟評價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賞、詩詞、戲曲和書法,伯老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這位有著身前身後的公子,一生最在乎的是收藏,情感,最淡然的恰恰是名利。節目時長有限,很遺憾不能分享更多的內容,而有關這位元傳奇人物的那些並不算老的往事被逐漸開掘出來,即便只是流年碎影,但它折射出來的那種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歷史的塵煙,綻放一種耀眼的光芒,也溫暖著一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看《張伯駒傳》《張伯駒身世鉤沉》《張伯駒集》《煙雲過眼》這幾本書瞭解更多張先生的傳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