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嘉慶皇帝在除掉和珅後,為什麼沒有做出別的政績?而是舉起了“守舊”的大旗?

嘉慶皇帝在接手皇位後, 一直在父親乾隆的巨大身影下默默工作著, 直到乾隆去世, 嘉慶終於可以大展身手, 開始屬於自己的時代, 掌權後他以鐵腕手段除掉了乾隆重臣和珅, 迅雷之勢鎮壓了白蓮教起義, 如此戰績本可以繼續革新大清的各項改革, 然而, 人們在歷史上在沒聽說過嘉慶還有什麼豐功偉績, 只是偶爾聽說他又舉起了“守舊”大旗, 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

其實這跟嘉慶自身有關係。 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性格。 嘉慶皇帝從十三歲被秘密定為儲君, 到三十五歲那年從乾隆手中接過傳國玉璽。 這二十二年是他經歷了什麼, 可想而知, 嘉慶的父親乾隆是個幹練、敏感、多疑、精明的人, 在這樣的父親手下幹活, 他知道自己的父親時刻注意著他的一舉一動, 只能步履維艱、如履薄冰。 而且他知道歷朝歷代的太子有好下場的不多, 從唐朝的太子李建成死于李世民之手,

到自己祖父雍正那輩的爭儲而兄弟相殘, 都是血淋淋的事實。

嘉慶面對這種情況, 養成了不求有功, 但求無過的性格, 他要把自己的脾氣中任何火氣都磨滅, 把性格中任性衝動束縛住, 做人要中庸平和, 做事要不標新、不立異、不出格。

這是他表面上引以為豪的性格, 其實是牢牢拴住他的枷鎖。

二是思維。 清代皇子的教育可謂是最嚴格的, 在乾隆和嚴師的教導下, 嘉慶的學業突飛猛進, 他自身也勤奮好學, 對“聖人心法”和“祖宗利器”了然如胸, 對四書五經等儒家文化備受推崇,

頭腦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 他認為, 一個人活著, 只要按照聖人和祖宗的指示的道理執行, 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刻板的儒家教育成功的塑造了他, 這使他無論遇到什麼事, 都用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和處理, 沒有什麼創造力, 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心得想法、政策出現。

三是勇氣和魄力。 嘉慶是有足夠聰明、耐心的。 但他還是缺乏勇氣和魄力, 雖然在除掉和珅的事件上表現出少有的魄力, 但那是在白蓮教起義的強大的威脅下不得不做出的反應。 最讓嘉慶畏懼的是改革, 他是真的恐懼, 因為他知道歷代改革家, 都背負著深重的負擔, 從商鞅、王安石到張居正, 最終的下場都是身敗名裂。 連他的祖父雍正在位期間的改革實行的也不盡如人意。

他之所以畏懼改革,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知道“大清”這位表面上看著完好無損的老人,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他害怕通過猛藥治理,這位老人就會奄奄一息,從自己的手中結束生命,那是他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的歷史責任。

嘉慶皇帝的“守成”大旗一舉起,清王朝已經離覆滅更近了一步,您覺得是不是這樣的?

他之所以畏懼改革,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知道“大清”這位表面上看著完好無損的老人,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他害怕通過猛藥治理,這位老人就會奄奄一息,從自己的手中結束生命,那是他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的歷史責任。

嘉慶皇帝的“守成”大旗一舉起,清王朝已經離覆滅更近了一步,您覺得是不是這樣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