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妻兒遠離他,莫内嘲諷他業餘,梵古卻為他割耳,他用一生的執著追逐內心的理想

他是後印象派的守護者, 梵古曾跟他共同居住, 接受他的繪畫指導, 並因為擔心他的離開而痛苦割耳;為了實現對藝術的追求, 他近乎瘋狂地執著, 勇敢又堅定, 他的名字叫保羅·高更。

童年喪父, 少年不羈

1848年6月7日, 高更出生於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母親是有著西班牙貴族和秘魯土著混合血統的美麗女子。 父親是一個酒商的兒子, 從新聞系畢業後, 在《國家日報》工作。

高更出生的時代, 整個歐洲正處於革命浪潮當中, 法國也不例外, 內亂, 革命, 路易·拿破崙的上臺, 給法國民眾帶來的是跌宕起伏, 街頭巷戰的不安生活。

在高更4歲時, 父母不堪忍受戰亂, 決定前往秘魯的利馬, 尋找安定自由的生活。 高更的母親阿琳的外祖父, 曾是秘魯的西班牙軍團上校, 經過幾代積累, 阿琳家族在利馬已經成為首屈一指的旺族。

本以為全家踏上遠行利馬的輪船, 即將奔赴的是歡樂融融的另一番新生活,

不想高更的父親在途中突發心臟病, 命葬無邊的海洋。

拖著疲憊而無助的身心, 阿琳帶著兩個孩子到達了利馬。 阿琳母親家族在利馬的主人, 是阿琳的外祖父的兄弟, 這位已經107歲的老人慈祥而和善, 給了阿琳一家富足安定的生活。

高更回憶, 在利馬的這四年, 對他來說是一個童話般的美好世界。 在這裡, 他被新文明和原始融合的新奇所吸引, 印第安的異域風情, 讓他感覺神秘又美麗。

曾舅公家裡陳設的古董, 名畫, 銀器, 藝術品, 以及當地人的衣著和花紋裝飾, 都在小高更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也許, 這就是藝術最早在高更心裡播下的種子。

四年後阿琳因為財產繼承問題, 帶著高更和他的姐姐返回巴黎,

可是面對的卻是家族爭權奪利, 最終只獲得了少許財產。

與利馬富足優越的生活天差地別, 高更和媽媽姐姐只能寄宿在高更的叔叔家, 艱難地維持生計。 此時的高更, 在磨難和壓抑中, 漸漸變得堅韌而果斷, 固執而高傲。

在高更十七歲那年, 他向母親提出要出海做水手。 母親當然強烈反對, 可這對於一個對海洋充滿了期盼渴望, 同時又叛逆固執的青年來說, 沒有構成任何威脅。

在高更的內心, 仿佛總有一種難以言述的力量, 指引著他去向遠方。 未知的, 狂野的, 新奇的, 興奮的, 這種感覺如上天的召喚, 從不曾離開高更。

六年的海上生活, 讓一個男孩成熟為一個男人, 此時的高更雖然意識還處於沉睡的朦朧中,

但毫無疑問, 他比同是23歲的男孩們, 多了份厚重和自信。

待他海上歸來, 母親卻早已永遠地離開。 所幸的是, 阿琳在臨終前, 託付了朋友給予高更一定的扶持。 因而在高更回歸陸地, 想要一展年輕人的抱負時, 很快就謀得了一份股票經紀人的工作。 從此生活穩定, 而又富足了起來。

卡塞爾街的雪, 高更, 1883

愛情不期而至

梅特來自丹麥的中產家庭, 性格獨立, 成熟理智, 又不失溫柔隨和。 初次在朋友家遇到梅特, 高更就被這個身材高挑, 容貌清新, 健康而樸素的女孩吸引了。

高更憑著高大的身材, 深沉的性格, 以及一份豐厚收入的工作, 對梅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梅特與高更在很多想法上都非常合拍, 兩人的感情日漸成熟, 半年後便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高更明白, 梅特想要的就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丈夫, 一群活潑可愛的兒女, 和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 一年後, 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埃米爾出生, 次年, 女兒阿莉妮也出生了。

婚後的幾年, 高更家庭美滿, 事業順利, 生活和睦而富足, 梅特很滿足,而高更也覺得心滿意足。不過梅特從來不曾想像,在他倆當中竟有一個她永遠無法戰勝的情敵,在暗中等待著她。

身著晚禮服的高更夫人,高更,1884

最具藝術潛質的股票交易員:星期天畫家

在銀行裡,高更結識了一個為同樣喜歡藝術和繪畫的同事。兩人經常相約週末一起看畫展,在藝術沙龍中討論繪畫

梅特知道丈夫喜歡藝術,也並不反對在生活之餘追求一些自己的高雅愛好。可是她做夢也沒有想到,高更會熱愛繪畫到近乎癡狂的地步,因為高更在兩人的交往過程中,從來沒有吐露過他會畫畫。

其實這也並不能怪高更,因為甚至連他自己,大概也不知道自己會畫畫。是他在的銀行同事鼓勵他拿起畫筆,開始嘗試。誰知這一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

高更觀察大量的當時已經成名的畫家的作品,他喜歡並支援印象派。他畫素描,油畫,學習製作雕塑,木刻,收藏一些小有名氣的畫家作品,並模仿習作,他全情投入在藝術的世界裡,這讓他感到心滿意足。

梅特並沒有阻攔,因為此時的高更只不過用業餘的時間,在追逐著自己的愛好。他甚至嘲諷自己為星期天畫家。

在他的努力下,一次畫展收錄了他的一幅作品,他在激動之餘也開始有了一個疑問的念頭,我真的能成為一個畫家嗎?

高更自此更加熱心於他的愛好,印象派畫家們聚集的咖啡館裡,經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傾聽他所崇拜的大師們的藝術談論,接受職業畫家們的指點,他被職業畫家全情投入的使命感所感染。而實際上,像當時已經開始走紅的莫内,雷諾瓦並不怎麼看得起高更,他們覺得高更只是一個拿著銀行薪水的業餘畫家。

高更的熱情卻沒有因此有絲毫退減,甚至越來越強烈。他瘋狂地買畫,是想支持印象派的畫家,同時通過觀察,臨摹,讓自己的繪畫技能有了進一步提升。

此時的梅特,日漸感受到了身邊這個丈夫,由於這項高雅的“愛好”,開始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壓力。他愛他的孩子們,可是這樣的愛好佔據了他所有的心思,哪有多餘的精力管孩子?頻繁地購買畫作,也擠佔了一部分家庭開支,更有甚,高更讓孩子的保姆鐘斯汀充當他的模特,完成了一幅受到好評的《裸體習作》。

裸體習作,高更,1880

這變成了壓倒梅特的最後一根稻草,她勃然大怒,趕走了鐘斯汀,高更也因此作出退讓收了收心,重新過上上班炒股、下班喝咖啡的中產生活,偶爾做做“星期天畫家”。

然而,業餘畫家的稱號,像形影不離的陣痛,一陣陣向他襲來。莫内鄙視過他的那句話,讓他久久不能釋懷:“一個人要愛繪畫勝過一切,才能算是個真正的畫家。”

平靜背後的暴風雨,終於來臨

那個小小的念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來來回回折磨了高更很久。他愛妻子和孩子,希望給他們一個穩定富足的生活,可是,他更愛繪畫,這仿佛是淩駕於一切情感之上的神聖, 是一種無法抵禦的無形力量,召喚著他向前。

1883年初的一天,梅特剛平安誕下他們的第五個孩子不久,高更平靜地對梅特說:“我已經辭去了公司的職位,決定要做個職業畫家。現在,我可以放手去畫了!”

這看似平靜的一句話,對梅特來說簡直是驚天一聲雷,她一時語鈍,不知該如何應對。

辭職後的高更,在巴黎的藝術圈子裡並沒有馬上聲名鶴起,但他卻抱著堅定高昂的自信,決定去盧昂發展。儘管他一直仰慕的、亦師亦友的畫家畢沙羅極力勸阻,高更還是信心滿滿,說服了梅特,他們帶著五個孩子,前往法國北部,離巴黎100多公里的盧昂。

梅特並非沒有矛盾糾結,只是在他們婚後的十年來,她目睹過高更憑藉自己細緻的研究和敏銳的直覺,在股票市場上有幾次不錯的業績。因此,她把自己認為高更自私,不負責任、懷疑這樣的情緒放在心裡,在1884年1月的一天,跟他邁出了尋找成功之旅。

盧昂的藍色屋頂,高更,1884

結果可想而知,這個還不能完全算是專業畫家的高更,在一年裡沒有賣出一幅畫,而之前攢下的積蓄卻用光了。無奈,他只能跟著梅特,前往丹麥的梅特的娘家,尋求另一種機會。

可是丹麥的藝術發展遠不如巴黎,加上梅特的親戚們,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高更,這讓高傲氣盛的高更煩躁不安。於是,在短短兩年內,高更第二次向梅特展示了他的“果斷”:他離開丹麥,重返巴黎,可是這次,只帶了他最喜愛的兒子克洛維斯。

愛情,婚姻,家庭,孩子,這些都曾給高更無比溫暖的撫慰,和精神家園的寄託,可現在,他決定離開這所有,去奔赴尋找此生的摯愛——繪畫。

道路從未平坦,可追逐夢想的內心從未退縮

返回巴黎的高更,經濟上捉襟見肘,沒有多久,就連基本的果腹之需都滿足不了了。

他把自己最愛的兒子帶出丹麥,不知道是愛他還是折磨他,克洛維斯不是被寄住在不同的親戚朋友家,就是被放在

克洛維斯曾跟高更共同居住,是在一個破舊的小公寓的一間房,因為冬天沒有足夠禦寒的衣服,沒有取暖的火爐而病倒。

此時的高更,不得不暫時向現實低頭,他出賣自己之前收藏的畫作,去證券公司找過工作,去街上發過海報……他食不果腹,衣不暖體,潦倒的現狀讓他變得時而暴躁,時而神經質,可是即便如此,他都從未想過要退回到以前那些沒有繪畫的日子裡。

內心裡,他還是樂觀堅強的,他相信,自己在追尋最在乎的東西,也一定會有脫離困境的那一天。

隨後的兩年間,他過著典型的“高更式”生活,懷抱著希望和夢想,啟程到一個地方,希望從原始中尋找靈感,到一個不用發愁衣食的地方,只需要安靜地畫畫。

而現實卻是,每每混得如此不堪,甚至潦倒落魄,生存困難,然後不得不返回巴黎。他曾在給梅特的信中痛苦地呐喊:“我所遭受的痛苦已經超出人類所能忍耐的極限了!”

期間他去過法國西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橋小鎮,到過巴拿馬,登上過加勒比海的馬提尼克島,最終於1887年又輾轉回巴黎。

這一次次追逐夢想的旅程,雖然沒有改善高更的物質生活,卻讓高更在藝術中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路,在馬提尼克島,他貪婪地享受著“天空”與“光線”帶給他的喚醒的快感,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回歸本性的單純”。

樹,高更,1885

一起居住的62天裡,梵古因為他割耳

回到巴黎的高更,在特定的某些圈子裡已經小有名氣。此時的梵古,也在印象派的圈子裡嶄露頭角,他崇拜高更,經常與他談論繪畫。而高更也很喜歡梵古的畫中,那種帶著日本浮世繪明亮色彩的感覺。他們惺惺相惜,相見恨晚。

梵古由於長期受到畫商弟弟的接濟,境況比高更略好。由於有弟弟的資助,梵古向高更提議一起去法國南部,建立一個印象派畫室,結集相同派系的畫家們,說不定可以將印象派發揚光大。

此時的高更陷入了糾結,這樣的提議無不讓他心動,可是他非常清楚梵古的個性敏感,情緒經常不太穩定,高更擔心跟梵古相處不來。前後周旋和準備了近一年後,高更終於答應梵古,要赴法國南部阿爾與他匯合。得知消息的梵古,像一個受到鼓舞的小孩子一樣滿心歡喜。

梵古為高更精心準備了一個房間,將其佈置好。在等待高更期間,他完成了著名的作品《臥室》和幾幅《向日葵》,並把《向日葵》掛在在了為高更準備的房間,這樣熱切的期待,不知高更在走進臥室的那一刻,是否能體會到呢?

臥室,梵古,1888

高更的到來,給梵古的混雜無序的生活,帶來了一抹亮色。高更給了梵古很多繪畫方面的指導,他們一起作畫,互贈作品。梵古曾在心中跟弟弟坦言:有個像高更一樣聰明的同伴,對我的藝術有極大的幫助。能追隨他四處作畫,更是我今生最大的榮幸。

可是,兩個繪畫天才,在藝術的道路上的觀點卻有本質的不同,為了遷就對方,他們經常忍讓著。尤其是梵古,他知道自己神經質,急躁又固執,卻又很難控制自己,他害怕高更離開自己,卻又一次次用自己的執拗將高更推離自己。

高更常常在半夜忽然驚醒,發現梵古在他房間裡徘徊,凝視著他卻又無言,然後走回自己的房間,像什麼都不曾發生……甚至在私人生活上,因為高更的高大魁梧,風流倜儻的個性,備受很多女性青睞,也讓梵古由妒生恨。

於是在一個大吵的夜晚,高更離開他們共同居住的黃房子,去旅店裡開了一個房間獨處。當晚,悲傷絕望的梵古,將自己的耳朵割了下來,在血跡模糊的臥室裡昏迷過去。

可即使這樣的傷心絕望和自殘,也無法打動高更繼續留下,兩個怪才,終因性格無法相和而分道揚鑣。

芳香的土地,精神的家園——塔希提

回到巴黎的高更,雖然仍舊勤奮地投身繪畫和藝術品製作,可他的畫就是沒有市場,他仍是那個一年賣不出幾幅畫的窮畫家。

其實他哪裡知道,他只是走得太超前,世人無法趕得上他的步伐,只有像畢卡索這種同樣的藝術家,才會從高更的藝術中汲取到靈感,感受到他的才華。

此時,印象派的內部紛爭,也讓他日漸疲乏,他想要去遙遠的小島上,追逐原始自由的生活。

可是高更這樣的美好的理想,並沒有說得動哪怕一個身邊的鐵杆朋友,這也許就是望著眼前苟且的人,無法理解高更直接邁向遠方的熱切。

為了此次的遠行籌備資金,高更使盡渾身解數,在好友的幫助下開了一次畫展。1891年,高更的畫展上,破天荒地賣出了30幅畫,淨收入9860法郎。雖然看似一筆不小的數目,而且這給了高更無比巨大的信心,可是相比莫内,動輒一幅畫可以賣出3000法郎的情形相比,還是略顯酸楚。

1891年4月,在丹麥看望過妻子和孩子們返回巴黎後,高更又一次帶著無比高昂的激情和信心踏上去往遠方的路,他登上了去塔希提島的輪船。

塔希提位於南太平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它有一個我們國人更加熟知的名字——大溪地。

瑪麗亞,高更,1891

高更登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一陣陣伴著花香的清新空氣向他襲來。他與這片原始的土地,像一個前世便交好的老朋友,一見如故。他熱愛塔希提上的近乎原始的自然,人們樸素的生活方式,讓他心裡異常輕快,他順應著自然的呼喚,任思緒和畫筆自然流淌。

“文明一點一滴地從我身上消逝,我的思想開始變得淳樸,而且開始發覺,對同伴也少了許多厭煩,我開始喜歡他們了。

……我真正意義上逃離了虛假與迂腐,投入了自然的懷抱。我變得清心寡欲,自然祥和,我不再受那些所謂文明道德的限制,沒有功利與虛榮。

現如今,我終於進入了真理之中,進入了大自然的懷抱,這樣美好祥和的日子讓我十分愉悅,我成了一個‘真正’的人,再也沒有虛榮和功利的拘束。”

在塔希提,他順從當地的習俗,找到一位美麗的新娘,名叫蒂蝴拉。

“我被她迷住了,她叫我害怕,我開始畏手畏腳。與她相比,我是如此蒼老,她心裡在想些什麼呢?我猶豫了。這件事,看起來是我占盡了便宜,可是如此倉促地簽訂婚姻,讓我猶豫不決,不知所措。”

可是對於“遠離文明”社會的毛利人來說,婚禮似乎僅僅是一場談話便可以決定的事情。跟新郎過上幾天,新娘便會回到娘家,假如她覺得不幸福,便不再回到新郎身邊。

這是一場遵循自然的情感,沒有太多道德約束,更加沒有世俗社會的法律保護。

歡樂(紅狗),高更,1892

高更在塔希提平靜地生活,繪畫,而他遠在歐洲的朋友,家人漸漸將他遺忘,妻子梅特甚至將高更在巴黎的繪畫搜集起來,在丹麥開了個畫展,賣得三萬法郎,卻拒絕分給已經處於貧苦線上的高更一法郎。

高更並不責怪梅特,因為他知道,撫養幾個孩子需要很多花費,也更需要巨大的精力。而本來應從法國畫商那裡來的匯款也遲遲不到。高更不得不離開塔希提,返回法國處理一系列事物。

梅特與高更的矛盾,在高更1893年回到法國後愈演愈烈。高更用了20年的時間,終於認清了梅特這個極其理性的妻子,對她來說錢是勝於感情的。梅特近乎冷血的姿態,讓本來就在畫展失敗中失望至極的高更,揮霍荒淫了起來。

1895年,當高更重新回到塔希提時,已經有嚴重腿傷,並且由於生存極度困難而產生了病理性焦慮,心臟出現嚴重問題,並伴隨著難耐的失眠,而在歐洲的風流無度也讓他身染疾病。

塔希提已經物是人非,毛利人並沒有守節的習俗,因此蒂蝴拉在高更離開後,又找一個男人一起共同生活。寂寞的高更又娶了一個妻子帕芙拉。

然而,痛苦和折磨從未遠離高更。他忍受著病痛,堅持將心裡的藝術感受表達出來,同時,他也盡力為深深愛著的毛利人,爭取他們的權利。由於法國政府和傳教士強迫毛利人信仰基督教,高更挺身而出為毛利人申辯。忍受著視力日漸模糊,腿上膿瘡斑斑,高更仍然掙扎著,癡狂地繪畫,做雕塑。

1897年,他本來已經殘喘的身軀,又遭受了重重的一擊,他最喜愛的女兒阿莉妮死於肺炎。此時的高更已經接近絕望了,甚至動了自殺的念頭,可是在自殺後他卻又掙扎著把自己救了回來。他不允許勇敢活了一輩子的自己,用這樣懦弱的方式結束生命。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除了用盡全力,在畫布上完成自己畢生追逐的理想,創作了最後的偉大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並寫下半回憶錄式筆記《芳香的土地》,用最後的文字,記錄下他熱情,勇敢,高更的心。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高更,1897

由於反對法國對土著人的殖民主義,高更拖著痛苦的病體,他還在幫助當地土著人伸張正義,抵禦法國當局對土著人的虐待和迫害,把法軍犯下的罪行寫下來寄給政府,報紙雜誌,甚至寄到法國,結果可想而知,他這些發自內心單純的,甚至顯得幼稚的舉動,不但沒有給土著人帶來任何利益,卻將自己捲入監禁的牢獄。

1903年,高更在病痛中離開了這個讓他奔波了一生的世界。

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的:

我想試著證明,藝術家根本不需要任何學派或文人的支持和教誨。我一生都嘗試著從傳統教條中走出來。那些教條不但會損害藝術家的自由,也會蒙蔽大眾的雙眼……我這個人永遠相信“勇於嘗試”這四個字。我的成果也許並不偉大,也不轟動,但至少我已經起航。

高更地下有知,如果知道百年後,他的一幅畫最高賣得三億美元,大概會感歎,他已經不僅僅是起航,而是乘著藝術的輪船,撐起滿滿的船帆,遠行在浩瀚的海洋上。

梅特很滿足,而高更也覺得心滿意足。不過梅特從來不曾想像,在他倆當中竟有一個她永遠無法戰勝的情敵,在暗中等待著她。

身著晚禮服的高更夫人,高更,1884

最具藝術潛質的股票交易員:星期天畫家

在銀行裡,高更結識了一個為同樣喜歡藝術和繪畫的同事。兩人經常相約週末一起看畫展,在藝術沙龍中討論繪畫

梅特知道丈夫喜歡藝術,也並不反對在生活之餘追求一些自己的高雅愛好。可是她做夢也沒有想到,高更會熱愛繪畫到近乎癡狂的地步,因為高更在兩人的交往過程中,從來沒有吐露過他會畫畫。

其實這也並不能怪高更,因為甚至連他自己,大概也不知道自己會畫畫。是他在的銀行同事鼓勵他拿起畫筆,開始嘗試。誰知這一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

高更觀察大量的當時已經成名的畫家的作品,他喜歡並支援印象派。他畫素描,油畫,學習製作雕塑,木刻,收藏一些小有名氣的畫家作品,並模仿習作,他全情投入在藝術的世界裡,這讓他感到心滿意足。

梅特並沒有阻攔,因為此時的高更只不過用業餘的時間,在追逐著自己的愛好。他甚至嘲諷自己為星期天畫家。

在他的努力下,一次畫展收錄了他的一幅作品,他在激動之餘也開始有了一個疑問的念頭,我真的能成為一個畫家嗎?

高更自此更加熱心於他的愛好,印象派畫家們聚集的咖啡館裡,經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傾聽他所崇拜的大師們的藝術談論,接受職業畫家們的指點,他被職業畫家全情投入的使命感所感染。而實際上,像當時已經開始走紅的莫内,雷諾瓦並不怎麼看得起高更,他們覺得高更只是一個拿著銀行薪水的業餘畫家。

高更的熱情卻沒有因此有絲毫退減,甚至越來越強烈。他瘋狂地買畫,是想支持印象派的畫家,同時通過觀察,臨摹,讓自己的繪畫技能有了進一步提升。

此時的梅特,日漸感受到了身邊這個丈夫,由於這項高雅的“愛好”,開始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壓力。他愛他的孩子們,可是這樣的愛好佔據了他所有的心思,哪有多餘的精力管孩子?頻繁地購買畫作,也擠佔了一部分家庭開支,更有甚,高更讓孩子的保姆鐘斯汀充當他的模特,完成了一幅受到好評的《裸體習作》。

裸體習作,高更,1880

這變成了壓倒梅特的最後一根稻草,她勃然大怒,趕走了鐘斯汀,高更也因此作出退讓收了收心,重新過上上班炒股、下班喝咖啡的中產生活,偶爾做做“星期天畫家”。

然而,業餘畫家的稱號,像形影不離的陣痛,一陣陣向他襲來。莫内鄙視過他的那句話,讓他久久不能釋懷:“一個人要愛繪畫勝過一切,才能算是個真正的畫家。”

平靜背後的暴風雨,終於來臨

那個小小的念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來來回回折磨了高更很久。他愛妻子和孩子,希望給他們一個穩定富足的生活,可是,他更愛繪畫,這仿佛是淩駕於一切情感之上的神聖, 是一種無法抵禦的無形力量,召喚著他向前。

1883年初的一天,梅特剛平安誕下他們的第五個孩子不久,高更平靜地對梅特說:“我已經辭去了公司的職位,決定要做個職業畫家。現在,我可以放手去畫了!”

這看似平靜的一句話,對梅特來說簡直是驚天一聲雷,她一時語鈍,不知該如何應對。

辭職後的高更,在巴黎的藝術圈子裡並沒有馬上聲名鶴起,但他卻抱著堅定高昂的自信,決定去盧昂發展。儘管他一直仰慕的、亦師亦友的畫家畢沙羅極力勸阻,高更還是信心滿滿,說服了梅特,他們帶著五個孩子,前往法國北部,離巴黎100多公里的盧昂。

梅特並非沒有矛盾糾結,只是在他們婚後的十年來,她目睹過高更憑藉自己細緻的研究和敏銳的直覺,在股票市場上有幾次不錯的業績。因此,她把自己認為高更自私,不負責任、懷疑這樣的情緒放在心裡,在1884年1月的一天,跟他邁出了尋找成功之旅。

盧昂的藍色屋頂,高更,1884

結果可想而知,這個還不能完全算是專業畫家的高更,在一年裡沒有賣出一幅畫,而之前攢下的積蓄卻用光了。無奈,他只能跟著梅特,前往丹麥的梅特的娘家,尋求另一種機會。

可是丹麥的藝術發展遠不如巴黎,加上梅特的親戚們,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高更,這讓高傲氣盛的高更煩躁不安。於是,在短短兩年內,高更第二次向梅特展示了他的“果斷”:他離開丹麥,重返巴黎,可是這次,只帶了他最喜愛的兒子克洛維斯。

愛情,婚姻,家庭,孩子,這些都曾給高更無比溫暖的撫慰,和精神家園的寄託,可現在,他決定離開這所有,去奔赴尋找此生的摯愛——繪畫。

道路從未平坦,可追逐夢想的內心從未退縮

返回巴黎的高更,經濟上捉襟見肘,沒有多久,就連基本的果腹之需都滿足不了了。

他把自己最愛的兒子帶出丹麥,不知道是愛他還是折磨他,克洛維斯不是被寄住在不同的親戚朋友家,就是被放在

克洛維斯曾跟高更共同居住,是在一個破舊的小公寓的一間房,因為冬天沒有足夠禦寒的衣服,沒有取暖的火爐而病倒。

此時的高更,不得不暫時向現實低頭,他出賣自己之前收藏的畫作,去證券公司找過工作,去街上發過海報……他食不果腹,衣不暖體,潦倒的現狀讓他變得時而暴躁,時而神經質,可是即便如此,他都從未想過要退回到以前那些沒有繪畫的日子裡。

內心裡,他還是樂觀堅強的,他相信,自己在追尋最在乎的東西,也一定會有脫離困境的那一天。

隨後的兩年間,他過著典型的“高更式”生活,懷抱著希望和夢想,啟程到一個地方,希望從原始中尋找靈感,到一個不用發愁衣食的地方,只需要安靜地畫畫。

而現實卻是,每每混得如此不堪,甚至潦倒落魄,生存困難,然後不得不返回巴黎。他曾在給梅特的信中痛苦地呐喊:“我所遭受的痛苦已經超出人類所能忍耐的極限了!”

期間他去過法國西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橋小鎮,到過巴拿馬,登上過加勒比海的馬提尼克島,最終於1887年又輾轉回巴黎。

這一次次追逐夢想的旅程,雖然沒有改善高更的物質生活,卻讓高更在藝術中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路,在馬提尼克島,他貪婪地享受著“天空”與“光線”帶給他的喚醒的快感,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回歸本性的單純”。

樹,高更,1885

一起居住的62天裡,梵古因為他割耳

回到巴黎的高更,在特定的某些圈子裡已經小有名氣。此時的梵古,也在印象派的圈子裡嶄露頭角,他崇拜高更,經常與他談論繪畫。而高更也很喜歡梵古的畫中,那種帶著日本浮世繪明亮色彩的感覺。他們惺惺相惜,相見恨晚。

梵古由於長期受到畫商弟弟的接濟,境況比高更略好。由於有弟弟的資助,梵古向高更提議一起去法國南部,建立一個印象派畫室,結集相同派系的畫家們,說不定可以將印象派發揚光大。

此時的高更陷入了糾結,這樣的提議無不讓他心動,可是他非常清楚梵古的個性敏感,情緒經常不太穩定,高更擔心跟梵古相處不來。前後周旋和準備了近一年後,高更終於答應梵古,要赴法國南部阿爾與他匯合。得知消息的梵古,像一個受到鼓舞的小孩子一樣滿心歡喜。

梵古為高更精心準備了一個房間,將其佈置好。在等待高更期間,他完成了著名的作品《臥室》和幾幅《向日葵》,並把《向日葵》掛在在了為高更準備的房間,這樣熱切的期待,不知高更在走進臥室的那一刻,是否能體會到呢?

臥室,梵古,1888

高更的到來,給梵古的混雜無序的生活,帶來了一抹亮色。高更給了梵古很多繪畫方面的指導,他們一起作畫,互贈作品。梵古曾在心中跟弟弟坦言:有個像高更一樣聰明的同伴,對我的藝術有極大的幫助。能追隨他四處作畫,更是我今生最大的榮幸。

可是,兩個繪畫天才,在藝術的道路上的觀點卻有本質的不同,為了遷就對方,他們經常忍讓著。尤其是梵古,他知道自己神經質,急躁又固執,卻又很難控制自己,他害怕高更離開自己,卻又一次次用自己的執拗將高更推離自己。

高更常常在半夜忽然驚醒,發現梵古在他房間裡徘徊,凝視著他卻又無言,然後走回自己的房間,像什麼都不曾發生……甚至在私人生活上,因為高更的高大魁梧,風流倜儻的個性,備受很多女性青睞,也讓梵古由妒生恨。

於是在一個大吵的夜晚,高更離開他們共同居住的黃房子,去旅店裡開了一個房間獨處。當晚,悲傷絕望的梵古,將自己的耳朵割了下來,在血跡模糊的臥室裡昏迷過去。

可即使這樣的傷心絕望和自殘,也無法打動高更繼續留下,兩個怪才,終因性格無法相和而分道揚鑣。

芳香的土地,精神的家園——塔希提

回到巴黎的高更,雖然仍舊勤奮地投身繪畫和藝術品製作,可他的畫就是沒有市場,他仍是那個一年賣不出幾幅畫的窮畫家。

其實他哪裡知道,他只是走得太超前,世人無法趕得上他的步伐,只有像畢卡索這種同樣的藝術家,才會從高更的藝術中汲取到靈感,感受到他的才華。

此時,印象派的內部紛爭,也讓他日漸疲乏,他想要去遙遠的小島上,追逐原始自由的生活。

可是高更這樣的美好的理想,並沒有說得動哪怕一個身邊的鐵杆朋友,這也許就是望著眼前苟且的人,無法理解高更直接邁向遠方的熱切。

為了此次的遠行籌備資金,高更使盡渾身解數,在好友的幫助下開了一次畫展。1891年,高更的畫展上,破天荒地賣出了30幅畫,淨收入9860法郎。雖然看似一筆不小的數目,而且這給了高更無比巨大的信心,可是相比莫内,動輒一幅畫可以賣出3000法郎的情形相比,還是略顯酸楚。

1891年4月,在丹麥看望過妻子和孩子們返回巴黎後,高更又一次帶著無比高昂的激情和信心踏上去往遠方的路,他登上了去塔希提島的輪船。

塔希提位於南太平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它有一個我們國人更加熟知的名字——大溪地。

瑪麗亞,高更,1891

高更登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一陣陣伴著花香的清新空氣向他襲來。他與這片原始的土地,像一個前世便交好的老朋友,一見如故。他熱愛塔希提上的近乎原始的自然,人們樸素的生活方式,讓他心裡異常輕快,他順應著自然的呼喚,任思緒和畫筆自然流淌。

“文明一點一滴地從我身上消逝,我的思想開始變得淳樸,而且開始發覺,對同伴也少了許多厭煩,我開始喜歡他們了。

……我真正意義上逃離了虛假與迂腐,投入了自然的懷抱。我變得清心寡欲,自然祥和,我不再受那些所謂文明道德的限制,沒有功利與虛榮。

現如今,我終於進入了真理之中,進入了大自然的懷抱,這樣美好祥和的日子讓我十分愉悅,我成了一個‘真正’的人,再也沒有虛榮和功利的拘束。”

在塔希提,他順從當地的習俗,找到一位美麗的新娘,名叫蒂蝴拉。

“我被她迷住了,她叫我害怕,我開始畏手畏腳。與她相比,我是如此蒼老,她心裡在想些什麼呢?我猶豫了。這件事,看起來是我占盡了便宜,可是如此倉促地簽訂婚姻,讓我猶豫不決,不知所措。”

可是對於“遠離文明”社會的毛利人來說,婚禮似乎僅僅是一場談話便可以決定的事情。跟新郎過上幾天,新娘便會回到娘家,假如她覺得不幸福,便不再回到新郎身邊。

這是一場遵循自然的情感,沒有太多道德約束,更加沒有世俗社會的法律保護。

歡樂(紅狗),高更,1892

高更在塔希提平靜地生活,繪畫,而他遠在歐洲的朋友,家人漸漸將他遺忘,妻子梅特甚至將高更在巴黎的繪畫搜集起來,在丹麥開了個畫展,賣得三萬法郎,卻拒絕分給已經處於貧苦線上的高更一法郎。

高更並不責怪梅特,因為他知道,撫養幾個孩子需要很多花費,也更需要巨大的精力。而本來應從法國畫商那裡來的匯款也遲遲不到。高更不得不離開塔希提,返回法國處理一系列事物。

梅特與高更的矛盾,在高更1893年回到法國後愈演愈烈。高更用了20年的時間,終於認清了梅特這個極其理性的妻子,對她來說錢是勝於感情的。梅特近乎冷血的姿態,讓本來就在畫展失敗中失望至極的高更,揮霍荒淫了起來。

1895年,當高更重新回到塔希提時,已經有嚴重腿傷,並且由於生存極度困難而產生了病理性焦慮,心臟出現嚴重問題,並伴隨著難耐的失眠,而在歐洲的風流無度也讓他身染疾病。

塔希提已經物是人非,毛利人並沒有守節的習俗,因此蒂蝴拉在高更離開後,又找一個男人一起共同生活。寂寞的高更又娶了一個妻子帕芙拉。

然而,痛苦和折磨從未遠離高更。他忍受著病痛,堅持將心裡的藝術感受表達出來,同時,他也盡力為深深愛著的毛利人,爭取他們的權利。由於法國政府和傳教士強迫毛利人信仰基督教,高更挺身而出為毛利人申辯。忍受著視力日漸模糊,腿上膿瘡斑斑,高更仍然掙扎著,癡狂地繪畫,做雕塑。

1897年,他本來已經殘喘的身軀,又遭受了重重的一擊,他最喜愛的女兒阿莉妮死於肺炎。此時的高更已經接近絕望了,甚至動了自殺的念頭,可是在自殺後他卻又掙扎著把自己救了回來。他不允許勇敢活了一輩子的自己,用這樣懦弱的方式結束生命。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除了用盡全力,在畫布上完成自己畢生追逐的理想,創作了最後的偉大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並寫下半回憶錄式筆記《芳香的土地》,用最後的文字,記錄下他熱情,勇敢,高更的心。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高更,1897

由於反對法國對土著人的殖民主義,高更拖著痛苦的病體,他還在幫助當地土著人伸張正義,抵禦法國當局對土著人的虐待和迫害,把法軍犯下的罪行寫下來寄給政府,報紙雜誌,甚至寄到法國,結果可想而知,他這些發自內心單純的,甚至顯得幼稚的舉動,不但沒有給土著人帶來任何利益,卻將自己捲入監禁的牢獄。

1903年,高更在病痛中離開了這個讓他奔波了一生的世界。

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的:

我想試著證明,藝術家根本不需要任何學派或文人的支持和教誨。我一生都嘗試著從傳統教條中走出來。那些教條不但會損害藝術家的自由,也會蒙蔽大眾的雙眼……我這個人永遠相信“勇於嘗試”這四個字。我的成果也許並不偉大,也不轟動,但至少我已經起航。

高更地下有知,如果知道百年後,他的一幅畫最高賣得三億美元,大概會感歎,他已經不僅僅是起航,而是乘著藝術的輪船,撐起滿滿的船帆,遠行在浩瀚的海洋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