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朝最為寬待士大夫,只因宋太祖立了一塊碑

宋朝最為寬待士大夫, 宋朝的士大夫最有風骨, 之所以能成功做到這一點, 主要原因是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密刻了一塊誓碑, 明確規定後嗣皇帝不得殺士大夫。

宋太祖趙匡胤(陳建斌版)

這塊誓碑高約七八尺, 闊四尺餘, 誓詞三行。 一為“柴氏(禪位給趙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 縱犯謀逆, 止於獄中賜盡, 不得市曹行戮, 亦不得連坐支屬”;一為“不得殺士大夫, 及上書言事人”;一為“子孫有渝此誓者, 天必殛之”。

宋王朝對於士大夫的寬容優待, 這塊誓碑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第一, 因為是太祖所立, 具有國家法律的權威。 第二, 趙匡胤為趙氏家族的開國之君, 他所立的誓碑, 自然也就有約束整個家族的力量;第三, 誓碑裡面的讖語詛咒, 對後世繼承人的阻嚇作用, 也是不容忽視的。

沒有殺頭的危險, 沒有後顧之憂, 這就讓宋朝士大夫敢做敢為, 他們特別敢說話,

風骨在歷朝歷代最佳, 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比如正氣歌。

真宗朝的翰林學士楊億, 恃才傲物, 一日由楊億起草《答契丹書》, 楊用了一句“鄰壤交歡”, 宋真宗可能是出於對契丹之恨, 在文稿上注了“朽壤、鼠壤、糞壤”等語嘲笑之。 次日, 楊億提出辭呈, 說“皇上既然不滿意我的文字, 我辭職吧”。 宋真宗只好挽留這位大才子, 又對宰相說:“楊億不通商量, 真有氣性。 ”

仁宗朝時, 張知白擔任台諫官, “言事無所避”。 一日仁宗皇帝找他談話, 大概是說他“孤寒”, 沒有朋友, 要注意說話的方寸之類。 張知白一聽, 回敬了皇帝一句:“臣非孤寒, 陛下才孤寒。 ”仁宗問道:“何也?”張知白說:“臣家有妻孥, 外有親戚, 何來孤寒?陛下只有宮女相伴, 豈非孤寒?”說得仁宗神情黯淡,

回到內宮, 與皇后說起這事, 忍不住流淚。 因為仁宗年事漸高, 而他所生育的兒子都夭折了, 膝下確實孤單。 張知白那番話, 戳中了皇帝內心最痛苦的地方。 但仁宗並不因此怪罪, 張知白還是繼續當他的台諫官。

理宗時, 台諫官李伯玉因為發表過激言論, 受到降官處分。 但降官的制書, 舍人院一直不肯起草, 以此抵制皇帝的決定。 過了一年, 降官制書仍未能頒佈。 後來牟子才兼舍人院, 覺得拖下去也不是方法, 終於將降官制書草擬出來, 但牟子才卻用他的生花妙筆對李伯玉大加褒獎, 看起來哪裡是一份謫詞, 分明是表揚信。 理宗找牟子才商量:“謫詞皆褒語, 卿且改改如何?”宰相也過來說情, 牟子才強硬地說:“腕可斷,

詞不可改!丞相欲改則自改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