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僅用22天,不費一槍一彈,他就把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收歸中國

黎元洪下臺後, 段祺瑞將馮國璋推上總統寶座, 他本人又一次組閣。 這一回, 對德意宣戰水到渠成, 並且, 還以參戰為名,

徐樹錚受命後,

在河南和安徽等地招募新兵, 並對已劃歸參戰處的四個奉軍補充旅加以整編, 組成西北邊防軍, 下轄四個混成旅。 按段祺瑞和徐樹錚的本意, 成立以參戰為名的參戰軍, 主要是為了擴充勢力, 以便實現蓄謀已久的武力統一中國的夢想。 但因緣際會, 徐樹錚和他統領的這支西北邊防軍, 卻結結實實地為維護國家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徐本人也因而被孫中山大為稱道。

眾所周知, 如今被稱為外蒙古的地方, 歷史上曾是中國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之際, 中土大亂, 在沙俄策動下, 外蒙古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於庫倫獨立, 建立大蒙古國並自立為帝, 年號共戴。

隨後, 俄蒙軍隊包圍了清政府駐庫倫的蒙古辦事大臣衙門,

解除清軍武裝並將辦事大臣及隨從押送出境。 外蒙的獨立, 清政府和繼後的民國政府均不承認。

兩年後, 在沙俄威逼下, 袁世凱不得不和沙俄簽訂了《中俄聲明》, 聲明規定, 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 外蒙古承認中國的宗主權, 中國不得在外蒙派駐官員、軍隊, 以及移民。

十月革命後, 俄國無力東顧, 遂引發了日本對外蒙古地區的貪欲, 在駐庫倫武官松井中佐等人的策劃下, 日本擬成立一個包括布裡雅特和內外蒙古及呼倫貝爾在內的大蒙古國。

八世哲布尊丹巴稱帝前, 外蒙的政體是王公管政, 喇嘛管教, 但哲布尊丹巴上臺後, 集政教大權于一身, 喇嘛當道, 王公大權旁落, 引發其強烈不滿。 再加上畏懼日本乘機侵佔, 王公們紛紛策動撤銷自治――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歸附中央, 而是為了恢復前清舊制, 以便重掌大權。

當時, 代表民國政府駐庫侖的是都護使陳毅。 但陳毅舉措失當, 哲布尊丹巴堅決反對撤治。 這時, 徐樹錚奉命處理此事。

徐樹錚是段祺瑞心腹。 此前, 中國在一戰中加入同盟國,

對德宣戰。 為此, 專門成立了一個淩駕於各部門之上的特殊機構, 即督辦參戰事務處, 負責訓練參戰軍, 由段祺瑞親任督辦。

一年後, 隨著一戰結束, 參戰督辦改為邊防督辦, 參戰軍改為國防軍, 後來又改為邊防軍。 在督辦參戰事務處之下, 還成立了一個西北邊防籌備處, 由徐樹錚任處長。 此後, 又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和西北邊防總司令, 其職責為“規畫西北邊務並振興各地方事務。 ”

徐樹錚顯示了一個邊才的雄才大略。 他在任西北邊防籌備處長時, 即對外蒙以及日、俄之間的關係了若指掌, 他認為外蒙對中國徘徊觀望, 乃是由於日、俄盅惑所致。

他甫一進入庫侖, 即與松井交涉, 通過國際法慣例, 將松井非法派遣到庫侖的一百余名士兵繳械。

對於蒙古喇嘛、王公在中、俄、日之間的騎牆, 徐樹錚認為是中國方面不夠強勢。

為此, 他在入蒙之前調集了80輛大卡車, 入庫侖時, 每車乘士兵20人, 將所有新式武器悉數向蒙古人展示。 車輛進入軍營後, 士兵受命伏于車內, 上以帆布覆蓋,重又離開營房,駛到庫侖郊外,混入其他車輛中,以為疑兵之勢。當時,徐樹錚所部只有8000人,但外界紛紛猜測他至少帶了五萬軍隊。

徐樹錚曾留學日本,精通日語,與日方打交通,例不用翻譯。到外蒙後,他突擊學習蒙語,並告訴左右“在我學習蒙古文之時,非有特別重要事故,概不會客。”這個罕見的語言天才,僅用了兩周時間便能用蒙語與蒙人交流。

陳毅此前徒勞無功,在於其人柔軟寡斷,一會兒幻想通過王公說服喇嘛,一會兒又幻想通過喇嘛說服王公,但無論是依靠王公還是依靠喇嘛,都不過是仰人鼻息乃至與虎謀皮。“徐樹錚不同于陳毅的,是他懂得用權術來處理外蒙問題,針對王公、喇嘛和活佛的弱點各個擊破。”

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廢除俄蒙一切條約,蒙古全境歸還中國。至此,徐樹錚入蒙僅僅22天,不費一槍一彈,便完成了外蒙重歸版圖的重任。

此後,徐樹錚在外蒙設立邊蒙銀行,聘請德國化學家從事地下資源調查,從天津引種大白菜(此前外蒙從來沒有蔬菜),卑使外蒙風氣為之一新。總之,倘若徐樹錚專心治理外蒙,徐本人擁有如此廣闊的土地與資源,完全能像後來的盛世才獨霸新疆那樣割據外蒙,而外蒙也不至於在數年後再度獨立,並永遠從中國分離出去。

然而,徐樹錚志不在外蒙這一邊僻之地;更何況,他不可能背棄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段祺瑞。當中原戰事爆發後,徐樹錚不得不帶領他的邊防軍回到內地,投身到內戰的廝殺中。

外蒙進展神速,徐樹錚自然大為雀躍,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念奴嬌·笳》:

砉然長嘯,帶邊氣,孤奏荒茫無拍。坐起徘徊,聲過處,愁數南冠晨夕。夜月吹寒,疏風破曉,斷夢休重覓。雄雞遙遠,此時天下將白。 遙想中夜哀歌,唾壺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濃,胡遽嗚嗚驚逼。商婦瑟琶,陽陶觱篥,萬感真橫集。琱戈推枕,問君今日何日?

徐樹錚收復外蒙,贏得了孫中山的激賞。孫中山在給徐的複電中稱:“吾國久無班超、傅介子其人,執事于旬日間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自前清季世,四裔攜貳,幾于日蹙國百里。外蒙糾紛,亦既七年,一旦複用,重見五族共和之盛,此宜舉國歡欣鼓舞者也。”

作為革命者的孫中山,向來與作為軍閥的段祺瑞和徐樹錚之流是漢賊不兩立,因此孫中山的這通電文,甚至遭到了其部下的質疑。孫解釋說,“徐收回蒙古,功實過於傅介子、陳湯,公論自不可沒。”

孫中山對徐樹錚的賞識是不言而喻的。直皖大戰失敗後,徐樹錚下野,避居天津。隨後,他前往桂林拜會孫中山。孫中山在給蔣介石的信中稱“徐君此來,慰我多年渴望。”

及至相見,兩人惺惺相惜,孫中山甚至不揣冒昧,請求徐樹錚留下來做他的參謀長,但徐樹錚乃是段祺瑞的小扇子和靈魂,他只得婉辭:我在北方幫助孫先生,會比在孫先生身邊幫助更大。孫中山去世後,舉國哀悼,挽聯無數,而公認寫得最好的,則出自徐樹錚之手: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

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上以帆布覆蓋,重又離開營房,駛到庫侖郊外,混入其他車輛中,以為疑兵之勢。當時,徐樹錚所部只有8000人,但外界紛紛猜測他至少帶了五萬軍隊。

徐樹錚曾留學日本,精通日語,與日方打交通,例不用翻譯。到外蒙後,他突擊學習蒙語,並告訴左右“在我學習蒙古文之時,非有特別重要事故,概不會客。”這個罕見的語言天才,僅用了兩周時間便能用蒙語與蒙人交流。

陳毅此前徒勞無功,在於其人柔軟寡斷,一會兒幻想通過王公說服喇嘛,一會兒又幻想通過喇嘛說服王公,但無論是依靠王公還是依靠喇嘛,都不過是仰人鼻息乃至與虎謀皮。“徐樹錚不同于陳毅的,是他懂得用權術來處理外蒙問題,針對王公、喇嘛和活佛的弱點各個擊破。”

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廢除俄蒙一切條約,蒙古全境歸還中國。至此,徐樹錚入蒙僅僅22天,不費一槍一彈,便完成了外蒙重歸版圖的重任。

此後,徐樹錚在外蒙設立邊蒙銀行,聘請德國化學家從事地下資源調查,從天津引種大白菜(此前外蒙從來沒有蔬菜),卑使外蒙風氣為之一新。總之,倘若徐樹錚專心治理外蒙,徐本人擁有如此廣闊的土地與資源,完全能像後來的盛世才獨霸新疆那樣割據外蒙,而外蒙也不至於在數年後再度獨立,並永遠從中國分離出去。

然而,徐樹錚志不在外蒙這一邊僻之地;更何況,他不可能背棄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段祺瑞。當中原戰事爆發後,徐樹錚不得不帶領他的邊防軍回到內地,投身到內戰的廝殺中。

外蒙進展神速,徐樹錚自然大為雀躍,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念奴嬌·笳》:

砉然長嘯,帶邊氣,孤奏荒茫無拍。坐起徘徊,聲過處,愁數南冠晨夕。夜月吹寒,疏風破曉,斷夢休重覓。雄雞遙遠,此時天下將白。 遙想中夜哀歌,唾壺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濃,胡遽嗚嗚驚逼。商婦瑟琶,陽陶觱篥,萬感真橫集。琱戈推枕,問君今日何日?

徐樹錚收復外蒙,贏得了孫中山的激賞。孫中山在給徐的複電中稱:“吾國久無班超、傅介子其人,執事于旬日間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自前清季世,四裔攜貳,幾于日蹙國百里。外蒙糾紛,亦既七年,一旦複用,重見五族共和之盛,此宜舉國歡欣鼓舞者也。”

作為革命者的孫中山,向來與作為軍閥的段祺瑞和徐樹錚之流是漢賊不兩立,因此孫中山的這通電文,甚至遭到了其部下的質疑。孫解釋說,“徐收回蒙古,功實過於傅介子、陳湯,公論自不可沒。”

孫中山對徐樹錚的賞識是不言而喻的。直皖大戰失敗後,徐樹錚下野,避居天津。隨後,他前往桂林拜會孫中山。孫中山在給蔣介石的信中稱“徐君此來,慰我多年渴望。”

及至相見,兩人惺惺相惜,孫中山甚至不揣冒昧,請求徐樹錚留下來做他的參謀長,但徐樹錚乃是段祺瑞的小扇子和靈魂,他只得婉辭:我在北方幫助孫先生,會比在孫先生身邊幫助更大。孫中山去世後,舉國哀悼,挽聯無數,而公認寫得最好的,則出自徐樹錚之手: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

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