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梁中學子北大畢業,24歲當縣教育局長~又造反幹革命

今天的梁平西山明月山, 滿山遍野翠竹如海。 竹海腹心的竹豐湖, 將湖水、翠竹、山峰疊成秀美的畫卷。 梁平中學走出的革命家、一代學者陳克農,

就誕生在這裡~ 陳家是當地望族, 陳氏的一個子弟, 還曾是老傅年幼的同學, 他今在梁平一所中學當校長, 其兄曾任過梁平一鎮黨委書記。

陳克農的老家屋基早已淹沒在竹豐湖下。 但上世紀六十七年代, 竹豐湖還是竹蔭蔽日的山谷,

解放前還有“刀兒教”等綠林土匪神出鬼沒。

在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革命風雲中, 梁平不乏具有造反精神的年輕革命家, 陳克農就是其一。 梁中將於今年9月30日迎來110年校慶, 今天我們為大家講述校友陳克農的故事。

圖片據梁平中學畫冊。 風景圖據高梁山人

1人物生平

陳克農(1904—1990), 1904年6月生, 四川省梁山縣(現重慶市梁平區竹山鎮)人。 1925年2月在北京大學參加中國共產黨, 曾任中共梁山縣委宣傳部長, 川東遊擊軍特支書記, 中共達縣縣委代理書記兼秘書長等職。

少年時代, 他酷愛文學, 能詩善對, 又長於篆刻。

8歲時就能在街市為人書寫對聯, 及至青壯年時期, 其草、行、篆、隸各家碑貼字體都揮灑自如, 豐厚凝重。 他的書作“點畫明晰, 鋒穎到位, 筆劃交錯覆蓋處不省力, 不輕滑”,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筆筆交代清楚, 夾纏甩鋒寫不好字。 ”他在書法理論上也很有研究。

陳克農中學畢業于梁山中學(今梁平中學),

1922年入北京大學預科, 1924年考入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 1928年畢業。 在北大時, 受李大釗、陳獨秀革命思想的薰陶, 毅然投身革命, 任北大學生會文書組長, 加入中共領導的四川革命青年社。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 他帶領一支北大學生沿津浦路南下, 作黨的宣傳鼓動工作, 在天津、濟南、徐州、蚌埠等地散發傳單, 張貼標語, 並進行街頭講演等。 返校後任北大學生會黨團書記。

他於1928年8月回梁, 任梁山縣教育局長, 組織北大梁山籍同學, 發動開明士紳捐資興辦梁山公學, 自任校長, 李聚奎、唐炳泉、李次華、王炎離(均系中共黨員)分別任副校長、教導主任、訓育主任、教師, 引導學生追求真理, 激發其革命熱情, 進而開展對敵鬥爭。 該校成為中共梁山地下組織的聯絡中心。

1930年初,中共四川省委決定成立梁山中心縣委,並指示在虎南地區成立四川紅軍第三路遊擊隊,省委派前委書記覃文來本縣指導工作。因當時白色恐怖,難覓會址,他自告奮勇,以其老家的住所作為梁山地下黨組織召開有開江、達縣等地黨團代表參加的黨團活動分子大會的會址。會上決定他任三路遊擊隊政治部主任。

1931年秋,川東地下黨受到破壞,他與川東遊擊軍總指揮王維舟分路抵成都,以擔任劉靜修、宋大魯創辦的《社會日報》編輯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

1933年,叛徒帶領特務對他進行追捕,他在友人的幫助下逃至雅安,此後便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以致脫黨。在雅安他一方面教書,一方面又任國民政府軍二十四軍軍部秘書。

1946年,他從雅安回到故鄉,尋找黨組織,但未能如願。而他仍不失時機地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並竭力為黨工作,為此,受到國民黨的通緝。他在雅安共教書13年,爾後輾轉梁山女中、萬縣高農、萬縣協同中學任教3年多。

2獲得榮譽

解放初,他任梁山縣文教科長兩年余。從1952年秋至離休,他先後任大竹師範語文教師、四川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漢語教研組組長,1978年被定為副教授,同年由國家出版局委任為國家重點科研專案《漢語大字典》編委。

他是川師中文系5位較早帶研究生的導師之一。他根據教學的需要,編寫過許多輔導、答疑等教學資料。1959年在《中國語文》上發表的《讀漢語講義後的幾點意見》,受到一些專家、學者的好評。

1963年他主編的《同義詞彙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他在參與編寫《漢語大字典》的過程中,為幫助青年教師閱讀古漢語,他寫的《說文解字》、《廣韻》等導讀資料,見解獨到,博得省內外字典編寫組的一致贊許。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學術委員、南充書法篆刻協會主席,川東文苑知名學者。1987年7月離休,1990年4月病逝於四川師範學院(今西華師範大學),享年86歲。

該校成為中共梁山地下組織的聯絡中心。

1930年初,中共四川省委決定成立梁山中心縣委,並指示在虎南地區成立四川紅軍第三路遊擊隊,省委派前委書記覃文來本縣指導工作。因當時白色恐怖,難覓會址,他自告奮勇,以其老家的住所作為梁山地下黨組織召開有開江、達縣等地黨團代表參加的黨團活動分子大會的會址。會上決定他任三路遊擊隊政治部主任。

1931年秋,川東地下黨受到破壞,他與川東遊擊軍總指揮王維舟分路抵成都,以擔任劉靜修、宋大魯創辦的《社會日報》編輯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

1933年,叛徒帶領特務對他進行追捕,他在友人的幫助下逃至雅安,此後便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以致脫黨。在雅安他一方面教書,一方面又任國民政府軍二十四軍軍部秘書。

1946年,他從雅安回到故鄉,尋找黨組織,但未能如願。而他仍不失時機地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並竭力為黨工作,為此,受到國民黨的通緝。他在雅安共教書13年,爾後輾轉梁山女中、萬縣高農、萬縣協同中學任教3年多。

2獲得榮譽

解放初,他任梁山縣文教科長兩年余。從1952年秋至離休,他先後任大竹師範語文教師、四川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漢語教研組組長,1978年被定為副教授,同年由國家出版局委任為國家重點科研專案《漢語大字典》編委。

他是川師中文系5位較早帶研究生的導師之一。他根據教學的需要,編寫過許多輔導、答疑等教學資料。1959年在《中國語文》上發表的《讀漢語講義後的幾點意見》,受到一些專家、學者的好評。

1963年他主編的《同義詞彙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他在參與編寫《漢語大字典》的過程中,為幫助青年教師閱讀古漢語,他寫的《說文解字》、《廣韻》等導讀資料,見解獨到,博得省內外字典編寫組的一致贊許。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學術委員、南充書法篆刻協會主席,川東文苑知名學者。1987年7月離休,1990年4月病逝於四川師範學院(今西華師範大學),享年86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