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元襄陽之戰,正當僵持不下時,蒙古人搬出了這件武器

西元1267年, 蒙古大軍進逼襄陽, 著名的襄陽之戰全面爆發。 守將呂文德、呂文煥兄弟憑城死守, 給予元軍重大傷亡, 其間呂文德病死。 1273年, 呂文煥率軍投降, 襄陽之戰結束, 南宋滅亡進入了倒計時。

襄陽之戰, 宋朝之所以失敗, 原因有很多, 根本上是因為時間太長, 內無糧草, 外無援軍, 守軍已經力竭。 但是, 其中有一個關鍵, 就是元軍創制並投入了“襄陽砲”這一威力巨大的武器, 給了呂文煥最後的致命一擊, 直接導致了守軍抵抗意志的全面崩潰。

那麼, 問題來了, 這“襄陽砲”究竟是什麼玩意, 竟能擁有如此大的能量?

“襄陽砲”實際上就是巨型拋石機, 因襄陽之戰而聞名天下, 故有此名。 另外, 因為是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這二個人在1271年創制的, 所以又被稱為“回回砲”。 1272年, 蒙古大軍圍攻襄陽已達五年, 但由於城牆高大堅固, 久攻不下。 這時, 蒙古人想到了襄陽砲這個秘密武器。

結果, 襄陽砲一經投入實戰, 便顯示出巨大威力。

1273年正月, 在襄陽砲的助攻下, 元軍一舉攻克樊城, 使得與之唇齒相依的襄陽城面臨了真正的絕境。 隨後, 元軍繼續使用襄陽砲攻擊襄陽, 城中守軍大亂, 一些將士甚至想方設法逃出城外投降。 同年二月, 呂文煥開場投降, 襄陽正式陷落。

襄陽砲之所以成為壓垮襄陽守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原因很簡單, 就是威力巨大。 襄陽砲至少有二個重大的創新。 第一是發射石彈的重量遠遠超過當時的任何拋石機。 襄陽砲發射的石彈重達150斤, 而宋軍所使用的拋石機, 最大也只能發射90斤的石彈。 第二是發射方式發生了變化。 原先的拋石機都是依賴人力發射。 像宋軍發射90斤的石彈, 最多時需要250個人, 十分不方便。 而襄陽砲採取的是使用重力下墜的方式發射。 具體方法是, 在拋石機拋杆前端掛上鐵塊或大石, 其重量遠超所發射的石彈, 然後, 將拋杆拉下, 用鐵鉤固定拋杆下部, 把石彈裝入尾部的皮囊。 使用時, 將鐵鉤鬆開, 拋杆前端的鐵塊或大石受重力影響,

急速下墜, 拋杆迅速翻轉, 石彈便被甩出。

由於襄陽砲使用機械發力, 它的準確度、突發性、摧毀力都要好于宋軍的拋石機。 據史書記載, 元軍使用襄陽砲攻打襄陽, 擊發時聲震天地, 無堅不摧, 石彈落下後, 陷入地面達七尺。

面對這樣的“大殺器”, 已經堅守六年, 精疲力竭的宋軍根本無法防禦。

威力巨大的襄陽砲給守軍帶來的心理上的震撼是致命的, 突圍突不出, 守又無法守, 軍心渙散, 士兵已失去抵抗意志。 在這樣的情況下, 呂文煥權衡再三, 在元軍做出不屠城的保證下, 開城投降。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 投降之後, 呂文煥這名抗元名將搖身一變, 成了蒙古人的急先鋒, 為攻滅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