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推薦收藏——看看逆反離家的孩子是如何自覺回家的?

小繪本, 大故事。 繪本中的小故事往往充滿著情感與深刻的思想。

大家都知道, 孩子們在成長中一共有兩次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出現幼兒期, 第二逆反期出現在青春期。 在逆反期中, 孩子們明顯表現出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的想法。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由於青春期的叛逆而造成的離家出走, 就成了一個普遍現象。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懷茲·布朗著名的作品《逃家小兔》直觀呈現了這個親子溝通的過程。 該書通過描寫兔子媽媽帶養孩子的幾種態度, 以及小兔子的不同反應來為我們詮釋了做媽媽的面對孩子的“個性”或者“有主見”應該怎麼來著手解決。

有一隻小兔子很想要離家出走, 於是他就和媽媽討論起來。 起初, 當小兔子想要離家出走的時候, 他說:“我要跑走啦。 ”媽媽說:“如果你跑走, 我就去追你, 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這個時候的媽媽,

滿心滿懷的要和孩子時刻在一起, 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想要跑走的原因就是要逃離媽媽的懷抱。

所以小兔子就繼續各種逃離, 他說:“如果你來追我, 我就要變成溪裡的小鱒魚, 遊得遠遠的。 ”

媽媽說:“如果你變成溪裡的鱒魚, 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

小兔子說:“如果你變成捕魚的人, 我就變成高山上的石頭, 讓你抓不到我。 ”

這樣子的想盡辦法逃離, 媽媽終於意識到, 孩子終有一天是不會由自己完全掌控了。 所以討論到中途的時候, 媽媽只希望:“如果你變成小帆船, 我就變成風, 把你吹到你要去的地方。 ”

非常驚喜地看到媽媽的轉變, 她已經不再控制孩子, 而希望能支持孩子的想法了。 這個轉變, 是經過了之前長篇幅的討論, 才能夠逐漸的意識到自己去做些什麼才真正支持到孩子的成長。

最後, 我們看到媽媽寧願守在家裡, 就做小兔子的媽媽, 不再試圖控制孩子, 也能夠放心地期望小兔子回家了。

這個時候小兔子說:“天哪!我不如就呆在這裡, 當你的小寶貝吧。 ”媽媽問小兔子說:“來根胡蘿蔔吧。 ”兔媽媽和小兔子就這樣結束了討論。

我們也滿懷欣喜地看到, 當媽媽不再試圖控制孩子的時候, 孩子反而要回家來, 要守在媽媽的身邊了。

因為孩子滿足了逆反期對於自主性發展的需求, 所以他能夠放心地、安靜地呆在家裡。

相反, 如果我們一直要控制孩子, 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得不到滿足, 就會一直有離家出走的想法和做法, 那才是讓父母親頭疼的。

看到這個過程, 也認同這是一個過程, 做父母親的就可以對逆反期的孩子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 同時親子關係也能相處的更好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