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墉與和珅都被稱為“中堂”,中堂是個什麼地方?還可以防偷懶

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關於古代的電視劇中, 經常會聽到“中堂”一詞, 在《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中, 出現了索額圖索忠堂, 明珠明中堂, 佟國維佟中堂, 張廷玉張中堂, 隆科多隆中堂, 以及乾隆時期的兩位有名的和珅和中堂和劉墉劉中堂。 這些人大多是身居高位, 中堂一詞成了“宰相”的專用名詞。 那麼中堂的“堂”到底指什麼地方呢?

我們知道在唐代之前我國的行政制度是丞相對皇帝負責, 丞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雖說丞相是皇帝封的, 但是丞相不一定會聽你的。 比如皇帝下一道聖旨, 丞相要想看, 看完以後感覺不合理, 於是可以把聖旨退給皇帝。 意思就是“老子不同意, 你要麼改要麼不做”。 相權的強大威脅到了九五之尊的皇權。

皇帝的聖旨被退回來, 心裡事鬱悶的:天下都是老子的, 為何我說了不算。 於是皇權和相權經常會發生矛盾, 皇權就會竭力去削弱相權。 到了隋朝三省六部制確立了, 這一制度把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三, 這也就出現了多個宰相並存的情況。 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更加的完善, 中書省、門下省有效的限制了尚書省的確立。 為何如此說, 因為六部歸尚書省統轄, 尚書省是中央最高權力機構,

可見其權力之大。

那麼三省六部制與中堂一詞有何關係呢?這就要從三省辦公的地方說起了, 權力的分散必然會引起三省之間的相互推諉和扯皮。 於是唐代皇帝想了個很好的辦法, 那就是三省的老大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

以便於三方統一思想認識, 提高辦事效率。 後來又把政事堂給弄到了中書省, 讓三省宰相集中辦公處理政務, 中堂一詞就因中書省的政事堂而來。 明清實行內閣制度, 掌院大學士和管有六部的大學生都被尊稱為中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