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距今為止,千年以來神秘而又驚悚的宋代盜墓筆記

前段時間, 盜墓筆記風風火火, 而歷史上宋朝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宋代文人筆記《東軒筆錄》和《曲洧舊聞》都記載了相同一件事, 即元豐元年(西元1078年, 宋神宗年間), 盜墓賊在河南陽翟(今禹州)同時發掘了兩座墓塚, 被盜墓主人分別是張耆和晏元獻。 這起盜墓案給後人提供了大量資訊, 從中可以管窺宋代的盜墓手段, 喪葬文化, 以及防盜措施等等, 唯一讓人遺憾的是盜墓賊喪心病狂的報復, 名臣慘遭剖棺毀屍, 死後都不得安寧, 讀來令人觸目驚心。

墓主人張耆和晏元獻分別是誰?張耆可能讀者朋友不太熟悉,

此人是宋真宗的玩伴, 打小就在真宗藩邸生活, 論身份應該是真宗的貼身保鏢和心腹, 射得一手好箭。 長大從軍後, 屢立戰功, 是與契丹人真刀真槍浴血奮戰的勇士, 曾經在萬軍陣中擒殺契丹驍將, 此人知兵略, 有智謀, 曾官居仁宗朝樞密使, 因接濟過窮困時的章獻皇后劉娥, 因此聖眷隆遇, 一生富貴無憂, 卒于慶曆八年即西元1048年。

晏元獻即晏殊, 元獻是他死後的諡號。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等許多膾炙人口詞作的作者, 宋朝婉約派詞宗, 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與其子晏幾道並稱“大小晏”。 晏殊是少年神童, 14歲就進京趕考, 最為人津津樂道是科考時, 當試卷發到手中後, 執意讓考官再換一題, 原來此題是他曾經做過的, 牛人晏殊大獲真宗好感, 及第後曾官居宰相, 王安石、范仲淹等名臣皆其門下弟子, 而富弼、歐陽修、韓琦等多經他推舉、提拔, 晏殊於至和二年即西元1055年去世。

這起盜墓案發生於西元1078年, 距晏殊死後僅有23年, 可見宋朝時盜墓賊光顧的不僅是歷朝歷代古墓,

對於當代名人亦不曾放過。 盜墓地點為河南陽翟, 張耆的墓距離晏殊墓很近, 相去不過數裡。 兩人何故均葬于陽翟?張耆似無疑義, 因為張本身就是河南人, 而晏殊為江西人, 為何也葬于陽翟?兄弟我百思不得其解, 窮經皓首後, 差點把自己薅成禿瓢, 總算弄明白了這個問題, 據歐陽修撰的《晏公神道碑銘》載, 晏殊確實”葬于許州陽翟縣麥秀鄉之北原”。 又據《宋史 晏殊》記載, 在他六十歲那年, 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節度使(西安)後轉任河南府, 因病被皇帝特許回京, 然遷延時久卻醫治無效而卒于此任, 這可能是葬在河南陽翟的原由。

那麼盜墓賊又是怎樣盯上這兩座當代名人大墓的?史載張耆“安佚富盛逾四十年,

家居為曲闌, 積百貨其中, 與群婢相貿易。 ”張耆生前不僅是名聞當世的大富翁, 而且善於貨殖貿易, 擅長經商, 那麼在盜墓者眼裡, 那地下肯定黃金萬兩, 富可敵國。 而晏殊可就冤枉了, 晏殊生性儉樸, 他引起盜匪注意的是墓前皇帝親賜的碑文“舊學之碑”四個大字, 這本是彰顯晏殊一生蓋棺論定的榮耀之語, 卻成為了盜墓賊光顧的標識牌, 豈非令人啼笑皆非。

那麼盜墓者又是怎樣發掘這兩座名人之墓的?盜墓賊很聰明, 在具體探到張耆和晏殊的墓葬後, 晏珠那兒不需探測, 碑文就是指向。 因兩座墓葬相距不遠, 盜墓者在一個月黑風高夜, 在兩座墓葬的中間地帶開挖一處直道, 這樣做既可掩人耳目,

又可一舉兩得, 兩處墓葬只需一處打盜洞, 直道完成後, 再分別向兩邊掘進, 以地下隧道的方式悄悄向兩處墓葬下手, 這需要極高明的方向判定, 和極高超的地下作業, 否則就會偏離方向, 徒勞無功, 這夥盜墓賊邊挖邊加固以防坑道坍塌, 很明顯這是一夥具有專業性質的盜墓賊, 手段嫺熟, 技藝高超。

那麼, 盜墓賊得手沒有?喜憂參半。 因張耆生前就是土豪, 所以盜墓賊首先發掘的是張墓, 看起來張墓似乎沒有任何防盜墓手段, 因為盜賊太輕鬆了, 打開張墓後, 盜賊被眼前琳琅滿目的金銀珠寶驚呆了, 張墓傾刻間被打劫一空, 張耆作夢也沒有想到, 生前富貴死後還想保持榮華富貴的他最終一窮二白, 死不帶去。 因張墓收穫頗豐, 盜賊們大發善心,將剖開的棺槨慢慢合上,退出時又用泥土掩其墳塋,不留一絲痕跡,外人看上去,完好無損。

接著盜墓賊開始發掘晏墓,晏殊生前大概料到會有盜墓者光顧,因而有所防範,盜墓者在挖通地下墓道時,遭遇了令其魂飛魄散的反盜墓機關,那麼都有那些防範手段呢?一是煙霧。墓道挖通後,一股黃色的濃煙泛起,可能是毒煙,盜墓者久不能進,可能是用活雞活鴨做了示範後,最後終於等到濃煙散盡始進入墓道。二是有護墓獸嚎叫,似有甲兵鼓噪之聲。這是警告盜匪切莫擅入,難道宋人就已經巧妙的利用了聲控原理,或者用風聲巧設機關?盜匪們又是怎樣破解的?初時盜匪大驚,誰都不敢再往裡面走,後來呼其徒壯膽而入,寂然無響,可能機關開啟不久後即時效過期。三是巧設活人。盜賊舉著火把,躡手躡腳進入墓穴後,猛然抬頭,發現有一衣冠博帶者,端坐一隅,喝斥不斷。盜匪們初時噤若寒蟬,稍後一擁而上,用盜墓的鋤頭鐵鍬擊打,坐像應聲而倒,這可能是木俑或石俑,令人驚奇的是居然能夠發聲,這是什麼道理?破壞了這些防盜措施後,群盜不無挪喻,放肆的嘻笑道“晏宰相之神機妙算,不過如此耳。”

令盜墓賊大失所望的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破解機關進入墓室,最終卻面面相覷,因為晏殊的墓中並無金玉古玩,盡皆是一些平時所用日常器具,且都是陶瓷之物,盜匪們不甘心一無所獲,於是打開晏珠棺木,但見隨身衣物似蝴蝶片片飛揚,只發現了一條木制的描金之物藉以替代玉帶,裝飾在身,而金銀陪葬物滿打滿算不到數兩,這夥盜墓賊失望之餘,將滿腔怒火發洩在晏殊屍體之上,碎其骨,焚其屍,滿地狼籍而去,可憐一代名臣死後被人揚屍銼骨,其情景令人慘不忍睹。

那麼這兩起神不知鬼不覺令天人共憤的盜墓案是怎樣敗露的?難不成是宋代文人魏野、朱弁道聼塗説?還真不是,人算不如天算,吃盜墓這碗飯的最終還得栽在這上面。話說盜賊在張墓滿載而歸後,隱藏了許久,可是架不住利慾薰心,急於出手張墓中的金銀珠寶而大撈一筆,這天,盜匪中有一個分得張墓金盂者剛到集市售賣,正好被埋伏的宋朝刑偵員警逮個正著,人贓俱獲,盜匪亦未狡辯,竹筒倒豆子全招了,於是這起聳人聽聞的團夥盜墓事件最終被破獲。

這起發生在宋代的盜墓案依稀告訴我們,宋朝時盜墓已經蔚然成風且肆無忌憚,當代名人的墓都敢堂而皇之盜掘,而且是團夥專業性質的作案,很不幸,河南人又中了招,如同近現代,河南人還真是盜墓的祖師爺(沒有任何貶低河南人的意思,就事論事)。其二,宋代已經有了防盜墓的措施,只是這些防範措施還不太完備,嚇唬嚇唬一般的盜匪可以,對於專業的盜匪,作用不大。我好奇的是這些防盜墓手段現代人能否復原?其三,盜賊對於多金的張耆和少金的晏珠採取了迥然不同的對待方式,是否讓後來的喪葬文化裡多少給盜墓者留點值錢的東西成為無可奈何的選擇,這是否又間接的助長了盜墓之風呢? 文/一些歷史小故事 歡迎訂閱。

盜賊們大發善心,將剖開的棺槨慢慢合上,退出時又用泥土掩其墳塋,不留一絲痕跡,外人看上去,完好無損。

接著盜墓賊開始發掘晏墓,晏殊生前大概料到會有盜墓者光顧,因而有所防範,盜墓者在挖通地下墓道時,遭遇了令其魂飛魄散的反盜墓機關,那麼都有那些防範手段呢?一是煙霧。墓道挖通後,一股黃色的濃煙泛起,可能是毒煙,盜墓者久不能進,可能是用活雞活鴨做了示範後,最後終於等到濃煙散盡始進入墓道。二是有護墓獸嚎叫,似有甲兵鼓噪之聲。這是警告盜匪切莫擅入,難道宋人就已經巧妙的利用了聲控原理,或者用風聲巧設機關?盜匪們又是怎樣破解的?初時盜匪大驚,誰都不敢再往裡面走,後來呼其徒壯膽而入,寂然無響,可能機關開啟不久後即時效過期。三是巧設活人。盜賊舉著火把,躡手躡腳進入墓穴後,猛然抬頭,發現有一衣冠博帶者,端坐一隅,喝斥不斷。盜匪們初時噤若寒蟬,稍後一擁而上,用盜墓的鋤頭鐵鍬擊打,坐像應聲而倒,這可能是木俑或石俑,令人驚奇的是居然能夠發聲,這是什麼道理?破壞了這些防盜措施後,群盜不無挪喻,放肆的嘻笑道“晏宰相之神機妙算,不過如此耳。”

令盜墓賊大失所望的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破解機關進入墓室,最終卻面面相覷,因為晏殊的墓中並無金玉古玩,盡皆是一些平時所用日常器具,且都是陶瓷之物,盜匪們不甘心一無所獲,於是打開晏珠棺木,但見隨身衣物似蝴蝶片片飛揚,只發現了一條木制的描金之物藉以替代玉帶,裝飾在身,而金銀陪葬物滿打滿算不到數兩,這夥盜墓賊失望之餘,將滿腔怒火發洩在晏殊屍體之上,碎其骨,焚其屍,滿地狼籍而去,可憐一代名臣死後被人揚屍銼骨,其情景令人慘不忍睹。

那麼這兩起神不知鬼不覺令天人共憤的盜墓案是怎樣敗露的?難不成是宋代文人魏野、朱弁道聼塗説?還真不是,人算不如天算,吃盜墓這碗飯的最終還得栽在這上面。話說盜賊在張墓滿載而歸後,隱藏了許久,可是架不住利慾薰心,急於出手張墓中的金銀珠寶而大撈一筆,這天,盜匪中有一個分得張墓金盂者剛到集市售賣,正好被埋伏的宋朝刑偵員警逮個正著,人贓俱獲,盜匪亦未狡辯,竹筒倒豆子全招了,於是這起聳人聽聞的團夥盜墓事件最終被破獲。

這起發生在宋代的盜墓案依稀告訴我們,宋朝時盜墓已經蔚然成風且肆無忌憚,當代名人的墓都敢堂而皇之盜掘,而且是團夥專業性質的作案,很不幸,河南人又中了招,如同近現代,河南人還真是盜墓的祖師爺(沒有任何貶低河南人的意思,就事論事)。其二,宋代已經有了防盜墓的措施,只是這些防範措施還不太完備,嚇唬嚇唬一般的盜匪可以,對於專業的盜匪,作用不大。我好奇的是這些防盜墓手段現代人能否復原?其三,盜賊對於多金的張耆和少金的晏珠採取了迥然不同的對待方式,是否讓後來的喪葬文化裡多少給盜墓者留點值錢的東西成為無可奈何的選擇,這是否又間接的助長了盜墓之風呢? 文/一些歷史小故事 歡迎訂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