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物|蒲松齡與濟南

作者:馬瑞芳

我們都知道,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 但我在我的《蒲松齡傳》中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濟南, 蒲松齡能不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因為濟南為蒲松齡提供了很多寫作材料。

我們先簡單看幾個聊齋故事, 瞭解蒲松齡是怎樣從濟南取材的。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在18歲之前, 到濟南參加秀才考試, 後來《聊齋志異》卷一就有了一篇文章——《偷桃》。

蒲松齡參加秀才考試時,

恰逢官員們舉辦慶祝春節的活動。 這時來了一位雜技藝人要求表演, 說能顛倒生物的時令。 官員就說:“你給我取個桃吧。 ”藝人就叫其兒子到天宮去取桃。 雜技藝人拿出繩子往天空一拋, 繩子立在空中。 兒子不肯上:“爬到半路, 繩子斷了的話我不就摔死了?”雜技藝人說:“好孩子你爬上去, 賺到錢我給你娶媳婦。 ”兒子手腳並用, 爬到空中不見了人影, 不一會兒便扔下了一個桃。

嚴冬季節怎麼可能有桃呢?就在大家傳看的工夫, 突然從天上掉下一個人頭, 過一會兒又掉下一隻胳膊, 接著又掉下一條腿。

雜技藝人說:“我的兒子觸犯天規被殺, 希望你們資助我將兒子埋葬。 ”藝人把籌到的錢系在腰間, 拍了拍自己做把戲的大箱子:“八八兒啊,

何不出來領賞?”兒子隨即就從裡面爬出來了。

這就是蒲松齡記載的17世紀在濟南舉行的大型魔術——大變活人。 不僅是我, 很多人文專家和民俗專家也沒弄清是怎麼回事, 但蒲松齡就記載下來了, 這就是發生在濟南演出的故事。

我在考察蒲松齡全集中發現, 蒲松齡雖是淄川人, 但他寫濟南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的詩句遠遠超過寫故鄉淄川。 我認為, 蒲松齡的詩為他寫《聊齋》做了很好的準備。 那麼, 濟南的風物對他產生了什麼影響?

蒲松齡有篇作品叫《寒月芙蕖》。 一位蓬頭垢面的道士經常在濟南活動, 有官員請客他就白吃白喝, 官員很討厭他:你總是吃別人的, 能不能請一次客?道士表示可以到大明湖水面亭請客。

官員疑問, 寒冬臘月, 水面亭什麼都沒有, 為什麼到那裡請客?

官員落座後, 道士在牆上畫了一扇門, 推開門, 裡面有很多人在做飯。 不一會兒各種山珍海味擺滿一席, 大家感歎從來沒有吃過如此高檔的美味。 此時一位官員表示遺憾:大明湖的荷花在夏天是多麼好看, 可惜此時是寒冬臘月。 過了一會兒突然有人來報, 大明湖上荷花盛開。 果然, 怒放的荷花散發著沁人的香氣, 大家驚歎神奇。 官員派人去摘花, 但只要一靠近荷花, 荷花就移遠了。

如此看來, 蒲松齡在17世紀就創作出類似虛擬網的互聯網世界。 你能看見它, 也能聞到香味, 但你卻摸不到它。

北京大學教授吳祖緗跟我說過, 研究《聊齋志異》不能只研究小說不研究經濟發展。

那個時代, 山東經濟非常發達, 人的思維也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 《聊齋志異》特別喜歡寫神鬼狐妖和書生的愛情故事, 蒲松齡幻想大自然的生物, 從天上的鳥到水裡的魚, 甚至是小蜜蜂、非常兇惡的揚子鰐、大自然的鮮花都可以變成美麗的女性, 去和不得志的書生結為夫妻, 甚至幫其考取功名。 《聊齋志異》裡有一篇文章《黃英》, 寫了一個菊花精的故事。

馬子才是位讀書人, 喜歡菊花, 他在南京路上遇到姐弟倆並和他們談論養菊之道。 姐弟倆姓陶, 姐姐叫黃英, 弟弟說姐姐不願在南京住, 想找北方一個地方居住。 馬子才就把他們領回自己家, 後來發現陶家人非常擅長養菊花。 陶家姐弟窮苦, 馬子才經常資助他們。 後來陶生提出,養菊花就可以養活自己,菊花可以賣錢。馬子才非常不高興:我以為你是很高潔的人,怎麼可以拿東籬黃花來賺錢?黃英嫁給馬子才後,把家中種滿菊花,並用掙的錢蓋起新宅,購買良田。馬子才心裡很不平衡:“我一輩子清高,現在成了吃軟飯的,竟要靠妻子掙的錢生活。”他決定住自己的茅草屋,但過兩天又因想念妻子而回家。

這個故事就描述了當商品經濟的大潮衝擊書香門第時,人們的思想是如何變化的。因為蒲松齡來到東流水為東家找菊種,從而引發了其創作熱情。

蒲松齡生活在明末清初,去世於康熙五十四年,享年75歲。

明末清初多社會的變故。順治十八年,山東膠東一帶發生一次農民起義,起義者叫於七。起義後清政府殘酷鎮壓,把很多沒有參加起義的人殺死了。萊陽生赴省城祭奠親人,偶遇冤鬼公孫九娘,她“笑彎秋月,羞暈朝霞”,兩人上演出一段淒美的故事。

成親當晚,公孫九娘吟了一首詩,大意為:我當年是位美麗的姑娘,但在這次朝廷鎮壓起義中無辜被殺,我箱子裡被鮮血染紅的衣衫都還在。公孫九娘後來並未和丈夫白頭偕老,很快就與其分離了,留給丈夫的一雙羅襪也在風中化為灰燼。《聊齋志異》裡面有非常多人鬼戀的故事,我很疑惑,所有女鬼都可以復活得到愛情,為什麼公孫九娘就必須和愛人分離?我琢磨之後終於明白,這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蒲松齡寫的是一個民族災難大悲劇,漢族在滿清入主中原之時,碧血滿地,白骨撐天。這樣的背景下,怎麼可能有個人幸福呢?蒲松齡就借這場大屠殺創作出了這篇著名的愛情故事《公孫九娘》。

如果只說蒲松齡一些見聞跟濟南有關,也還不能說濟南成全了這位大作家。

我認為,之所以濟南成就了蒲松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總是在濟南舉行。蒲松齡19歲中了秀才,當時濟南考點的主考官是清初著名詩人史潤章,他出了這麼一道考題——《孟子》中的“早起”。

蒲松齡怎麼寫的呢——我觀察社會上的人都很勞碌,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於市。有些人不富貴,但會等在有權有錢人的門口等待見面。社會上只有兩種人不這樣做,一種是高人,一種是深閨女子。接著蒲松齡發揮作家的想像,寫孟子筆下的《齊人有一妻一妾》,最後又闡述了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史潤章給予很高的評價:蒲松齡的文章,把人們追逐富貴之態暴露於“早起”二字之上。蒲松齡由此獲得山東省頭名秀才。

此後,蒲松齡雄心勃勃,為考取功名,他每三年到濟南參加舉人考試。中國古代有多少進士?上萬。中國古代有多少舉人?數不清。但中國古代有幾個蒲松齡?只有一個。而蒲松齡把自己寶貴的精力用來準備科舉考試了。蒲松齡一邊寫聊齋志異,一邊讀四書五經,住在大明湖旁,屢敗屢戰。

貢院舊景

有一次,蒲松齡到濟南參加科考,拿到考題後發現自己很擅長,便得意疾書,寫完卻發現自己“越幅”了。因為科舉考試中,每頁的行數及每行的字數均有嚴格規定。破壞規則就要取消資格,張榜公佈。

蒲松齡事後作詞一首:“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飄、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癡坐經時總是夢,念當局、從來不諱輸。所堪恨者,鶯花漸去,燈火仍辜。”失敗的蒲松齡只能回去再用功,再複習,再考試。

三年後蒲松齡又參加考試,發揮得特別好,甚至都已傳出內部消息:今年要錄取蒲松齡了。沒想到第二場考試的時候,蒲松齡因病不能參加,只能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蒲松齡考了十幾次舉人,最後的一次記載是他63歲的時候寫的一首詩:“三年複三年,所望盡虛懸。”考到63歲,連孫子都在考秀才了,他還在考舉人。這不禁讓人感歎,科舉制度對蒲松齡的殘害真是太大了。但正因為蒲松齡屢敗屢戰,受夠了科舉制的荼毒,他也成了中國古代第一位向科舉考試全面開火的作家。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項制度,也給很多貧寒子弟提供了平等競爭的機會。古代很多詩人、作家、散文家都是科舉考試出身,像“三蘇”、王維、文天祥、湯顯祖。但是蒲松齡就是出不來,真是挺邪門!蒲松齡後就將自己的體會通過神鬼狐妖的形式來反映科舉制。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你只有當了官,考上了功名,在家裡才有地位。像《鳳仙》《胡四娘》,用短小的故事展現了當時的世態炎涼。更可貴的是,蒲松齡還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學中男鬼的形象,這讓我想起了俄羅斯作家果戈理的《死魂靈》,果戈理是寫埋葬死靈魂,而蒲松齡是寫死魂靈從墳墓裡走出來,比如著名篇章《葉生》《司文郎》《於去惡》,都是講讀書人為了一個功名,死魂靈從墳墓裡出來參加考試的故事。正是由於一次次的挫折,蒲松齡才成為中國古代寫科舉制度寫得最全面生動深刻的作家。

《聊齋志異》能夠代代流傳和濟南也有關。在蒲松齡的時代,寫東西要用毛筆,《聊齋志異》有幸傳下來了半部手稿。濟南有個人叫朱緗,與蒲松齡交好,當蒲松齡在濟南考試下榻時,朱緗會親自騎馬來看他,並借《聊齋志異》讓家人抄寫,這個手抄本就是《殿春亭本》,經流傳,成為如今非常著名的《鑄雪齋抄本》。《鑄雪齋抄本》對於《聊齋志異》的流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位作家會和一個城市會發生很深刻的聯繫,一個城市可以造就一位作家。濟南也造就了許多作家,像是李清照、辛棄疾。當大家讀《漱玉詞》《稼軒詞》時,能從中發現很多與濟南密切相關的東西。我能夠說出上百條蒲松齡和濟南的聯繫,所以說,濟南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特別是濟南的山東貢院,共同成就了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

後來陶生提出,養菊花就可以養活自己,菊花可以賣錢。馬子才非常不高興:我以為你是很高潔的人,怎麼可以拿東籬黃花來賺錢?黃英嫁給馬子才後,把家中種滿菊花,並用掙的錢蓋起新宅,購買良田。馬子才心裡很不平衡:“我一輩子清高,現在成了吃軟飯的,竟要靠妻子掙的錢生活。”他決定住自己的茅草屋,但過兩天又因想念妻子而回家。

這個故事就描述了當商品經濟的大潮衝擊書香門第時,人們的思想是如何變化的。因為蒲松齡來到東流水為東家找菊種,從而引發了其創作熱情。

蒲松齡生活在明末清初,去世於康熙五十四年,享年75歲。

明末清初多社會的變故。順治十八年,山東膠東一帶發生一次農民起義,起義者叫於七。起義後清政府殘酷鎮壓,把很多沒有參加起義的人殺死了。萊陽生赴省城祭奠親人,偶遇冤鬼公孫九娘,她“笑彎秋月,羞暈朝霞”,兩人上演出一段淒美的故事。

成親當晚,公孫九娘吟了一首詩,大意為:我當年是位美麗的姑娘,但在這次朝廷鎮壓起義中無辜被殺,我箱子裡被鮮血染紅的衣衫都還在。公孫九娘後來並未和丈夫白頭偕老,很快就與其分離了,留給丈夫的一雙羅襪也在風中化為灰燼。《聊齋志異》裡面有非常多人鬼戀的故事,我很疑惑,所有女鬼都可以復活得到愛情,為什麼公孫九娘就必須和愛人分離?我琢磨之後終於明白,這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蒲松齡寫的是一個民族災難大悲劇,漢族在滿清入主中原之時,碧血滿地,白骨撐天。這樣的背景下,怎麼可能有個人幸福呢?蒲松齡就借這場大屠殺創作出了這篇著名的愛情故事《公孫九娘》。

如果只說蒲松齡一些見聞跟濟南有關,也還不能說濟南成全了這位大作家。

我認為,之所以濟南成就了蒲松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總是在濟南舉行。蒲松齡19歲中了秀才,當時濟南考點的主考官是清初著名詩人史潤章,他出了這麼一道考題——《孟子》中的“早起”。

蒲松齡怎麼寫的呢——我觀察社會上的人都很勞碌,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於市。有些人不富貴,但會等在有權有錢人的門口等待見面。社會上只有兩種人不這樣做,一種是高人,一種是深閨女子。接著蒲松齡發揮作家的想像,寫孟子筆下的《齊人有一妻一妾》,最後又闡述了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史潤章給予很高的評價:蒲松齡的文章,把人們追逐富貴之態暴露於“早起”二字之上。蒲松齡由此獲得山東省頭名秀才。

此後,蒲松齡雄心勃勃,為考取功名,他每三年到濟南參加舉人考試。中國古代有多少進士?上萬。中國古代有多少舉人?數不清。但中國古代有幾個蒲松齡?只有一個。而蒲松齡把自己寶貴的精力用來準備科舉考試了。蒲松齡一邊寫聊齋志異,一邊讀四書五經,住在大明湖旁,屢敗屢戰。

貢院舊景

有一次,蒲松齡到濟南參加科考,拿到考題後發現自己很擅長,便得意疾書,寫完卻發現自己“越幅”了。因為科舉考試中,每頁的行數及每行的字數均有嚴格規定。破壞規則就要取消資格,張榜公佈。

蒲松齡事後作詞一首:“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飄、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癡坐經時總是夢,念當局、從來不諱輸。所堪恨者,鶯花漸去,燈火仍辜。”失敗的蒲松齡只能回去再用功,再複習,再考試。

三年後蒲松齡又參加考試,發揮得特別好,甚至都已傳出內部消息:今年要錄取蒲松齡了。沒想到第二場考試的時候,蒲松齡因病不能參加,只能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蒲松齡考了十幾次舉人,最後的一次記載是他63歲的時候寫的一首詩:“三年複三年,所望盡虛懸。”考到63歲,連孫子都在考秀才了,他還在考舉人。這不禁讓人感歎,科舉制度對蒲松齡的殘害真是太大了。但正因為蒲松齡屢敗屢戰,受夠了科舉制的荼毒,他也成了中國古代第一位向科舉考試全面開火的作家。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項制度,也給很多貧寒子弟提供了平等競爭的機會。古代很多詩人、作家、散文家都是科舉考試出身,像“三蘇”、王維、文天祥、湯顯祖。但是蒲松齡就是出不來,真是挺邪門!蒲松齡後就將自己的體會通過神鬼狐妖的形式來反映科舉制。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你只有當了官,考上了功名,在家裡才有地位。像《鳳仙》《胡四娘》,用短小的故事展現了當時的世態炎涼。更可貴的是,蒲松齡還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學中男鬼的形象,這讓我想起了俄羅斯作家果戈理的《死魂靈》,果戈理是寫埋葬死靈魂,而蒲松齡是寫死魂靈從墳墓裡走出來,比如著名篇章《葉生》《司文郎》《於去惡》,都是講讀書人為了一個功名,死魂靈從墳墓裡出來參加考試的故事。正是由於一次次的挫折,蒲松齡才成為中國古代寫科舉制度寫得最全面生動深刻的作家。

《聊齋志異》能夠代代流傳和濟南也有關。在蒲松齡的時代,寫東西要用毛筆,《聊齋志異》有幸傳下來了半部手稿。濟南有個人叫朱緗,與蒲松齡交好,當蒲松齡在濟南考試下榻時,朱緗會親自騎馬來看他,並借《聊齋志異》讓家人抄寫,這個手抄本就是《殿春亭本》,經流傳,成為如今非常著名的《鑄雪齋抄本》。《鑄雪齋抄本》對於《聊齋志異》的流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位作家會和一個城市會發生很深刻的聯繫,一個城市可以造就一位作家。濟南也造就了許多作家,像是李清照、辛棄疾。當大家讀《漱玉詞》《稼軒詞》時,能從中發現很多與濟南密切相關的東西。我能夠說出上百條蒲松齡和濟南的聯繫,所以說,濟南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特別是濟南的山東貢院,共同成就了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