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讓魏忠賢顏面盡失的一塊神石,到清末幫助一青年殺敵無數

摩旗山

河南密縣摩旗山南面有個拜石崗, 崗上有座六角亭子。 亭子上掛塊匾, 刻著“貞石亭”三個字。 亭子裡立著一塊大石頭, 一丈多高,

四尺多寬, 上面有三條裂縫兒, 這就是有名的“貞石”。

貞石

明朝天啟年間, 大奸臣魏忠賢得寵, 皇帝准許他在京城建生祠。 魏忠賢的生祠修成後, 缺少一塊拜石。 啥是拜石呢?就是鋪在祠堂前面, 叫人在上面磕頭叩拜的大石頭。 魏忠賢聽說河南密縣摩旗山拜石崗上盛產拜石,

就派人來了。 來人到摩旗山拜石崗, 找到一塊一丈多長、四尺多寬的上等拜石, 就命密縣縣衙派車馬往京城運送。

第一天, 好不容易把拜石裝上車, 只走了四十裡地, 天就黑了, 人馬住下來, 準備第二天清早趕路。 不料第二天清早一看, 車上的拜石沒影兒啦!沒辦法, 人們只好回摩旗山再選拜石。 到拜石崗一看, 那塊拜石又回到了老地方。 這樣一連運了三次, 都沒把這塊拜石運走, 都是夜裡一停車, 拜石不見, 回拜石崗一找, 還在老地方。 縣衙官兵又急又氣, 快要瘋掉了。

來人回到京裡給魏忠賢一說, 老賊硬是不信, 說是胡說八道, 就親自來到密縣, 要看個究竟。

魏忠賢

魏忠賢命人馬來到拜石崗, 再次把那塊拜石裝到車上, 下令天黑前一定把拜石運過黃河。 民工們死趕活趕, 強趕到黃河南岸時, 天已黑透了, 人和牲口也累得走不動了, 只好停下來過夜。 第二天醒來一看, 拜石又不見啦!魏忠賢帶領人馬回到摩旗山拜石崗尋找, 只見那塊拜石又回到了老地方。

魏忠賢氣得渾身發顫, 揮起鋼鞭朝拜石連打三下, 拜石裂開三道縫兒。 魏忠賢沒門兒了, 只好灰溜溜地回京了。

後人敬仰這塊拜石不畏權勢, 不為奸臣利用, 就叫它“貞石”。 又給它修了座亭子供在裡面, 這亭子就叫“貞石亭”。

但是關於這塊石頭的故事, 還沒結束。

清末, 民不聊生, 社會混亂。 老百姓不願受壓迫, 不當亡國奴。 全國各地湧現出許許多多抗戰救國的愛國英雄和勇士。 到處紛紛組建紅槍會等愛國保家的群眾組織。 很多勇士勤學苦練, 學刀法槍法、棍棒氣功等, 與土匪侵略者開展生死搏鬥, 為保國護家而努力。

熱血青年

當時, 在摩旗山下山白村北崗組, 就有個叫白書心的熱血青年, 為提高自己的武功和殺敵本領, 就決定狠下功夫苦練殺敵本領, 夜深人靜時獨自到貞石亭內燒香拜祭。 再用黃標畫符乞求貞石顯靈。 功夫不負有心人, 貞石真的顯靈了。 靈氣使他的寶劍削鐵如泥, 能自己飛出去殺敵。 在抗敵鬥爭中發揮了很好的殺敵效果。

抗敵入侵

此短篇純屬真人真事,白書心出生於1906年,由於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紅槍會的大刀長矛氣功等哪能抵擋住侵略者的洋槍洋炮。時間不長即告失敗,之後他本人又投入到民主革命、社會生產中,為國家解放和建設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于文革後期去世。

通過這件小事,說明了貞石亭的靈氣和忠於民意的一派正氣,永遠流傳於民間。

紅槍會

抗敵入侵

此短篇純屬真人真事,白書心出生於1906年,由於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紅槍會的大刀長矛氣功等哪能抵擋住侵略者的洋槍洋炮。時間不長即告失敗,之後他本人又投入到民主革命、社會生產中,為國家解放和建設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于文革後期去世。

通過這件小事,說明了貞石亭的靈氣和忠於民意的一派正氣,永遠流傳於民間。

紅槍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