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月1日《中醫藥法》正式實施 鎮江力促新法落地

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簡稱《中醫藥法》)於2016年12月25日誕生, 並於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 日前, 市衛計委召開媒體見面會, 就《中醫藥法》相關內容和我市促進新法落地的措施, 進行解讀。

專家解讀新法亮點

師承人員也可獲醫師資格

《中醫藥法》中關於通過師承方式可以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中醫診所設立實行備案制管理等規定, 均引起了廣泛關注。

市衛計委中醫管理處處長朱鎮鵬介紹, 《中醫藥法》規定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 通過兩名以上中醫師推薦、經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的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後,

就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 “人才問題是當前我們中醫藥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 《中醫藥法》拓寬了取得執業資格的途徑, 對於我們人才培養, 吸引更多的人員從事中醫藥服務工作是很有説明的, 也能一定程度緩解中醫藥人員不足的狀況。 ”

新法對中醫診所設立所採取的管理模式也有新的規定, 改變原來的許可管理為備案管理, 並將進行必要的制度完善。 “具體來說, 舉辦中醫診所需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範圍、人員配備情況報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藥管理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 這就是備案制管理。 ”朱鎮鵬強調, 實行備案制管理並非放鬆管理, 它只是管理方式的改變,

《中醫藥法》規定, 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範圍, 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範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 不得超出備案範圍開展診療活動。 這是對備案制管理的要求。 目前,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在制定有關中醫診所備案制管理的具體實施辦法, 已由國務院法制辦在網上公開徵求意見, 待《辦法》正式實施後, 備案制管理才有了實施的條件。

我市力促新法落地

補齊人才缺乏等短板

“隨著《中醫藥法》正式實施, 中醫藥工作走上了法治化發展的軌道, 以及‘大健康’觀念的提出和群眾觀念的轉變, 都為中醫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空間。 當前我市中醫藥發展勢頭良好, 尤其是中醫藥在養生、保健、康復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放大,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加速提升。 ”市衛計委副主任孔漢良坦言, 儘管如此, 我市仍然存在中醫藥人才普遍缺乏, 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現代醫療技術設備裝備水準普遍不高, 中醫業務拓展不夠等問題有待解決。

以中醫藥人才問題為例。 目前我市中醫執業醫師人數僅占全市醫師總量的16.8%, 且高層次中醫人才不多。 “中醫人才培養週期長、難度大, 這些因素都為中醫人才的快速補充帶來了難度。 ”孔漢良說, 因此, 我市將推進院校教育、師承教育與畢業教育融合發展, 完善中醫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到2020年中醫執業醫師人數力爭達到全市醫師總量的20%。 市中醫院黨委副書記苗培則表示, 他們將重點抓好規培生、實習生的教育培訓,

抓好對上與對下的師承教育, 夯實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並打造符合成長規律, 體現特色優勢的中醫全醫師培訓基地和機制。

針對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現代醫療技術設備裝備水準不高的問題, 我市將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科室標準化建設。 到2020年, 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建成標準化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中醫館), 30%的鄉鎮衛生院中醫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省示範和特色標準,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占同類機構診療量比例達30%以上。 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有中醫科、中藥房並能提供10種以上中醫適宜技術服務, 95%以上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提供6種以上中醫適宜技術服務。

在拓展中醫特色服務方面, 我市將促進中醫技術與康復醫學融合, 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遊產業融合。 以市中醫院為例, 該院將在現有養生保健專案的基礎上, 進一步探索開展中醫藥瘦身、美容、助眠、薰蒸及中醫藥健康旅遊等服務專案, 讓中醫藥融入百姓生活。 (朱婕 衛季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