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鄉愁美文:春天去看柳(作者:袁華)

走過一整個冬季, 終於走到了春天。 可是, 更多的時間裡我都是悶在家中, 感覺上似乎和這早春是失之交臂了的。

喜歡看迎春、看早桃、看綠柳初綻的芽蕊。

特別是那柳, 我喜歡把柳條兒稱作是柳絲的, 一句春風楊柳千萬條, 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 讓我看柳的眼神, 每每都格外的生動。 詩人都說那初綻的柳葉芽就是柳眼, 我生動的眼神與她相望, 便是與之眉目傳情了。

與柳結緣, 當是從孩提時代開始的。

早春二月, 鄉間的樹種裡, 柳樹算得上是最早從嚴冬裡蘇醒過來的, 柳芽兒剛冒那點鵝黃的時候, 柳條兒便可以做柳笛了。 選那比筷子略粗的柳枝, 用雙手慢慢的、均勻的用力擰, 待皮兒和枝杆間有了間隙, 完全鬆動了, 就可以悠悠的把枝杆兒抽出來, 去了粉白的枝杆, 得一完整的柳樹皮管, 視情況而定, 截成長短不一的段, 于段管的一頭, 輕輕地除了外皮的綠衣,

匝扁口, 再稍加修整, 就做成了可以吹響的柳笛了。 皮管兒的長短、粗細, 決定著笛音的厚重、清脆及悠揚。

柳葉兒長出來了, 細細的, 長長的, 柳絲兒已經不能再叫柳絲兒了, 她豐滿了, 張揚了, 春風裡, 她盡情的舞動著, 搖曵著我們的眼光, 我們又在打著她們的主意呢。 年少的我們不知道“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不懂得折柳贈別的我們是想著要用柳條編帽子呢。 那是從電影裡學著來的。 多少次, 多少回, 總見那些雄糾糾的解放軍帶著這綠色的柳帽, 踏上戰場, 或是隱藏在敵後, 每每都讓我們心生憧憬。 柳帽帶在我們的頭上, 手拿著木制的手槍, 呵, 我們也就成了電影鏡頭裡的解放軍了。

讀書了, 長大了。 學了唐詩, 讀了宋詞。

就知道, 原來千百年來, 鄉間最通俗的柳一直都長在唐詩宋詞裡呢。 讓詩人津津樂道的, 不但有柳的幹、柳的枝、柳的葉, 就連那無香無豔的柳絮也給人詩興, 一句“百花長恨風吹落, 唯有楊花獨愛風”, 讓人倍覺柳絮的可愛。 還有那句“夕陽返照桃花渡, 柳絮飛來片片紅”, 除了詩意, 更有才情。 這樣的詩詞故事, 我愛聽。 只是後來,讀陸遊的“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句子, 對這“柳暗”一詞總是有些不甚明瞭的, 老師的講解似乎也很是模糊的, 一帶而過。 結果這樣的不甚明瞭, 一直到了多年後, 我才在一篇文章裡找到答案。 原來, 這柳葉兒初生的時候是呈嫩黃色的, 詩人習慣稱之為柳黃, 隨著時間的推移, 這份柳黃會越來越濃,
就漸漸地變成綠色了, 叫柳綠;而再過些時日呢, 這柳葉長成, 柳條隨風嫋娜飄拂, 可以將湖畔、小道、庭院遮蔽了, 這時候,那樣的嫩黃早已不復存在了, 而變成了深綠色, 詩人稱之為柳暗。 長了這知識, 再去讀放翁的詩句, 感覺就明朗多了。

柳, 她沒有花, 沒有香;有的只是瀟灑的風姿、養眼的綠意。 但只此兩點, 惹得了幾許青睞的眼光, 足夠了。

已有多年看不到家鄉的柳了, 聽說, 因柳樹成材週期過長等因素, 眼下的家鄉里也少有人再植柳了。 但客居的揚州城內, 或許是因為一位帝王的緣故, 這兒是柳的家園。 城市的綠地上多可見到柳的身影。 連成片的, 從小秦淮河畔一路上溯到紅園, 到乾隆水上遊覽線, 甚多。 在瘦西湖內, 長堤春柳,

是二十四景之一。 數百米長的路段, 一柳一桃, 這樣的時節, 碧柳紅花, 相得益彰。

呵呵, 有這樣尋常之柳點綴著綠揚城廓, 妝扮著煙花三月, 算是給這個城市錦上添花了吧。

筆名梅華, 江蘇邳州人, 現居揚州。 謀生之餘以文字愉己。 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大量文章, 有作品被轉載、獲獎。 著有散文集《月亮很淡的晚上》(2013)及長篇小說《燕南風》(2015)。 現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