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做不做家務,長大後差距竟然這麼大!現在看到還不晚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 裡面有一個哈佛大學學者的一個研究:愛做家務的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 成年之後的就業率15:1, 犯罪率為1:10。

愛做家務的孩子, 離婚率低, 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然而, 生活中, 包括睿媽在內的很多父母, 很少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 因為我們都掉進了一個愛的誤區:太愛孩子, 不捨得讓孩子幹一點兒髒活累活, 總是事無巨細地為他們包辦一切。

即使孩子主動要求幫我們分擔, 也會遭到拒絕, 因為我們總是擔心他們做不好給我們添亂, 或是出於安全原因, 擔心他們一不小心就弄傷自己, 亦或是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 他們應該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 而不是在這些“雞零狗碎”的小事上。

於是, 我們限制了孩子動手的能力, 剝奪了嘗試或鍛煉的機會, 在他們走向獨立的道路上製造了諸多障礙。

其實, 我們都忽略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務勞動對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孩子做家務竟然有這麼多好處!

影響孩子的學習

睿媽曾經看到過一個事例, 一個孩子寫字又慢又難看, 因為寫字不好導致成績不好, 學習興趣也變得很差。 孩子的媽媽向老師抱怨, 而老師一個問題就點出了要害所在:“孩子在家是不是從來不做家務?”

這位老師說, 做家務能鍛煉很多能力, 包括雙手的靈活性。 愛做家務的孩子, 肢體得到充分鍛煉, 手眼協調能力也會非常好。 做起事來也會更快, 成績更好。 如果什麼活都不幹, 臂力和握力都不好, 當然會影響寫字, 從而影響成績。

此外, 就像上文所說的,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其他的事情包括家務活什麼都不要管。 父母一味地關注功課, 會讓孩子很有壓力, 很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

做家務讓孩子更有自信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素。 自信對一個孩子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 無論在學習上, 還是在為人處世上,

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需要靠一些事物來建立信心。 而做家務, 是培養孩子自信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父母不要擔心孩子做不好或是一時做不好, 我們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 放手讓他們做, 不管孩子完成多少, 都要給予表揚和鼓勵。 孩子得到了認同和讚賞, 他們就會有非常強的成就感和自信。

如果家長事事包辦, 表面上是為孩子好, 實際上剝奪了孩子享受成功體驗的權利。

而且, 在做家務的這個過程中, 孩子會發現通過自己的雙手會完成很多事情, 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是被需要和被使用的。 而對於一個人來說, “被使用”和“被需要”的感覺是十分重要的, 這是我們自信、自尊的源泉。

做家務讓孩子更有責任心

現在很多老一輩的人埋怨年輕人沒有責任心, 對工作沒有責任心, 對家庭沒有責任心。 其實仔細想一想, 這多半是老人們慣出來的。 那些沒有責任感的人, 大部分都是從小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 嬌生慣養, 什麼心都沒有操過。

讓孩子參與做家務, 讓他們知道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和必修課, 讓他們學著去體會父母的不容易, 學著去付出。 他們只有付出了, 才能夠學會珍惜家人的勞動, 才能逐漸地培養起責任感。

一個人只有有了責任心, 才能對自己負責, 對他人負責, 對家庭負責, 才會盡最大努力把應該辦的事情辦好。 一個對自己家裡的事都不上心的心, 怎麼能指望他長大了對工作, 對家庭,對他人負責?

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強,那麼他的生活能力自然而然地也高,他獨立生活的能力就強。

孩子最終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目的應該是“分離”。我們愛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成長,堅強面對未來的風雨,有能力解決遇見的問題,而不是留在我們身邊,當一個“巨嬰”。

2

如何鼓勵孩子積極做家務?

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放棄對孩子的過度呵護,給孩子獨立的生活機會。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包辦,要重視培養他們自己動手的能力,鼓勵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積極引導孩子學會自立。

用積極的態度感染孩子

睿媽認為,最需要調整的是家長的心態。要知道,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果家長認為做家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幹起活來樂在其中,就會吸引孩子一起加入。相反地,如果家長自己都認為家務活是很累很髒的事,幹起活來抱怨不斷,全是負面情緒,孩子自然也會對家務活避而遠之。

尤其是爸爸,更要樹立一個好榜樣,不要一回到家就“充大爺”,眼睛裡看不見活,這很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

在孩子面前學會適當地示弱

睿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懶媽媽最容易培養出勤勞的孩子。”懶孩子、懶老公都是勤勞的媽媽慣出來的。

不要說孩子不會做家務,沒有什麼天生的行與不行。不行,是因為不想做,不會做或做得少。父母要給孩子機會參與,在孩子面前適當地示弱一下,比如“媽媽今天很累,做飯需要你的説明,你可以幫助媽媽嗎?”

然後給孩子列一個家務清單,洗菜啊擇菜啊掃地啊之類的,讓孩子自己選擇一兩項有能力完成的。這樣他不會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他會認為有充分的自主權,自己是被尊重的。

走心地誇獎孩子

孩子做完家務,要及時對孩子表示感謝和稱讚。誇獎時不要只說“你真棒”,而是要具體,要明確。比如,謝謝你今天幫媽媽洗菜刷碗,媽媽真的是輕鬆了很多;你擦的地板真乾淨,就像鏡子一樣明亮亮的,媽媽很喜歡。

要針對孩子具體的行為進行誇獎,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優秀之處,並繼續保持下去。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打擊,可以這樣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已經很努力很用心了,這次沒有做好沒關係,我們下次再接再厲,做的次數多了也就熟悉了,就會越做越好。”

最好不要用金錢鼓勵做家務

很多家長會用零花錢作為條件,誘惑孩子做家務。如果處理得當的話,會幫助孩子理解金錢的價值,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還可以教會孩子如何理財。

但是,用金錢驅動孩子做家務,也有不好的地方。這會讓孩子認為做家務只是為了錢,從而忽略了背後的家庭責任感和付出感。

而且,一旦家長用金錢養成了孩子做家務的習慣,如果哪天家長沒有兌現,孩子可能就會不高興,還會讓他們認為父母說話不算話,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對家庭,對他人負責?

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強,那麼他的生活能力自然而然地也高,他獨立生活的能力就強。

孩子最終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目的應該是“分離”。我們愛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成長,堅強面對未來的風雨,有能力解決遇見的問題,而不是留在我們身邊,當一個“巨嬰”。

2

如何鼓勵孩子積極做家務?

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放棄對孩子的過度呵護,給孩子獨立的生活機會。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包辦,要重視培養他們自己動手的能力,鼓勵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積極引導孩子學會自立。

用積極的態度感染孩子

睿媽認為,最需要調整的是家長的心態。要知道,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果家長認為做家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幹起活來樂在其中,就會吸引孩子一起加入。相反地,如果家長自己都認為家務活是很累很髒的事,幹起活來抱怨不斷,全是負面情緒,孩子自然也會對家務活避而遠之。

尤其是爸爸,更要樹立一個好榜樣,不要一回到家就“充大爺”,眼睛裡看不見活,這很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

在孩子面前學會適當地示弱

睿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懶媽媽最容易培養出勤勞的孩子。”懶孩子、懶老公都是勤勞的媽媽慣出來的。

不要說孩子不會做家務,沒有什麼天生的行與不行。不行,是因為不想做,不會做或做得少。父母要給孩子機會參與,在孩子面前適當地示弱一下,比如“媽媽今天很累,做飯需要你的説明,你可以幫助媽媽嗎?”

然後給孩子列一個家務清單,洗菜啊擇菜啊掃地啊之類的,讓孩子自己選擇一兩項有能力完成的。這樣他不會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他會認為有充分的自主權,自己是被尊重的。

走心地誇獎孩子

孩子做完家務,要及時對孩子表示感謝和稱讚。誇獎時不要只說“你真棒”,而是要具體,要明確。比如,謝謝你今天幫媽媽洗菜刷碗,媽媽真的是輕鬆了很多;你擦的地板真乾淨,就像鏡子一樣明亮亮的,媽媽很喜歡。

要針對孩子具體的行為進行誇獎,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優秀之處,並繼續保持下去。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打擊,可以這樣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已經很努力很用心了,這次沒有做好沒關係,我們下次再接再厲,做的次數多了也就熟悉了,就會越做越好。”

最好不要用金錢鼓勵做家務

很多家長會用零花錢作為條件,誘惑孩子做家務。如果處理得當的話,會幫助孩子理解金錢的價值,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還可以教會孩子如何理財。

但是,用金錢驅動孩子做家務,也有不好的地方。這會讓孩子認為做家務只是為了錢,從而忽略了背後的家庭責任感和付出感。

而且,一旦家長用金錢養成了孩子做家務的習慣,如果哪天家長沒有兌現,孩子可能就會不高興,還會讓他們認為父母說話不算話,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