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輝縣人真的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嗎?

在我們輝縣、整個河南, 在山東, 在河北, 在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 都有這一歌謠流傳。 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 ”為了證實這種說法, 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趾甲, 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來的, 最小的那個腳趾甲都是兩瓣的。 歌謠和傳說標示著歷史對發生在明代的一串驚天動地的“老鸛窩底下”事件的慘痛記憶。

大槐樹

這一切, 還須從元末明初說開

自宋朝滅亡後, 在100多年的元朝統治中, 統治者對農民的盤剝是異常殘酷的。 到了元末, 不堪忍受殘酷剝削和壓迫的農民終於舉行起義。 官方鎮壓農民起義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當時中原地區又接連發生水、旱、蝗、疫四大災害, 天災和人禍折磨得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 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 為了求生, 農民起義更是不斷爆發。

元軍出其精銳, 對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屠殺。

後來, 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徐達、常遇春北伐, 進取山東, 收復河南, 北定京都, 元帝出亡漠北, 結束了元末長年的兵災, 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無數, 村莊城邑多成墟”。

山西與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相比,

卻是冰火兩重天。 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 那裡大部分地區風調雨順, 連年豐收, 社會安定, 經濟繁榮, 人丁興盛。 元人鐘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 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 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 仰有所事, 俯有所育。 ”說明當時山西比較安定, 再加上鄰省難民流入山西, 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後, 由於中原地區人糧劇減, 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 開封就由上府降為下府。 洪武十年, 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 “凡州改縣者十二, 縣並者六十”。 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 朱元璋深有所悟“喪亂之後, 中原草莽, 人民稀少,

所謂田野辟, 戶口增, 此正中原之急務”, 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等人的奏議, 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見明太祖實錄》、顧炎武《日知錄》等)。

多次移民, 歷史聚焦大槐樹老鸛窩

據史料記載, 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 50餘年間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涉及到了18個省的490多個縣市的882個姓氏。 山西是人口稠密之處, 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 擔負民眾外移自然首當其衝。

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 明永樂年間, 當地官府曾7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 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 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 蔭遮數畝”的漢槐。 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 登記造冊, 按所去地點編隊, 然後發給一應物品。

被遷者拖兒帶女, 扶老攜幼, 戀戀不捨地離開家鄉時總割不斷故土之情。 他們凝眸古槐, 見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 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為了讓子女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回來時能夠順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著孩子們最好記的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說:“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到家鄉,記不住咱的村莊,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從這大槐樹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

移民圖

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臉上用刀劃成標記。如此所受的心靈上的摧殘、所造成的精神創傷,在被遷徙者心中幾十年,甚至以後的幾代人心中都難以彌合。

好在中原人沒有忘本。以後不論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都親熱無比。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後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大槐樹

再後來,中原復蘇,而慘痛記憶卻未消失

附錄:移民的地理分佈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以及筆者收集查閱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的不完全統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佈共18個省(市)、500個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陝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蒙古8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1縣。

一、遷往河南省分佈

河南省簡稱豫,地處黃河中下游、華中地區,向有“中原”、“中州”之稱,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轄8個府,1個直隸州,11個屬州,96個縣。

河南的移民分佈情況看,主要以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為主,這和兩河流域的水災及元末農民起義的戰場相吻合。經筆者對河南地區家乘、地方誌及所收集的信函資料不完全統計,河南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佈有106個縣(市):鄭州、滎陽、開封、平頂山、洛陽、焦作、鶴璧、滑縣、杞縣、尉氏、新鄭、登封、蘭考、中牟、新密、鞏縣、新鄉、衛輝、封丘、獲嘉、溫縣、濟源、博愛、輝縣、原陽、武陟、盂縣、沁陽、修武、安陽、範縣、台前、浚縣、內黃、清豐、濮陽、長垣、湯陰、林州、商丘、永城、睢縣、寧陵、民權、周口、商水、扶溝、西華、太康、鄲城、項城、許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魯山、長葛、臨潁、葉縣、寶豐、陝縣、禹縣、駐馬店、確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陽、息縣、固始、泌陽、正陽、新縣、羅山、商城、南陽、方城、唐河、新野、鄧縣、淅川、南召、桐柏、鎮平、內鄉、西峽、三門峽、義馬、盂津、汝州、汝陽、欒川、靈寶、澠池、偃師、伊川、宜陽、洛甯、盧氏、新安、淇縣、嵩縣、郟縣、舞陽。

根據這個資料我們可以得知:輝縣確實有山西大槐樹下遷來的人口。而根據《輝縣市志》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縣2993戶,15268口。明永樂十年(1412),計6142戶,38497口。21年中人口增長1.5倍,主要是明洪武二年(1369)至永樂十四年(1416),多次從山西洪洞等地往輝縣移民所致。

大槐樹下移民圖

在後來人的心中,“山西移來者”的觀念影響是深而又重的。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由陝西打往北京,一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後來進入山西洪洞縣,卻突然不是那麼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幾個帶頭違犯紀律的小頭目問罪,審問之後,得知士兵們原來都是“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混亂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不但沒有問罪,反倒放假3天,任將士們尋親訪舊。

一代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2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沖毀。這是民國三年在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啟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後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遊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於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於石碑之後。

第二代大槐樹則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大槐樹

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600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歡迎大家在下方“寫留言”,說說你家裡的事兒~

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為了讓子女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回來時能夠順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著孩子們最好記的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說:“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到家鄉,記不住咱的村莊,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從這大槐樹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

移民圖

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臉上用刀劃成標記。如此所受的心靈上的摧殘、所造成的精神創傷,在被遷徙者心中幾十年,甚至以後的幾代人心中都難以彌合。

好在中原人沒有忘本。以後不論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都親熱無比。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後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大槐樹

再後來,中原復蘇,而慘痛記憶卻未消失

附錄:移民的地理分佈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以及筆者收集查閱的家譜、碑文、信函資料和大槐樹祭祖園留言簿的不完全統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佈共18個省(市)、500個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陝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蒙古8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1縣。

一、遷往河南省分佈

河南省簡稱豫,地處黃河中下游、華中地區,向有“中原”、“中州”之稱,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轄8個府,1個直隸州,11個屬州,96個縣。

河南的移民分佈情況看,主要以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為主,這和兩河流域的水災及元末農民起義的戰場相吻合。經筆者對河南地區家乘、地方誌及所收集的信函資料不完全統計,河南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佈有106個縣(市):鄭州、滎陽、開封、平頂山、洛陽、焦作、鶴璧、滑縣、杞縣、尉氏、新鄭、登封、蘭考、中牟、新密、鞏縣、新鄉、衛輝、封丘、獲嘉、溫縣、濟源、博愛、輝縣、原陽、武陟、盂縣、沁陽、修武、安陽、範縣、台前、浚縣、內黃、清豐、濮陽、長垣、湯陰、林州、商丘、永城、睢縣、寧陵、民權、周口、商水、扶溝、西華、太康、鄲城、項城、許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魯山、長葛、臨潁、葉縣、寶豐、陝縣、禹縣、駐馬店、確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陽、息縣、固始、泌陽、正陽、新縣、羅山、商城、南陽、方城、唐河、新野、鄧縣、淅川、南召、桐柏、鎮平、內鄉、西峽、三門峽、義馬、盂津、汝州、汝陽、欒川、靈寶、澠池、偃師、伊川、宜陽、洛甯、盧氏、新安、淇縣、嵩縣、郟縣、舞陽。

根據這個資料我們可以得知:輝縣確實有山西大槐樹下遷來的人口。而根據《輝縣市志》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縣2993戶,15268口。明永樂十年(1412),計6142戶,38497口。21年中人口增長1.5倍,主要是明洪武二年(1369)至永樂十四年(1416),多次從山西洪洞等地往輝縣移民所致。

大槐樹下移民圖

在後來人的心中,“山西移來者”的觀念影響是深而又重的。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由陝西打往北京,一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後來進入山西洪洞縣,卻突然不是那麼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幾個帶頭違犯紀律的小頭目問罪,審問之後,得知士兵們原來都是“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混亂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不但沒有問罪,反倒放假3天,任將士們尋親訪舊。

一代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2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沖毀。這是民國三年在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啟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後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遊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於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於石碑之後。

第二代大槐樹則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大槐樹

自明初移民以降,悠悠600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歡迎大家在下方“寫留言”,說說你家裡的事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