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王陽明能夠成為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等人的心靈導師?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

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 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 成就輝煌事業?

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

1無善無噁心之體——世界觀

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 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 一丁點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滿眼天昏地暗了。 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 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

例如, 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 眼睛就不能睜開。 ”

我們於此可以知道, 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 它是心的本體。

由於心即是理, 心外無事、心外無物, 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 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 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 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2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人人皆有良知, 為何有人會流芳千古, 有人則遺臭萬年?為何有人出類拔萃, 有人卻碌碌無為?為何有人是善人, 而有人就成了惡人?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他們的人生觀出了問題。 用王陽明的話講就是:他們的心, 失去了本體。 所謂失去本體, 其實就是良知被遮蔽, 不能正常工作了。

所以王陽明說, 有善有惡意之動。 良知一旦被遮蔽, 所發出的意(念頭)就有了善惡, 而有了善惡之後, 又不肯為善去惡, 所以人生觀就有了善惡。

3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

如果我們用現代心理學來描述“良知”, 就是這樣的:當我們面對一個情境時, 它不會導致我們的直接反應,

而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個快速評價思維, 這個評價思維不是深思熟慮或理性推理的結果, 而是自動閃現, 迅如閃電, 如你所知, 這個評價思維就是良知。

比如得到一筆確鑿的不義之財, 我們最先出現的是對這份不義之財的是非評價, 而不是行為、情緒和生理上的反應, 這個是非評價就是良知。 它先天而來, 自動自發, 不受你控制。

4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有個困惑, 當然也是我們的困惑。 他問:“靜坐用功, 覺得此心異常強大, 甚至想著如果我們遇到某某事, 必能輕鬆解決。 可一遇事就蒙了, 真是煩躁。 ”

王陽明針對此症, 對陸澄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 乃有益。

事上磨練, 通俗而言, 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

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 做到動靜皆定,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以此沉著冷靜, 正確應對, 最後就進入“不動心”境界。

事上磨練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就是讓自己的喜怒哀樂恰到好處, 不可過分, 這就是“和”, 就是良知本體。

我們事上磨練, 就是要到人情事變上去練心, 喜怒哀樂是人情, 富貴、貧賤、患難、生死是事變, 事變也只是在人情裡, 只要能在人情事變上致良知, 那就是最好的練心, 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