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參軍有幸加入了“黃繼光連”,並成為“黃繼光班”的戰士 “黃繼光”精神伴隨他一生

胡國增是方城縣人, 1969年11月入伍, 1988年轉業, 現已退休。 1969年11月, 他參軍有幸加入了“黃繼光連”。 黃繼光連是全軍的英雄連隊, 英雄連的光榮傳統給了全連幹部戰士不斷進取的動力。

黃繼光連(時稱警衛一連)當時在秦保信連長嚴格要求下, 全體官兵發奮努力, 精武強技蔚然成風。

有幸成為“黃繼光班”的戰士

1970年4月中下旬(記不清是哪一天了)的一天夜裡, 奉上級指示黃繼光連(警衛一連)在漢口“林彪100號”留下一個排的兵力, 其餘兵力調防位於武昌區的武漢軍區東湖招待處, 負責毛澤東主席的週邊警戒以及車站接送, 沿途護衛等任務。

從漢口“100號”林彪“行宮”到武昌東湖毛澤東主席住地大約有35公里的距離。 那天夜裡的調防是步行過去的。 全體官兵身背個人所有裝備, 包括:一套被褥及個人衣服在內的背包、一個裝有洗漱用具和左肩右斜的學習用品挎包、一個裝滿飲用水右肩左斜的軍用水壺、腰間武裝帶之上紮一副裝滿彈夾的子彈帶,

外加一支自動步槍。 單兵負重大約在35公斤以上, 機槍班戰士負重更大。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 這種負重行軍可以說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步兵科目。 當年老英雄黃繼光是二排六班的班長, 所以後來六班被中央軍委命名為“黃繼光班”。 非常幸運的是, 胡國增在“黃繼光連”服役時, 就是“黃繼光班”的戰士。

“黃繼光班”精神激勵他往前跑啊跑

調防的那天晚上, “黃繼光班”被任命為“尖刀班”, 走在行軍部隊的最前端, 與連隊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在戰時就是“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的先鋒軍, 關係到整個“軍事行動的成敗”, 是被“重用”的象徵。 那個年代通信設備落後, 前後左右的資訊傳遞全靠口頭傳達和兩條腿的“功力”。

在當時這也是步兵訓練科目。 記得副連長蘭波軒隨“尖刀班”一起提前出發, 負責協調指揮“尖刀班”的行動, “尖刀班”班長是徐乃新。 而班長與連長之間, 也就是“尖刀班”與指揮員之間保持命令及資訊傳遞的通信員就是胡國增。

胡國增身上有當年最大的陸軍步兵單兵負重, 手裡還提著自動步槍, 況且需要前後來回不停地跑, 不停地傳達。 向連長報告“尖刀班”的位置、行走路線和前方發現的情況, 同時帶回連長的各種命令。 所以, 他比所有戰士都多跑了不知多少倍的路程。

記得那天晚上, 連長秦保信昂首挺胸, 八面威風地走在一字排開的隊伍中間。 與眾不同的是, 除了全副武裝外,

他手裡還拿了一把裝有四節一號新電池的明晃晃的長手電筒, 一道白光打出去儼然像一盞探照燈一樣明亮。 這把大號手電筒在胡國增的腦海裡印象極其深刻。 因為他在前後不停地奔跑中, 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把明晃晃的手電筒的亮光, 像黑夜裡的“燈塔”一樣指引著他, 鼓舞著他, 激勵著他不停地跑啊! 跑啊, 跑啊——

每當覺得自己跑不動時, 他總是默默地告誡自己, “不能丟臉!要堅持——有時候一個臥倒舉槍射擊的姿勢都成了一次“奢侈”的休息。 或許正是在黃繼光連的這些自豪感、幸福感、使命感以及榮耀感取代了所有的痛苦與不堪的緣故, 他一直堅持到最後, 和大家一起順利抵達目的地——位於武昌東湖風景區的湖北省博物館。

雖然胡國增在東湖黃繼光連(警衛一連)度過僅半年時間, 於1970年7月就離開連隊調到東湖梅嶺毛主席服務班工作。 但這半年在他的一生中, 給他最大的感受就像是經歷了一段“淬火”般的歷練。 他時常想, 在東湖“黃繼光連”學到了什麼?應該是:學會了吃苦, 學會了服從, 學會了忍耐, 學會了勇敢, 學會了自律和拼搏, 是“黃繼光連”(警衛一連)把他帶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這是他一生的財富, 將永遠伴隨著他!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劉力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