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體制問題:日本的太上皇為什麼要比中國的太上皇有權?

太上皇制度作為中國帝制時代的特別產物, 對周邊國家也有很大的影響。 古代日本全面學習中國, 再加上僭稱“天皇”, 以至於直到今天依然有複立太上皇(太上天皇)制度的可能。 中國和日本也成為古代僅有的兩個有太上皇的國家。

中國最後一位太上皇——清乾隆帝

但同樣是太上皇, 中日兩國的的太上皇卻有很大的區別。 中國掌握實權的太上皇非常少, 因此皇帝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當太上皇。 而日本掌握實權的太上皇卻非常多, 以至於日本很多天皇即位後的第一想法就是趕快退位去做太上皇。 這又是為什麼呢?

日本至今最後的太上皇——光格天皇

首先, 政治權力在古今中外都必須以制度權力體系為基礎。 一個人在朝廷中是否擁有實際權力, 關鍵是看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權力體系及其影響大小。 如果沒有體系的支持, 地位再尊貴也是無用的擺設, 也就是老百姓俗話講的“縣官不如現管”。

自秦始皇以來, 中國的朝廷體系是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體系, 朝廷各部門互相制衡而共同在皇帝統治之下。 雖然有時由於皇帝個人的原因而出現其他人代行皇權的情況, 但是以皇帝權力為核心的體系從來沒有改變, 這也是中國太上皇大部分沒有實權的根本原因。

但日本當年學習中國的時候過急過快, 沒有結合本國的實際國情。 因此日本的朝廷體系遠沒有中國的朝廷體系嚴整穩固, 天皇的權力也是時大時小。 到了平安時代(794年至1192年), 日本的整個朝廷體系掌握在了藤原氏家族世襲擔任的“攝政關白”手中, 天皇基本被架空。

藤原氏始祖——中臣鐮足

應德三年(1086年), 白河天皇讓位于年僅八歲的堀河天皇後在住處建立院廳, 設置別當、判官代、主典代、藏人等等官吏並擁有稱為“北面武士”的獨立軍隊, 可以發佈院宣(宣旨)來處理朝政。 日本的“院政時代”從此開始, 掌權的太上天皇也被稱為“治天之君”。

白河天皇

由於太上天皇地位尊貴,院廳又是完全獨立的權力體系並擁有軍隊。因此太上皇的院廳逐漸壓過了藤原氏攝關,控制了日本朝廷的最高權力。因為只有太上天皇才能通過院廳掌握實權而天皇依然被架空,所以“院政時代”的天皇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退位去當太上皇。

院政時代最後有實權的太上天皇(法皇):後白河天皇

不過隨著源賴朝在武士階層的支持下建立起了幕府體系,完全架空了整個日本朝廷體系,本質上還是依靠朝廷體系統治日本的“院政時代”就此終結。在之後的幕府時代,無論是太上天皇還是天皇都是幕府將軍手中的傀儡而已。

白河天皇

由於太上天皇地位尊貴,院廳又是完全獨立的權力體系並擁有軍隊。因此太上皇的院廳逐漸壓過了藤原氏攝關,控制了日本朝廷的最高權力。因為只有太上天皇才能通過院廳掌握實權而天皇依然被架空,所以“院政時代”的天皇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退位去當太上皇。

院政時代最後有實權的太上天皇(法皇):後白河天皇

不過隨著源賴朝在武士階層的支持下建立起了幕府體系,完全架空了整個日本朝廷體系,本質上還是依靠朝廷體系統治日本的“院政時代”就此終結。在之後的幕府時代,無論是太上天皇還是天皇都是幕府將軍手中的傀儡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