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百年滄桑,不忘歷史!

------回憶祖爺三兄弟分家後, 老二, 老三搬遷到陽屲後的歷史

作者:張志剛

張家廟, 陽屲, 石屲, 皆是隴上根源一個個小小村子, 乃羲皇故里甘穀縣的一古莊。 它們在明清朝之際就已經存在, 當時, 很多人並不知道不知叫什麼名字。 《甘穀縣誌》雖然有些簡單的記載, 但至是提到這個地方而已至於張氏, 它是中華四大姓氏之一, 對於它的由來, 發展歷史我不必展開講述。

山西洪洞大槐樹

今天, 我來寫寫從甘穀縣土橋子村搬遷到金山鄉張家廟, 陽屲, 西坪鄉石屲幾個村子的張氏吧!而自從天祖張興隆攜帶三兒子搬遷到張家廟, 後自己和大兒子留在這裡, 二兒子, 三兒子搬遷到陽屲村後, 距今已經一百五十多年過去了, 期間, 陽屲村由原來的四個人, 發展到如今的盡五百日人, 的確不易。

陽屲村地處金山鄉, 南邊是南山頂, 堿土灣村, 東邊是鄭家山, 水家岔上下莊,

北邊紅峴, 蘇家梁, 蘇家山, 西邊是田家莊, 米穀川, 小王家, 張家廟村。 水家岔開往姚莊的“村村通”大道貫通, 東北梁頂有西坪鄉開往姚莊途徑這裡的多趟班車經過。

清晨, 陽光明媚, 空氣格外清新, 有一種綿綿青龍浮紫雲, 潦潦清水接靈氣的感覺, 陽屲村, 人傑地靈, 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美麗地方。 站在村頭, 我遙想洪武當年, 祖先在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移民, 張氏先祖, 依遵聖命, 被迫無奈, 痛離故土, 淚灑大槐樹, 在這蒼茫淒涼的三秦大地上, 踏出了踉蹌的足跡, 那一座座的高山, 那一片片的林海都拷貝了他們在遷徙過程中疲憊不堪的身影。

當時, 那種遠離熟悉而又可愛的家鄉, 不得已要重新尋找新的寄居之地的這種傷感的情懷在我腦海中再次浮現,

迎新主, 依依蘆葦招手;接遠客, 魏巍群山俯身。 青龍山下造新居, 荒灘草坡墾良田。

陽屲村家道一角

先祖勤奮, 兢兢業業, 治家有方, 一直推崇耕讀文化, 後又兼事工商。 擇秀良者就塾堂, 視樸陋者事田畝。 不應農耕而失教, 不為讀第而棄本。

家業漸殷, 學者有成, 後繼有人。

大房:大祖爺, 資料還在收集中;太爺張天鼎, 生於道光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 民國八年六月初二日末時壽終正寢, 享年七旬晉五。 曾任清朝國子監修職郎武癢生一職, 按照清朝官序列為正八品。

他的大兒子(學名張西安)也擔任國子監修職郎一職, 按照清朝官序也為正八品官員;他的三兒子生於光緒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 終於民國七年十月初十日, 清皇授予國子監太學生之銜。

二房:二祖爺(資料收集齊全, 這裡不做詳細接受) 大太爺張福泰(學名茂家甫), 同治十年辛未七月十二日出生, 民國三十七年戊寅十一月初六日去世, 清皇授予明經貢員。

二太爺張福壽(學名炎丙甫), 同治十三年臘月十四日出生,

民國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去世, 清授予欽學庠員, 此人在隴西郡(當時全甘肅省的科舉考試都在這裡)考試中勇奪第一名, 是當地名聲顯赫的文舉人;四太爺張福恒(學名奎奎甫, 字茂員), 他也就是我的親太爺, 光緒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 民國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去世, 清授予京學監元太學生之銜, 是當地著名的文舉人。

三房:三祖爺資料還在搜集中; 大太爺, 具體資料還待進一步取證, 查實; 二太爺:官名待取證, 學名元鼎甫, 同治六年丁卯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生, 民國二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去世, 享年七旬有三。 清授予庠員, 是當地著名的武舉人。

陽屲村續成家左側“村村通”馬路一角

如今,張家廟村,陽屲村,西坪鄉石屲村人才濟濟,張明,原國家開發銀行甘肅省分行副行長;張琪,甘肅省財政廳副廳長;張益明,蘭州海關財務處長;張華,原秦安二中校長,天水市委黨校教授,中國老年書法協會會員,天水市,甘肅省著名書法家:張世福,甘肅省美術學會會員,蘭州市美術協會會員,原蘭州通用機械廠工會主席,熱愛繪畫藝術,山水畫人物畫栩栩如生,深受各地美術愛好者喜歡;張全明,原廣州中醫院大學針灸推拿學院主任,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後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教授;張志明,甘肅中醫藥大學(原甘肅省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張光臨,原甘谷縣農電公司的經理,工作突出,多次受到單位的表彰,而其為人處事都很不錯,深受村民的愛戴;張冰乾,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張衛成,甘穀縣農業局技術員,農藝師,全國農業先進個人;張國棟,甘谷縣文化局文化館副館長;張軍勳,甘穀縣人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

家道興,百業振。張氏後代不忘祖先厚德,繼承先輩遺志。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教化子孫,行俠仗義,尊老愛幼,積極上進,讀書育人,宣導甘肅一代農村長期遵循的“第讀耕”之文化精神,學習鑿壁借光,學習,學習老黃牛精神,學習魯班創新求進之思維,學習黃道婆織布之技術.

再觀張氏大家族,可謂是家家換上了新房,磚木結構馬鞍架式有之,平房有之,樓房也有之,大街小巷一片繁榮景象,張家廟族人還喜歡唱戲,愛藝術如生命,樂此不疲,他們不但在本村搭台唱戲,一展嗓音,娛樂民眾,而且有不少人進入甘谷冀興秦腔藝術團,四方走紅,生醜淨旦,均可見族人的影子,演藝不凡,遠近聞名,而對中華武術,現代街舞,迪斯可,雙人舞,流行歌曲的愛好和喜歡可以說是深透到了各家各戶,他們在辛勤勞動後就會練上一練,唱上一唱,黃土高坡,黃原古道,見證了張氏後人所居住的古莊的歲月崢嶸,不悔青春!

回望歷史,滄海桑田六百餘年,期間,世事變幻莫測。興榮沉落輪替,天災人禍也常常與之相伴。萬曆秦州饑荒,崇禎隴上大汗,順治天水強振,統治回民揭竿而起,國家在風雨中飄搖,家族再動盪中遭殃。想同治癸亥,白狼入甘,張家廟堡子,鄭家山堡子,東灣堡子,無不逐個失陷,自憐四方相鄰,不少遇難,張家廟神廟,也難逃一劫,亭臺樓閣,化為灰燼,那時候,同胞背井離鄉,四處逃命,家族人丁銳減,後經歷了五八年的挨餓,張氏族人和附近各村民遇到陷水深火熱之中,據爺輩,父輩說,在張家廟溝,陽屲溝,西坪鄉石屲溝,餓死的人不再其數,甚至不少族人也因遭遇天災人禍竟然被活活餓死,據張家廟的一位不願意透漏姓名的八旬老人說,在五八年的時候,娶一個媳婦只要一盤籠胡蘿蔔,甚至有送女兒的,只要有飯吃,能活命,一切都好說!在民國年間,我的大爺就是因為生機困難,被迫攜兒帶你搬遷到西坪鄉石屲村的,還有一些人遠走他鄉,去新疆,去陝西,我在想,他們忍痛外遷時一定心如刀割吧!

去往我家老院的小巷一角

可是,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們真的沒有辦法,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不搬遷就得活活餓死,凍死,搬遷或許會有一絲活路吧,爬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趟過來一道又一道的河,那一個個杳無人煙的地方,讓他們心生恐懼,深感害怕,離開家鄉,遠離父母的那種錐心的痛,讓他們淚如雨下。茫茫隔壁,飲茹了淪落的心酸;蒼蒼西坪,包含了離鄉的艱難。

陽屲古莊,你是我魂飛魄散的地方,你又是我永遠也放不下的地方,我的家鄉,我深深地愛著你的家鄉。 再觀當前,偉大中華勢運鬥轉星移,張家廟,陽屲,石屲,各張氏祖先居住過的地方靈氣再現。族人重教家風,秉承傳統美德,弘揚祖先為人處事之風格。昔日家境貧寒時個個爭先恐後學習私塾,甚至一些族人會偷偷的聽課,為知識,他們奮勇向前,學技術,他們奮不顧身;今日學堂,大家書聲朗朗,在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精心輔導下,他們全神貫注的用耳朵在聽著,用心一個字一個字的在默記著,他們要成為時代的楷模,做祖國的棟樑。

不知不覺之間,高考已經恢復了三十餘年,據不完全統計,張氏已經有一百多名學子金榜題名,他們當前都已經進入了各級政府,成為一名名執政為民的好幹部,也有些走進軍營,他們已經退伍回家或者還在獻身國防事業,更有些步入廠礦,成了一個個經理助理,技術員,工程師,部門主管;有些當上了老師,成了辛勤的園丁,學生的指明燈,有些進入了公共醫療,衛生隊伍,成了鄉,縣,市,省各類衛生院,醫院的醫療衛生人員,他們正在完成救死扶傷的使命;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廉潔奉公為榮為傲,東西南北行商的人以誠心誠意為顧客服務為本為根。他們崗位不同,職責不同,但肩負著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卻相同,為了家鄉的改變,為了族人的幸福,他們不辭辛苦的奔波在建設美好家園的道路上。

你看到了沒有?那一排排的磚木結構的嶄新的房子,那設計別致的平房,還有那高高聳立的樓房,讓土坯房子在記憶中泛黃;那全線貫通的被水泥澆灌,硬化了的“村村通”大道,掩埋了昔日雨後的惆悵。看,那從鄭家山堡子方向神起的太陽,萬道霞光撲面而來,那南山頂上一層層的梯田翻綠浪,那坡地裡的被和風細雨沐浴下的麥苗綠油油,那村田果林投射出一種金光,果園裡笑聲一片,田隴間聲影相望。

早春二月,辛勤中耕耘希望;金秋十月,喜悅裡收穫夢想。夜幕降臨之時,昔日的寂寞不再,寬敞的廣場上霓燈閃耀,華燈璀璨,小夥子們在大汗淋漓的在球場打拼著,無拘無束的喊著傳球的聲音在夜空中回蕩著,還有一些婦女們在時髦,前衛,快節奏的樂曲中跳起了性感的舞蹈,那扭動的腰肢,那苗條的身材在燈光下不斷的顫動著,六百年的張氏還有他們居住過的一個個古老的村莊,仿佛再現了榮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好好工作,過上好日子,不要向爺輩,父輩那樣過的苦,將是一代又一代的祖先在臨終前對兒孫們的囑託!”

曾經三祖爺就主在這個後院的窯洞裡,左邊是二祖爺的住所

祖先們,今天,我可以告慰你們,兒孫們的苦難日子已經過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今天,你們兒孫滿堂,衣食無憂,幸福美滿,我們都沐浴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接受陽光的照耀,享受春風的溫暖,這些都是你們一直追求的美好夢想啊!這一切,我們都實現了!祖先們,你在在泉下有知的話可以安息了吧!

悠悠歷史,苦難記憶,後代不敢遺忘,也不能遺忘,朗朗乾坤,格外清新,崢嶸歲月,茫茫人生,六百年的興衰榮辱,六百年的古老記憶,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今天,國勢更盛,家運氣再興,讓我們主動的把擔子挑起來,我們今天堅實的腳步,是明天的希望,故鄉美好的明天,讓我們牢牢的記在心坎上吧!最後就讓我用這句話結尾吧!祖先不能忘,也不敢忘,歸宗認祖,緬懷祖先,敬老尊親,明白自己,弄清祖源祖地,知其血緣脈絡,就讓這篇賦給我們帶來覺醒吧!

站在陽屲村去往大小檯子的羊腸小徑上鳥瞰南山頂

作者簡介

張志剛,甘穀縣金山鎮人,甘谷縣作家協會會員,理事;甘谷線上文學副主編,駐金山鎮通訊員,甘谷生活網文學顧問,甘谷人網文學副主編,自考中山大學行政管理學本科學歷。曾先後在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內蒙古自治區總隊第三支隊服役,退伍後,曾在富士康科技、僑雲科技、伯恩光學等公司擔任過保安隊長、安全主任、安全工程師及行政主管等職務,並獨立承辦過企業日報和月刊。期間,創作了許多鄉村氣息濃郁、體現民俗文化的詩詞、散文和記實文學,作品散見於《江門文藝》、《深圳特區報》、《晶報》、《南方都市報》、近兩年以來,其回鄉發展,在甘穀新聞網,天水廣電網,天水圈子,天水城市線上,天水新聞網,天天天水網,甘肅文化產業網,甘肅書畫網等報刊,網站發表過很多的作品,深受群眾的喜歡。

作者照片

陽屲村續成家左側“村村通”馬路一角

如今,張家廟村,陽屲村,西坪鄉石屲村人才濟濟,張明,原國家開發銀行甘肅省分行副行長;張琪,甘肅省財政廳副廳長;張益明,蘭州海關財務處長;張華,原秦安二中校長,天水市委黨校教授,中國老年書法協會會員,天水市,甘肅省著名書法家:張世福,甘肅省美術學會會員,蘭州市美術協會會員,原蘭州通用機械廠工會主席,熱愛繪畫藝術,山水畫人物畫栩栩如生,深受各地美術愛好者喜歡;張全明,原廣州中醫院大學針灸推拿學院主任,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後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教授;張志明,甘肅中醫藥大學(原甘肅省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張光臨,原甘谷縣農電公司的經理,工作突出,多次受到單位的表彰,而其為人處事都很不錯,深受村民的愛戴;張冰乾,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張衛成,甘穀縣農業局技術員,農藝師,全國農業先進個人;張國棟,甘谷縣文化局文化館副館長;張軍勳,甘穀縣人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

家道興,百業振。張氏後代不忘祖先厚德,繼承先輩遺志。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教化子孫,行俠仗義,尊老愛幼,積極上進,讀書育人,宣導甘肅一代農村長期遵循的“第讀耕”之文化精神,學習鑿壁借光,學習,學習老黃牛精神,學習魯班創新求進之思維,學習黃道婆織布之技術.

再觀張氏大家族,可謂是家家換上了新房,磚木結構馬鞍架式有之,平房有之,樓房也有之,大街小巷一片繁榮景象,張家廟族人還喜歡唱戲,愛藝術如生命,樂此不疲,他們不但在本村搭台唱戲,一展嗓音,娛樂民眾,而且有不少人進入甘谷冀興秦腔藝術團,四方走紅,生醜淨旦,均可見族人的影子,演藝不凡,遠近聞名,而對中華武術,現代街舞,迪斯可,雙人舞,流行歌曲的愛好和喜歡可以說是深透到了各家各戶,他們在辛勤勞動後就會練上一練,唱上一唱,黃土高坡,黃原古道,見證了張氏後人所居住的古莊的歲月崢嶸,不悔青春!

回望歷史,滄海桑田六百餘年,期間,世事變幻莫測。興榮沉落輪替,天災人禍也常常與之相伴。萬曆秦州饑荒,崇禎隴上大汗,順治天水強振,統治回民揭竿而起,國家在風雨中飄搖,家族再動盪中遭殃。想同治癸亥,白狼入甘,張家廟堡子,鄭家山堡子,東灣堡子,無不逐個失陷,自憐四方相鄰,不少遇難,張家廟神廟,也難逃一劫,亭臺樓閣,化為灰燼,那時候,同胞背井離鄉,四處逃命,家族人丁銳減,後經歷了五八年的挨餓,張氏族人和附近各村民遇到陷水深火熱之中,據爺輩,父輩說,在張家廟溝,陽屲溝,西坪鄉石屲溝,餓死的人不再其數,甚至不少族人也因遭遇天災人禍竟然被活活餓死,據張家廟的一位不願意透漏姓名的八旬老人說,在五八年的時候,娶一個媳婦只要一盤籠胡蘿蔔,甚至有送女兒的,只要有飯吃,能活命,一切都好說!在民國年間,我的大爺就是因為生機困難,被迫攜兒帶你搬遷到西坪鄉石屲村的,還有一些人遠走他鄉,去新疆,去陝西,我在想,他們忍痛外遷時一定心如刀割吧!

去往我家老院的小巷一角

可是,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們真的沒有辦法,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不搬遷就得活活餓死,凍死,搬遷或許會有一絲活路吧,爬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趟過來一道又一道的河,那一個個杳無人煙的地方,讓他們心生恐懼,深感害怕,離開家鄉,遠離父母的那種錐心的痛,讓他們淚如雨下。茫茫隔壁,飲茹了淪落的心酸;蒼蒼西坪,包含了離鄉的艱難。

陽屲古莊,你是我魂飛魄散的地方,你又是我永遠也放不下的地方,我的家鄉,我深深地愛著你的家鄉。 再觀當前,偉大中華勢運鬥轉星移,張家廟,陽屲,石屲,各張氏祖先居住過的地方靈氣再現。族人重教家風,秉承傳統美德,弘揚祖先為人處事之風格。昔日家境貧寒時個個爭先恐後學習私塾,甚至一些族人會偷偷的聽課,為知識,他們奮勇向前,學技術,他們奮不顧身;今日學堂,大家書聲朗朗,在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精心輔導下,他們全神貫注的用耳朵在聽著,用心一個字一個字的在默記著,他們要成為時代的楷模,做祖國的棟樑。

不知不覺之間,高考已經恢復了三十餘年,據不完全統計,張氏已經有一百多名學子金榜題名,他們當前都已經進入了各級政府,成為一名名執政為民的好幹部,也有些走進軍營,他們已經退伍回家或者還在獻身國防事業,更有些步入廠礦,成了一個個經理助理,技術員,工程師,部門主管;有些當上了老師,成了辛勤的園丁,學生的指明燈,有些進入了公共醫療,衛生隊伍,成了鄉,縣,市,省各類衛生院,醫院的醫療衛生人員,他們正在完成救死扶傷的使命;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廉潔奉公為榮為傲,東西南北行商的人以誠心誠意為顧客服務為本為根。他們崗位不同,職責不同,但肩負著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卻相同,為了家鄉的改變,為了族人的幸福,他們不辭辛苦的奔波在建設美好家園的道路上。

你看到了沒有?那一排排的磚木結構的嶄新的房子,那設計別致的平房,還有那高高聳立的樓房,讓土坯房子在記憶中泛黃;那全線貫通的被水泥澆灌,硬化了的“村村通”大道,掩埋了昔日雨後的惆悵。看,那從鄭家山堡子方向神起的太陽,萬道霞光撲面而來,那南山頂上一層層的梯田翻綠浪,那坡地裡的被和風細雨沐浴下的麥苗綠油油,那村田果林投射出一種金光,果園裡笑聲一片,田隴間聲影相望。

早春二月,辛勤中耕耘希望;金秋十月,喜悅裡收穫夢想。夜幕降臨之時,昔日的寂寞不再,寬敞的廣場上霓燈閃耀,華燈璀璨,小夥子們在大汗淋漓的在球場打拼著,無拘無束的喊著傳球的聲音在夜空中回蕩著,還有一些婦女們在時髦,前衛,快節奏的樂曲中跳起了性感的舞蹈,那扭動的腰肢,那苗條的身材在燈光下不斷的顫動著,六百年的張氏還有他們居住過的一個個古老的村莊,仿佛再現了榮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好好工作,過上好日子,不要向爺輩,父輩那樣過的苦,將是一代又一代的祖先在臨終前對兒孫們的囑託!”

曾經三祖爺就主在這個後院的窯洞裡,左邊是二祖爺的住所

祖先們,今天,我可以告慰你們,兒孫們的苦難日子已經過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今天,你們兒孫滿堂,衣食無憂,幸福美滿,我們都沐浴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接受陽光的照耀,享受春風的溫暖,這些都是你們一直追求的美好夢想啊!這一切,我們都實現了!祖先們,你在在泉下有知的話可以安息了吧!

悠悠歷史,苦難記憶,後代不敢遺忘,也不能遺忘,朗朗乾坤,格外清新,崢嶸歲月,茫茫人生,六百年的興衰榮辱,六百年的古老記憶,一切都已經過去了,

今天,國勢更盛,家運氣再興,讓我們主動的把擔子挑起來,我們今天堅實的腳步,是明天的希望,故鄉美好的明天,讓我們牢牢的記在心坎上吧!最後就讓我用這句話結尾吧!祖先不能忘,也不敢忘,歸宗認祖,緬懷祖先,敬老尊親,明白自己,弄清祖源祖地,知其血緣脈絡,就讓這篇賦給我們帶來覺醒吧!

站在陽屲村去往大小檯子的羊腸小徑上鳥瞰南山頂

作者簡介

張志剛,甘穀縣金山鎮人,甘谷縣作家協會會員,理事;甘谷線上文學副主編,駐金山鎮通訊員,甘谷生活網文學顧問,甘谷人網文學副主編,自考中山大學行政管理學本科學歷。曾先後在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內蒙古自治區總隊第三支隊服役,退伍後,曾在富士康科技、僑雲科技、伯恩光學等公司擔任過保安隊長、安全主任、安全工程師及行政主管等職務,並獨立承辦過企業日報和月刊。期間,創作了許多鄉村氣息濃郁、體現民俗文化的詩詞、散文和記實文學,作品散見於《江門文藝》、《深圳特區報》、《晶報》、《南方都市報》、近兩年以來,其回鄉發展,在甘穀新聞網,天水廣電網,天水圈子,天水城市線上,天水新聞網,天天天水網,甘肅文化產業網,甘肅書畫網等報刊,網站發表過很多的作品,深受群眾的喜歡。

作者照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