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史:對希特勒的最後決戰,柏林市民寧願被美英盟軍攻佔!

導讀: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開始, 一直到1943年和194年之交, 他鼓吹的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美夢一直述感著大部分的德國民眾, 他們對於納釋政權表現出空前的支持。 即使很多人對國家社會主義不感興趣或者持保留態度, 但是這個政權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的許多值得吹噓的政績, 比如就業率上升、消費品充足等都讓德國人民感到驕傲。

在全力仿效墨索里尼建立極權主義國家的過程中, 希特勒比他的朋友高明一籌:他一直不願意下令動員全德國的經濟和社會力量投入戰爭, 他堅持將生活消費品的生產維持在相當高的水準, 以保持德國在戰爭期間的民心和士氣。 直到戰爭的最後幾年, 德國社會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數量仍然與戰前保持一致。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最能迷惑德國德國民眾的原因是,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希特勒讓德國重新崛起成為一個歐洲大國乃至世界大國, 恢復了昔日的榮耀和尊嚴。 所以許多德國民眾對納粹政權採取了逆來順受的曖味態度。

1944年底, 納粹德國企圖征服世界的迷夢以一種災難性的方式迅速走向破滅, 他們一手發動的用來實現野心的戰爭全線潰敗,

大批德軍不是客死異國他鄉, 就是丟盔棄甲向本土敗退。 這時候的德國, 面臨著比納粹政權上臺前更高程度的羞辱和毀滅, 這讓很多德國人驕傲的自尊受到了傷害。

事實上, 施佩爾並不是危言聳聽。 德國1945年的煤炭產量只有1944年的四分之一鋼產量只有六分之一。

由於燃料極度缺乏, 駐克雷菲爾德的一個擁有37架飛機的戰鬥機大隊每三天只能起飛一次, 作戰半徑僅有100千米。 更危險的是, 施佩爾1944年10月視察駐義大利第10集團軍時, 當地駐軍的150輛卡車竟然用牛來牽引。 施佩爾最後這樣總結道:“在失去西里西亞之後, 德國的軍事工業再也無法滿足前線對彈藥、軍械和坦克的需求了……從現在開始, 面對敵人龐大的資源優勢, 單靠士兵的英勇作戰是不行了!”

當時德國的許多大城市都遭到盟軍的猛烈空襲。 尤其是柏林, 幾乎遭到全天24小時的不間斷轟炸, 白天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攻擊, 夜晚是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 一些頭腦清醒的德軍官員和柏林市民已經認識到, 敵人在幾周內很快將攻入這座城市。 大多數德國人盼望的並非是德國國防軍能夠取得某種程度的勝利, 而是希望由美英盟軍而非蘇聯紅軍攻佔柏林。 因此, 在聽說美英軍隊進入德國境內並向前繼續推進的時候, 柏林人的內心在感到絕望的同時, 竟然有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期盼,這是一種非常微妙、複雜的情感。當時一位45歲的德國家庭主婦說,自己時刻準備走上戰場阻擊蘇聯紅軍,一直堅持到美國人到來。

竟然有著一種難以名狀的期盼,這是一種非常微妙、複雜的情感。當時一位45歲的德國家庭主婦說,自己時刻準備走上戰場阻擊蘇聯紅軍,一直堅持到美國人到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