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克文:雕花般陳舊的美麗

看袁克文一生的經歷,

就好比看一段舊日的時光,

以及他們周圍那些溫潤沉靜的景致。

袁克文

一個眾星捧月的貴族子弟, 從綺羅庭院的大宅門裡走出來了,

他為笙歌巷陌裡的女孩子們流連忘返, 只因為自己想活得簡單。 他將自己雲水生涯裡殘餘的閒逸心思, 全部繾綣在一片青花粉彩之間, 消受著一片孤寒之中難得的溫暖……

在陰晴不定的政治氣候中, 歷史患有一種選擇性的失憶症。 “京華名士”袁克文, 就曾經這樣被遺忘和錯過了——他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如此模糊, 以至於只有少數人粗略地注意到:他是某一個時代行將結束時掩面沉沒的舊日王孫。

的確, 面對這樣的人, 當時甚至以後的幾個時代, 都會感到很為難, 並不一定是對他心懷敵意, 而是不知道該怎麼界定他, 該怎樣評價他才算公允。

就在這樣遲疑不決的顧慮中, 袁克文被我們錯過了。

當轟轟烈烈的時代熔岩漸漸冷卻後, 他化成了一把攥不緊的黃沙, 從時間的指縫裡悉數漏走;隨之流失的, 是他那種獨立於詭譎、紛雜的世事之外的處世品格。 除此之外, 由於他的身世、他的才華因為沒有受到時代之光的正面輻射, 因而顯得有些憋屈與扁平;就像浮雕的美感, 只能存活在縫隙和褶層之中一樣。

袁克文

看袁克文一生的經歷, 就好比看一段舊日的時光, 以及他們周圍那些溫潤沉靜的景致。 袁克文是竊國梟雄袁世凱的二公子, “洪憲皇帝”的命運暴起暴落, 袁克文也就隨之成就了一番盛衰氣運;旁人觀之會覺得很是淒涼, 他自己卻笑笑不以為意。 歲月的風雨一層一層剝蝕掉了貴族世家的尊榮與體面, 他也隨之被擯棄, 一步一步走向消亡, 直至蕩然無存;然而在且近且遠的歷史印記中, 卻也不失他那雕花般陳舊的美麗。

袁克文和恭親王奕的孫子溥侗、河南都督張鎮芳的兒子張伯駒、東北王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 並稱為“民國四大公子”。 在北京顯赫風光的時候,

他又被時人稱為“京華名士”, 和許多傳統的中國士人一樣, 他也在北京城裡得到了精神上的滋養、遇合。

他不太喜歡王府裡幽暗的檀香氣息, 然而卻對古都北京的胡同、城牆、茶館、典籍以及那些充滿歷史感的古舊地名深感興趣, 這些事物散發著一種厚重的傳統氣息, 為袁克文提供了溫情脈脈的中國血緣式的記憶, 他後來收藏書籍與古幣的興趣, 就是在北京這個城市培養起來的。

北海和中南海是他曾經的居所, 他享受過北京城給他的繁華與榮耀, 也沒有躲過與之相伴相生的屈辱與炎涼;因為他的身前身後, 都不可避免地籠罩著袁家的血脈和命運。 然而, 出身的顯赫也掩蓋不住他才華的不群。 他精通翰墨,

詩詞堪絕, 善工書法, 在京劇上的造詣亦達到極高意境。 除此之外, 他還身兼青幫大佬, 真算得上是一個頂尖的奇人了。 他的形象具有足夠的立體感和渾圓感, 他個性的優點和弱點都特別吸引眼球。

這樣的“京華名士”, 可能也和他老子苦心孤詣做了一回皇帝一樣, 屬於曇花一現的事物, 自此便要永遠在中國絕跡了。 在大半個世紀的歲月氤氳下, 他就像是朵雲軒信箋上一輪陳舊而迷糊的月亮, 於滄桑倒轉歲月輪回的幻麗之外, 孤獨地懸掛在半個世紀前幽暗的夜空。

袁世凱共有三十多個兒女, 袁克文在兒子裡排行老二。 他是個混血兒, 出生在朝鮮, 其母金氏是朝鮮王室的外戚。 袁世凱即是從朝鮮開始在政治上起家, 袁克文的出生,也就帶著些政治上的意味。他從小就天性頑劣,不正經讀書,但是聰慧異常,偶讀詩書,便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他繼承了他母親容貌出眾的基因,長大後有玉樹臨風之貌,且又多才多藝,深得父母的寵愛。他平素不蓄鬍鬚,常戴一頂六合帽,帽上綴一顆光色溫潤的寶石,很是有些官宦子弟之氣派。他自稱“六歲識字,七歲讀經史,十歲習文章,十有五學詩賦,十有八蔭生授法部員外郎”;因為任性使氣,不拘細行瑣德,最後終於弄得狂名遠播。

袁克文書畫作品

袁世凱對他一向是很偏愛的,甚至一度想讓他繼承自己的事業;對外的比較重要的信件,有的時候也由他代筆。袁世凱罷官回到老家項城的時候,袁克文每日隨父親疏池沼、植樹木,飲酒賦詩,養壽園內的聯匾,大多是出於他的手筆。

袁克文扮演穆桂英

但袁克文在本質上是一個地道的文人,一點不像他的父親和兄長那樣,沉迷權術,成日做皇上太子的癡夢;他並不擅長,也不熱衷於宦海生涯。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出任大總統後,袁克文在政治上顯得漠不關心,他整日寄情於戲曲、詩詞、翰墨之中,與北京的一幫文壇名流和遺老遺少廝混,常設豪宴于北海,與易順鼎、梁鴻志、羅癭公等人結成詩社,常聚會于他居所之南的“海流水音”,賦詩弄弦,你唱我和。

1916年,為袁世凱登基作準備的“大典籌備處”,分別給袁世凱的公子們各自度身定做了一身莊重華貴的“皇子服”。試禮服的時候,其他“皇子”們喜不自勝,一個個情緒高漲地穿上禮服攝影留念,惟獨袁克文一人態度冷淡。不僅如此,他還寫詩一首,以抒襟抱:

乍著微棉強自勝,陰晴問晚未分明。南來寒雁掩孤月,西去驕風動九城。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催夢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這首詩勸喻父兄之意很是明顯,尤其最後一句,簡直是讖語般的一聲急迫呼喊。袁克文與長兄袁克定向來不和,一貫明言反對老父稱帝,然而袁世凱十分疼惜這個二兒子,父子三人的關係,很是類似于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當然要說他“極端反對”帝制,恐怕也是言過其實,他只是對於政治爭鬥毫無參與的能力和興趣,也有著一種逃避和恐懼的情緒。

袁克文哥哥袁克定

民國五年(1916年)五月初六,在舉國上下一片責駡聲中,袁世凱撒手歸西,洪憲春夢杳然成空,袁氏一家老小上百人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經歷了身世浮沉的袁克文,和自己的兄弟們一樣,如同一隻迴旋往復的孤燕,不知在何處安家。花果飄零的惆悵之感的確揮之不去,然而在家族的急速沒落中,袁克文表現得不失尊嚴。家世敗落是一出現實版的《驚夢》,帶給他更多的不是此恨綿綿的彷徨,而是晨鐘暮鼓般的啟悟。在其他兄弟忙著分家產的時候,他依舊若無其事地流連在梨園裡,串演昆曲《千鐘祿》(亦稱《千忠戮》)和《審頭刺湯》,放任自己穿行于夢幻與現實。

《千鐘祿》描寫的是燕王朱棣攻佔南京後,建文帝倉皇出逃,一路上看到山河變色的種種慘狀,悲憤萬分。全出由八支曲子組成,每曲都以“陽”字結束,故又名“八陽”,出自清初李玉之手,流傳甚廣: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

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疊疊高山,滾滾長江。

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淒風帶怨長。

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這是《千鐘祿》中的一段著名唱詞。星海遼闊,虛空曠劫,悲愴到骨子裡的曲調,唱出了一種難以言說的塵世大悲,給人一種雲垂海立般的震撼。早年間的少年公子袁克文,錦衣玉食為賦新詞強說愁;偶然聽到這幾句時,電光石火間,他的內心就大受震動;那漫天翻卷壓城欲催的寒雲意象,成為他生命中一個隱晦的暗喻。這一段曲自此成為袁克文終生喜愛的曲目,他的字“寒雲”也是由此得來。

風月宛然無異,而人間卻已暗換了芳華。此時再登臺,自然別是一番心境。時值洪憲帝制落敗,袁克文和朱棣一樣,也有朝鮮血統。這時串演《千鐘祿》,袁克文飾演建文帝,簡直有如登臺說法了,據張伯駒回憶:“項城逝世後,寒雲與紅豆館主溥侗時演昆曲,寒雲演《慘睹》一劇,飾建文帝維肖……寒雲演此劇,悲歌蒼涼,似作先皇之哭。”他剝離了人物“皇族子弟”的身份,他登臺不是為了懷念或者留戀,他只是在對人世、對命運,進行著冷淡的審視和觀照。

在一種時空錯置的氛圍裡,建文帝流落江湖,最後不知所終;寒雲公子的雲水生涯也即將開始。千古盈虧不必再問了,看過了大起大落的人,知道這世上,你方唱罷我登場,興衰原是尋常事。那一刻,他們的靈魂是相通的。

時人有一首《寒雲歌都門觀袁二公子演劇作》,道出了袁克文內心的感觸:“阿父皇袍初試身,長兄玉冊已銘勳。可惜老謀太匆遽,蒼龍九子未生鱗。輸革滿盤棋已枯,一身琴劍落江湖。”霓裳羽衣飄飄旋轉,翻卷著飛花無盡煙雨無聲的歷史,在一個時代最後的末世王孫的身前身後,流成一闕悠長無盡的挽歌。

“蒼涼一曲萬聲靜,坐客三千齊啜茗。英雄已化劫余灰,公子尚留可憐影。”在《審頭刺湯》中,袁克文又飾演了一個與建文帝角色完全不同的丑角——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勢利小人湯勤,也頗有諷喻之義。“翻覆人情薄如紙,兩年幾度閱滄桑”;一切都是這樣觸及自己身世,所以他唱得越發地沉鬱淒清、迴腸盪氣。空無一物的舞臺上,京華名士袁克文分花拂柳,翻山越嶺,道盡自己半生的輾轉;觀者時有潸然下涕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的數年間,袁寒雲票京劇就票成大家,他為梅蘭芳修改戲詞,梅頗為讚賞,當時著名的梨園名角,他差不多都同台合作過。而上面的兩出戲,後來就成了“名票”袁寒雲在京劇界留下的絕唱。

落拓江湖的袁寒雲,以其固有的一種曠達繼續著自己的生活。離開了京城後,他先後在天津、上海居住。不見他有憤懣與仇恨,依舊愛好冶游唱曲,放浪形骸。袁世凱死後,袁克文分得了兩份遺產,遺產由徐世昌分派,每份八萬元。因袁世凱之妾沈氏無後,袁克文曾被過繼,所以多得了一份。

但他身上不可有錢,有錢即隨手而盡,最後終於山窮水盡。不過他倒是不驕不躁。他說自己“守得貧,耐得富”,淡眉靜目之間,確有一份從容篤定的氣度。不久他就開始變賣收藏,隨後又賣文賣字,憑本事掙生活。這不打緊,他的才華自此也一一顯露於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這個浪蕩公子文采風流的一面。

他用字換錢,有時賣不動,就登報減價,有一次大減價後,一日書聯四十副,一夜之間就賣光了。不過他是嘗過富貴浮雲滋味的過來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他手上有十塊錢,他就不肯再寫。有人見過他躺在煙鋪上提著筆懸肘寫對聯和扇子。他給張宗昌寫一個極大的“中堂”,那張大紙又寬又長,袁克文乾脆就把紙鋪在弄堂外面,脫去了鞋,提著個最大號的抓筆站在紙上寫。

他是在世道中打過滾來的人,因此學會平淡處之。他老子跟日本簽署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到“五四”時受全國的強烈反彈,他也憤然以之為國恥,作詩雲:“炎炎江海間,驕陽良可畏。安得魯陽戈,揮日日教墜。五月九日感當年,曜靈下逼山為碎。淚化為血中心摧,哀黎啼斷籲天時。天胡夢夢不相語,中宵拔劍為起舞。誓搗黃龍一醉呼,會有談笑吞驕奴,壯士奮起兮毋躊躇。”他把這首詩寫一百幅扇面,部分送人,部分出賣。

因為在辛亥首義中立功不小,江湖上的青幫當時在社會上很是張揚招搖。袁克文早在洪憲帝制之前,就慕名拜青幫頭領張善亭為師,正式入幫,列“大”字輩。青幫排行按二十四個字排輩分,民國前排到元、明、興、禮,民國後多為大、通、悟、覺。所以年輕的袁大公子,早就已經是幫裡名高望重的大哥了。可見他對這個人世並不隔膜,也懂大勢所趨,也懂順應潮流。畢竟是一個入世極深的人。

袁克文作品

在北京、上海一些報紙雜誌上,袁克文開始用筆記的文體,記錄1911年至1916年間的政界掌故,清末民初的前塵影事、故園故人夾雜其中。他的文字透著一種滄桑的溫潤,閑閑淡淡一派消沉的智慧。袁克文的文字透著古典文學氣息下打磨出的亮色,且文中確有許多外界聞所未聞的珍聞,所以一經刊出,大受歡迎,刊載其專欄的報紙均銷量猛增。

這些筆記大致有《辛丙秘苑》、《新華秘記》、《三十年聞見行錄》、《洹上私乘》,以及其日記著作,人稱《寒雲日記》。追憶過往遺事,必多感喟;然而他看人看事都很是清醒,無論自省抑或是旁觀,身世的深浮已令他更能看懂歷史的輪回。晚清與民初的那一頁頁往事,在他的筆下靈動地緩緩浮現。

寒雲日記

他的白話、文言都寫得不錯,作品裡還有一些小說,走的是倚紅偎翠、精美旖旎一路。他筆下的人物有如繡像,帶給人一種安靜蒼遠的心境。他筆下的女子多嫋娜淑麗,讀起來令人有低徊不已的憐惜之感。可見其在小說創作的領域也是有天分的。只可惜至今只能見到四篇作品,不然或許可以在民國小說史上留下一筆。

袁克文畢生寄情粉墨,他走馬燈式的娶姨太太以及和一批女人先後姘居。原配夫人是河南老家的。在北京期間,袁克文身邊的妻妾前後有過一二十人,如無塵、溫雪、棲瓊、眉雲、小桃紅等等,但這批妾侍不是同時娶的,一般是此去彼來,他自己說:“或不甘居妾媵,或不甘處淡泊,或過縱而不羈,或過驕而無禮,故皆不能永以為好焉。”

袁克文夫婦

在天津的時候,他總是夜不歸宿,有時是住旅館,有時就住在“班子”裡,對於天津河北地緯路的家,他能不回就不回。有的時候偶爾回去,原配夫人劉氏會給他製造一些可想而知的衝突,他只是溫和地笑笑,笑完了,就又出門往到“班子”裡去。他的心是一座寬敞的宅院,任由身邊俗世的各種聲音進進出出,只是不會讓它們稍做駐留。

他風流成性,卻並不放蕩,他不隨便接近女優,對朋友的妻妾女眷都非常嚴謹端肅,即使到青樓去嫖妓,也彬彬有禮,如同是去尋紅顏知己,從無輕薄之態。他與新歡舊愛吟詠風月,記遊、懷想、詩詞往來不斷,一如與友朋的交往,這真是一種難得的修養、才子的襟懷。他曾有一妾名叫溫雪,曾於離開他後談論道:“寒雲酸氣太重,知有筆墨而不知金玉,知有清歌而不知華筵。”

這個溫雪原本就是袁克文在風月場所認識的,還給袁克文生過一個孩子;但是因為不喜歡王府裡的氣氛,最後竟然離開袁克文重張豔幟。這種戲劇性的情感,讓袁克文的愛情履歷上多了幾分異樣的色彩。“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愛情結束了,袁克文百般阻止無效,在無奈之餘,又湊了大把銀子相送,浮華落盡仍有真淳。

一個眾星捧月的貴族子弟,從綺羅庭院的大宅門裡走出來了,他為笙歌巷陌裡的女孩子們流連忘返,只因為自己想活得簡單。他將自己雲水生涯裡殘餘的閒逸心思,全部繾綣在一片青花粉彩之間,消受著一片孤寒之中難得的溫暖。

他的風雅與惡習中,都不缺少真性情。他吃、喝、嫖、賭、抽、收藏、票戲、捧角等,舊式中國公子文人的癖好無一不沾;然而,他從不嫉俗憤世,總是和顏悅色,這是身份與經歷磨出來的一股明淨。一次,一個叫陶寒翠的作者,拿著自己的未完成的大作《民國豔史》,請他為之題寫封面,他一揮而就。後來小說出版後送給他一冊,他一覽之餘,才大為吃驚,原來書中大罵其父袁世凱,但他也就一笑了之。生活中不順人心意的一切,都已經不再能給他增添任何煩惱和負擔。他就這樣帶著滿腔俗氣和一身傲骨,瀟灑地穿行於世。

1931年春天,風流倜儻、卓爾不群的袁寒雲病逝于天津,享年四十二歲。袁大公子的家裡要辦喪事,家人翻箱倒櫃,最後才在他書桌上的筆筒裡找出了二十元錢,那是袁寒雲身後留下的所有遺產。在江山易色權力更迭的大時代裡,這樣的結局,也應算是尋常。

不過,最後他的喪事還算得上風風光光。據唐魯孫回憶,袁寒雲的“靈堂裡挽聯挽詩,層層疊疊,多到無法懸掛”。北京廣濟寺的和尚、雍和宮的喇嘛、青幫的徒弟,從他的住處直到他的墓地間,在沿途搭了很多的祭棚,天津的僧俗各界也來了不少。當然最突出的景致,還是那些系著白頭繩、面容姣好、來路不明的女性。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袁寒雲的兒子袁家騮是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夫人是號稱“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袁世凱的後人裡,還有不少類似這樣低調而出類拔萃者。

20世紀初,袁世凱與全體子孫合影。

歷史是莊重的,但也是世俗的。所有的激情、混亂、動盪、身前身後的功名——這一切都被一代代的人們苛刻地拷問著,然而在歷史話語的嘈雜和喧囂中,很多追問往往無疾而終。歷史信手塗抹的幾筆重彩,不一定會被時間看在眼裡。袁寒雲在人們的記憶裡,顏色褪得越來越淡,他生命的原色,都已浸潤、依附在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風情之中了。

才子佳人、墨香情暖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的雅夢,然而幾人能做得?凡人大約都只學到其皮毛。而袁克文既能洞明世事,又能夠怡然地踏破紅塵,在煩囂的鬧市、險惡的世路裡,他為自己的心靈辟出一方淨土,既有精微的貴族情致,又不致出塵超凡;既能狗苟蠅營,也能從從容容。廬山煙雨會隨著位置變化而變幻莫測,讓歷史記住一個人也可以有不同的理由。袁克文在一個混亂的時代裡,劃出一道略顯頹唐的美學弧線,將自己永久地定格於民國昏黃的時空。

袁克文的出生,也就帶著些政治上的意味。他從小就天性頑劣,不正經讀書,但是聰慧異常,偶讀詩書,便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他繼承了他母親容貌出眾的基因,長大後有玉樹臨風之貌,且又多才多藝,深得父母的寵愛。他平素不蓄鬍鬚,常戴一頂六合帽,帽上綴一顆光色溫潤的寶石,很是有些官宦子弟之氣派。他自稱“六歲識字,七歲讀經史,十歲習文章,十有五學詩賦,十有八蔭生授法部員外郎”;因為任性使氣,不拘細行瑣德,最後終於弄得狂名遠播。

袁克文書畫作品

袁世凱對他一向是很偏愛的,甚至一度想讓他繼承自己的事業;對外的比較重要的信件,有的時候也由他代筆。袁世凱罷官回到老家項城的時候,袁克文每日隨父親疏池沼、植樹木,飲酒賦詩,養壽園內的聯匾,大多是出於他的手筆。

袁克文扮演穆桂英

但袁克文在本質上是一個地道的文人,一點不像他的父親和兄長那樣,沉迷權術,成日做皇上太子的癡夢;他並不擅長,也不熱衷於宦海生涯。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出任大總統後,袁克文在政治上顯得漠不關心,他整日寄情於戲曲、詩詞、翰墨之中,與北京的一幫文壇名流和遺老遺少廝混,常設豪宴于北海,與易順鼎、梁鴻志、羅癭公等人結成詩社,常聚會于他居所之南的“海流水音”,賦詩弄弦,你唱我和。

1916年,為袁世凱登基作準備的“大典籌備處”,分別給袁世凱的公子們各自度身定做了一身莊重華貴的“皇子服”。試禮服的時候,其他“皇子”們喜不自勝,一個個情緒高漲地穿上禮服攝影留念,惟獨袁克文一人態度冷淡。不僅如此,他還寫詩一首,以抒襟抱:

乍著微棉強自勝,陰晴問晚未分明。南來寒雁掩孤月,西去驕風動九城。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催夢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這首詩勸喻父兄之意很是明顯,尤其最後一句,簡直是讖語般的一聲急迫呼喊。袁克文與長兄袁克定向來不和,一貫明言反對老父稱帝,然而袁世凱十分疼惜這個二兒子,父子三人的關係,很是類似于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當然要說他“極端反對”帝制,恐怕也是言過其實,他只是對於政治爭鬥毫無參與的能力和興趣,也有著一種逃避和恐懼的情緒。

袁克文哥哥袁克定

民國五年(1916年)五月初六,在舉國上下一片責駡聲中,袁世凱撒手歸西,洪憲春夢杳然成空,袁氏一家老小上百人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經歷了身世浮沉的袁克文,和自己的兄弟們一樣,如同一隻迴旋往復的孤燕,不知在何處安家。花果飄零的惆悵之感的確揮之不去,然而在家族的急速沒落中,袁克文表現得不失尊嚴。家世敗落是一出現實版的《驚夢》,帶給他更多的不是此恨綿綿的彷徨,而是晨鐘暮鼓般的啟悟。在其他兄弟忙著分家產的時候,他依舊若無其事地流連在梨園裡,串演昆曲《千鐘祿》(亦稱《千忠戮》)和《審頭刺湯》,放任自己穿行于夢幻與現實。

《千鐘祿》描寫的是燕王朱棣攻佔南京後,建文帝倉皇出逃,一路上看到山河變色的種種慘狀,悲憤萬分。全出由八支曲子組成,每曲都以“陽”字結束,故又名“八陽”,出自清初李玉之手,流傳甚廣: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

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疊疊高山,滾滾長江。

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淒風帶怨長。

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這是《千鐘祿》中的一段著名唱詞。星海遼闊,虛空曠劫,悲愴到骨子裡的曲調,唱出了一種難以言說的塵世大悲,給人一種雲垂海立般的震撼。早年間的少年公子袁克文,錦衣玉食為賦新詞強說愁;偶然聽到這幾句時,電光石火間,他的內心就大受震動;那漫天翻卷壓城欲催的寒雲意象,成為他生命中一個隱晦的暗喻。這一段曲自此成為袁克文終生喜愛的曲目,他的字“寒雲”也是由此得來。

風月宛然無異,而人間卻已暗換了芳華。此時再登臺,自然別是一番心境。時值洪憲帝制落敗,袁克文和朱棣一樣,也有朝鮮血統。這時串演《千鐘祿》,袁克文飾演建文帝,簡直有如登臺說法了,據張伯駒回憶:“項城逝世後,寒雲與紅豆館主溥侗時演昆曲,寒雲演《慘睹》一劇,飾建文帝維肖……寒雲演此劇,悲歌蒼涼,似作先皇之哭。”他剝離了人物“皇族子弟”的身份,他登臺不是為了懷念或者留戀,他只是在對人世、對命運,進行著冷淡的審視和觀照。

在一種時空錯置的氛圍裡,建文帝流落江湖,最後不知所終;寒雲公子的雲水生涯也即將開始。千古盈虧不必再問了,看過了大起大落的人,知道這世上,你方唱罷我登場,興衰原是尋常事。那一刻,他們的靈魂是相通的。

時人有一首《寒雲歌都門觀袁二公子演劇作》,道出了袁克文內心的感觸:“阿父皇袍初試身,長兄玉冊已銘勳。可惜老謀太匆遽,蒼龍九子未生鱗。輸革滿盤棋已枯,一身琴劍落江湖。”霓裳羽衣飄飄旋轉,翻卷著飛花無盡煙雨無聲的歷史,在一個時代最後的末世王孫的身前身後,流成一闕悠長無盡的挽歌。

“蒼涼一曲萬聲靜,坐客三千齊啜茗。英雄已化劫余灰,公子尚留可憐影。”在《審頭刺湯》中,袁克文又飾演了一個與建文帝角色完全不同的丑角——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勢利小人湯勤,也頗有諷喻之義。“翻覆人情薄如紙,兩年幾度閱滄桑”;一切都是這樣觸及自己身世,所以他唱得越發地沉鬱淒清、迴腸盪氣。空無一物的舞臺上,京華名士袁克文分花拂柳,翻山越嶺,道盡自己半生的輾轉;觀者時有潸然下涕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的數年間,袁寒雲票京劇就票成大家,他為梅蘭芳修改戲詞,梅頗為讚賞,當時著名的梨園名角,他差不多都同台合作過。而上面的兩出戲,後來就成了“名票”袁寒雲在京劇界留下的絕唱。

落拓江湖的袁寒雲,以其固有的一種曠達繼續著自己的生活。離開了京城後,他先後在天津、上海居住。不見他有憤懣與仇恨,依舊愛好冶游唱曲,放浪形骸。袁世凱死後,袁克文分得了兩份遺產,遺產由徐世昌分派,每份八萬元。因袁世凱之妾沈氏無後,袁克文曾被過繼,所以多得了一份。

但他身上不可有錢,有錢即隨手而盡,最後終於山窮水盡。不過他倒是不驕不躁。他說自己“守得貧,耐得富”,淡眉靜目之間,確有一份從容篤定的氣度。不久他就開始變賣收藏,隨後又賣文賣字,憑本事掙生活。這不打緊,他的才華自此也一一顯露於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這個浪蕩公子文采風流的一面。

他用字換錢,有時賣不動,就登報減價,有一次大減價後,一日書聯四十副,一夜之間就賣光了。不過他是嘗過富貴浮雲滋味的過來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他手上有十塊錢,他就不肯再寫。有人見過他躺在煙鋪上提著筆懸肘寫對聯和扇子。他給張宗昌寫一個極大的“中堂”,那張大紙又寬又長,袁克文乾脆就把紙鋪在弄堂外面,脫去了鞋,提著個最大號的抓筆站在紙上寫。

他是在世道中打過滾來的人,因此學會平淡處之。他老子跟日本簽署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到“五四”時受全國的強烈反彈,他也憤然以之為國恥,作詩雲:“炎炎江海間,驕陽良可畏。安得魯陽戈,揮日日教墜。五月九日感當年,曜靈下逼山為碎。淚化為血中心摧,哀黎啼斷籲天時。天胡夢夢不相語,中宵拔劍為起舞。誓搗黃龍一醉呼,會有談笑吞驕奴,壯士奮起兮毋躊躇。”他把這首詩寫一百幅扇面,部分送人,部分出賣。

因為在辛亥首義中立功不小,江湖上的青幫當時在社會上很是張揚招搖。袁克文早在洪憲帝制之前,就慕名拜青幫頭領張善亭為師,正式入幫,列“大”字輩。青幫排行按二十四個字排輩分,民國前排到元、明、興、禮,民國後多為大、通、悟、覺。所以年輕的袁大公子,早就已經是幫裡名高望重的大哥了。可見他對這個人世並不隔膜,也懂大勢所趨,也懂順應潮流。畢竟是一個入世極深的人。

袁克文作品

在北京、上海一些報紙雜誌上,袁克文開始用筆記的文體,記錄1911年至1916年間的政界掌故,清末民初的前塵影事、故園故人夾雜其中。他的文字透著一種滄桑的溫潤,閑閑淡淡一派消沉的智慧。袁克文的文字透著古典文學氣息下打磨出的亮色,且文中確有許多外界聞所未聞的珍聞,所以一經刊出,大受歡迎,刊載其專欄的報紙均銷量猛增。

這些筆記大致有《辛丙秘苑》、《新華秘記》、《三十年聞見行錄》、《洹上私乘》,以及其日記著作,人稱《寒雲日記》。追憶過往遺事,必多感喟;然而他看人看事都很是清醒,無論自省抑或是旁觀,身世的深浮已令他更能看懂歷史的輪回。晚清與民初的那一頁頁往事,在他的筆下靈動地緩緩浮現。

寒雲日記

他的白話、文言都寫得不錯,作品裡還有一些小說,走的是倚紅偎翠、精美旖旎一路。他筆下的人物有如繡像,帶給人一種安靜蒼遠的心境。他筆下的女子多嫋娜淑麗,讀起來令人有低徊不已的憐惜之感。可見其在小說創作的領域也是有天分的。只可惜至今只能見到四篇作品,不然或許可以在民國小說史上留下一筆。

袁克文畢生寄情粉墨,他走馬燈式的娶姨太太以及和一批女人先後姘居。原配夫人是河南老家的。在北京期間,袁克文身邊的妻妾前後有過一二十人,如無塵、溫雪、棲瓊、眉雲、小桃紅等等,但這批妾侍不是同時娶的,一般是此去彼來,他自己說:“或不甘居妾媵,或不甘處淡泊,或過縱而不羈,或過驕而無禮,故皆不能永以為好焉。”

袁克文夫婦

在天津的時候,他總是夜不歸宿,有時是住旅館,有時就住在“班子”裡,對於天津河北地緯路的家,他能不回就不回。有的時候偶爾回去,原配夫人劉氏會給他製造一些可想而知的衝突,他只是溫和地笑笑,笑完了,就又出門往到“班子”裡去。他的心是一座寬敞的宅院,任由身邊俗世的各種聲音進進出出,只是不會讓它們稍做駐留。

他風流成性,卻並不放蕩,他不隨便接近女優,對朋友的妻妾女眷都非常嚴謹端肅,即使到青樓去嫖妓,也彬彬有禮,如同是去尋紅顏知己,從無輕薄之態。他與新歡舊愛吟詠風月,記遊、懷想、詩詞往來不斷,一如與友朋的交往,這真是一種難得的修養、才子的襟懷。他曾有一妾名叫溫雪,曾於離開他後談論道:“寒雲酸氣太重,知有筆墨而不知金玉,知有清歌而不知華筵。”

這個溫雪原本就是袁克文在風月場所認識的,還給袁克文生過一個孩子;但是因為不喜歡王府裡的氣氛,最後竟然離開袁克文重張豔幟。這種戲劇性的情感,讓袁克文的愛情履歷上多了幾分異樣的色彩。“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愛情結束了,袁克文百般阻止無效,在無奈之餘,又湊了大把銀子相送,浮華落盡仍有真淳。

一個眾星捧月的貴族子弟,從綺羅庭院的大宅門裡走出來了,他為笙歌巷陌裡的女孩子們流連忘返,只因為自己想活得簡單。他將自己雲水生涯裡殘餘的閒逸心思,全部繾綣在一片青花粉彩之間,消受著一片孤寒之中難得的溫暖。

他的風雅與惡習中,都不缺少真性情。他吃、喝、嫖、賭、抽、收藏、票戲、捧角等,舊式中國公子文人的癖好無一不沾;然而,他從不嫉俗憤世,總是和顏悅色,這是身份與經歷磨出來的一股明淨。一次,一個叫陶寒翠的作者,拿著自己的未完成的大作《民國豔史》,請他為之題寫封面,他一揮而就。後來小說出版後送給他一冊,他一覽之餘,才大為吃驚,原來書中大罵其父袁世凱,但他也就一笑了之。生活中不順人心意的一切,都已經不再能給他增添任何煩惱和負擔。他就這樣帶著滿腔俗氣和一身傲骨,瀟灑地穿行於世。

1931年春天,風流倜儻、卓爾不群的袁寒雲病逝于天津,享年四十二歲。袁大公子的家裡要辦喪事,家人翻箱倒櫃,最後才在他書桌上的筆筒裡找出了二十元錢,那是袁寒雲身後留下的所有遺產。在江山易色權力更迭的大時代裡,這樣的結局,也應算是尋常。

不過,最後他的喪事還算得上風風光光。據唐魯孫回憶,袁寒雲的“靈堂裡挽聯挽詩,層層疊疊,多到無法懸掛”。北京廣濟寺的和尚、雍和宮的喇嘛、青幫的徒弟,從他的住處直到他的墓地間,在沿途搭了很多的祭棚,天津的僧俗各界也來了不少。當然最突出的景致,還是那些系著白頭繩、面容姣好、來路不明的女性。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袁寒雲的兒子袁家騮是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夫人是號稱“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袁世凱的後人裡,還有不少類似這樣低調而出類拔萃者。

20世紀初,袁世凱與全體子孫合影。

歷史是莊重的,但也是世俗的。所有的激情、混亂、動盪、身前身後的功名——這一切都被一代代的人們苛刻地拷問著,然而在歷史話語的嘈雜和喧囂中,很多追問往往無疾而終。歷史信手塗抹的幾筆重彩,不一定會被時間看在眼裡。袁寒雲在人們的記憶裡,顏色褪得越來越淡,他生命的原色,都已浸潤、依附在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風情之中了。

才子佳人、墨香情暖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的雅夢,然而幾人能做得?凡人大約都只學到其皮毛。而袁克文既能洞明世事,又能夠怡然地踏破紅塵,在煩囂的鬧市、險惡的世路裡,他為自己的心靈辟出一方淨土,既有精微的貴族情致,又不致出塵超凡;既能狗苟蠅營,也能從從容容。廬山煙雨會隨著位置變化而變幻莫測,讓歷史記住一個人也可以有不同的理由。袁克文在一個混亂的時代裡,劃出一道略顯頹唐的美學弧線,將自己永久地定格於民國昏黃的時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