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病房故事」走進科室之讓兒科醫務人員“抓狂”的那些事兒

夏邑二院xiayieryuan

關注“夏邑第二人民醫院”可獲取最新健康資訊、紅包活動、線上諮詢、招聘資訊等優質內容

兒科俗稱“啞科”, 因為小病人們沒辦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雖稱啞科, 門診病人那些孩子不時的高分貝哭鬧聲卻震的大家心顫, 還好這裡有經驗的兒科護士能安撫他們, 對住院孩子, 有時通過一個眼神, 一聲哭聲, 判斷出孩子是餓了、尿了、痛了或者困了。 作為一名兒科護士, 這是她們需要不斷鍛煉的基本功。

鏡頭一:“男女高音”瞬間能升到90分貝

“哇、哇、哇……”“我不要打針!”“走呀!我要回家, 我不要在這裡!”……

就夏邑縣第二人民醫院而言, 估計沒有哪個科室比兒科更嘈雜了。 小病人的痛苦, 對打針、檢查的恐懼, 經常讓孩子們一掃往日的溫順可愛, 化身為“男女高音”。

有專業人士進行過測量, 每個兒科門診病人的聲音平均值都在70分貝以上, 如果測量時身邊正好有一名哭鬧的孩子,

分貝測量儀上的數字會輕易飆升到90分貝以上。

兒科, 無論是門診還是病房, 總是伴隨著此起彼伏的哭鬧聲, 其中還夾雜著家長的安慰與爭吵聲。 在夏邑縣第二人民醫院兒科病房的診室裡, 上一個患兒的哭聲還在走廊裡回蕩, 另一個哇哇大哭的孩子已被家長抱了進來。 短短半小時裡, 小編已經滿腦子都是孩子的哭聲了。 對此, 主任劉書見笑著說:“幹了那麼多年的兒科醫生, 每天12小時都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 早就習慣了, 不覺得吵;靜下來反而不習慣, 不管在多安靜的環境裡, 耳邊都一直嗡嗡響。 ”

鏡頭二:“娃娃兵”不配合, 口袋裡常備“獨門武器”

有這樣一個小患者, 剛一進門, 看見醫生就大聲哭了起來。 根據孩子的病情,

戚曼莉需要按壓其腹部進行檢查, 但孩子一哭, 什麼也檢查不出來, 家長哄了半天也哄不好。 這時, 戚曼莉笑著從口袋裡變出一顆奶糖, 對孩子說:“來, 寶貝兒, 給你一顆糖, 別哭了啊!”

孩子愣了一下, 張嘴又要哭。 戚曼莉趕忙又掏出一顆糖遞到孩子手裡。 在孩子平靜下來的幾秒鐘裡, 戚曼莉趕緊掀開他的衣服, 在其腹部按了幾下。

這是兒科醫生經常用到的“秘密武器”, 兜裡總是裝著一把糖, 見到患兒哭著不肯配合治療, 就給糖, 成功率極高。 久而久之, 有的患兒出院了, 患兒家長也會給醫生留一袋糖。

鏡頭三:家長結成“統一戰線”, 白衣天使成“壞人”

早上接班時間, 一位老人帶著兩歲多的孫子來抽血化驗。 孩子因為怕疼,

哭鬧不止。 在這種情況下, 一些家長會安慰孩子:“阿姨輕輕打, 不疼。 ”誰知這位老人竟然這樣安慰孩子:“乖, 不哭, 醫生阿姨壞, 把我們弄哭了, 打她!”聽到老人這樣安慰孩子, 值班護士盧懂芝表示鬱悶極了。

盧懂芝說, 自己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了。 之前, 在給一名孩子抽血時, 孩子一直掙扎。 為了防止針頭刺傷孩子, 她就讓孩子的家長按住孩子。 孩子的手腳動不了, 就沖她吐口水。 當時, 她也只能默默地自己擦掉。

事情遇得多了, 儘管會生氣, 盧懂芝還是耐心提醒家長, 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引導。 如果孩子把醫務人員當“壞人”, 一見醫生、護士就害怕, 不配合治療, 有損失的還是孩子自己。

家長與孩子的配合才是根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