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紅講解員袁碩:在國家博物館裡“有趣”地打扮歷史

袁碩把講解員比作一線戰鬥人員。 他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如果你希望人們建造一艘大船, 不要大呼小叫發號施令, 你要做的是給大家講述大海的神奇與浩瀚。

如果你希望人們建設一個偉大的國家, 不要頤指氣使歇斯底里, 你要做的是給大家講述民族的過去與未來。

文 ✎ 溫麗虹

編輯 ✎ 方奕晗

一夜之間, 28歲的袁碩成了“10萬+”知識型網紅。

作為知識分享講座“一席”的第449位講者, 袁碩在一場題為《進擊的智人》的演講中, 用一口略帶北京腔的普通話, 不疾不徐地講起人類祖先征服自然的故事。

這場“全程無尿點”的講座是在2016年12月22日錄製的。 當天, 一場持續多日的霧霾剛剛散去, 北京大望路附近一處小劇場裡擠了200多名觀眾。 這是2016年“一席”的最後一站公開演講, 袁碩被安排在12名演講者之後壓軸出場。

前一位演講者把話筒遞到袁碩手裡時, 已將近晚上9點, 有現場觀眾趁著這個空檔摸黑離開。

袁碩太知道怎麼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了。 他緩步上臺, 在紅色圓形地毯中間站定, 雙手交疊垂放在身前, 眼神從左到右在觀眾席裡掃視一圈, 之後開口:“大家好, 我是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袁碩。 ”

1997號員工

袁碩告訴《博客天下》, 這招叫“目光巡視”, 動作要領是“臉像電風扇一樣”, 慢慢地從左到右, 再從右到左, “確保不留死角”。 這是他工作5年摸索出來的演講技巧。

2011年, 袁碩從首都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專業畢業, 進入國家博物館工作。 7月1日是報到的日子, 他領到一枚寫有數字1997的方形徽章——這是他的另一張身份證, 國博第1997號員工。

袁碩身高1米83, 膚色白淨, 身材勻稱, 單眼皮, 戴一副細框眼鏡, 斯文、靦腆。 平日裡單位領導交待他做事,

他從來不多說什麼, 總是盡可能簡短地回答“好的, 老師”“老師, 我知道了”。

圖 / 尹夕遠

講解員工作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背詞, “坐下來就背”。 介紹新中國歷史的《復興之路》展覽, 講詞約4萬字, 講詞本16開大小, 宋體五號字印刷, 整本約半個手指節厚。

國家博物館講解培訓工作室主任李莎告訴《博客天下》, 國博要求講解員語速控制在每分鐘200字, 按這個速度從頭到尾念一次, 耗費3個多小時。

《復興之路》是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 展廳位於西北角, 一層和二層連通, 集中展現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 多年的歷史。 由於近現代歷史的特殊性, 這部分講解詞要求講解員一字不差地背出來, 且不允許自由發揮。

唯一的修改是在2013年。 2012年11月29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 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概念。 隨後, 《復興之路》的講解詞進行調整, 新版講詞本的封面上寫著“增加中國夢內容”。 新增添的內容被標注底線, 文本中穿插著“(指圖)”、“(指文)”、“(指雕塑)”等文字,

提示講解員在說到某處時需要配合手勢。

剛拿到《復興之路》講詞時, 袁碩連標點符號都要背誦出來, “想著這是句號還是逗號, 頓號還是嘆號”。 同批進入國博任講解員的王松楠對《博客天下》提起這事, 調侃他“為了顯示背得多”。 而袁碩卻覺得, 自己當時的緊張、拘謹, 都是對新環境缺乏安全感的體現。

同時需要背誦的還有8萬字的《古代中國》講詞。 為了方便記憶, 新講解員們常帶著講詞本到位於國博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展廳, 對照著文物加強記憶。 1.7萬平方米的展館裡, 陳列了包括人面魚紋彩陶盆、四羊銅尊、擊鼓說唱陶俑、孝端皇后鳳冠在內的2520件展品, 光是走一趟下來, 一般人都要腰酸腿疼。

▵ 中國國家博物館,遊客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

一個月後的現場考核被袁碩形容為“一塌糊塗”。他靠死記硬背來的知識點撐過了整場講解,磕磕絆絆,講到朱元璋貨幣改革的時候乾脆忘了詞。李莎觀察到,袁碩是參加考核的新講解員裡最緊張的一個,因為他說話時重心不停地在雙腳之間轉換。“剛開始時好多觀眾跟著我,後來我聽見有人說‘這個講解員講得不行啊’。最後只有一對情侶,出於禮貌聽完了我的講解。”袁碩對《博客天下》回憶。

工作5年,袁碩念念不忘的一次經歷,是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到國博給講解員做文物講解。唐際根提到古代中國展廳內的一件青銅甗,這本是一件用於蒸煮的青銅器,出土時盛著的人類頭骨化石讓考古人員十分震驚。他們猜測,可能是青銅器在填埋過程中,旁邊的人頭偶然滾落進去。直到連續挖掘出盛裝人頭骨的青銅甗,考古人員才推翻了之前的推測——這可能原本就是祭祀器皿。

唐際根一著急,說話就結巴,但他說的都是考古界的一手資訊,有些甚至在論文庫裡都查不到。袁碩聯想起自己的經歷,去某城市參觀當地博物館,講解員講博物館大門的擺設是“開門見福”,走在人字形地磚上的遊客是“人上人”,一路上熱情地說了不少吉祥話,但從博物館出來,想不起來一點兒實質性內容。他意識到,“講什麼”比“怎麼講”更重要。“如果你願意鑽進去的話,可以挖掘出很多事實。”在他看來,是否能挖掘出展品背後更多的事實,是講解員之間拉開層次的關鍵。

對於當年忘詞的窘態,今天的袁碩把原因歸結為“這件事本身就很平淡,沒有什麼能打入我腦子裡,讓我記住的東西”。

能打動他的,永遠是細節和故事。

袁碩舉了個例子,《復興之路》裡提到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大量發行法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講詞裡說,國民黨反動派通過發行法幣的方式,造成通貨膨脹,掠奪民間財富,造成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而“這話是不會深入人心的。”

同樣的意思,換一種表達方式,效果會完全不一樣。他引用《沈醉回憶錄》裡講述的一個故事:你去餐廳吃飯,點了碗麵條,必須吃得特別快,因為物價變化太快,你可能吃之前是一個價錢,吃完就是另一個價錢了。

袁碩想把這個故事加到講解詞裡,但《復興之路》不允許擅自更改文本,他只能留著和朋友聊歷史的時候說說。

一線戰鬥人員

“為什麼大家聽你的不聽我的?為什麼你說的話大家信,我說話大家就不信?為什麼大家喜歡你而討厭我?”問題像連珠炮一樣拋過來。

他把這概括為“話語權的問題”,而話語權本身就是一場戰鬥。

袁碩深諳作戰技巧。

有報導形容他是宣教界的段子手。他在演講中會使用這樣的語句:“島上的像是小矮象,我一手能推它一跟頭”“尼安德特人強壯到什麼程度呢,看文獻我能給逗壞了”“我們智人瘋起來連自己都打”。為了說明地中海一處島嶼的面積,袁碩沒有直接說出某個具體數字,而是選取了更加直觀的參照物——“相當於臺灣島的三分之一大”。

▵袁碩《進擊的智人》演講PPT

袁碩在一次知乎分享中提到如何處理細節,“除非這個細節非常重要,否則應該對它進行簡化和概括”。

《進擊的智人》是袁碩在國家博物館面向公眾開發的專題課程。首次外出講解前,他在國博演播廳對宣教部同事試講。根據回饋,課程做過若干次修改。

考慮到對兒童觀眾的影響,根據李莎的建議,袁碩刪除了PPT中描述食人部落吃人習俗的血腥圖片。在李莎的印象中,這節課最初缺乏清晰的落腳點,換句話說,通過宣講所要達成的目的,袁碩表現得並不明確。

在北京人的觀念裡,“無趣”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批評。袁碩不斷在講詞中加入自己從論文和紀錄片中看到的細節和故事,試著讓講解變得豐富有趣。在他看來,“無趣就沒人聽,沒有人聽的話,這個工作的意義何在?”

對於袁碩的講解風格,李莎的態度以鼓勵居多:“觀眾都人山人海了,幹嗎還要批評他呀?反而應該鼓勵他。”李莎評價早期的袁碩,覺得他對該用哪些材料、摒棄哪些材料缺乏判斷力:“他會把他自己所有看的東西,一股腦兒地都拿來反駁。”

她向《博客天下》強調國博對講解員的基本要求:講解時應注重知識性、科學性,給予觀眾的內容要嚴謹客觀,不能主觀臆斷。

李莎曾經提醒袁碩觀點交流和講解工作的區別。作為研究,只要證據、考據過程沒問題,各家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成果。但講解員代表的是國博的觀點和聲音,以這個身份向公眾傳播資訊,應該儘量按照講解詞來表達。

認知的差異在2013年一次業務考核中集中爆發。考核要求講解員自由選擇一件文物,完成寫詞並講解。袁碩選擇了明朝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後,朝鮮官員給明朝政府寫的一份歌頌明朝的卷軸,通過這份文物,他講了壬辰倭亂的故事。

李莎用網上對袁碩“一席”演講的評論形容袁碩4年前的這次表現:跟說相聲一樣。那是國家博物館對講解員的定期考核,請來的評委有史學專家,也有講解員專家。考核時,評委對袁碩的講解產生不同意見:有些人指出袁碩的講解形式不適合於展廳講解,認為講解員是國家博物館的形象視窗,希望還是按照規範來;有些喜歡袁碩的評委則給他打出高分。

最終,30多人中評出10個優秀講解員,沒有袁碩。總結會上,他被批評“沒有搞清楚講解和講故事之間的差別”。

圖 / 尹夕遠

一邊是自己的講解風格不被認可,一邊是不甘心循規蹈矩做“人肉背詞機”,在無數次的糾結和反復中,5年時間過得飛快。唯一的高光時刻是2016年10月的一天,袁碩和兩名路人合力制服一名劫匪並扭送派出所。事後,國博館長辦公室收到事主送來的表揚信和錦旗。袁碩在辦公室接到電話,去館長辦公室領錦旗。領導表揚了他,隨後又話鋒一轉,問他:是不是剛參加工作?

袁碩坐在國博咖啡廳角落的座位裡,向《博客天下》講述因這次經歷引發的心理波動。他十分失落地意識到,自己工作5年了,在崗位上卻毫無存在感。

袁碩甚至考慮過辭職。他沒讓同事知道,在辦公室裡花10分鐘打了封200餘字的辭職信。印表機“哢哢”吐著字,他的內心也隨之掙扎。他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又覺得辭職信一遞,“感覺我好像認輸了”。糾結了一天,他最終打定主意,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如今的袁碩回顧這次鮮有人知的辭職未遂經歷,慶倖當時選擇繼續熬下去:“至少現在沒人說‘你這麼講不行’這種話了。”

李莎的擔心在看過袁碩的知乎分享《我在國博這五年》後漸漸消解。“我覺得他在節目中說出來的、告訴別人的東西都是正確的。說明對他的提醒,他都完全明白了。”

河森堡

袁碩參加“一席”演講時穿的黑色西服三件套是國博發的工作制服,特地請裁縫幫講解員量身定做的。在國博工作5年,袁碩攢了5套厚薄不等的西裝制服,除了工作,參加演講、婚禮等重要場合也穿。

圖 / 尹夕遠

這是袁碩第二次在公共視野走紅。2016年,他曾以國博講解員“河森堡”的身份出現在答題類電視節目《一站到底》中。“河森堡”化用自袁碩崇拜的哲學家海森堡,和海森堡汪洋般的廣闊學識相比,袁碩認為自己的學識僅如一條潺潺的小河。

他從小的願望是成為“特厲害的人”。

“什麼叫‘特厲害的人’?”

“我覺得就是武藝高強,然後還什麼都懂。”袁碩說。

在同事印象中,袁碩武藝高強。他擁有12年搏鬥訓練經驗,在網上的自我介紹是“帝國武力最強博物館講解員”。

他還想成為什麼都懂的人。節目中,“河森堡”和一名來自臺灣的姑娘對陣,以搶答的方式比賽。袁碩顯示了壓倒優勢——一個人答完所有題目,答對得1分,答錯送給對手1分,再答對,再答錯……得分和送分的迴圈中,他率先拿下7分,勝出比賽。

“你永遠不知道我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打敗你。”“河森堡”一臉傲嬌地把偶像海森堡的名言修改為“河森堡測不准原理”,拋出去震懾對手。

袁碩並不喜歡自己在節目上張狂的樣子,事後他把這列為自己經歷過最尷尬的事,並懺悔“如果還有機會參加節目,一定吸取教訓,不做一個招人恨的混蛋”。

袁碩在網上開始擁有一些外號,比如“河老師”,或者更為親切的“河大”,偶爾有人留言時寵溺地叫他“堡堡”。

王松楠對袁碩的評價是,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十分自律。最典型的是身體管理。袁碩說要鍛煉,說完馬上身體力行。有時候不鍛煉,胖了,他就不吃米飯、不喝可樂,直到把體脂減下來。

李莎驚喜于袁碩在節目上的表現。她在朋友圈裡轉發了視頻,並附上評論“希望能夠改變公眾對博物館教育的認識”。這讓袁碩覺得有些意外,“本來不受待見的一個人,反而在公共媒體上為這個隊伍爭得了認可和榮譽”。

但接待領導時,國博仍會選擇傳統風格的講解員。但她覺得袁碩的講解風格和傳統講解風格並不矛盾,各有各的受眾。

圖 / 尹夕遠

袁碩再沒想過什麼時候、有什麼原因會離開博物館。他開始剖析幾年來自己的境遇變化,覺得受人關注、為國家博物館爭得榮譽,是把講解員“河森堡”放到大環境下接受評價的結果。“我沒有變,只不過是放在社會上,讓大家知道這麼做是對的、有用的。”他感覺自己依舊在堅持,不願輕易放棄這份工作。

他身體前傾坐在國博公共區域的沙發上。廣播響起,提醒觀眾臨近閉館,注意參觀時間。大廳裡人來人往,沒有人注意到他。此時是2017年2月最後一天,袁碩成為“10萬+”知識網紅的前夕。

▵ 中國國家博物館,遊客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

一個月後的現場考核被袁碩形容為“一塌糊塗”。他靠死記硬背來的知識點撐過了整場講解,磕磕絆絆,講到朱元璋貨幣改革的時候乾脆忘了詞。李莎觀察到,袁碩是參加考核的新講解員裡最緊張的一個,因為他說話時重心不停地在雙腳之間轉換。“剛開始時好多觀眾跟著我,後來我聽見有人說‘這個講解員講得不行啊’。最後只有一對情侶,出於禮貌聽完了我的講解。”袁碩對《博客天下》回憶。

工作5年,袁碩念念不忘的一次經歷,是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到國博給講解員做文物講解。唐際根提到古代中國展廳內的一件青銅甗,這本是一件用於蒸煮的青銅器,出土時盛著的人類頭骨化石讓考古人員十分震驚。他們猜測,可能是青銅器在填埋過程中,旁邊的人頭偶然滾落進去。直到連續挖掘出盛裝人頭骨的青銅甗,考古人員才推翻了之前的推測——這可能原本就是祭祀器皿。

唐際根一著急,說話就結巴,但他說的都是考古界的一手資訊,有些甚至在論文庫裡都查不到。袁碩聯想起自己的經歷,去某城市參觀當地博物館,講解員講博物館大門的擺設是“開門見福”,走在人字形地磚上的遊客是“人上人”,一路上熱情地說了不少吉祥話,但從博物館出來,想不起來一點兒實質性內容。他意識到,“講什麼”比“怎麼講”更重要。“如果你願意鑽進去的話,可以挖掘出很多事實。”在他看來,是否能挖掘出展品背後更多的事實,是講解員之間拉開層次的關鍵。

對於當年忘詞的窘態,今天的袁碩把原因歸結為“這件事本身就很平淡,沒有什麼能打入我腦子裡,讓我記住的東西”。

能打動他的,永遠是細節和故事。

袁碩舉了個例子,《復興之路》裡提到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大量發行法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講詞裡說,國民黨反動派通過發行法幣的方式,造成通貨膨脹,掠奪民間財富,造成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而“這話是不會深入人心的。”

同樣的意思,換一種表達方式,效果會完全不一樣。他引用《沈醉回憶錄》裡講述的一個故事:你去餐廳吃飯,點了碗麵條,必須吃得特別快,因為物價變化太快,你可能吃之前是一個價錢,吃完就是另一個價錢了。

袁碩想把這個故事加到講解詞裡,但《復興之路》不允許擅自更改文本,他只能留著和朋友聊歷史的時候說說。

一線戰鬥人員

“為什麼大家聽你的不聽我的?為什麼你說的話大家信,我說話大家就不信?為什麼大家喜歡你而討厭我?”問題像連珠炮一樣拋過來。

他把這概括為“話語權的問題”,而話語權本身就是一場戰鬥。

袁碩深諳作戰技巧。

有報導形容他是宣教界的段子手。他在演講中會使用這樣的語句:“島上的像是小矮象,我一手能推它一跟頭”“尼安德特人強壯到什麼程度呢,看文獻我能給逗壞了”“我們智人瘋起來連自己都打”。為了說明地中海一處島嶼的面積,袁碩沒有直接說出某個具體數字,而是選取了更加直觀的參照物——“相當於臺灣島的三分之一大”。

▵袁碩《進擊的智人》演講PPT

袁碩在一次知乎分享中提到如何處理細節,“除非這個細節非常重要,否則應該對它進行簡化和概括”。

《進擊的智人》是袁碩在國家博物館面向公眾開發的專題課程。首次外出講解前,他在國博演播廳對宣教部同事試講。根據回饋,課程做過若干次修改。

考慮到對兒童觀眾的影響,根據李莎的建議,袁碩刪除了PPT中描述食人部落吃人習俗的血腥圖片。在李莎的印象中,這節課最初缺乏清晰的落腳點,換句話說,通過宣講所要達成的目的,袁碩表現得並不明確。

在北京人的觀念裡,“無趣”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批評。袁碩不斷在講詞中加入自己從論文和紀錄片中看到的細節和故事,試著讓講解變得豐富有趣。在他看來,“無趣就沒人聽,沒有人聽的話,這個工作的意義何在?”

對於袁碩的講解風格,李莎的態度以鼓勵居多:“觀眾都人山人海了,幹嗎還要批評他呀?反而應該鼓勵他。”李莎評價早期的袁碩,覺得他對該用哪些材料、摒棄哪些材料缺乏判斷力:“他會把他自己所有看的東西,一股腦兒地都拿來反駁。”

她向《博客天下》強調國博對講解員的基本要求:講解時應注重知識性、科學性,給予觀眾的內容要嚴謹客觀,不能主觀臆斷。

李莎曾經提醒袁碩觀點交流和講解工作的區別。作為研究,只要證據、考據過程沒問題,各家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成果。但講解員代表的是國博的觀點和聲音,以這個身份向公眾傳播資訊,應該儘量按照講解詞來表達。

認知的差異在2013年一次業務考核中集中爆發。考核要求講解員自由選擇一件文物,完成寫詞並講解。袁碩選擇了明朝抗倭援朝戰爭結束後,朝鮮官員給明朝政府寫的一份歌頌明朝的卷軸,通過這份文物,他講了壬辰倭亂的故事。

李莎用網上對袁碩“一席”演講的評論形容袁碩4年前的這次表現:跟說相聲一樣。那是國家博物館對講解員的定期考核,請來的評委有史學專家,也有講解員專家。考核時,評委對袁碩的講解產生不同意見:有些人指出袁碩的講解形式不適合於展廳講解,認為講解員是國家博物館的形象視窗,希望還是按照規範來;有些喜歡袁碩的評委則給他打出高分。

最終,30多人中評出10個優秀講解員,沒有袁碩。總結會上,他被批評“沒有搞清楚講解和講故事之間的差別”。

圖 / 尹夕遠

一邊是自己的講解風格不被認可,一邊是不甘心循規蹈矩做“人肉背詞機”,在無數次的糾結和反復中,5年時間過得飛快。唯一的高光時刻是2016年10月的一天,袁碩和兩名路人合力制服一名劫匪並扭送派出所。事後,國博館長辦公室收到事主送來的表揚信和錦旗。袁碩在辦公室接到電話,去館長辦公室領錦旗。領導表揚了他,隨後又話鋒一轉,問他:是不是剛參加工作?

袁碩坐在國博咖啡廳角落的座位裡,向《博客天下》講述因這次經歷引發的心理波動。他十分失落地意識到,自己工作5年了,在崗位上卻毫無存在感。

袁碩甚至考慮過辭職。他沒讓同事知道,在辦公室裡花10分鐘打了封200餘字的辭職信。印表機“哢哢”吐著字,他的內心也隨之掙扎。他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又覺得辭職信一遞,“感覺我好像認輸了”。糾結了一天,他最終打定主意,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如今的袁碩回顧這次鮮有人知的辭職未遂經歷,慶倖當時選擇繼續熬下去:“至少現在沒人說‘你這麼講不行’這種話了。”

李莎的擔心在看過袁碩的知乎分享《我在國博這五年》後漸漸消解。“我覺得他在節目中說出來的、告訴別人的東西都是正確的。說明對他的提醒,他都完全明白了。”

河森堡

袁碩參加“一席”演講時穿的黑色西服三件套是國博發的工作制服,特地請裁縫幫講解員量身定做的。在國博工作5年,袁碩攢了5套厚薄不等的西裝制服,除了工作,參加演講、婚禮等重要場合也穿。

圖 / 尹夕遠

這是袁碩第二次在公共視野走紅。2016年,他曾以國博講解員“河森堡”的身份出現在答題類電視節目《一站到底》中。“河森堡”化用自袁碩崇拜的哲學家海森堡,和海森堡汪洋般的廣闊學識相比,袁碩認為自己的學識僅如一條潺潺的小河。

他從小的願望是成為“特厲害的人”。

“什麼叫‘特厲害的人’?”

“我覺得就是武藝高強,然後還什麼都懂。”袁碩說。

在同事印象中,袁碩武藝高強。他擁有12年搏鬥訓練經驗,在網上的自我介紹是“帝國武力最強博物館講解員”。

他還想成為什麼都懂的人。節目中,“河森堡”和一名來自臺灣的姑娘對陣,以搶答的方式比賽。袁碩顯示了壓倒優勢——一個人答完所有題目,答對得1分,答錯送給對手1分,再答對,再答錯……得分和送分的迴圈中,他率先拿下7分,勝出比賽。

“你永遠不知道我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打敗你。”“河森堡”一臉傲嬌地把偶像海森堡的名言修改為“河森堡測不准原理”,拋出去震懾對手。

袁碩並不喜歡自己在節目上張狂的樣子,事後他把這列為自己經歷過最尷尬的事,並懺悔“如果還有機會參加節目,一定吸取教訓,不做一個招人恨的混蛋”。

袁碩在網上開始擁有一些外號,比如“河老師”,或者更為親切的“河大”,偶爾有人留言時寵溺地叫他“堡堡”。

王松楠對袁碩的評價是,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十分自律。最典型的是身體管理。袁碩說要鍛煉,說完馬上身體力行。有時候不鍛煉,胖了,他就不吃米飯、不喝可樂,直到把體脂減下來。

李莎驚喜于袁碩在節目上的表現。她在朋友圈裡轉發了視頻,並附上評論“希望能夠改變公眾對博物館教育的認識”。這讓袁碩覺得有些意外,“本來不受待見的一個人,反而在公共媒體上為這個隊伍爭得了認可和榮譽”。

但接待領導時,國博仍會選擇傳統風格的講解員。但她覺得袁碩的講解風格和傳統講解風格並不矛盾,各有各的受眾。

圖 / 尹夕遠

袁碩再沒想過什麼時候、有什麼原因會離開博物館。他開始剖析幾年來自己的境遇變化,覺得受人關注、為國家博物館爭得榮譽,是把講解員“河森堡”放到大環境下接受評價的結果。“我沒有變,只不過是放在社會上,讓大家知道這麼做是對的、有用的。”他感覺自己依舊在堅持,不願輕易放棄這份工作。

他身體前傾坐在國博公共區域的沙發上。廣播響起,提醒觀眾臨近閉館,注意參觀時間。大廳裡人來人往,沒有人注意到他。此時是2017年2月最後一天,袁碩成為“10萬+”知識網紅的前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