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這樣的媽媽,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之前看過一篇報導:這是一個家境貧寒的家庭, 媽媽沒日沒夜的工作, 供兒子讀書上大學, 兒子也算爭氣, 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找到了工作。 可是, 他總是幹了不到一個月就辭職, 不是抱怨工作繁重, 就是抱怨工資匹配不上他的學識, 早上又早, 晚上還要加班, 有苦又累, 實在受不了。

就這樣過了兩年, 兒子天天宅在家裡打遊戲, 偶爾出去也是找媽媽要錢, 出去花錢消遣。

而對於媽媽的指責, 他理直氣壯的說:“如果你養不了我一輩子, 為什麼當初要對我嬌生慣養?”

媽媽當時就給氣得嘴皮打顫, 說不出話來。

這個報導後面, 有很多人在討論, 大家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一個大學畢業的人, 難道連基本的一些道理都不懂?專家的解讀, 也讓很多家長陷入沉思:自己家裡有沒有這種潛在危機?

我們小時候, 經常聽到老人們說, “小虧不吃吃大虧, 小苦不吃吃大苦。

孩子在小的時候, 能夠吃一點苦, 遇到一些困難, 完全是好事, 如果我們因為不忍心孩子吃苦, 而將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全部由我們抗, 雖然一時免掉了孩子的哭鬧, 但卻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這樣產生的危害將伴隨一生。

每一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 但是用錯了教育方法, 就算累死累活, 也只是一步步的將孩子推向深淵。 下面這幾種媽媽就是典型, 看下你自己在其中嗎?

過分愧疚型

德國父母為了教會孩子嚴謹, 會主動讓孩子去體驗挫折的感覺, 時常會說:“你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中國很多媽媽們, 如果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成長的話, 會充滿焦慮, 很容易愧疚自責, 覺得自己沒有帶好孩子。

記得之前在幼稚園看見的一幕:一個孩子忘了帶某個東西, 被老師點名了, 這孩子放學後在校門口埋怨媽媽:“都怪你, 出門的時候忘了給我裝上, 害得我被老師罵了!”

而這位媽媽則是連連道歉:“對不齊, 是媽媽忘了, 下次不會再忘了。 ”說完還一臉歉意的摸著孩子的頭,

仿佛孩子在學校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樣。

因為母乳不夠, 媽媽愧疚;

因為事情太多陪孩子的時間太少, 媽媽愧疚;

因為偶爾對孩子發了一次脾氣, 媽媽愧疚。

媽媽們, 你們有沒有覺得自己對孩子的疼愛已經到了一個極端, 你是否感覺的有些疲憊?

更為重要的是, 媽媽們的這種付出, 得不到什麼回報, 長此以往還可能養成孩子凡是遇到解決不到的困難就怪別人的不良品性, 不能自己去找問題的根本原因, 更不會有辦法進步。

控制欲極強型

媽媽們應該看過《虎媽貓爸》吧, 裡面折射了生活中很多真實存在的問題。 將孩子是不是聽話, 作為判斷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 只要孩子沒有按你們的規劃走, 只要他們想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自己做決定, 就是“叛逆”!

這種事情就發生在我的身邊, 孩子長大了還要去管這管那, 讓孩子活生生的成為了“媽寶”, 成為了一個沒有自己思想的人。

這類媽媽們都有一個很自私的行為, 她們特別樂意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願望強加給孩子, 甚至還會有一些事業不順利的媽媽,將後半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拼搏中。為了讓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置若罔聞。常言道,“疏則通,堵則盈”,孩子如果不能活出自我,就會產生迷茫,一旦產生迷茫就會去求助父母,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熱衷攀比型

不得不說一個事實,中國媽媽“愛攀比”在國際上都是出了名的,大到升學考分,小到平常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拿出來跟同事朋友左鄰右舍比一比。買什麼文具,上什麼學校,上什麼補習班,穿什麼衣服,甚至有錢的,還會“無意”的曬曬車,曬曬房。當然,攀比得最厲害的,還是成績。

聽說別人的孩子去上英語培訓班,也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都馬上也去報個培訓班。孩子考了第三名,總是要問孩子第一名和第二名是誰,要求下次一定要超過他們。不知不覺中,別人家的孩子成了參照物,自己家的孩子成了自己攀比得砝碼!通過媽媽們的“言傳身教”,孩子只盯學分,只懂吹噓,不知為何而學,更不知學以致用。

“孩奴”型

孩奴是近些年流行起來的詞,用來形容那些一生都為孩子打拼,忙碌是為了孩子,掙錢是為了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價值的這類家長。

很多媽媽有了孩子後都會感慨,當媽後就沒有了自我,變成了一個圍著孩子轉的衛星,與丈夫單獨相處的時間少了,與朋友聯繫的時間少了,與社會接觸的時間少了,業餘興趣也少了。

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所有的聚會,放棄了原本輝煌的工作,無論是心甘情願還是被迫無奈,好像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為孩子付出,才能稱為一個“稱職的媽媽”。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也不儘然,孩子稍微大一點就容易增加孩子的匱乏感和愧疚感,讓孩子與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孩奴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

過分擔心型

同樣是帶孩子,中國媽媽的精神就要緊張得多。

比如帶寶寶外出時,媽媽們不停的嘮叨:小心過馬路,看車,多穿點,別凍著,不要亂摸東西......

我們自己小時候一個人背著書包上學的場景,現在是看不到了。上下學時間,環顧校門外,家長和車流都將整個校門圍得水泄不通。對孩子的擔心,就像懸在媽媽們心頭的一塊搖搖欲墜的大石頭,身心疲憊。當然,社會上種種的不安全因素,也給媽媽們增加了心理負擔。

“處處擔心,即是詛咒”,你給孩子積極的按時,孩子會更健康、更優秀,你給孩子消極的暗示,孩子就可能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整天緊張兮兮的,變得很是敏感。

操勞過度型

身邊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深更半夜洗衣服,起早摸黑,天一亮就買菜做飯,早早的送孩子上學,全程為孩子背著書包,孩子在一旁輕鬆自得;帶孩子坐公交,孩子坐在座位上,父母在旁邊站著守護。

有好吃的東西,孩子自己開心的吃著,從來不會想著父母。

勤勞樸實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賢妻娘母的優秀品質,但結果卻總是不如人意。操勞過度的父母總是經常感歎:我們對孩子如此無私,為什麼孩子卻變得越來越自私呢?

自私的孩子有非常強烈的佔有欲,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會想盡辦法據為己有。等到他們長大,心中的自私會不斷膨脹,很有可能會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不擇手段,想想就覺得可怕。

操勞過度,會助長孩子的自私欲,對孩子成長不利。而優秀的家長,在孩子孩子獨立自理能力方面放手,花心思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三歲時,上街就讓他幫你提東西;孩子五歲時,就讓他掃地擦桌子,告訴他如何省電,如何整理自己的房間。

節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讓他知道臭和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上中學了,就讓他自己學會管理生活費,超支了就只能自己挨餓。

人的一生很長,我們不可能永遠陪著孩子,讓他自己去學會如何獨立,如何克服困難,如何為自己的生活美好而奮鬥,才是一個優秀的媽媽應該做的,不要因為對孩子的溺愛,而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利。

你是上面的哪一種呢?

甚至還會有一些事業不順利的媽媽,將後半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拼搏中。為了讓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置若罔聞。常言道,“疏則通,堵則盈”,孩子如果不能活出自我,就會產生迷茫,一旦產生迷茫就會去求助父母,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熱衷攀比型

不得不說一個事實,中國媽媽“愛攀比”在國際上都是出了名的,大到升學考分,小到平常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拿出來跟同事朋友左鄰右舍比一比。買什麼文具,上什麼學校,上什麼補習班,穿什麼衣服,甚至有錢的,還會“無意”的曬曬車,曬曬房。當然,攀比得最厲害的,還是成績。

聽說別人的孩子去上英語培訓班,也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都馬上也去報個培訓班。孩子考了第三名,總是要問孩子第一名和第二名是誰,要求下次一定要超過他們。不知不覺中,別人家的孩子成了參照物,自己家的孩子成了自己攀比得砝碼!通過媽媽們的“言傳身教”,孩子只盯學分,只懂吹噓,不知為何而學,更不知學以致用。

“孩奴”型

孩奴是近些年流行起來的詞,用來形容那些一生都為孩子打拼,忙碌是為了孩子,掙錢是為了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價值的這類家長。

很多媽媽有了孩子後都會感慨,當媽後就沒有了自我,變成了一個圍著孩子轉的衛星,與丈夫單獨相處的時間少了,與朋友聯繫的時間少了,與社會接觸的時間少了,業餘興趣也少了。

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所有的聚會,放棄了原本輝煌的工作,無論是心甘情願還是被迫無奈,好像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為孩子付出,才能稱為一個“稱職的媽媽”。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也不儘然,孩子稍微大一點就容易增加孩子的匱乏感和愧疚感,讓孩子與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孩奴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

過分擔心型

同樣是帶孩子,中國媽媽的精神就要緊張得多。

比如帶寶寶外出時,媽媽們不停的嘮叨:小心過馬路,看車,多穿點,別凍著,不要亂摸東西......

我們自己小時候一個人背著書包上學的場景,現在是看不到了。上下學時間,環顧校門外,家長和車流都將整個校門圍得水泄不通。對孩子的擔心,就像懸在媽媽們心頭的一塊搖搖欲墜的大石頭,身心疲憊。當然,社會上種種的不安全因素,也給媽媽們增加了心理負擔。

“處處擔心,即是詛咒”,你給孩子積極的按時,孩子會更健康、更優秀,你給孩子消極的暗示,孩子就可能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整天緊張兮兮的,變得很是敏感。

操勞過度型

身邊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深更半夜洗衣服,起早摸黑,天一亮就買菜做飯,早早的送孩子上學,全程為孩子背著書包,孩子在一旁輕鬆自得;帶孩子坐公交,孩子坐在座位上,父母在旁邊站著守護。

有好吃的東西,孩子自己開心的吃著,從來不會想著父母。

勤勞樸實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賢妻娘母的優秀品質,但結果卻總是不如人意。操勞過度的父母總是經常感歎:我們對孩子如此無私,為什麼孩子卻變得越來越自私呢?

自私的孩子有非常強烈的佔有欲,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會想盡辦法據為己有。等到他們長大,心中的自私會不斷膨脹,很有可能會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不擇手段,想想就覺得可怕。

操勞過度,會助長孩子的自私欲,對孩子成長不利。而優秀的家長,在孩子孩子獨立自理能力方面放手,花心思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三歲時,上街就讓他幫你提東西;孩子五歲時,就讓他掃地擦桌子,告訴他如何省電,如何整理自己的房間。

節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讓他知道臭和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上中學了,就讓他自己學會管理生活費,超支了就只能自己挨餓。

人的一生很長,我們不可能永遠陪著孩子,讓他自己去學會如何獨立,如何克服困難,如何為自己的生活美好而奮鬥,才是一個優秀的媽媽應該做的,不要因為對孩子的溺愛,而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和權利。

你是上面的哪一種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