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深度歷史長文:這就是中國!中華地理歷史概覽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 為通讀中國史第一篇文章, 接下來會陸續推出相關簡讀經典史書文章,

歡迎關注。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 那就是中國。 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 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 當中國強大如漢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時, 我們固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 當中國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時, 我們仍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 中國——我們的母親, 是我們的惟一的立足點。 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國的王朝, 所有的國, 都是中國的另一種稱謂。

我們的歷史舞臺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臺之一, 這舞臺就是本文要重點介紹的中國疆土。 它位於亞洲東部, 介於驚濤萬里的太平洋和高聳天際的帕米爾高原之間。 大約紀元前三十世紀前後, 遙遠的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較近的印度, 都在萌芽他們的古文明時,

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 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中國文明。 這文明一直延續, 並於不斷揚棄後, 發揚光大, 直到今日。

當時的中國人自以為恰恰地居於世界的中心, 所以自稱中國, 意義是位於全世界中心的國度。 又因為所居住的土地美麗可愛,

所以自稱中華, 華的意義正是美麗可愛。 至於自稱和被稱為漢民族或漢人, 那是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建立以後的事。 在紀元前三世紀和紀元前二十二世紀時, 也曾自稱和被稱為秦人或夏人, 前者謂秦王朝之人, 後者謂夏王朝之人。

中國跟任何一個文明古國一樣, 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 不斷的聯合、融化和擴張, 而終於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 截至二十世紀初葉, 中國疆域面積達1140萬平方公里。 最西到帕米爾高原(東經74度), 最東到烏蘇里江口(東經135度), 最北到黑龍江省的漠河縣漠河鎮(北緯53度), 最南到南中國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緯4度)。

中華人就在這個空間上降生、成長, 中國歷史也在這個舞臺上演出。

一、太空中國·馬上中國

現在, 讓我們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 從廣闊的太平洋向西飛航。

首先呈現出來的是一排日本列島, 安靜地斜臥在巨濤之中, 它上面幾乎全是山脈, 而且我們還可能察覺到它不斷的在顫動, 那裡是世界上聞名的火山地帶,

日本列島正座落在上面。 續向西飛, 我們可以看到有日本列島一半大的一個雄偉半島, 像一個驚嘆號形狀, 插入日本海島黃顏色的黃海之間。 它的南端跟日本列島的南端, 隔著對馬海峽, 遙遙相望, 這就是朝鮮半島, 中國文化的繼承者之一, 並由它轉輸給另一中國文化繼承者的日本。

朝鮮半島之北, 是中國富庶的東北地區。 朝鮮半島之南, 是長達一萬四千公里, 曲折而成為半圓弧形的中國海岸。 北方海岸有兩個小半島——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 像蟹螯一樣箝住渤海的海灣。 中部海岸向東方凸出, 南方海岸向西前伸展, 兩顆珍珠島嶼, 臺灣島和海南島, 清晰在目。

越過海岸, 太空船正式進入中國上空, 四條悠長的大河, 在巨大的舞臺上,均勻地並排著,從西向東流。最北一條跟俄國交界的是黑龍江,次北一條成“幾”字形的是黃河,偏南一條白浪滾滾的是長江,最南一條像手指匯到手掌一樣的是珠江。

如果是二月,我們在太空船上會眺望到,最北的黑龍江千里冰封,那裡的中國人還穿著皮衣皮靴,從口中吐出的熱氣會立刻在睫毛上凝結成冰;而最南的珠江卻仍滔滔奔流,那裡的中國人額上正淌著汗珠。一個人如果穿著單衣服從廣州出發,當他在黑龍江畔的漠河縣下飛機時,他可能會被凍死,這說明中國南北距離遙遠的程度。

在渤海岸四處,一條黑線向西翻山越嶺的蜿蜒伸展,那就是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長城以北是內外蒙古沙漠地區,這時仍一片隆冬景象,但長城之南卻已大地春回。從萬里長城到淮河這個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上,全部覆蓋著青青的小麥,像一座無涯的大海,城鎮只不過是一群孤島。溫和的春風吹動時,原野掀起麥浪,翻騰澎湃,密接的村落在麥浪中飄浮,更像海上的點點漁舟。在南方,也就是在淮河以南,跨越長江,直到海南島,全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為了灌溉的緣故,那稻田被分割為一塊一塊,像無數寶鏡在太陽光下反射出萬道光芒。

這就是中國本部的景觀,截至二十世紀初,六分之五的中國人居住在這裡。

再續向西飛,距山東半島約八百公里,太空船越過南北縱長的太行山,就看到地面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它的北方是瀚海沙漠群,靜止時像一個死海,連秋蟲的聲音都聽不見,一旦掀起風沙,人們的視線便全部模糊。山西高原不過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風沙怒吼時,它的威力僅次於真正的沙漠。黃土高原的居民大多數住在窯洞之中,窯洞的外貌很拙陋,但內部冬暖夏涼。

就在山西高原的中央城市太原,向南到洞庭湖,南北一線的上空,我們必須把手錶投慢一小時,假如太空船是八時進入中國,那麼在越過這一條線之後,時間卻是七時。因為我們跨進格林威治時間的另一個地區。光陰正在回轉。

不久,我們就可眺望到黃河之濱的一座古城——蘭州,在它之北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沙漠群,在它之南是廣大的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華北大平原跟錦繡江南的廣大綠色世界,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景象,除了青蔥的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區的農作物的生長,都十分困難。北方瀚海沙漠群上的駱駝鈴聲是最有力的響聲,南方雲貴高原全是驚人的山嶺和驚人的河谷,它地下豐富的礦產,到二十世紀,才顯出它的重要。

中國第一大鹹水湖青海湖,在太空船下滑過去,我們看到了萬里長城盡頭的嘉峪關,也看到像天上繁星一樣的黃河發源地星宿海和潺弱一線的長江發源地沱沱河。就在它們上空,必須再把手錶撥慢一小時,因為自上次撥慢了一小時後,我們又直線前進了1500公里。而就在同時,我們會吃驚地發現,地面更突然間峻拔上升。假如我們以4000米的高度進入中國而一直保持這個高度不變,那麼此時太空船已經撞到地面,因為我們已到了平均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太空船必須升高。

在青藏高原上看不到什麼,它在二十世紀前,是中國最寂寞的地區,眼睛所及的全是終年覆雪的山頭和寒冷貧瘠的砂礫丘陵,只偶爾有長毛的耗牛在山谷中載著貨物,成一個伶仃的隊形,踽踽前進。農作物因氣候寒冷和土壤太壞的緣故,十分稀少,只有少量品質低劣的青裸;人口更是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還不到一個人。

在世界屋脊之北,是陡然陷下去的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再北則是天山。越過天山,又是一個陡然陷下去的盆地,即準噶爾盆地。這兩個盆地上的稀少人口中——二十世紀初只有250萬,包括了各種民族,是中國境內人種最複雜的地區;就在那沙漠跟巨山之間的千里草原上,不時興起詩人形容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場面。比起東部中國,這裡顯示的不是在方塊稻田上生活的人們所能想像的氣魄。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它所屬的巨大山脈喜馬拉雅山,都在我們眼下消失。太空船現在又前進了約1500公里,正位於塔里木盆地的中央上空,必須再把手錶撥慢一次,把六時撥為五時。使人興起一種青春倒流的驚奇和喜悅。

不斷的時間變換,會擾亂正常的生活程式,這是疆土過於廣袤的煩惱。從極東的烏蘇里江口,到極西的帕米爾,時距相差四個小時。當烏蘇里江口的漁夫在晨光曦微中泛舟捕魚時,帕米爾的農人還在酣睡。一個人從烏蘇里江口,于黎明時乘超光速飛行器向西飛航,他會發現天色越走越黑,當他完成5000公里的旅行,敲他住在帕米爾山下朋友的家門時,卻正是午夜。

撥過手錶,於是我們到了群山之母的帕米爾高原,它是中國最西的邊界,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個國家環繞在另一面,成為中國西陲盡頭的三大鄰邦。

空中鳥瞰之後,讓我們走下太空船,跨上馬背,對這個巨大舞臺,再作一次瞭解。

這則表格,顯示出十八世紀之前,我們如果騎馬對若干重要城市作一次訪問的話所需的時日。

那是十八世紀清王朝,從當時的首都北京到各地驛站的官定行程(最後一項從包頭到喀什,是普通的商旅行程),它說明中國人對這個龐大國度的長久凝結力量的韌度。那雖然是十八世紀清政府時的規定,但這種情況可以追溯到紀元前三世紀跟匈奴人作戰時代,在交通方面,二千年間只有稍稍的改進,很少突破性的變化。

“限期”是驛站傳遞公文書時以馬匹普通速度作為標準,也就是以騎馬的正常速度作為標準。“加急”多半用於軍事行動,凡加急的驛站遞送,本身的動作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鏡頭:驛馬以四足高地的速度狂奔,鈴聲可傳到一公里以外,下一驛站聽到後,日夜都在待命的驛率,立即上馬飛馳。當後馬追及前馬,兩馬相並時,馬足不停,即在馬上將公文書交遞。

驛馬往往因狂奔過度而倒斃,如果五年內幸運不死的,它就成為寶馬退休,由政府飼養,不再作工,以酬庸它對國家的貢獻。

東西兩洋歷史上只有少數帝國,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稍後的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可以跟中國這種馬行105日的情況相比。但他們都已被時間抹滅,只中國迄今巍峨獨存。

注意兩地之間的距離,裡數相等,並不是說行程、日數也會相等。像山徑崎嶇之類的障礙,能使速度銳減。表格上的日數,是以馬匹為主。如果我們從馬背上跳下來,改為步行,日數恐怕要增加三倍到四倍。

二、江河湖泊

在對中國全部疆域有一個概括的印象後,讓我們分門別類地介紹他各方面的形態,這些形態構成中國大舞臺的全部地貌,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基礎。

首先介紹中國歷史上幾條重要的河流。

黑龍江:全長4350公里,但在中國境內和流經中國跟俄國邊境的只有3420公里。它是中國最北的水道,一年中有六個月的結冰期,河面像鋼鐵一樣,重型坦克車可以任意在上面馳騁。不過在古代中國史上卻沒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的最大支流松花江,全長1927公里,曾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帝國的主要漁獵河道,名震一時。

黃河: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河流。古中國文明就在這個流域發生和成長,大部分歷史也都在這個流域上演。凡是河流,幾乎都具備若干利益,如航行、漁產、灌溉。只有黃河,對它兩岸的居民,幫助很少而傷害很大。它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像一條喜怒無常的巨龍,翻滾奔騰,專門製造可怕的災難。所以黃河也是世界上吞沒生命財產最多的一條河流。從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到紀元後二十世紀初葉,4000餘年間,便有過1500餘次的小決口和下表所列的七次大決口及八次大改道(包括一次人為改道)。

對於黃河,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人除了歎息命運不濟外,別無他策。尼羅河氾濫後留下的是沃土,黃河決口後留下的卻是一片黃沙。然而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產生了燦爛的古中國文明。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跟黃河相反,長江是一條歡愉的和慈悲的河,凡河流應有的利益,它無不具備。長江的地理背景比黃河更適於產生文明,而兩條巨河又相距甚近,我們不知道什麼契機使中國文明發生在黃河,而不發生在長江,這恐怕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大的困惑之一。但長江一旦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就把中國疆土攔腰切斷。魏文帝曹丕曾說過:“上天創造長江,就是要把中國分割為南北。”

習慣上長江以北稱北方,長江以南稱南方,或江南。很多建都在北方的王朝,一旦受到更北方沙漠地帶遊牧民族的攻擊,抵抗失敗時,往往逃到南方,在長江的保護下苟延殘喘。遊牧民族雖然精於馬上功夫,但對船隻卻一籌莫展,在他們無法渡過廣闊長江的情勢之下,只好承認南北對峙之局。而逃到江南的殘餘政權卻很難有能夠成功反擊的。有名的魏晉南北朝三百年大分裂時代和一百餘年宋金兩大帝國對抗,就是由長江的洶湧波濤,僵持而成。

珠江:事實上它本身只有80公里,但它擁有西江、東江、北江三大支流,而以西江作為主幹,全長2197公里。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最晚,流經的又多半是不能發生政治經濟影響的蠻荒地區。它的重要性在十九世紀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始顯現。

四大河流之外,還有一些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其他較小河流。諸如:

汾水:全長695公里,發源于山西省甯武縣西南充滿了神話的管涔山。縱穿山西高原,向西南注入黃河,它的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紀元前的若干古都,林立兩岸。被儒家學派歌頌為至聖至賢的堯帝伊祁放勳和舜帝姚重華的國都,就建立在汾水之畔。直到十九世紀,它一直保持高度的歷史地位。

桑乾河:全長650公里,也發源于管涔山,不過它的含沙量高達38%,河床高出地面23米,於是跟黃河一樣的不斷地決口和不斷地改道,中國人傷心的稱它為小黃河,也稱它為無定河。八世紀時,這一帶接近邊疆,不斷地發生戰爭,唐王朝詩人曾有悲愴的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困夢裡人。”哀悼那些為國捐軀的英勇戰士。十八世紀時清王朝皇帝康熙下令改稱為永定河,希望它不再生事。

當它流經古都北京南方時,因河中滿生蘆草,所以也稱它為蘆溝。十二世紀時,金帝國在上面築橋,即有名的八百年後在上面爆發對日本帝國八年血戰的蘆溝橋。再流到天津,匯合了其他若干河流之後,稱為海河,從天津經大沽口,注入渤海。

渭河:全長818公里,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西南鳥鼠山,向東注入黃河,它的下游就是肥沃的關中盆地,中國古文明重要的成長地之一。中國最光輝的四個王朝——周、秦、西漢、唐,約二千年之久,都建都在渭河河畔的長安(陝西西安),在大一統的形勢下,使中國的聲望遠播。渭河的支流之一的任河,發源于寧夏隆德縣北六盤山,它的含沙量最高達50%,黃河有這種一半水一半沙的支流,無怪它本身怎麼也無法擺脫人們的詛咒。

徑渭二河在西安的東北合流,合流之後,產生一種奇異的現象,即河水中分,經河的速度較急,它的水沿著北岸賓士而下,驟然進入平原,反而較為清澈;而含沙量同樣多的渭河,河水沿著南岸,因速度較緩,卻較為渾濁。

中國有一句諺語說:“徑渭分明”,即藉此比喻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雖混雜在一起,而仍各保持特質。

淮河:全長1000公里,發源于河南省桐柏縣西北桐柏山,向東注入東海。十二世紀時,黃河第五次改道,分為南北兩支,其中南支注入淮河。十三世紀時,黃河第六次改道,南北兩支全部注入淮河,當然它的泥沙也同時而至。十九世紀時,黃河第七次改道,棄淮河而向北注入渤海,但淮河下游的河床已被泥沙淤塞,無力沖刷,只好從大運河再轉入長江。這條屢被強鄰蹂躪的獨立河流,遂跟一條憤怒的蟒蛇一樣一遇上游降雨稍多,它就翻滾跳躍,淹沒四野。與黃河、永定河,在中國歷史上共稱三大自然災害。

淮河跟它西方的秦嶺山脈,連成一條中國經濟上的南北分界線,而長江的分界線則是政治性的。淮河以北以小麥和雜糧為主食,淮河以南以稻米為主食。有一個寓言曾說明這種分界:淮河以南生長的橘樹,移到淮河以北後,結出的果實會變成苦澀的積子。

錢塘江:全長494公里,它的入海處呈現一個龐大的喇叭口形狀,以“錢塘潮”聞名於世。江水和因潮汐而倒灌入江口的海水互相搏擊,加上其他迄今仍弄不清楚的奇異原因,使江潮浪頭高聳天際,發出天崩地裂的巨聲。尤以陰曆八月十五日月圓時節,最為壯觀,常吸引數十萬觀潮的群眾,在岸上驚心動魄。

南北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從杭州錢塘江開始,直到北京,縱貫中國本部心臟地帶。其中長江到淮河一段,開鑿的時間最早,紀元前五世紀時,由中國歷史上美女之一西施的國王丈夫夫差開鑿,當時稱為邗溝。長江到杭州錢塘江一段,七世紀時由隋王朝皇帝楊廣開鑿。淮河到北京一段,十三世紀時由蒙古人開鑿。它是中國唯一的貫穿南北的河道。

河流之外,我們再介紹幾個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湖泊。

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中國第一大鹹水湖。在歷史上,因為長期處於西部邊疆的緣故,成為一個荒涼而神秘的境城,湖中小島海心山,是佛教聖地之一。從前,因為喇嘛教僧侶宣稱青海湖的水是弱水,船入即沉,所以沒有船隻敢航行。只有等到冬天結冰時,島上廟宇裡的高僧才踏冰而出,採購一年所需的食糧和日用品。

青海湖以一個鹹水湖而結冰,也是奇跡。它本是一個淡水湖,布哈河穿過它而注入南方的黃河。後來在一次我們不知道年代的強烈地震中,日月山隆起在黃河跟青海湖之間,這個湖遂被封閉。大概還需要相當久的年代,鹽份才能增加到無法結冰的程度。

洞庭湖:面積2820平方公里,不過這只是一個約數。長江水位上升時,它廣如大海。冬天水枯時,僅殘存數條河道。但它的重要也正在此,它具有調節長江水量的功能。

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是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歷史上若干著名的水上戰役,都在洞庭湖和鄱陽湖發生。兩湖所擁的廣大流域,是農產品的寶庫,被認為豐收時可供全國人口之需,所以有“兩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太湖:面積2425平方公里,像一個小型的青海湖。但太湖是淡水湖,座落在長江下游肥沃的三角洲中心。豐富的農產和漁產,使太湖流域被稱為“魚米之鄉”。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農家,就在此區。

最奇異的湖是位於新疆白龍堆沙漠中的羅布泊。偉大的探險家張騫于紀元前二世紀進入西域時,第一眼就看見了它,稱它為“鹽澤”,這個名稱說明它是一個濃度極高的鹹水湖。羅布泊面積大約2570平方公里——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數字,因為它時大時小。流沙的滾動和太陽的蒸發,以及塔里木河的淤塞改道,都會使舊湖乾涸,而在另一地區出現新湖。於是它遂成為世界上少數會搬家的湖泊之一。

居延海湖(嘎順諾爾湖):面積大約1800平方公里,也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數字。位於河西走廊之北瀚海沙漠群的西端。它分為兩個湖,像沙漠中兩隻寂寞的眼睛。紀元前二世紀起,中國便在這裡設立要塞監視匈奴的行動。它也是會搬家的湖,但跟絕無人跡的羅布泊湖不同,居延海湖四周都是肥沃的耕地,從祁連山流下的雪水溶化而匯成的河流,在沙漠中艱苦的造成一個狹長的綠洲之後,注入居延海湖。

三、華夏山川

中國極西邊界上的帕米爾高原,是亞洲的群山之母,她向四方繁衍出她的兒孫。這些兒孫,每一個都具有無比的雄姿。在中國境內部分,我們分為兩項介紹:一是山脈,一是山嶽。

山脈,指連續起伏,顯而可見的峰巒系統。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山脈是太行山脈:起自北京的西北,止于南方的黃河北岸。地質學家說,太行山之東,太古時候原是大海,北京、天津一些城市都在海底。大概紀元前四十世紀或三十世紀,才沖積成為海拔僅20余米的廣大原野,稱為大陸澤或河北平原,構成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主峰小五臺山,海拔2882米。

太行山之西,是平均高度1000以上的高原,稱山西高原,構成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太行山脈的平均高度1500米,足以隔斷河北平原上的戰爭不能西進,也成為戰亂時代難民們的避難所在。太行山南北長800餘公里,只有八個僅可容身的峽谷,以溝通河北平原跟山西高原,世人稱之為“太行八陘”,形勢險要,被形容為“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太行山仍在國防上作過偉大貢獻。

秦嶺:橫亙在古都西安之南,跟渭河平行,主脈東西700公里,主峰太白山高度3767米。主脈平均高度2500米,比太行山要高1000米。它的峻峭而驚險的嶺穀有效的把中國中部隔斷。它的尾巴跟淮河的頭部遙遙相接,連成一條我們所稱的“秦嶺-淮河線”,作為中國本部南北的分界。

秦嶺擁有古中國最著名的“棧道”工程,在懸崖絕壁上,鑿洞插杆,上鋪木板,作為穿越山脈的道路。若干使歷史扭轉方向的戰役,就是由於戰勝的一方能控制棧道的緣故。

桐柏山和大別山:它們事實上是秦嶺山脈的尾巴,錯綜相連,橫臥在淮河跟長江之間,成為北方蠻族侵入華北大平原時,中華人的最後防線,過此便直抵長江。它們是長江的前衛,大分裂時代和金、宋二帝國對抗時代,退縮到長江之南的殘餘王朝,即靠此二山作為緩衝。此二山如果落入敵人之手,長江之北的重鎮如襄陽、漢口,便無法拒守。長江天險,即喪失一半。

祁連山:橫亙在天山跟中國地理中心蘭州之間,綿延1000公里,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紀元前後,北方是匈奴人,南方是蕪人,所以它在中國早期歷史上,擔任隔絕這兩大蠻族結合的任務。匈奴所居的山北一帶,水草茂盛,被稱為河西走廊,是匈奴汗國唯一可從事農業的富饒地區。位於甘肅省永昌縣的胭脂山,是祁連山群峰之一,出產高級化妝品胭脂;紀元前二世紀時,河西走廊歸附中國,匈奴人悲歌:“奪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守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養息。”匈奴汗國從此轉衰。

陰山:主脈橫亙在黃河“幾”字形的北岸,即河套之北,綿延600公里,高度在1000至2000米之間。是從前以農業為主的中華民族跟以遊牧為主的一些遊牧民族的最北分界線。陰山之北,因雨量稀少和風沙的侵襲——幾乎山腳下就是瀚海沙漠群,古代那種簡陋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生根。以致中華人的屯墾只限於陰山山脈之南,唯一的希望就是遊牧民族到此止步。所以唐王朝詩人所說的“不教胡馬度陰山”,遂成為歌頌將軍們偉大功績的標準。

昆侖山:長達2000公里,帕米爾母親的長子, 以5000米至7000米高度的無比雄姿,從母親懷抱中,向東方賓士,北側是僅海拔1000米的塔里木盆地,南側則跟喜馬拉雅山共同築成世界屋脊。它還是中國神話中最古老的仙山。據說,山上有一位法術高強的美貌仙女,名王母娘娘,紀元前二十二世紀時,她曾把一包長生不死的仙藥,贈送給當時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後羿;紀元前十世紀時,周王朝第五任國王姬滿也曾駕著有神性的馬車,從當時的首都鎬京(陝西西安)出發,一夜間賓士三千公里,到達昆侖山,跟她相會。

喜馬拉雅山:它是全世界無人不知的終年都被積雪覆蓋著的巨山。跟北方的昆侖山和東方的大雪山,共同築成世界屋脊,包括古吐蕃王國的全部疆土,廣達230萬平方公里,不僅面積廣袤,而且海拔極高,平均6000米。假如把世界縮小為一個普通城市,這個高原就像唯一的一座50層高的巨樓,矗立在最高只有30層,而絕大多數只有一層二層的矮小的群屋之間。

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位於中國跟尼泊爾王國之間,海拔8848米。喜馬拉雅山隔斷了中國跟印度的交通,蒙古帝國的創造者鐵木真就因恐懼它的高度,而不敢穿越。十八世紀英國征服印度後,雖野心勃勃地企圖北進,也因喜馬拉雅山的危險山道和稀薄空氣,使積極的軍事行動發生困難。現在雖然已是核武時代,但它仍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保護神。

五嶺:事實上它不是一個整體的和完整的大山脈,只是如其名稱所示的五個獨立的山脈。從西到東,斷續連綿約1000餘公里,像一彎上弦的新月,排列在江南地區的腰部,因之也被稱為南嶺山脈。最西是廣西全州縣的越城嶺,次西是湖南省道縣的都龐嶺,中間是湖南省江華縣的萌諸嶺,第四是湖南省郴縣的騎田嶺,最東是江西省大餘縣的大庾嶺。它們連成一個亂山系統,作為長江流域跟珠江流域的界碑,也作為中國極南疆土與長江流域交通的最大障礙。紀元前三世紀時,秦王朝贏政大帝的遠征兵團在大庾嶺上鑿出一條山道,中國勢力才開始到達珠江流域以及越南北部。

山嶽,指山脈中特殊的峰巒。中國歷史上有五個重要的山嶽,稱為五嶽。在神話中,它由巨神盤古的頭部和四肢變化而成。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高1440米,再分為三峰:中峰峻極峰、東峰太室山、西峰少室山。少室山下有一個龐大無比的寺院,名少林寺。六世紀時,印度王子出身的高僧達摩曾經在此面對著一塊石壁,靜坐九年之久,以致他雖然逝世,而他的影子據說仍映在石壁之上。不過嵩山和少林寺所以聞名全國,還是由於武俠小說的宣揚,在武俠小說中,少林寺和尚們的拳擊技術——中國功夫,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稱為少林派,它常代表正義的力量,跟邪惡作對。

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高1524米。這種高度根本算不了什麼,但因為四周全是平原的緣故,遂使它顯得特別突出,以致被形容為“登山而小天下”。最高的峰是丈人峰,而最著名的峰是梁父山。它在中國前期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古書上不斷提到它,而它也自始就擔任了皇家最大事件“封禪”的角色。封,祭天;禪,祭地。儒家學派的學者認為,祭祀天地必須到泰山之上,才能蒙受悅納。於是古代帝王最高興和最光榮的一件事,就莫過於爬上泰山,舉行這個使自己飄飄然的儀式了(帝王們當然不會用禦腿親自往上爬,自有舒適的轎子把他抬上去)。這種封禪,具有極端嚴肅而複雜的程式,但主要的目的只不過使帝王借此展示一下威風。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高1997米。中峰蓮花峰、東峰仙人掌峰、西峰落雁峰。另有無數小峰,如雲台峰、公主峰、毛女峰等,環繞著中峰,成為詩人所形容的:“諸峰羅列似兒孫”。它的險峻使人卻步,九世紀時,一位以儒家學派鉅子自居的古文作家韓愈在英勇地爬上了諸峰之一的蒼龍嶺之後,回顧來路,鳥道懸空,頭昏目眩,他發現他再沒有膽量下來,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後來還是由地方官員派人把他灌醉,用繩子從嶺上層層吊下。

北嶽恒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高2017米。主峰天峰嶺,像一隻振翅欲飛的蒼鷹。俯眺二十公里外的渾源縣城,小如一個火柴盒,行人車馬,跟螞蟻沒有分別。山中廟宇羅布,而以建于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懸空寺為最有名,高大的連棟巨廈,被好像具有魔力的漿糊貼在萬丈絕壁之上。據說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此彈過琴下過棋;八仙之另一仙的張果老也曾在此隱居修煉。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高僅1290米,是五嶽中最低的一嶽。但山勢綿延,盤根錯結,擁有72個巨峰。主峰是以古代火神命名的祝融峰,另有紫蓋峰、雲密峰、石廩峰、天柱峰,共稱南嶽五峰。七十二峰中,最南的一峰名回雁峰,據說秋天時節,北雁南飛,到此為止,不再繼續向南,因之成為詩人最好的詩材。衡山寺院最多,祝融峰下最古老的上封寺,是道教聖地之一。

這個南嶽衡山是七世紀之後的產物。七世紀之前的南嶽衡山,不在這裡,而在北方六百公里外的安徽省霍山縣,即現在的霍山,主峰天柱峰,高1774米,屬於大別山脈。因中國疆域向南大幅開拓的緣故,霍山很久以來就從邊疆退縮到腹地,不能算作“南”嶽。七世紀時,隋王朝把它的名稱向南搬家600公里,搬到現在的位置。所以中國前期歷史上的南嶽和衡山,都是指霍山而言。

五嶽之外,我們再介紹其他幾座歷史上著名的山嶽。

天臺山:位於浙江省天臺縣,高1098米,蜿蜒在東海之濱,形勢雄偉。六世紀時,佛教高僧智顗在這裡創下了佛教的重要支派之一的天臺宗派。另一件使天臺山名垂不朽的卻是一件愛情故事。傳說西漢王朝時,有兩位名劉晨、阮肇的青年,到山上採集草藥,遇到兩位美麗的仙女,並結成夫婦。半年之後,他們思念故鄉,仙女送他們回去。當他們回到村子時,發現已過了三百餘年,已是晉王朝時代,子孫也傳了七輩,世上再沒有人認識他們了。神話學家言之確鑿地說,就在287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先在位),二人悵然的再離開鄉里,重返天臺山,從此再沒有聽到他們的消息。顯然的,仙女們會預料到他們的歸來,而在等待他們。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高3058米。距北面的北嶽恒山,只70公里,但被滹沱河從中隔開。五臺山由五個巨峰組成,中峰稱中台,向東南西北作放射狀地分出四峰,稱東南西北四台,而以北台最高。廟院多集中在中台之下,僧侶分為兩種,一種穿青衣,即佛教普通和尚。一種穿黃衣,則是西藏喇嘛教的喇嘛。據說清王朝第三任皇帝福臨,因最寵愛的一位妃子死了,傷心欲絕,曾在此出家為僧。可惜這個美麗的故事一聽就知道出於不懂政治的文人的捏造。世界上沒有一個帝王,受得了僧侶的清規。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高253米。兩峰對峙,一峰像龍,一峰像虎。一世紀時,道教的重要領袖之一的張道陵在這修煉成功,據說他家裡的僕人都由鬼神服役,張道陵只要念動咒語,就能呼風喚雨,因之成為道教符篆派的始祖。十四世紀時,入主中原的蒙古皇帝冊封張道陵的後裔張宗演為“天師”,從此天師遂成為世襲的職位,跟儒家學派始祖孔丘的後裔被冊封為衍聖公世襲的職位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奇異的世襲系統。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高3099米,是中國雨量最多的地方,有時每年高達7500毫米。擁有最多的岩洞,都用古時的神祗或偉人的名字命名:如伏羲洞、女媧洞、鬼谷洞、雷洞。是佛教名山之一,但道教也把它當作聖地,稱為虛靈洞天。寺院的雄偉和滿山數不清的馴順的猴群,構成峨眉山的特色。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北,高1841米。道教人士說,紀元前二十七世紀時,五帝之一的黃帝姬軒轅曾在此燒煉過仙丹。黃山擁有三十六峰,雲霧彌漫,構成黃山雲海奇觀。神話學家說,這雲海便是姬軒轅煉丹時火爐裡冒出的煙霧,所以跟別的地方不同。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高1612米。道教重要神祗之一的玄元大帝,就在此山修煉成仙,他手下有兩員大將,一是烏龜,一是蛇,都具有廣大的法術,代表主人執行賞善罰惡的任務。武當山也是中國武俠小說產生劍俠的地方。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高1474米,下臨碧波萬頃的鄱陽湖,千岩萬壑,籠罩在雲煙如幕之中,被詩人歌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儒家學派主流的理學學派,于十二世紀在五老峰下建立白鹿洞書院,成為理學的大本營,為理學培養出大批門徒。廬山西北的牯嶺,十九世紀之後,成為中國最有名的避暑勝地。

四、沙漠與萬里長城

在二十世紀初葉,五塊巨大無朋的大沙漠覆蓋著中國百分之六的疆土,這些被覆蓋的疆土,全部變成毫無價值,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死寂荒野。幸而它們只分佈在北中國的萬里長城之北和之西,集中於下列四個地區:

1、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集中準噶爾盆地

2、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白龍堆沙漠)——集中塔里木盆地

3、鄂爾多斯沙漠——集中黃河河套

4、瀚海沙漠群——集中內外蒙古

準噶爾盆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新疆的北部,在阿爾泰山跟天山之間,成一個三角形地帶,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它跟它上面的45000平方公里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默默無聞。紀元前二世紀跟紀元後二世紀的英雄人物張騫、班超的偉大勳業,都限於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跟本區的關係很少。直到十八世紀,立國數百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被大清滅國。從此中國境內再沒有準噶爾人,只留下這個仍保持準噶爾名稱的盆地和位於中國跟哈薩克交界處一個名“準噶爾門”的要隘,供後人憑弔。

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80%被32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10萬平方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所掩蓋。這是一個標準的閉鎖形態的內陸盆地,四周全是高達4000米以上的大山,僅東北一隙跟河西走廊相通。氣候乾燥,居民一輩子都不瞭解什麼是“大雨傾盆”和“陰雨連綿”。

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面積等於一個日本,屬於流沙類型,橫亙在盆地中央,是最可怕的一種沙漠,維吾爾語“塔克拉瑪幹”,就是“進去就出不來”之意。狂風卷起的沙丘有時高達220米,像巨魔一樣的翻騰滾動,旅人和駱駝商隊都會像螞蟻般地被它吞食。

庫姆塔格沙漠面積則有英國的一半大。兩大沙漠隱約相連,從東到西,長約1300公里,南北最廣處有500公里。當張騫到西域時,所遇到的最大威脅就是這個使人色變的障礙,但他總算繞過了它。當第七世紀,佛教高僧玄奘九死一生的沿著它的邊緣前往印度,《西遊記》一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充滿妖怪的魔山和充滿奇異事物的王國,大部分都在這兩個大沙漠的四周。像其中的火焰山,就是指吐魯番附近的山群,吐魯番曾被命名為火州,氣溫曾高達攝氏75度。

可能比紀元前五世紀更早,沿著這兩大沙漠的南北兩側,開闢有兩條艱險的道路,像兩條細絲一樣,中國就靠它跟西方世界作微弱的聯繫。這兩條道路,史學家稱為絲路,並不是對此細絲一樣的通道作詩意的稱呼,而是商人們利用它把只有中國才有的生絲和絲製品,歷經千山萬沙,運到歐洲出售。

河套的鄂爾多斯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之上,是黃河以南唯一的沙漠。當中國古代最北的疆域以陰山山脈為界時,這塊沙漠曾阻撓著遠征軍的出擊行動和邊防軍的後勤補給。大黑暗時代時,中國北界退縮到萬里長城之內,這塊被遺棄在邊疆之外的沙漠上的綠洲,遂成為北方強大的蒙古人和瓦拉人的牧場,不時沿著長城抄掠。明王朝那些昏庸低能的帝王將相除了怒詈他們是“套寇”外,別無他法。清朝時期,內外蒙古相繼併入中國,中國北界推進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畔,這塊沙漠的國防意義,才歸消失。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散佈在蒙古高原上的瀚海沙漠群,這個大而無當的沙漠,座落在萬里長城和陰山之北,東起大興安嶺南端,西止于天山東麓,北到外蒙古中部,東西約2000公里,南北約400公里或1000公里不等,面積大約有150萬平方公里,可容納四個日本。它事實上由無數獨立的各有自己名稱的小沙漠組成,主要包括戈壁沙漠(蒙古南部)、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皆在內蒙西部)、渾善達克沙漠(內蒙錫林郭勒盟)。間隔地帶往往是平坦的岩石原野,而且生有水草。

沿著瀚海沙漠群南部的邊緣,排列著一系列的商業城市,如赤峰、張家口、包頭、集寧、呼和浩特。如果把瀚海沙漠群當作一個真正的大海的話,這些城市就是陸地的港口。以張家口為例,它是萬里長城最大的關隘之一,有一條穿過沙漠的小道,像航線一樣,北通蒙古的首府烏蘭巴托。商旅必須在張家口治辦行裝,才能從事這個需時45日的商業性的沙海航程。而從烏蘭巴托南來的商旅,也到張家口為止,把貨物從駱駝上卸下後,交給代理店處理,即另行載貨返航。

塞北跟中國本部的劃分,在此可看出顯明的色彩。長城以南,農田相接,青蔥千里。而出了張家口後,便景物全異,沙漠、駱駝、蒙古包、牛馬羊群,完全是另一種天地。我們可借用詩人形容繁華和荒涼之界的詩句,說明旅人的心情:“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怎能不回頭。”

瀚海沙漠群和它以北地區,因氣候寒冷和求生艱難,促使遊牧民族無休止地企圖擺脫它,渴望進入遍地桃花的長城以南世界。從上古時代起,就發生數不清次數的南下侵略戰爭。中國人常大惑不解地責備他們不安於自己的鄉土,但如果把位置調換一下的話,恐怕也免不了會有同樣的行動。所以古代中國的外患,95%來自北方。

來自北方無休止的長期侵略,迫使中原王朝建築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華人抵抗沙漠遊牧民族最艱苦和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紀元前八世紀起,瀚海沙漠群上,陸續崛起山戎、北狄、東胡等強大部落,他們的武士騎在馬背上,來去如風,使周王朝一些位於北疆用拙笨車輛作戰鬥工具的封國,大為狼狽,只好分別沿著各自的國界,修築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遼東半島,有燕王國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河套,有趙王國長城;從河套到隴西高原,有秦王國長城。紀元前三世紀時,匈奴汗國統一了瀚海沙漠群,秦王朝也統一了中國,為了抵禦新興的匈奴南侵,秦王朝把各封國的長城連接起來,成為中國第一個完整的防線。

秦朝長城矗立在中國北疆一千餘年。十世紀時,遼帝國乘中國小分裂時代,取得包括今北京在內的十六個州,進入長城之內,長城遂喪失作用。接著金帝國和蒙古帝國興起,塞北是他們的本土,萬里長城正位於他們的腹地,六百年間沒有人關心它,甚至還嫌惡名妨礙交通,遂終於隳廢。

一直到十五世紀,漢人建立的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回他們的老家瀚海沙漠群,但沒有力量把他們逐向更北,只好再度乞靈於長城,重加修築,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西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也就是現代我們所看到的萬里長城。萬里,是增強性的形容詞,事實上只有2300公里,但仍然是有史以來人類建築的最長的巨城。

十七世紀中葉,明王朝覆亡,代替他的是來自北方的滿洲人建立的清王朝,將內外蒙古併入版圖,這是中國疆域最大的一次擴張。萬里長城再度位於腹地,也再度喪失它的國防價值。但它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仍然如昔,它象徵中國人忍辱負重,永不屈服的精神。

五、古城

中國的城市,跟其他任何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國家的城市一樣,價值不斷的在改變。現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歷史上沒有地位。像東部第一大港上海,十七世紀時尚是一個荒涼的漁村。西部邊疆的伊寧,遲到十八世紀併入中國版圖後,才成為重鎮。以大霧聞名世界的重慶,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才突然重要。而在歷史上曾充當過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現代卻大都凋零。雲南省的大理市,曾作為大理帝國的首都516年之久。黑龍江省的阿城市,十二世紀時是金帝國的首都,宋王朝皇帝趙佶父于就匍匐在它那簡陋的宮闕之下。

先來介紹古都部分:

從紀元前二十七世紀的軒轅黃帝開始,到清王朝末任帝溥儀被逐下金鑾寶殿為止,4643年間,中國共出現了83個大小不同和壽命不同的政權,559個男女帝王。83個政權共建立了96個國都,那就是說,有96個城市之多,曾充當過發號施令的場所。

我們用下表列出建都時間最長的最前十名:

中國最早、最古老的國都,是居第十位的新鄭,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僅比西方世界薩爾貢帝國的阿卡德城稍晚一百年。居第四位的夏縣,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居第八位的商丘,築城時間在紀元前十八世紀。居第六位的江陵,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七世紀。但這一系列的在古中國煊赫一時的權力中心,現在雖然仍有名稱相同的城市存在,卻很難再找到昔日光榮的殘跡。

建都之長居第一位的西安。它所在位置的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是古中國的精華所在。八、九世紀時,受到吐蕃王國和叛軍的攻擊,灌溉系統破壞,人民逃散,不能再維持一個經濟單元,才喪失繼續作為國都的資格。它擁有最多的古跡,從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所建立的長樂宮遺跡,到絕世美女楊玉環沐浴過的華清池溫泉,無一不使人興起懷古的幽情。

居第二位的洛陽亦然,紀元前十一世紀,周王朝在此興築兩個相距二十公里的雙子城:西城稱為王城,東城稱為成周——成周也稱洛邑、洛陽,不久就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以美女和牡丹聞名於世。但它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方邊緣,跟關中地區相接,成為內戰中必爭之地,再三再四地被大火焚毀,以致十世紀之後,終於沒落為一個窄狹而又粗陋的小城,直到二十世紀末,才逐漸恢復它過去的光輝。它擁有跟西安同樣多的古跡,洛陽城跟黃河之間的邙山,就隱藏著無數歷史故事。

居第三位的北京,自十三世紀起,一直都是中國大一統時代中央政府所在地。它所擁有的古跡都是近代的,沒有西安、洛陽那麼古老,因之保存的也比較完整。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顯示出它重要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位置,不但可照顧多災多難的北疆,還有充分的熱力,輻射到遙遠的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和西北地方的新疆。在來自北方的侵略威脅消失前,國都設在北京,是一種倔強的面對挑戰的態度。二是國民的心理狀態,北京一連數百年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人們有一種嚮往的向心力,增加全國團結和統一的力量。

居第五位的南京,于三世紀東漢王朝末期築成,被形容為具有龍蟠虎踞的形勢。但它充當國都的時代,幾乎全是分裂時代。而且每一個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間內,發生變化,包括令後人惋惜的悲劇。從前中國人口集中在長江以北中原地區,不像現在,江南的人口密度反而較高,所以把南京作為首都,在過去那些時代,有它的困難。

居第七位的開封,是地理條件最差的古都。它四周連一個較為險要,可作初步抵抗外來軍隊,以待援軍的關隘都沒有。敵人從東西南三方任何一方進攻,都能長驅直入,逕抵城下。北方雖然有黃河,但黃河是會結冰的,反而更有利於敵人的行軍。而在不結冰時期,敵人又隨時可以決堤灌城。所以凡是以開封作國都的政權,幾乎全都以被屠殺作為結局。

居第九位的杭州,是中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但它比南京更偏東南,在交通不便的往昔,情形跟成都相同,只能充當分裂時代一個地區的重心。它近郊的西湖,是中國最美麗的勝景之一,湖畔全是引人入迷的古跡名勝,幾乎每一個墳墓,每一條小橋,都是一部史詩。

除此之外,依照順序,還有下面九個古城,充當國都的時間,都在百年之上。

十一:內蒙古巴林左旗,古稱臨潢,遼帝國的國都。跟新鄭相同,歷時205年。

十二:河南安陽,古稱殷邑。充當商王朝國都204年。十九世紀時,附近的小屯村農民在耕田時掘出很多刻有奇怪古文字的甲殼和骨骼,才發現是三千年前的古都廢墟。

十三:寧夏銀川,古稱興慶。充當西夏帝國國都196年。但西夏的文化程度太低,在亡于蒙古人時,又遭到徹底的毀滅,我們現在已很難尋覓到留下來的屬於興慶古城的遺跡。

十四:四川成都。它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斷斷續續地充當割據狀態下的一些短命政權的國都,共歷時160年,但卻是保留古跡最多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三國時代的古跡。成都以芙蓉花聞名,所以也稱錦城,或稱蓉城。

十五:山東淄博,充當戰國時代齊王國國都139年。是紀元前四世紀時中國兩大超級巨城之一(另一是秦王國國都咸陽)。史籍上對它人口的稠密形容為:“吐氣成雲,揮汗如雨。”

十六:河北邢臺,古稱襄國。充當商王朝跟後趙帝國的國都共135年。

十七:陝西咸陽,充當戰國時代秦王國、以至秦王朝首都,共133年。咸陽位於另一名都西安西北25公里,它是中國第一個皇帝贏政的國都。但當秦王朝覆亡時,推翻它的強人項羽把當時最宏偉的阿房宮燒成一片焦土,咸陽自此永遠喪失充當首都的資格。

十八:山西臨汾,古稱平陽。充當黃帝王朝第六任堯帝伊祁放勳跟大分裂時代漢趙帝國的國都,共110年,另外還有黃帝王朝第七任舜帝姚重華作為國都的山西省永濟市(臨汾西南170公里),同是儒家學派所歌頌的伊甸園。

十九:甘肅省武威,古稱姑臧。也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河西走廊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大分裂時代作為四個短命政權的國都共108年。

除了這些古都,我們再介紹一些其他城市。

甘肅蘭州:最早的名字是金城,古都之一,大分裂時代西秦王國曾在此建都13年。蘭州是現代中國地理上的幾何中心,但在二十世紀之前,全國開發地區僅限於東南,所以包括西安在內,都一直被當作荒涼的西北邊城。二十世紀之後,它才顯出它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廣東廣州:同樣也是古都之一。小分裂時代南漢帝國曾在此建都55年。是中國跟外國人接觸最早的通商海港之一,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從貿易中產生的繁榮,直到十四世紀大黑暗時代來臨,才告萎縮。十九世紀時,西洋的巨艦巨炮,首先在此敲開中國關閉緊緊的大門,以後即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港。

江蘇揚州:古稱廣陵、江都,是一個純商業城市,位於南北大運河注入長江的地方,雖然不斷受到戰爭的傷害,但始終保持它特有的繁榮。自命不凡的隋王朝皇帝楊廣,對揚州就有一種強烈的感情,他選擇了揚州作為自己被絞死的刑場。

江蘇蘇州:古稱姑蘇,充當春秋時代吳王國國都88年。紀元前五世紀吳王國國王夫差,在此築城,從此即以美女聞名全國。有諺語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即指蘇州的美女和杭州的美景而言。

西藏拉薩: 這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城市,古稱邏些城,是古吐蕃王國的國都,喇嘛教的聖地。它神秘的程度跟童話中巫婆住的魔宮一樣。中國古代所採取的“公主和親”政策,在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強悍的吐蕃人,最後被嫁過去的唐朝公主所信仰的佛教馴服,現在拉薩還存有吐蕃國王為唐朝公主所建的宮殿。

遼寧遼陽: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古稱襄平,也稱遼東。它至遲在紀元前四世紀便已築城,當時燕王國長達八百公里的長城,西起上谷(河北懷來),東端便經過此城之北。它在燕王國覆亡前夕,曾充當首都5年。大分裂時代曾一度被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王國佔領,引起以後楊廣三次失敗的征討。後來遼、金、蒙古三個大帝國,都把它定為陪都,稱為東京。十七世紀清王朝初興起時——那時尚稱後金汗國,也曾在此建都4年。東北所有的其他城市,都是它的晚輩。

甘肅敦煌:也屬於古都之群,大分裂時代充當西涼王國國都8年。在十八世紀,始終是中國西部邊界上的重鎮,現在敦煌西距邊界線帕米爾高原1700公里。而從前敦煌西距邊界線只不過100公里。就在敦煌西北70公里處,築有要塞玉門關,探險家兼西域萬王之王的班超老年時思念故鄉,渴望返國,當時的東漢政府依靠他安撫西域,拒絕他退休,他曾哀告說:“我並不敢盼望回到酒泉郡,只願生時進入玉門關。”後來庫姆塔格沙漠和羅布泊南移,玉門關西去的道路斷絕。於是在敦煌西南50公里處,築起另一個要塞陽關,代替玉門關成為西陲門戶,唐王朝詩人曾形容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顯示出敦煌歷史上的形勢。

六、華夏重要地理區域

每個國家對自己的國土,都有歷史累積下來的識別,也就是習慣上的稱謂。原則上依據自然山川和人文狀況,但主要的還是依據歷史發展的軌跡。所以地區的區分,並不一定完全合理,更沒有明確的界限。中國亦然。我們必須把它一一介紹明白,然後在敘述歷史活動時,才不致被這種不規則的地理區域所混淆。

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有下列九個地理區域:

1、河西走廊(甘肅中西部)

2、西域(新疆)

3、河套(內蒙古伊克昭盟)

4、塞北(內蒙古中部)

5、漠北(外蒙古)

6、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內蒙古東二盟)

7、雲貴高原(雲南、貴州)

8、青藏高原(世界屋頂)

9、中國本部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的中西部,北面是瀚海沙漠群西端的諸小沙漠和一連串較小的被稱為“北山”的山系,南面是我們所介紹過的祁連山脈,也被稱為“南山”。這個走廊從天山東端起,斜向東南,直到西部城市蘭州,長達1100公里,但最窄狹的腰部寬度只100公里。如同一條匹練,把一連串寶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大城,聯綴在一起,是古中國通往西方諸國唯一的國際道路。第七世紀時,沃野相接,被形容為“塞外江南”。可是後來淪落入吐蕃王國和回紇汗國潰散後的零星部落之手,遂變成一個荒涼貧苦地帶。直到二十世紀,交通道路和水利工程複建,這個殘破的匹練才再度發出亮光。

西域:指現在的新疆和中亞的東部,以及喀什米爾地區。但大多數情形下,只指新疆。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三條高入雲霄的巨大山脈,成一個“三”字形,夾著兩塊巨大的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紀元前二世紀張騫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僅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周就有36個獨立王國。七世紀一度被中國併入版圖,設立100多個州。但到了八世紀,卻被吐蕃王國奪去。一千年之後的十八世紀,才再回到中國版圖,命名為新疆,成為中國最大的一行政區域。

河套:即黃河“幾”字地區。黃河穿過全國中心蘭州後折向北流,流到陰山山脈之下,一連作兩個九十度的劇烈轉彎,好像天神拋的繩索恰恰套住鄂爾多斯高原跟它上面的鄂爾多斯沙漠。這一帶應該是貧瘠的,但因黃河跟陰山之間有完備的灌溉系統,所以人煙稠密,農產豐富。一個古老的諺語說:“黃河百害,唯利一套。”二十世紀後,工業發達,使本區達到連夢都夢不到的繁榮。

塞北:指萬里長城以北,也稱“塞外”。廣義的塞北包括“漠北”,即包括從萬里長城直到貝加爾湖的內外蒙古全部地區。狹義的塞北則只到外蒙古邊境,所以也稱為“漠南”——瀚海沙漠群南部之意。該區跟中國本部雖只隔一線萬里長城,但氣候和地理環境以及人文反應,都大不相同。塞北比較寒冷,缺雨而多風沙,只有少數沙漠的間隙地帶,才有辛苦開闢的農田和作為沙漠港口的城市。塞北是中國歷史上產生外患最多的地區,除八世紀吐蕃王國和十九世紀之後西洋海上諸國外,中國95%以上的對外戰爭,都是抵禦來自塞北的侵略。數不勝數的遊牧民族,從塞北沙漠排山倒海般地湧出鐵蹄,這跟羅馬帝國的命運一樣,但羅馬人缺少中華人的數量和中華人所具有的彈性。

漠北: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貝加爾湖,是北方遊牧民族向中國發動侵略的根據地。中國對侵略者反擊時,遠征軍必須作艱苦地深入,穿越瀚海沙漠群,才能打擊到侵略者的心臟。如果僅只在塞北地區取得勝利,只不過是一種假像。遠征軍一旦撤退,遊牧民族的力量就會立刻再度集結。這是中國所感受的最大的威脅。漠北跟中國合而為一時,中華人才有安全;跟中國分離時,中華人不能安枕。

東北:也稱遼東、滿洲。因位於萬里長城起點山海關之北,所以也稱關外,而稱山海關以南的中國本部為關內。東北是中國最寒冷的地區。該區擁有兩個大的水系跟兩個大的平原,即松花江平原和遼河平原。土壤肥沃,僅把泥土運到關內,就是上等肥料。紀元前十二世紀時,松花江畔有一個肅慎部落,曾派人千里迢迢前來中國朝貢。以後在這個古部落故土上,出現過很多獨立王國。七世紀末期崛起的渤海王國,更一度成為東北地區的強權。後來成為女真人的根據地,先後建立了強大的金帝國和加倍強大的清帝國。二十世紀初,日本還在此製造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帝國。說明這個地區跟巴蜀地區一樣,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和軍事單元,具有獨立防禦和獨立進攻的能力。

雲貴高原:包括雲南和貴州二省,是由無數大山,無數急湍河流和無數險峻深谷所構成的廣大高原。雲南地區的山脈,大都由北向南的密密排列,像一道又一道的巨牆,緊夾著翻騰而下的咆哮河川。貴州地區則萬山交錯,難得看見稍大一點的平坦地面。這種困難的交通情況和阻塞的地勢,是雲貴高原重大的特徵。另一個特徵是人種複雜,貴州叢山是苗民族的根據地,其他地區則星棋羅布著傣人、水人、侗人、布依人、土家人、仡佬人等等。漢人對這些少數民族十分陌生,對被稱為“瘴氣”的空氣污染,和各種蠻荒地區所有的傳染病,又深懷恐懼,所以在十九世紀之前,一直把該區當作遍地都是毒蟲的穴窟,堅信每一位漂亮的苗族女郎,都會一種神秘的“下蠱”邪術,能使欺騙她愛情的漢族薄幸男子毒發不治。於是大家認為十人到此,至少有九人會不幸死亡。連被派到這裡充當官員的漢人,也都像綁赴刑場一樣的悲哀。二十世紀後,鐵路公路和重工業,以雷霆萬鈞的力量進入該區,一切都發生奇異的改變,成為一個嶄新的現代化世界。

青藏高原:即吐蕃王國故地,亦即我們前面所介紹的世界屋脊,藏民族古老的生存空間。吐蕃于十四世紀稱烏斯藏,十七世紀稱圖伯特,又稱西藏。因為是世界屋脊的緣故,所以空氣稀薄而寒冷,夏天仍需穿著棉衣。山上遍是千年以上的積雪,地面遍是無法流到海洋裡的短促河流所造成的內陸湖沼。藏民族七世紀時,曾在這裡建立強大的吐蕃王國,征服西域,重創大唐,跟向東擴張的阿拉伯帝國不斷戰爭而且獲勝。王國因內戰瓦解後,再不能復興,人口也急劇減少。到了十九世紀,230萬平方公里廣大的吐蕃王國故地上,藏人只剩下200萬人。二十世紀後,藏人的覺醒和漢人大量的移民,本區才獲得新生力量。

中國本部:即中國最初的疆土,猶如英國最初的英格蘭,美國最初的十三州。中國第一個王朝——黃帝王朝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建立時,位於黃河中游跟支流的汾水下游,面積大概只有2萬或3萬平方公里。經過不斷地開拓,到了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贏政大帝征服了林立的獨立王國,又向北向南,作劇烈地擴張,國土遂膨脹到300萬平方公里,北到萬里長城,南到南中國海,西到黃河南岸的蘭州,東到東中國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此即我們所稱的中國本部,不過有時候也包括河套和河西走廊,有時候也包括雲貴兩省以及海南島、臺灣島。

中國本部複分為下列七個社區:

1、中原

2、河東

3、關中

4、隴西

5、江淮

6、巴蜀

7、江南

中原:就是現代所稱的華北大平原,北到長城,南到淮河,西到函谷關,東到東中國海。其中黃河以北稱為“河北”“河朔”;黃河以南稱為“河南”“河灌”(河北、河南是地理區域,不同於行政區域的河北省和河南省)。全區因位於函谷關以東、所以四世紀時稱為“關東”。又因位於崤山之東,所以紀元前四世紀到紀元後三世紀之間,也稱為“山東”(不同於行政區域的山東省)。因為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發展核心,所以也是中國歷史的心臟地帶,最大的特徵是一望無際的肥沃平野。中國本部是中國歷史舞臺的重心,中原則又是中國本部的重心,中國的歷史絕大部分在此演出。

河東:位於太行山脈跟黃河之間,因在黃河之東,所以稱為“河東”。但它同時也在太行山脈之西,所以十四世紀後,改稱為“山西”。它自成一個戰鬥單元,構成對河北、關中最大的威脅,中國古代很多王朝都建都於此,或在此崛起。

關中:指秦嶺山脈以北和萬里長城以南地區,因古都西安位於群關之中而得名。東有函谷關,西有蕭關,南有大散關、武關,北有金鎖關、秦關。紀元前三世紀之前,已相當富庶,建都在咸陽的秦王國,向外不斷侵略。身為東方緊鄰,建都在最古老的古都新鄭的韓王國,無法抵抗,於是想出一個任何有大腦的人都想不出的奇異辦法,派遣了一位卓越的水利工程師去教秦王國開築灌溉系統。認為如此就使秦王國民疲財盡和專心內部事務,不再向外擴張。這跟現在説明敵人製造原子彈,以期他國庫空虛,不再向外擴張同樣的駭人聽聞。在工程進行途中,秦王國發現了這個陰謀,但也立刻領悟到,這個陰謀太可愛了,對韓王國不過延長數年壽命;而對秦王國,卻可享萬世利益。從此關中更加繁榮,甲于全國達一千年之久,九世紀時才毀于吐蕃王國的入侵。直到二十世紀,大量的水利工程和大量的工業建設投入,關中才恢復它昔日的重要地位。

隴西:指河西走廊跟關中之間地區,東是隴山,西是黃河南岸的蘭州,也就是現在甘肅的東部和寧夏。萬山起伏,跟關中、河東(山西),共同組成黃土高原。這裡是歷史上羌民族和氐民族主要根據地之一,也是關中的屏障,一旦被西方蠻族攻陷,關中便會一夕數驚。

江淮:指長江跟淮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是一個小小的和最平坦的原野,事實上屬於華北 在巨大的舞臺上,均勻地並排著,從西向東流。最北一條跟俄國交界的是黑龍江,次北一條成“幾”字形的是黃河,偏南一條白浪滾滾的是長江,最南一條像手指匯到手掌一樣的是珠江。

如果是二月,我們在太空船上會眺望到,最北的黑龍江千里冰封,那裡的中國人還穿著皮衣皮靴,從口中吐出的熱氣會立刻在睫毛上凝結成冰;而最南的珠江卻仍滔滔奔流,那裡的中國人額上正淌著汗珠。一個人如果穿著單衣服從廣州出發,當他在黑龍江畔的漠河縣下飛機時,他可能會被凍死,這說明中國南北距離遙遠的程度。

在渤海岸四處,一條黑線向西翻山越嶺的蜿蜒伸展,那就是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長城以北是內外蒙古沙漠地區,這時仍一片隆冬景象,但長城之南卻已大地春回。從萬里長城到淮河這個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上,全部覆蓋著青青的小麥,像一座無涯的大海,城鎮只不過是一群孤島。溫和的春風吹動時,原野掀起麥浪,翻騰澎湃,密接的村落在麥浪中飄浮,更像海上的點點漁舟。在南方,也就是在淮河以南,跨越長江,直到海南島,全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為了灌溉的緣故,那稻田被分割為一塊一塊,像無數寶鏡在太陽光下反射出萬道光芒。

這就是中國本部的景觀,截至二十世紀初,六分之五的中國人居住在這裡。

再續向西飛,距山東半島約八百公里,太空船越過南北縱長的太行山,就看到地面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它的北方是瀚海沙漠群,靜止時像一個死海,連秋蟲的聲音都聽不見,一旦掀起風沙,人們的視線便全部模糊。山西高原不過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風沙怒吼時,它的威力僅次於真正的沙漠。黃土高原的居民大多數住在窯洞之中,窯洞的外貌很拙陋,但內部冬暖夏涼。

就在山西高原的中央城市太原,向南到洞庭湖,南北一線的上空,我們必須把手錶投慢一小時,假如太空船是八時進入中國,那麼在越過這一條線之後,時間卻是七時。因為我們跨進格林威治時間的另一個地區。光陰正在回轉。

不久,我們就可眺望到黃河之濱的一座古城——蘭州,在它之北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沙漠群,在它之南是廣大的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華北大平原跟錦繡江南的廣大綠色世界,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景象,除了青蔥的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區的農作物的生長,都十分困難。北方瀚海沙漠群上的駱駝鈴聲是最有力的響聲,南方雲貴高原全是驚人的山嶺和驚人的河谷,它地下豐富的礦產,到二十世紀,才顯出它的重要。

中國第一大鹹水湖青海湖,在太空船下滑過去,我們看到了萬里長城盡頭的嘉峪關,也看到像天上繁星一樣的黃河發源地星宿海和潺弱一線的長江發源地沱沱河。就在它們上空,必須再把手錶撥慢一小時,因為自上次撥慢了一小時後,我們又直線前進了1500公里。而就在同時,我們會吃驚地發現,地面更突然間峻拔上升。假如我們以4000米的高度進入中國而一直保持這個高度不變,那麼此時太空船已經撞到地面,因為我們已到了平均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太空船必須升高。

在青藏高原上看不到什麼,它在二十世紀前,是中國最寂寞的地區,眼睛所及的全是終年覆雪的山頭和寒冷貧瘠的砂礫丘陵,只偶爾有長毛的耗牛在山谷中載著貨物,成一個伶仃的隊形,踽踽前進。農作物因氣候寒冷和土壤太壞的緣故,十分稀少,只有少量品質低劣的青裸;人口更是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還不到一個人。

在世界屋脊之北,是陡然陷下去的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再北則是天山。越過天山,又是一個陡然陷下去的盆地,即準噶爾盆地。這兩個盆地上的稀少人口中——二十世紀初只有250萬,包括了各種民族,是中國境內人種最複雜的地區;就在那沙漠跟巨山之間的千里草原上,不時興起詩人形容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場面。比起東部中國,這裡顯示的不是在方塊稻田上生活的人們所能想像的氣魄。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它所屬的巨大山脈喜馬拉雅山,都在我們眼下消失。太空船現在又前進了約1500公里,正位於塔里木盆地的中央上空,必須再把手錶撥慢一次,把六時撥為五時。使人興起一種青春倒流的驚奇和喜悅。

不斷的時間變換,會擾亂正常的生活程式,這是疆土過於廣袤的煩惱。從極東的烏蘇里江口,到極西的帕米爾,時距相差四個小時。當烏蘇里江口的漁夫在晨光曦微中泛舟捕魚時,帕米爾的農人還在酣睡。一個人從烏蘇里江口,于黎明時乘超光速飛行器向西飛航,他會發現天色越走越黑,當他完成5000公里的旅行,敲他住在帕米爾山下朋友的家門時,卻正是午夜。

撥過手錶,於是我們到了群山之母的帕米爾高原,它是中國最西的邊界,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個國家環繞在另一面,成為中國西陲盡頭的三大鄰邦。

空中鳥瞰之後,讓我們走下太空船,跨上馬背,對這個巨大舞臺,再作一次瞭解。

這則表格,顯示出十八世紀之前,我們如果騎馬對若干重要城市作一次訪問的話所需的時日。

那是十八世紀清王朝,從當時的首都北京到各地驛站的官定行程(最後一項從包頭到喀什,是普通的商旅行程),它說明中國人對這個龐大國度的長久凝結力量的韌度。那雖然是十八世紀清政府時的規定,但這種情況可以追溯到紀元前三世紀跟匈奴人作戰時代,在交通方面,二千年間只有稍稍的改進,很少突破性的變化。

“限期”是驛站傳遞公文書時以馬匹普通速度作為標準,也就是以騎馬的正常速度作為標準。“加急”多半用於軍事行動,凡加急的驛站遞送,本身的動作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鏡頭:驛馬以四足高地的速度狂奔,鈴聲可傳到一公里以外,下一驛站聽到後,日夜都在待命的驛率,立即上馬飛馳。當後馬追及前馬,兩馬相並時,馬足不停,即在馬上將公文書交遞。

驛馬往往因狂奔過度而倒斃,如果五年內幸運不死的,它就成為寶馬退休,由政府飼養,不再作工,以酬庸它對國家的貢獻。

東西兩洋歷史上只有少數帝國,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稍後的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可以跟中國這種馬行105日的情況相比。但他們都已被時間抹滅,只中國迄今巍峨獨存。

注意兩地之間的距離,裡數相等,並不是說行程、日數也會相等。像山徑崎嶇之類的障礙,能使速度銳減。表格上的日數,是以馬匹為主。如果我們從馬背上跳下來,改為步行,日數恐怕要增加三倍到四倍。

二、江河湖泊

在對中國全部疆域有一個概括的印象後,讓我們分門別類地介紹他各方面的形態,這些形態構成中國大舞臺的全部地貌,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基礎。

首先介紹中國歷史上幾條重要的河流。

黑龍江:全長4350公里,但在中國境內和流經中國跟俄國邊境的只有3420公里。它是中國最北的水道,一年中有六個月的結冰期,河面像鋼鐵一樣,重型坦克車可以任意在上面馳騁。不過在古代中國史上卻沒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的最大支流松花江,全長1927公里,曾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帝國的主要漁獵河道,名震一時。

黃河: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河流。古中國文明就在這個流域發生和成長,大部分歷史也都在這個流域上演。凡是河流,幾乎都具備若干利益,如航行、漁產、灌溉。只有黃河,對它兩岸的居民,幫助很少而傷害很大。它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像一條喜怒無常的巨龍,翻滾奔騰,專門製造可怕的災難。所以黃河也是世界上吞沒生命財產最多的一條河流。從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到紀元後二十世紀初葉,4000餘年間,便有過1500餘次的小決口和下表所列的七次大決口及八次大改道(包括一次人為改道)。

對於黃河,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人除了歎息命運不濟外,別無他策。尼羅河氾濫後留下的是沃土,黃河決口後留下的卻是一片黃沙。然而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產生了燦爛的古中國文明。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跟黃河相反,長江是一條歡愉的和慈悲的河,凡河流應有的利益,它無不具備。長江的地理背景比黃河更適於產生文明,而兩條巨河又相距甚近,我們不知道什麼契機使中國文明發生在黃河,而不發生在長江,這恐怕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大的困惑之一。但長江一旦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就把中國疆土攔腰切斷。魏文帝曹丕曾說過:“上天創造長江,就是要把中國分割為南北。”

習慣上長江以北稱北方,長江以南稱南方,或江南。很多建都在北方的王朝,一旦受到更北方沙漠地帶遊牧民族的攻擊,抵抗失敗時,往往逃到南方,在長江的保護下苟延殘喘。遊牧民族雖然精於馬上功夫,但對船隻卻一籌莫展,在他們無法渡過廣闊長江的情勢之下,只好承認南北對峙之局。而逃到江南的殘餘政權卻很難有能夠成功反擊的。有名的魏晉南北朝三百年大分裂時代和一百餘年宋金兩大帝國對抗,就是由長江的洶湧波濤,僵持而成。

珠江:事實上它本身只有80公里,但它擁有西江、東江、北江三大支流,而以西江作為主幹,全長2197公里。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最晚,流經的又多半是不能發生政治經濟影響的蠻荒地區。它的重要性在十九世紀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始顯現。

四大河流之外,還有一些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其他較小河流。諸如:

汾水:全長695公里,發源于山西省甯武縣西南充滿了神話的管涔山。縱穿山西高原,向西南注入黃河,它的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紀元前的若干古都,林立兩岸。被儒家學派歌頌為至聖至賢的堯帝伊祁放勳和舜帝姚重華的國都,就建立在汾水之畔。直到十九世紀,它一直保持高度的歷史地位。

桑乾河:全長650公里,也發源于管涔山,不過它的含沙量高達38%,河床高出地面23米,於是跟黃河一樣的不斷地決口和不斷地改道,中國人傷心的稱它為小黃河,也稱它為無定河。八世紀時,這一帶接近邊疆,不斷地發生戰爭,唐王朝詩人曾有悲愴的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困夢裡人。”哀悼那些為國捐軀的英勇戰士。十八世紀時清王朝皇帝康熙下令改稱為永定河,希望它不再生事。

當它流經古都北京南方時,因河中滿生蘆草,所以也稱它為蘆溝。十二世紀時,金帝國在上面築橋,即有名的八百年後在上面爆發對日本帝國八年血戰的蘆溝橋。再流到天津,匯合了其他若干河流之後,稱為海河,從天津經大沽口,注入渤海。

渭河:全長818公里,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西南鳥鼠山,向東注入黃河,它的下游就是肥沃的關中盆地,中國古文明重要的成長地之一。中國最光輝的四個王朝——周、秦、西漢、唐,約二千年之久,都建都在渭河河畔的長安(陝西西安),在大一統的形勢下,使中國的聲望遠播。渭河的支流之一的任河,發源于寧夏隆德縣北六盤山,它的含沙量最高達50%,黃河有這種一半水一半沙的支流,無怪它本身怎麼也無法擺脫人們的詛咒。

徑渭二河在西安的東北合流,合流之後,產生一種奇異的現象,即河水中分,經河的速度較急,它的水沿著北岸賓士而下,驟然進入平原,反而較為清澈;而含沙量同樣多的渭河,河水沿著南岸,因速度較緩,卻較為渾濁。

中國有一句諺語說:“徑渭分明”,即藉此比喻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雖混雜在一起,而仍各保持特質。

淮河:全長1000公里,發源于河南省桐柏縣西北桐柏山,向東注入東海。十二世紀時,黃河第五次改道,分為南北兩支,其中南支注入淮河。十三世紀時,黃河第六次改道,南北兩支全部注入淮河,當然它的泥沙也同時而至。十九世紀時,黃河第七次改道,棄淮河而向北注入渤海,但淮河下游的河床已被泥沙淤塞,無力沖刷,只好從大運河再轉入長江。這條屢被強鄰蹂躪的獨立河流,遂跟一條憤怒的蟒蛇一樣一遇上游降雨稍多,它就翻滾跳躍,淹沒四野。與黃河、永定河,在中國歷史上共稱三大自然災害。

淮河跟它西方的秦嶺山脈,連成一條中國經濟上的南北分界線,而長江的分界線則是政治性的。淮河以北以小麥和雜糧為主食,淮河以南以稻米為主食。有一個寓言曾說明這種分界:淮河以南生長的橘樹,移到淮河以北後,結出的果實會變成苦澀的積子。

錢塘江:全長494公里,它的入海處呈現一個龐大的喇叭口形狀,以“錢塘潮”聞名於世。江水和因潮汐而倒灌入江口的海水互相搏擊,加上其他迄今仍弄不清楚的奇異原因,使江潮浪頭高聳天際,發出天崩地裂的巨聲。尤以陰曆八月十五日月圓時節,最為壯觀,常吸引數十萬觀潮的群眾,在岸上驚心動魄。

南北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從杭州錢塘江開始,直到北京,縱貫中國本部心臟地帶。其中長江到淮河一段,開鑿的時間最早,紀元前五世紀時,由中國歷史上美女之一西施的國王丈夫夫差開鑿,當時稱為邗溝。長江到杭州錢塘江一段,七世紀時由隋王朝皇帝楊廣開鑿。淮河到北京一段,十三世紀時由蒙古人開鑿。它是中國唯一的貫穿南北的河道。

河流之外,我們再介紹幾個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湖泊。

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中國第一大鹹水湖。在歷史上,因為長期處於西部邊疆的緣故,成為一個荒涼而神秘的境城,湖中小島海心山,是佛教聖地之一。從前,因為喇嘛教僧侶宣稱青海湖的水是弱水,船入即沉,所以沒有船隻敢航行。只有等到冬天結冰時,島上廟宇裡的高僧才踏冰而出,採購一年所需的食糧和日用品。

青海湖以一個鹹水湖而結冰,也是奇跡。它本是一個淡水湖,布哈河穿過它而注入南方的黃河。後來在一次我們不知道年代的強烈地震中,日月山隆起在黃河跟青海湖之間,這個湖遂被封閉。大概還需要相當久的年代,鹽份才能增加到無法結冰的程度。

洞庭湖:面積2820平方公里,不過這只是一個約數。長江水位上升時,它廣如大海。冬天水枯時,僅殘存數條河道。但它的重要也正在此,它具有調節長江水量的功能。

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是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歷史上若干著名的水上戰役,都在洞庭湖和鄱陽湖發生。兩湖所擁的廣大流域,是農產品的寶庫,被認為豐收時可供全國人口之需,所以有“兩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太湖:面積2425平方公里,像一個小型的青海湖。但太湖是淡水湖,座落在長江下游肥沃的三角洲中心。豐富的農產和漁產,使太湖流域被稱為“魚米之鄉”。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農家,就在此區。

最奇異的湖是位於新疆白龍堆沙漠中的羅布泊。偉大的探險家張騫于紀元前二世紀進入西域時,第一眼就看見了它,稱它為“鹽澤”,這個名稱說明它是一個濃度極高的鹹水湖。羅布泊面積大約2570平方公里——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數字,因為它時大時小。流沙的滾動和太陽的蒸發,以及塔里木河的淤塞改道,都會使舊湖乾涸,而在另一地區出現新湖。於是它遂成為世界上少數會搬家的湖泊之一。

居延海湖(嘎順諾爾湖):面積大約1800平方公里,也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數字。位於河西走廊之北瀚海沙漠群的西端。它分為兩個湖,像沙漠中兩隻寂寞的眼睛。紀元前二世紀起,中國便在這裡設立要塞監視匈奴的行動。它也是會搬家的湖,但跟絕無人跡的羅布泊湖不同,居延海湖四周都是肥沃的耕地,從祁連山流下的雪水溶化而匯成的河流,在沙漠中艱苦的造成一個狹長的綠洲之後,注入居延海湖。

三、華夏山川

中國極西邊界上的帕米爾高原,是亞洲的群山之母,她向四方繁衍出她的兒孫。這些兒孫,每一個都具有無比的雄姿。在中國境內部分,我們分為兩項介紹:一是山脈,一是山嶽。

山脈,指連續起伏,顯而可見的峰巒系統。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山脈是太行山脈:起自北京的西北,止于南方的黃河北岸。地質學家說,太行山之東,太古時候原是大海,北京、天津一些城市都在海底。大概紀元前四十世紀或三十世紀,才沖積成為海拔僅20余米的廣大原野,稱為大陸澤或河北平原,構成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主峰小五臺山,海拔2882米。

太行山之西,是平均高度1000以上的高原,稱山西高原,構成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太行山脈的平均高度1500米,足以隔斷河北平原上的戰爭不能西進,也成為戰亂時代難民們的避難所在。太行山南北長800餘公里,只有八個僅可容身的峽谷,以溝通河北平原跟山西高原,世人稱之為“太行八陘”,形勢險要,被形容為“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太行山仍在國防上作過偉大貢獻。

秦嶺:橫亙在古都西安之南,跟渭河平行,主脈東西700公里,主峰太白山高度3767米。主脈平均高度2500米,比太行山要高1000米。它的峻峭而驚險的嶺穀有效的把中國中部隔斷。它的尾巴跟淮河的頭部遙遙相接,連成一條我們所稱的“秦嶺-淮河線”,作為中國本部南北的分界。

秦嶺擁有古中國最著名的“棧道”工程,在懸崖絕壁上,鑿洞插杆,上鋪木板,作為穿越山脈的道路。若干使歷史扭轉方向的戰役,就是由於戰勝的一方能控制棧道的緣故。

桐柏山和大別山:它們事實上是秦嶺山脈的尾巴,錯綜相連,橫臥在淮河跟長江之間,成為北方蠻族侵入華北大平原時,中華人的最後防線,過此便直抵長江。它們是長江的前衛,大分裂時代和金、宋二帝國對抗時代,退縮到長江之南的殘餘王朝,即靠此二山作為緩衝。此二山如果落入敵人之手,長江之北的重鎮如襄陽、漢口,便無法拒守。長江天險,即喪失一半。

祁連山:橫亙在天山跟中國地理中心蘭州之間,綿延1000公里,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紀元前後,北方是匈奴人,南方是蕪人,所以它在中國早期歷史上,擔任隔絕這兩大蠻族結合的任務。匈奴所居的山北一帶,水草茂盛,被稱為河西走廊,是匈奴汗國唯一可從事農業的富饒地區。位於甘肅省永昌縣的胭脂山,是祁連山群峰之一,出產高級化妝品胭脂;紀元前二世紀時,河西走廊歸附中國,匈奴人悲歌:“奪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守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養息。”匈奴汗國從此轉衰。

陰山:主脈橫亙在黃河“幾”字形的北岸,即河套之北,綿延600公里,高度在1000至2000米之間。是從前以農業為主的中華民族跟以遊牧為主的一些遊牧民族的最北分界線。陰山之北,因雨量稀少和風沙的侵襲——幾乎山腳下就是瀚海沙漠群,古代那種簡陋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生根。以致中華人的屯墾只限於陰山山脈之南,唯一的希望就是遊牧民族到此止步。所以唐王朝詩人所說的“不教胡馬度陰山”,遂成為歌頌將軍們偉大功績的標準。

昆侖山:長達2000公里,帕米爾母親的長子, 以5000米至7000米高度的無比雄姿,從母親懷抱中,向東方賓士,北側是僅海拔1000米的塔里木盆地,南側則跟喜馬拉雅山共同築成世界屋脊。它還是中國神話中最古老的仙山。據說,山上有一位法術高強的美貌仙女,名王母娘娘,紀元前二十二世紀時,她曾把一包長生不死的仙藥,贈送給當時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後羿;紀元前十世紀時,周王朝第五任國王姬滿也曾駕著有神性的馬車,從當時的首都鎬京(陝西西安)出發,一夜間賓士三千公里,到達昆侖山,跟她相會。

喜馬拉雅山:它是全世界無人不知的終年都被積雪覆蓋著的巨山。跟北方的昆侖山和東方的大雪山,共同築成世界屋脊,包括古吐蕃王國的全部疆土,廣達230萬平方公里,不僅面積廣袤,而且海拔極高,平均6000米。假如把世界縮小為一個普通城市,這個高原就像唯一的一座50層高的巨樓,矗立在最高只有30層,而絕大多數只有一層二層的矮小的群屋之間。

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位於中國跟尼泊爾王國之間,海拔8848米。喜馬拉雅山隔斷了中國跟印度的交通,蒙古帝國的創造者鐵木真就因恐懼它的高度,而不敢穿越。十八世紀英國征服印度後,雖野心勃勃地企圖北進,也因喜馬拉雅山的危險山道和稀薄空氣,使積極的軍事行動發生困難。現在雖然已是核武時代,但它仍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保護神。

五嶺:事實上它不是一個整體的和完整的大山脈,只是如其名稱所示的五個獨立的山脈。從西到東,斷續連綿約1000餘公里,像一彎上弦的新月,排列在江南地區的腰部,因之也被稱為南嶺山脈。最西是廣西全州縣的越城嶺,次西是湖南省道縣的都龐嶺,中間是湖南省江華縣的萌諸嶺,第四是湖南省郴縣的騎田嶺,最東是江西省大餘縣的大庾嶺。它們連成一個亂山系統,作為長江流域跟珠江流域的界碑,也作為中國極南疆土與長江流域交通的最大障礙。紀元前三世紀時,秦王朝贏政大帝的遠征兵團在大庾嶺上鑿出一條山道,中國勢力才開始到達珠江流域以及越南北部。

山嶽,指山脈中特殊的峰巒。中國歷史上有五個重要的山嶽,稱為五嶽。在神話中,它由巨神盤古的頭部和四肢變化而成。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高1440米,再分為三峰:中峰峻極峰、東峰太室山、西峰少室山。少室山下有一個龐大無比的寺院,名少林寺。六世紀時,印度王子出身的高僧達摩曾經在此面對著一塊石壁,靜坐九年之久,以致他雖然逝世,而他的影子據說仍映在石壁之上。不過嵩山和少林寺所以聞名全國,還是由於武俠小說的宣揚,在武俠小說中,少林寺和尚們的拳擊技術——中國功夫,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稱為少林派,它常代表正義的力量,跟邪惡作對。

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高1524米。這種高度根本算不了什麼,但因為四周全是平原的緣故,遂使它顯得特別突出,以致被形容為“登山而小天下”。最高的峰是丈人峰,而最著名的峰是梁父山。它在中國前期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古書上不斷提到它,而它也自始就擔任了皇家最大事件“封禪”的角色。封,祭天;禪,祭地。儒家學派的學者認為,祭祀天地必須到泰山之上,才能蒙受悅納。於是古代帝王最高興和最光榮的一件事,就莫過於爬上泰山,舉行這個使自己飄飄然的儀式了(帝王們當然不會用禦腿親自往上爬,自有舒適的轎子把他抬上去)。這種封禪,具有極端嚴肅而複雜的程式,但主要的目的只不過使帝王借此展示一下威風。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高1997米。中峰蓮花峰、東峰仙人掌峰、西峰落雁峰。另有無數小峰,如雲台峰、公主峰、毛女峰等,環繞著中峰,成為詩人所形容的:“諸峰羅列似兒孫”。它的險峻使人卻步,九世紀時,一位以儒家學派鉅子自居的古文作家韓愈在英勇地爬上了諸峰之一的蒼龍嶺之後,回顧來路,鳥道懸空,頭昏目眩,他發現他再沒有膽量下來,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後來還是由地方官員派人把他灌醉,用繩子從嶺上層層吊下。

北嶽恒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高2017米。主峰天峰嶺,像一隻振翅欲飛的蒼鷹。俯眺二十公里外的渾源縣城,小如一個火柴盒,行人車馬,跟螞蟻沒有分別。山中廟宇羅布,而以建于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懸空寺為最有名,高大的連棟巨廈,被好像具有魔力的漿糊貼在萬丈絕壁之上。據說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此彈過琴下過棋;八仙之另一仙的張果老也曾在此隱居修煉。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高僅1290米,是五嶽中最低的一嶽。但山勢綿延,盤根錯結,擁有72個巨峰。主峰是以古代火神命名的祝融峰,另有紫蓋峰、雲密峰、石廩峰、天柱峰,共稱南嶽五峰。七十二峰中,最南的一峰名回雁峰,據說秋天時節,北雁南飛,到此為止,不再繼續向南,因之成為詩人最好的詩材。衡山寺院最多,祝融峰下最古老的上封寺,是道教聖地之一。

這個南嶽衡山是七世紀之後的產物。七世紀之前的南嶽衡山,不在這裡,而在北方六百公里外的安徽省霍山縣,即現在的霍山,主峰天柱峰,高1774米,屬於大別山脈。因中國疆域向南大幅開拓的緣故,霍山很久以來就從邊疆退縮到腹地,不能算作“南”嶽。七世紀時,隋王朝把它的名稱向南搬家600公里,搬到現在的位置。所以中國前期歷史上的南嶽和衡山,都是指霍山而言。

五嶽之外,我們再介紹其他幾座歷史上著名的山嶽。

天臺山:位於浙江省天臺縣,高1098米,蜿蜒在東海之濱,形勢雄偉。六世紀時,佛教高僧智顗在這裡創下了佛教的重要支派之一的天臺宗派。另一件使天臺山名垂不朽的卻是一件愛情故事。傳說西漢王朝時,有兩位名劉晨、阮肇的青年,到山上採集草藥,遇到兩位美麗的仙女,並結成夫婦。半年之後,他們思念故鄉,仙女送他們回去。當他們回到村子時,發現已過了三百餘年,已是晉王朝時代,子孫也傳了七輩,世上再沒有人認識他們了。神話學家言之確鑿地說,就在287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先在位),二人悵然的再離開鄉里,重返天臺山,從此再沒有聽到他們的消息。顯然的,仙女們會預料到他們的歸來,而在等待他們。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高3058米。距北面的北嶽恒山,只70公里,但被滹沱河從中隔開。五臺山由五個巨峰組成,中峰稱中台,向東南西北作放射狀地分出四峰,稱東南西北四台,而以北台最高。廟院多集中在中台之下,僧侶分為兩種,一種穿青衣,即佛教普通和尚。一種穿黃衣,則是西藏喇嘛教的喇嘛。據說清王朝第三任皇帝福臨,因最寵愛的一位妃子死了,傷心欲絕,曾在此出家為僧。可惜這個美麗的故事一聽就知道出於不懂政治的文人的捏造。世界上沒有一個帝王,受得了僧侶的清規。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高253米。兩峰對峙,一峰像龍,一峰像虎。一世紀時,道教的重要領袖之一的張道陵在這修煉成功,據說他家裡的僕人都由鬼神服役,張道陵只要念動咒語,就能呼風喚雨,因之成為道教符篆派的始祖。十四世紀時,入主中原的蒙古皇帝冊封張道陵的後裔張宗演為“天師”,從此天師遂成為世襲的職位,跟儒家學派始祖孔丘的後裔被冊封為衍聖公世襲的職位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奇異的世襲系統。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高3099米,是中國雨量最多的地方,有時每年高達7500毫米。擁有最多的岩洞,都用古時的神祗或偉人的名字命名:如伏羲洞、女媧洞、鬼谷洞、雷洞。是佛教名山之一,但道教也把它當作聖地,稱為虛靈洞天。寺院的雄偉和滿山數不清的馴順的猴群,構成峨眉山的特色。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北,高1841米。道教人士說,紀元前二十七世紀時,五帝之一的黃帝姬軒轅曾在此燒煉過仙丹。黃山擁有三十六峰,雲霧彌漫,構成黃山雲海奇觀。神話學家說,這雲海便是姬軒轅煉丹時火爐裡冒出的煙霧,所以跟別的地方不同。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高1612米。道教重要神祗之一的玄元大帝,就在此山修煉成仙,他手下有兩員大將,一是烏龜,一是蛇,都具有廣大的法術,代表主人執行賞善罰惡的任務。武當山也是中國武俠小說產生劍俠的地方。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高1474米,下臨碧波萬頃的鄱陽湖,千岩萬壑,籠罩在雲煙如幕之中,被詩人歌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儒家學派主流的理學學派,于十二世紀在五老峰下建立白鹿洞書院,成為理學的大本營,為理學培養出大批門徒。廬山西北的牯嶺,十九世紀之後,成為中國最有名的避暑勝地。

四、沙漠與萬里長城

在二十世紀初葉,五塊巨大無朋的大沙漠覆蓋著中國百分之六的疆土,這些被覆蓋的疆土,全部變成毫無價值,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死寂荒野。幸而它們只分佈在北中國的萬里長城之北和之西,集中於下列四個地區:

1、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集中準噶爾盆地

2、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白龍堆沙漠)——集中塔里木盆地

3、鄂爾多斯沙漠——集中黃河河套

4、瀚海沙漠群——集中內外蒙古

準噶爾盆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新疆的北部,在阿爾泰山跟天山之間,成一個三角形地帶,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它跟它上面的45000平方公里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默默無聞。紀元前二世紀跟紀元後二世紀的英雄人物張騫、班超的偉大勳業,都限於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跟本區的關係很少。直到十八世紀,立國數百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被大清滅國。從此中國境內再沒有準噶爾人,只留下這個仍保持準噶爾名稱的盆地和位於中國跟哈薩克交界處一個名“準噶爾門”的要隘,供後人憑弔。

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80%被32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10萬平方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所掩蓋。這是一個標準的閉鎖形態的內陸盆地,四周全是高達4000米以上的大山,僅東北一隙跟河西走廊相通。氣候乾燥,居民一輩子都不瞭解什麼是“大雨傾盆”和“陰雨連綿”。

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面積等於一個日本,屬於流沙類型,橫亙在盆地中央,是最可怕的一種沙漠,維吾爾語“塔克拉瑪幹”,就是“進去就出不來”之意。狂風卷起的沙丘有時高達220米,像巨魔一樣的翻騰滾動,旅人和駱駝商隊都會像螞蟻般地被它吞食。

庫姆塔格沙漠面積則有英國的一半大。兩大沙漠隱約相連,從東到西,長約1300公里,南北最廣處有500公里。當張騫到西域時,所遇到的最大威脅就是這個使人色變的障礙,但他總算繞過了它。當第七世紀,佛教高僧玄奘九死一生的沿著它的邊緣前往印度,《西遊記》一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充滿妖怪的魔山和充滿奇異事物的王國,大部分都在這兩個大沙漠的四周。像其中的火焰山,就是指吐魯番附近的山群,吐魯番曾被命名為火州,氣溫曾高達攝氏75度。

可能比紀元前五世紀更早,沿著這兩大沙漠的南北兩側,開闢有兩條艱險的道路,像兩條細絲一樣,中國就靠它跟西方世界作微弱的聯繫。這兩條道路,史學家稱為絲路,並不是對此細絲一樣的通道作詩意的稱呼,而是商人們利用它把只有中國才有的生絲和絲製品,歷經千山萬沙,運到歐洲出售。

河套的鄂爾多斯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之上,是黃河以南唯一的沙漠。當中國古代最北的疆域以陰山山脈為界時,這塊沙漠曾阻撓著遠征軍的出擊行動和邊防軍的後勤補給。大黑暗時代時,中國北界退縮到萬里長城之內,這塊被遺棄在邊疆之外的沙漠上的綠洲,遂成為北方強大的蒙古人和瓦拉人的牧場,不時沿著長城抄掠。明王朝那些昏庸低能的帝王將相除了怒詈他們是“套寇”外,別無他法。清朝時期,內外蒙古相繼併入中國,中國北界推進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畔,這塊沙漠的國防意義,才歸消失。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散佈在蒙古高原上的瀚海沙漠群,這個大而無當的沙漠,座落在萬里長城和陰山之北,東起大興安嶺南端,西止于天山東麓,北到外蒙古中部,東西約2000公里,南北約400公里或1000公里不等,面積大約有150萬平方公里,可容納四個日本。它事實上由無數獨立的各有自己名稱的小沙漠組成,主要包括戈壁沙漠(蒙古南部)、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皆在內蒙西部)、渾善達克沙漠(內蒙錫林郭勒盟)。間隔地帶往往是平坦的岩石原野,而且生有水草。

沿著瀚海沙漠群南部的邊緣,排列著一系列的商業城市,如赤峰、張家口、包頭、集寧、呼和浩特。如果把瀚海沙漠群當作一個真正的大海的話,這些城市就是陸地的港口。以張家口為例,它是萬里長城最大的關隘之一,有一條穿過沙漠的小道,像航線一樣,北通蒙古的首府烏蘭巴托。商旅必須在張家口治辦行裝,才能從事這個需時45日的商業性的沙海航程。而從烏蘭巴托南來的商旅,也到張家口為止,把貨物從駱駝上卸下後,交給代理店處理,即另行載貨返航。

塞北跟中國本部的劃分,在此可看出顯明的色彩。長城以南,農田相接,青蔥千里。而出了張家口後,便景物全異,沙漠、駱駝、蒙古包、牛馬羊群,完全是另一種天地。我們可借用詩人形容繁華和荒涼之界的詩句,說明旅人的心情:“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怎能不回頭。”

瀚海沙漠群和它以北地區,因氣候寒冷和求生艱難,促使遊牧民族無休止地企圖擺脫它,渴望進入遍地桃花的長城以南世界。從上古時代起,就發生數不清次數的南下侵略戰爭。中國人常大惑不解地責備他們不安於自己的鄉土,但如果把位置調換一下的話,恐怕也免不了會有同樣的行動。所以古代中國的外患,95%來自北方。

來自北方無休止的長期侵略,迫使中原王朝建築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華人抵抗沙漠遊牧民族最艱苦和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紀元前八世紀起,瀚海沙漠群上,陸續崛起山戎、北狄、東胡等強大部落,他們的武士騎在馬背上,來去如風,使周王朝一些位於北疆用拙笨車輛作戰鬥工具的封國,大為狼狽,只好分別沿著各自的國界,修築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遼東半島,有燕王國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河套,有趙王國長城;從河套到隴西高原,有秦王國長城。紀元前三世紀時,匈奴汗國統一了瀚海沙漠群,秦王朝也統一了中國,為了抵禦新興的匈奴南侵,秦王朝把各封國的長城連接起來,成為中國第一個完整的防線。

秦朝長城矗立在中國北疆一千餘年。十世紀時,遼帝國乘中國小分裂時代,取得包括今北京在內的十六個州,進入長城之內,長城遂喪失作用。接著金帝國和蒙古帝國興起,塞北是他們的本土,萬里長城正位於他們的腹地,六百年間沒有人關心它,甚至還嫌惡名妨礙交通,遂終於隳廢。

一直到十五世紀,漢人建立的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回他們的老家瀚海沙漠群,但沒有力量把他們逐向更北,只好再度乞靈於長城,重加修築,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西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也就是現代我們所看到的萬里長城。萬里,是增強性的形容詞,事實上只有2300公里,但仍然是有史以來人類建築的最長的巨城。

十七世紀中葉,明王朝覆亡,代替他的是來自北方的滿洲人建立的清王朝,將內外蒙古併入版圖,這是中國疆域最大的一次擴張。萬里長城再度位於腹地,也再度喪失它的國防價值。但它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仍然如昔,它象徵中國人忍辱負重,永不屈服的精神。

五、古城

中國的城市,跟其他任何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國家的城市一樣,價值不斷的在改變。現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歷史上沒有地位。像東部第一大港上海,十七世紀時尚是一個荒涼的漁村。西部邊疆的伊寧,遲到十八世紀併入中國版圖後,才成為重鎮。以大霧聞名世界的重慶,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才突然重要。而在歷史上曾充當過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現代卻大都凋零。雲南省的大理市,曾作為大理帝國的首都516年之久。黑龍江省的阿城市,十二世紀時是金帝國的首都,宋王朝皇帝趙佶父于就匍匐在它那簡陋的宮闕之下。

先來介紹古都部分:

從紀元前二十七世紀的軒轅黃帝開始,到清王朝末任帝溥儀被逐下金鑾寶殿為止,4643年間,中國共出現了83個大小不同和壽命不同的政權,559個男女帝王。83個政權共建立了96個國都,那就是說,有96個城市之多,曾充當過發號施令的場所。

我們用下表列出建都時間最長的最前十名:

中國最早、最古老的國都,是居第十位的新鄭,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僅比西方世界薩爾貢帝國的阿卡德城稍晚一百年。居第四位的夏縣,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居第八位的商丘,築城時間在紀元前十八世紀。居第六位的江陵,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七世紀。但這一系列的在古中國煊赫一時的權力中心,現在雖然仍有名稱相同的城市存在,卻很難再找到昔日光榮的殘跡。

建都之長居第一位的西安。它所在位置的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是古中國的精華所在。八、九世紀時,受到吐蕃王國和叛軍的攻擊,灌溉系統破壞,人民逃散,不能再維持一個經濟單元,才喪失繼續作為國都的資格。它擁有最多的古跡,從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所建立的長樂宮遺跡,到絕世美女楊玉環沐浴過的華清池溫泉,無一不使人興起懷古的幽情。

居第二位的洛陽亦然,紀元前十一世紀,周王朝在此興築兩個相距二十公里的雙子城:西城稱為王城,東城稱為成周——成周也稱洛邑、洛陽,不久就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以美女和牡丹聞名於世。但它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方邊緣,跟關中地區相接,成為內戰中必爭之地,再三再四地被大火焚毀,以致十世紀之後,終於沒落為一個窄狹而又粗陋的小城,直到二十世紀末,才逐漸恢復它過去的光輝。它擁有跟西安同樣多的古跡,洛陽城跟黃河之間的邙山,就隱藏著無數歷史故事。

居第三位的北京,自十三世紀起,一直都是中國大一統時代中央政府所在地。它所擁有的古跡都是近代的,沒有西安、洛陽那麼古老,因之保存的也比較完整。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顯示出它重要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位置,不但可照顧多災多難的北疆,還有充分的熱力,輻射到遙遠的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和西北地方的新疆。在來自北方的侵略威脅消失前,國都設在北京,是一種倔強的面對挑戰的態度。二是國民的心理狀態,北京一連數百年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人們有一種嚮往的向心力,增加全國團結和統一的力量。

居第五位的南京,于三世紀東漢王朝末期築成,被形容為具有龍蟠虎踞的形勢。但它充當國都的時代,幾乎全是分裂時代。而且每一個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間內,發生變化,包括令後人惋惜的悲劇。從前中國人口集中在長江以北中原地區,不像現在,江南的人口密度反而較高,所以把南京作為首都,在過去那些時代,有它的困難。

居第七位的開封,是地理條件最差的古都。它四周連一個較為險要,可作初步抵抗外來軍隊,以待援軍的關隘都沒有。敵人從東西南三方任何一方進攻,都能長驅直入,逕抵城下。北方雖然有黃河,但黃河是會結冰的,反而更有利於敵人的行軍。而在不結冰時期,敵人又隨時可以決堤灌城。所以凡是以開封作國都的政權,幾乎全都以被屠殺作為結局。

居第九位的杭州,是中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但它比南京更偏東南,在交通不便的往昔,情形跟成都相同,只能充當分裂時代一個地區的重心。它近郊的西湖,是中國最美麗的勝景之一,湖畔全是引人入迷的古跡名勝,幾乎每一個墳墓,每一條小橋,都是一部史詩。

除此之外,依照順序,還有下面九個古城,充當國都的時間,都在百年之上。

十一:內蒙古巴林左旗,古稱臨潢,遼帝國的國都。跟新鄭相同,歷時205年。

十二:河南安陽,古稱殷邑。充當商王朝國都204年。十九世紀時,附近的小屯村農民在耕田時掘出很多刻有奇怪古文字的甲殼和骨骼,才發現是三千年前的古都廢墟。

十三:寧夏銀川,古稱興慶。充當西夏帝國國都196年。但西夏的文化程度太低,在亡于蒙古人時,又遭到徹底的毀滅,我們現在已很難尋覓到留下來的屬於興慶古城的遺跡。

十四:四川成都。它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斷斷續續地充當割據狀態下的一些短命政權的國都,共歷時160年,但卻是保留古跡最多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三國時代的古跡。成都以芙蓉花聞名,所以也稱錦城,或稱蓉城。

十五:山東淄博,充當戰國時代齊王國國都139年。是紀元前四世紀時中國兩大超級巨城之一(另一是秦王國國都咸陽)。史籍上對它人口的稠密形容為:“吐氣成雲,揮汗如雨。”

十六:河北邢臺,古稱襄國。充當商王朝跟後趙帝國的國都共135年。

十七:陝西咸陽,充當戰國時代秦王國、以至秦王朝首都,共133年。咸陽位於另一名都西安西北25公里,它是中國第一個皇帝贏政的國都。但當秦王朝覆亡時,推翻它的強人項羽把當時最宏偉的阿房宮燒成一片焦土,咸陽自此永遠喪失充當首都的資格。

十八:山西臨汾,古稱平陽。充當黃帝王朝第六任堯帝伊祁放勳跟大分裂時代漢趙帝國的國都,共110年,另外還有黃帝王朝第七任舜帝姚重華作為國都的山西省永濟市(臨汾西南170公里),同是儒家學派所歌頌的伊甸園。

十九:甘肅省武威,古稱姑臧。也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河西走廊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大分裂時代作為四個短命政權的國都共108年。

除了這些古都,我們再介紹一些其他城市。

甘肅蘭州:最早的名字是金城,古都之一,大分裂時代西秦王國曾在此建都13年。蘭州是現代中國地理上的幾何中心,但在二十世紀之前,全國開發地區僅限於東南,所以包括西安在內,都一直被當作荒涼的西北邊城。二十世紀之後,它才顯出它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廣東廣州:同樣也是古都之一。小分裂時代南漢帝國曾在此建都55年。是中國跟外國人接觸最早的通商海港之一,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從貿易中產生的繁榮,直到十四世紀大黑暗時代來臨,才告萎縮。十九世紀時,西洋的巨艦巨炮,首先在此敲開中國關閉緊緊的大門,以後即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港。

江蘇揚州:古稱廣陵、江都,是一個純商業城市,位於南北大運河注入長江的地方,雖然不斷受到戰爭的傷害,但始終保持它特有的繁榮。自命不凡的隋王朝皇帝楊廣,對揚州就有一種強烈的感情,他選擇了揚州作為自己被絞死的刑場。

江蘇蘇州:古稱姑蘇,充當春秋時代吳王國國都88年。紀元前五世紀吳王國國王夫差,在此築城,從此即以美女聞名全國。有諺語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即指蘇州的美女和杭州的美景而言。

西藏拉薩: 這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城市,古稱邏些城,是古吐蕃王國的國都,喇嘛教的聖地。它神秘的程度跟童話中巫婆住的魔宮一樣。中國古代所採取的“公主和親”政策,在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強悍的吐蕃人,最後被嫁過去的唐朝公主所信仰的佛教馴服,現在拉薩還存有吐蕃國王為唐朝公主所建的宮殿。

遼寧遼陽: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古稱襄平,也稱遼東。它至遲在紀元前四世紀便已築城,當時燕王國長達八百公里的長城,西起上谷(河北懷來),東端便經過此城之北。它在燕王國覆亡前夕,曾充當首都5年。大分裂時代曾一度被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王國佔領,引起以後楊廣三次失敗的征討。後來遼、金、蒙古三個大帝國,都把它定為陪都,稱為東京。十七世紀清王朝初興起時——那時尚稱後金汗國,也曾在此建都4年。東北所有的其他城市,都是它的晚輩。

甘肅敦煌:也屬於古都之群,大分裂時代充當西涼王國國都8年。在十八世紀,始終是中國西部邊界上的重鎮,現在敦煌西距邊界線帕米爾高原1700公里。而從前敦煌西距邊界線只不過100公里。就在敦煌西北70公里處,築有要塞玉門關,探險家兼西域萬王之王的班超老年時思念故鄉,渴望返國,當時的東漢政府依靠他安撫西域,拒絕他退休,他曾哀告說:“我並不敢盼望回到酒泉郡,只願生時進入玉門關。”後來庫姆塔格沙漠和羅布泊南移,玉門關西去的道路斷絕。於是在敦煌西南50公里處,築起另一個要塞陽關,代替玉門關成為西陲門戶,唐王朝詩人曾形容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顯示出敦煌歷史上的形勢。

六、華夏重要地理區域

每個國家對自己的國土,都有歷史累積下來的識別,也就是習慣上的稱謂。原則上依據自然山川和人文狀況,但主要的還是依據歷史發展的軌跡。所以地區的區分,並不一定完全合理,更沒有明確的界限。中國亦然。我們必須把它一一介紹明白,然後在敘述歷史活動時,才不致被這種不規則的地理區域所混淆。

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有下列九個地理區域:

1、河西走廊(甘肅中西部)

2、西域(新疆)

3、河套(內蒙古伊克昭盟)

4、塞北(內蒙古中部)

5、漠北(外蒙古)

6、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內蒙古東二盟)

7、雲貴高原(雲南、貴州)

8、青藏高原(世界屋頂)

9、中國本部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的中西部,北面是瀚海沙漠群西端的諸小沙漠和一連串較小的被稱為“北山”的山系,南面是我們所介紹過的祁連山脈,也被稱為“南山”。這個走廊從天山東端起,斜向東南,直到西部城市蘭州,長達1100公里,但最窄狹的腰部寬度只100公里。如同一條匹練,把一連串寶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大城,聯綴在一起,是古中國通往西方諸國唯一的國際道路。第七世紀時,沃野相接,被形容為“塞外江南”。可是後來淪落入吐蕃王國和回紇汗國潰散後的零星部落之手,遂變成一個荒涼貧苦地帶。直到二十世紀,交通道路和水利工程複建,這個殘破的匹練才再度發出亮光。

西域:指現在的新疆和中亞的東部,以及喀什米爾地區。但大多數情形下,只指新疆。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三條高入雲霄的巨大山脈,成一個“三”字形,夾著兩塊巨大的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紀元前二世紀張騫進入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僅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四周就有36個獨立王國。七世紀一度被中國併入版圖,設立100多個州。但到了八世紀,卻被吐蕃王國奪去。一千年之後的十八世紀,才再回到中國版圖,命名為新疆,成為中國最大的一行政區域。

河套:即黃河“幾”字地區。黃河穿過全國中心蘭州後折向北流,流到陰山山脈之下,一連作兩個九十度的劇烈轉彎,好像天神拋的繩索恰恰套住鄂爾多斯高原跟它上面的鄂爾多斯沙漠。這一帶應該是貧瘠的,但因黃河跟陰山之間有完備的灌溉系統,所以人煙稠密,農產豐富。一個古老的諺語說:“黃河百害,唯利一套。”二十世紀後,工業發達,使本區達到連夢都夢不到的繁榮。

塞北:指萬里長城以北,也稱“塞外”。廣義的塞北包括“漠北”,即包括從萬里長城直到貝加爾湖的內外蒙古全部地區。狹義的塞北則只到外蒙古邊境,所以也稱為“漠南”——瀚海沙漠群南部之意。該區跟中國本部雖只隔一線萬里長城,但氣候和地理環境以及人文反應,都大不相同。塞北比較寒冷,缺雨而多風沙,只有少數沙漠的間隙地帶,才有辛苦開闢的農田和作為沙漠港口的城市。塞北是中國歷史上產生外患最多的地區,除八世紀吐蕃王國和十九世紀之後西洋海上諸國外,中國95%以上的對外戰爭,都是抵禦來自塞北的侵略。數不勝數的遊牧民族,從塞北沙漠排山倒海般地湧出鐵蹄,這跟羅馬帝國的命運一樣,但羅馬人缺少中華人的數量和中華人所具有的彈性。

漠北: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貝加爾湖,是北方遊牧民族向中國發動侵略的根據地。中國對侵略者反擊時,遠征軍必須作艱苦地深入,穿越瀚海沙漠群,才能打擊到侵略者的心臟。如果僅只在塞北地區取得勝利,只不過是一種假像。遠征軍一旦撤退,遊牧民族的力量就會立刻再度集結。這是中國所感受的最大的威脅。漠北跟中國合而為一時,中華人才有安全;跟中國分離時,中華人不能安枕。

東北:也稱遼東、滿洲。因位於萬里長城起點山海關之北,所以也稱關外,而稱山海關以南的中國本部為關內。東北是中國最寒冷的地區。該區擁有兩個大的水系跟兩個大的平原,即松花江平原和遼河平原。土壤肥沃,僅把泥土運到關內,就是上等肥料。紀元前十二世紀時,松花江畔有一個肅慎部落,曾派人千里迢迢前來中國朝貢。以後在這個古部落故土上,出現過很多獨立王國。七世紀末期崛起的渤海王國,更一度成為東北地區的強權。後來成為女真人的根據地,先後建立了強大的金帝國和加倍強大的清帝國。二十世紀初,日本還在此製造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帝國。說明這個地區跟巴蜀地區一樣,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和軍事單元,具有獨立防禦和獨立進攻的能力。

雲貴高原:包括雲南和貴州二省,是由無數大山,無數急湍河流和無數險峻深谷所構成的廣大高原。雲南地區的山脈,大都由北向南的密密排列,像一道又一道的巨牆,緊夾著翻騰而下的咆哮河川。貴州地區則萬山交錯,難得看見稍大一點的平坦地面。這種困難的交通情況和阻塞的地勢,是雲貴高原重大的特徵。另一個特徵是人種複雜,貴州叢山是苗民族的根據地,其他地區則星棋羅布著傣人、水人、侗人、布依人、土家人、仡佬人等等。漢人對這些少數民族十分陌生,對被稱為“瘴氣”的空氣污染,和各種蠻荒地區所有的傳染病,又深懷恐懼,所以在十九世紀之前,一直把該區當作遍地都是毒蟲的穴窟,堅信每一位漂亮的苗族女郎,都會一種神秘的“下蠱”邪術,能使欺騙她愛情的漢族薄幸男子毒發不治。於是大家認為十人到此,至少有九人會不幸死亡。連被派到這裡充當官員的漢人,也都像綁赴刑場一樣的悲哀。二十世紀後,鐵路公路和重工業,以雷霆萬鈞的力量進入該區,一切都發生奇異的改變,成為一個嶄新的現代化世界。

青藏高原:即吐蕃王國故地,亦即我們前面所介紹的世界屋脊,藏民族古老的生存空間。吐蕃于十四世紀稱烏斯藏,十七世紀稱圖伯特,又稱西藏。因為是世界屋脊的緣故,所以空氣稀薄而寒冷,夏天仍需穿著棉衣。山上遍是千年以上的積雪,地面遍是無法流到海洋裡的短促河流所造成的內陸湖沼。藏民族七世紀時,曾在這裡建立強大的吐蕃王國,征服西域,重創大唐,跟向東擴張的阿拉伯帝國不斷戰爭而且獲勝。王國因內戰瓦解後,再不能復興,人口也急劇減少。到了十九世紀,230萬平方公里廣大的吐蕃王國故地上,藏人只剩下200萬人。二十世紀後,藏人的覺醒和漢人大量的移民,本區才獲得新生力量。

中國本部:即中國最初的疆土,猶如英國最初的英格蘭,美國最初的十三州。中國第一個王朝——黃帝王朝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建立時,位於黃河中游跟支流的汾水下游,面積大概只有2萬或3萬平方公里。經過不斷地開拓,到了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贏政大帝征服了林立的獨立王國,又向北向南,作劇烈地擴張,國土遂膨脹到300萬平方公里,北到萬里長城,南到南中國海,西到黃河南岸的蘭州,東到東中國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此即我們所稱的中國本部,不過有時候也包括河套和河西走廊,有時候也包括雲貴兩省以及海南島、臺灣島。

中國本部複分為下列七個社區:

1、中原

2、河東

3、關中

4、隴西

5、江淮

6、巴蜀

7、江南

中原:就是現代所稱的華北大平原,北到長城,南到淮河,西到函谷關,東到東中國海。其中黃河以北稱為“河北”“河朔”;黃河以南稱為“河南”“河灌”(河北、河南是地理區域,不同於行政區域的河北省和河南省)。全區因位於函谷關以東、所以四世紀時稱為“關東”。又因位於崤山之東,所以紀元前四世紀到紀元後三世紀之間,也稱為“山東”(不同於行政區域的山東省)。因為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和發展核心,所以也是中國歷史的心臟地帶,最大的特徵是一望無際的肥沃平野。中國本部是中國歷史舞臺的重心,中原則又是中國本部的重心,中國的歷史絕大部分在此演出。

河東:位於太行山脈跟黃河之間,因在黃河之東,所以稱為“河東”。但它同時也在太行山脈之西,所以十四世紀後,改稱為“山西”。它自成一個戰鬥單元,構成對河北、關中最大的威脅,中國古代很多王朝都建都於此,或在此崛起。

關中:指秦嶺山脈以北和萬里長城以南地區,因古都西安位於群關之中而得名。東有函谷關,西有蕭關,南有大散關、武關,北有金鎖關、秦關。紀元前三世紀之前,已相當富庶,建都在咸陽的秦王國,向外不斷侵略。身為東方緊鄰,建都在最古老的古都新鄭的韓王國,無法抵抗,於是想出一個任何有大腦的人都想不出的奇異辦法,派遣了一位卓越的水利工程師去教秦王國開築灌溉系統。認為如此就使秦王國民疲財盡和專心內部事務,不再向外擴張。這跟現在説明敵人製造原子彈,以期他國庫空虛,不再向外擴張同樣的駭人聽聞。在工程進行途中,秦王國發現了這個陰謀,但也立刻領悟到,這個陰謀太可愛了,對韓王國不過延長數年壽命;而對秦王國,卻可享萬世利益。從此關中更加繁榮,甲于全國達一千年之久,九世紀時才毀于吐蕃王國的入侵。直到二十世紀,大量的水利工程和大量的工業建設投入,關中才恢復它昔日的重要地位。

隴西:指河西走廊跟關中之間地區,東是隴山,西是黃河南岸的蘭州,也就是現在甘肅的東部和寧夏。萬山起伏,跟關中、河東(山西),共同組成黃土高原。這裡是歷史上羌民族和氐民族主要根據地之一,也是關中的屏障,一旦被西方蠻族攻陷,關中便會一夕數驚。

江淮:指長江跟淮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是一個小小的和最平坦的原野,事實上屬於華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