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被袁術坑死的孫堅:政治人格分裂的結果

當曹操很快打出了反對董卓的呼聲後, 他的好友張邈隨即附和, 接著所有不受董卓控制的黃河流域地方長官們也紛紛回應,

其中就包括大部分周毖、伍瓊推薦的官吏, 身在河北的袁紹, 以及剛逃到南陽地區的袁術。

袁術與袁紹原本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袁紹儘管是兄長, 但卻是父親的側室所生, 所以地位要低於袁術。 然而成年後袁紹出人意料地獲得了英俊的長相和瀟灑的氣質, 這讓他們父親逐漸將更多的愛轉移到了哥哥身上。 恰好袁紹的伯父去世得早, 於是父親將他過繼給了哥哥, 這樣一來袁紹反而成為了家族同輩人中的族長性質人物, 當然地位就在袁術之上了。

可以肯定的是袁術有在這件事情中受到重大打擊, 以至於這個一直以花花公子著稱的男人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突然十分老實了起來, 一言一行都符合家裡對他的規劃,

從此再沒有展現出任何的叛逆的行為。 但後來發生的事情已然告訴了我們袁術並不是真心收斂了自己的個性, 相反, 這種壓抑的生活為他後來大量的瘋狂行動以及與哥哥袁紹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從袁術逃跑的路線我們便可以看出他與袁紹的隔閡,

他們一個往北一個向南, 完全不在一個方向上。 然而一向以血統高貴而驕傲的袁術很快便發現了一個事實, 那就是他的政治號召力遠不如哥哥, 以至於當時反對董卓的人都公推袁紹為反對黨黨魁, 而這也是袁術所希望獲得的位置。 不過很快, 另一個人的到來平衡了袁家兩兄弟力量的對比, 他就是孫堅。

孫堅和朱儁一樣都出生在錢塘江灣附近, 兩人之間也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孫堅的先祖據說是東方最偉大的軍事家孫武(也就是曹操閱讀的軍事教科書的原作者), 不過這是幾百年前的故事, 而目前他的家族僅能夠在家鄉一帶的基層政府做一些低級工作, 這樣的人沒有軍功之類的話幾乎是永遠無法躋身上流社會的。

值得高興的是, 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似乎都繼承有孫武的優秀基因, 具備極高的軍事天賦, 所以在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情況下兩人都很成功地成為了當時戰場上的知名人物。 黃巾起義前孫堅也有參與過對地方小股反叛勢力的清剿, 此時投靠他的人不多, 可以肯定的一個就只有後來孫吳集團輩分最高的人物程普。 張角發動叛亂時孫堅得到了朱儁的提拔並和曹操一樣在家鄉組織了一支軍隊開赴戰場, 儘管首戰的表現不太盡如人意——他當時與部隊走失並身負重傷, 險些就地陣亡了, 但隨後他又在一次攻城戰中表現優異, 因此被長期留在了政府和軍隊中供職。

孫堅政治生命的飛躍很有趣地與董卓掛上了關係。 當時兩人都參與了針對西北叛軍的戰爭, 董卓是一方面的指揮官, 但卻對上司十分不禮貌。 雖然熟悉董卓的人都瞭解並容忍了他的這種性格, 但是孫堅同樣是一個性格十分暴躁的人, 結果他當場要求長官斬殺董卓, 但卻沒有得到允許,相反還被調回了中央。

此事的後續卻很讓人矛盾,因為政府軍基本被全殲,唯有董卓帶著自己的部隊返回了大本營,所以我們確實可以認為孫堅之前所提出的是一個錯誤的意見。不過孫堅卻沒時間思考太多,因為他很快被調到了位於今天湖南的長沙郡擔任郡長並指揮平定當地的叛亂。在這裡孫堅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甚至因此被授予了縣級侯爵的爵位:這是那個時代平常人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事實上劉宏在當皇帝以前的爵位還沒有孫堅高呢!

儘管取得了事業的輝煌,但孫堅對自己的社會地位定位仍然十分悲觀。據說有一次長沙的叛賊逃到了臨近郡內,孫堅仍然準備跨境追捕,他的秘書認為這並不必要,而他卻表示只有軍事行動才能夠讓自己這種身份的人獲得升遷。這種政治自卑感一直伴隨著孫堅,進而使他出現了兩種截然對立的分裂人格:一方面,他蔑視甚至是仇視權威人物;另一方面,他又不敢真正反對權威。這個問題最終也導致了他本人的滅亡,並幾乎埋葬了剛剛成型的自己家族的集團。

孫堅在董卓執政後的行為十分令人困惑,他似乎和曹操同時起的兵,然後卻開始不斷殺害長沙與洛陽之間的地方行政長官,這其中就包括荊州州長王睿和南陽郡長張諮——後者是周毖、伍瓊向董卓推薦的官員,但他的名字卻沒有出現在袁紹集合的反董起兵首領名單中,大概此時已經遇害了。至於他為何要這麼做,我們無法瞭解,可能是個人恩怨,也可能是別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孫堅長期遭到權威人士排斥而產生的反社會行為,他希望借此而獲得民眾的目光,於是便趁機清除掉了二人。

其實他大可不必如此,因為當袁紹等人仍然在猶豫不決之際,孫堅能和曹操一樣舉起了反對董卓的大旗,這種政治影響已經非同小可,殺掉兩個同僚只會減損而不是增加他在民眾中的評價,所以我們以此也可以得出孫堅缺乏理性政治頭腦的結論,而這個問題還表現在他的另一個決策上,那就是如何處理同袁術的關係問題。

與曹操不同的是,孫堅一開始就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和部下,而且還是一郡之長、高級勳爵,所以他完全可以以獨立的身份參與到對董卓的戰爭中,但這時,他遇到了袁術。袁術幾乎是兩手空空來到的南陽,而此時的孫堅已經擁有了上萬的軍隊和對當地的實際控制權。但情況在兩人的一番會晤後發生了逆轉,孫堅不但在口頭而且在行動上都表示了對袁術的絕對效忠,從此而成為了袁術的附庸。

這便是強大家族在政壇上的影響,儘管袁術幾乎是完全憑藉孫堅的力量而崛起,但孫堅卻只能對袁術表示臣服。因為他眼前的這個人不是王睿、張諮,而是一個真正的貴族人物,這種貴族的光環是袁術父輩、祖輩等好幾代人積累的寶貴政治財富,它讓孫堅根本來不及睜開自己的雙眼,所以只能選擇低頭。大概和很多人一樣,孫堅認為袁術、袁紹等人才是歷史的主角,而自己的角色就是幫助這些人成就事業,然後從中分得一些獎勵,僅此而已。

至於三國三巨頭中的另一位,人稱“像猛禽一樣的英雄”的劉備,此時卻並沒有任何表出彩表現。雖然在鎮壓張角的隊伍中嶄露了頭角,但年輕的劉備很快便為自己狂妄的性格而付出了代價。在退伍並被安排再就業為一個縣的司法負責人後,劉備對前來考察工作的郡長秘書進行了捆綁和鞭打,理由是對方對自己不夠尊重。因為這一惡性事件,他被迫逃亡了近五年時間,錯失了一段發展的好時機,所以當大家都忙這忙那時劉備只能前往投靠自己的老同學公孫瓚,而不是像小說家所說的那樣在對董卓的戰爭中有光彩表現——他根本就沒有資格做任何表現。

不過劉備並不是毫無收穫的,因為時間檢驗了他身邊兩個最受信賴的人的忠誠,他們分別是來自今山西地區的殺人逃犯關羽和劉備的同鄉張飛。民間故事流傳說三人曾結拜為兄弟,這點雖然無法被考證,但他們之間的關係確實非比尋常,劉備對二人的信任和二人對劉備的忠誠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他們也成為了後來第三漢王朝的創始級別人物。

這便是西元189、190年之交的中國政局情況。

摘自:《劍橋三國史·第七講 帝國東部的集體叛亂》

但卻沒有得到允許,相反還被調回了中央。

此事的後續卻很讓人矛盾,因為政府軍基本被全殲,唯有董卓帶著自己的部隊返回了大本營,所以我們確實可以認為孫堅之前所提出的是一個錯誤的意見。不過孫堅卻沒時間思考太多,因為他很快被調到了位於今天湖南的長沙郡擔任郡長並指揮平定當地的叛亂。在這裡孫堅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績,甚至因此被授予了縣級侯爵的爵位:這是那個時代平常人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事實上劉宏在當皇帝以前的爵位還沒有孫堅高呢!

儘管取得了事業的輝煌,但孫堅對自己的社會地位定位仍然十分悲觀。據說有一次長沙的叛賊逃到了臨近郡內,孫堅仍然準備跨境追捕,他的秘書認為這並不必要,而他卻表示只有軍事行動才能夠讓自己這種身份的人獲得升遷。這種政治自卑感一直伴隨著孫堅,進而使他出現了兩種截然對立的分裂人格:一方面,他蔑視甚至是仇視權威人物;另一方面,他又不敢真正反對權威。這個問題最終也導致了他本人的滅亡,並幾乎埋葬了剛剛成型的自己家族的集團。

孫堅在董卓執政後的行為十分令人困惑,他似乎和曹操同時起的兵,然後卻開始不斷殺害長沙與洛陽之間的地方行政長官,這其中就包括荊州州長王睿和南陽郡長張諮——後者是周毖、伍瓊向董卓推薦的官員,但他的名字卻沒有出現在袁紹集合的反董起兵首領名單中,大概此時已經遇害了。至於他為何要這麼做,我們無法瞭解,可能是個人恩怨,也可能是別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孫堅長期遭到權威人士排斥而產生的反社會行為,他希望借此而獲得民眾的目光,於是便趁機清除掉了二人。

其實他大可不必如此,因為當袁紹等人仍然在猶豫不決之際,孫堅能和曹操一樣舉起了反對董卓的大旗,這種政治影響已經非同小可,殺掉兩個同僚只會減損而不是增加他在民眾中的評價,所以我們以此也可以得出孫堅缺乏理性政治頭腦的結論,而這個問題還表現在他的另一個決策上,那就是如何處理同袁術的關係問題。

與曹操不同的是,孫堅一開始就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和部下,而且還是一郡之長、高級勳爵,所以他完全可以以獨立的身份參與到對董卓的戰爭中,但這時,他遇到了袁術。袁術幾乎是兩手空空來到的南陽,而此時的孫堅已經擁有了上萬的軍隊和對當地的實際控制權。但情況在兩人的一番會晤後發生了逆轉,孫堅不但在口頭而且在行動上都表示了對袁術的絕對效忠,從此而成為了袁術的附庸。

這便是強大家族在政壇上的影響,儘管袁術幾乎是完全憑藉孫堅的力量而崛起,但孫堅卻只能對袁術表示臣服。因為他眼前的這個人不是王睿、張諮,而是一個真正的貴族人物,這種貴族的光環是袁術父輩、祖輩等好幾代人積累的寶貴政治財富,它讓孫堅根本來不及睜開自己的雙眼,所以只能選擇低頭。大概和很多人一樣,孫堅認為袁術、袁紹等人才是歷史的主角,而自己的角色就是幫助這些人成就事業,然後從中分得一些獎勵,僅此而已。

至於三國三巨頭中的另一位,人稱“像猛禽一樣的英雄”的劉備,此時卻並沒有任何表出彩表現。雖然在鎮壓張角的隊伍中嶄露了頭角,但年輕的劉備很快便為自己狂妄的性格而付出了代價。在退伍並被安排再就業為一個縣的司法負責人後,劉備對前來考察工作的郡長秘書進行了捆綁和鞭打,理由是對方對自己不夠尊重。因為這一惡性事件,他被迫逃亡了近五年時間,錯失了一段發展的好時機,所以當大家都忙這忙那時劉備只能前往投靠自己的老同學公孫瓚,而不是像小說家所說的那樣在對董卓的戰爭中有光彩表現——他根本就沒有資格做任何表現。

不過劉備並不是毫無收穫的,因為時間檢驗了他身邊兩個最受信賴的人的忠誠,他們分別是來自今山西地區的殺人逃犯關羽和劉備的同鄉張飛。民間故事流傳說三人曾結拜為兄弟,這點雖然無法被考證,但他們之間的關係確實非比尋常,劉備對二人的信任和二人對劉備的忠誠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他們也成為了後來第三漢王朝的創始級別人物。

這便是西元189、190年之交的中國政局情況。

摘自:《劍橋三國史·第七講 帝國東部的集體叛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