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百家爭鳴74:由衛入秦的革命家

西元前三百多年, 周天子已然是名存實亡。 各諸侯國擁兵自重, 中華大地是四分五裂, 戰火頻仍, 湧現出一大批的英雄豪傑。 在這樣一群璀璨的明星當中,

有一顆星分外的耀眼, 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家人物之一, 改革家, 政治家, 商鞅。

商鞅, 姬姓公孫氏, 所以又被稱為衛鞅和公孫鞅。

他的祖輩是衛國的國君, 按照“諸侯之子曰公子, 諸侯之孫曰公孫”的禮制, 因此又名“公孫鞅”。 因為秦孝公後來賜予他的封地在商的緣故, 因而他被稱為商君, 後人也把他稱為“商鞅”。

儘管他的祖輩是衛國國君, 他又是貴族的後裔, 但他只是衛國國君的一個庶子。 所以商鞅從生下來就飽受人情冷暖。 從名義上看, 他是衛國的貴公子, 可實際上, 他根本得不到父親一絲的疼愛。

戰國時期, 百家爭鳴, 學問的分類也是越來越細。 有人學儒, 有人習道, 儒墨兩家更是當時的“顯學”, 別的學問還包括縱橫之學、陰陽之學, 甚至農學也自成一家, 在當時也是極其被看重。

而商鞅對這些龐雜的學派都沒有什麼太大興趣, 唯獨喜歡“刑名之學”。 所謂“刑名之學”, 是法家學派的一脈, 主張循名責實, 慎賞明罰, 是一門關於統治之術的學問, 教授國君駕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

基本上很接近我們現代的管理學。

商鞅作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對這套學說是十分的精到, 對刑名之學的核心思想更是瞭若指掌。 天資聰穎的商鞅, 十幾歲時就已讀通了當時的名家典籍, 成為諸公子當中最有學識的一個。 當時衛國的達官顯貴們, 對他都十分地尊重, 也曾經多次向衛君建議立他為王儲。 但是, 在盛行注重門第、注重名分的習俗包圍之下, 一個庶出的孩子, 差不多等於那就是個野孩子, 若想衝破這樣的禁錮僭越名分, 成為接替衛君的繼承人,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於是, 一心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的商鞅, 便辭別了母親, 前往魯國投奔當時小有名氣的思想家屍佼去了。

屍佼又叫屍子、長盧子, 魯國人, 是商鞅的老師。 當然, 也有另外一種說法, 說屍子是商鞅的門客。 談起這位屍子, 在中國歷史上那也是大大的有名, 我們現在有一個詞, 那就是他老人家創造的, 那便是“宇宙”。

最早提出“宇宙觀”的就是屍子, 屍子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跟隨商鞅到秦國後, 便一直幫助商鞅出謀劃策。 直到後來商鞅被處刑, 屍佼便逃到了蜀地, 在那兒生活了十幾年之後死去了。

商鞅跟隨屍佼學習後, 原想在衛國謀個出路, 但是, 見衛國狹小人少難成氣候, 又聽說李悝(kuī)、吳起二人在魏國為相, 便決定前往魏國投奔李悝。

李悝也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曾經親自主持了魏國的變法, 在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dí )”的政策。 也就是說, 國家在豐收的時候以平價的方式購買餘糧, 那麼在荒年的時候以平價再售出, 從而使糧價達到平穩。 在政治上, 則實行法治, 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制度, 主張有能者居之, 一度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

但是不巧的是, 等商鞅到了魏國,魏文侯辭世了,李悝病死了,吳起也因為遭到小人的陷害逃離了魏國而到楚國去了。商鞅只好委曲求全,投靠到魏國宰相門下,成為了幕府裡邊的一名普通的門客。

商鞅在魏國相府的這段時間裡,近乎瘋狂地學習著李悝的思想,深入研究治國之術,為他日主持秦國的變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等商鞅到了魏國,魏文侯辭世了,李悝病死了,吳起也因為遭到小人的陷害逃離了魏國而到楚國去了。商鞅只好委曲求全,投靠到魏國宰相門下,成為了幕府裡邊的一名普通的門客。

商鞅在魏國相府的這段時間裡,近乎瘋狂地學習著李悝的思想,深入研究治國之術,為他日主持秦國的變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