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印度的優越感從何而來?原來他們曾三敗清軍,兩次攻破北京

在英國統治之下, 英屬印度人跟隨英軍, 在一百多年的時間中, 外戰幾乎全勝, 其中三次踏足中國領土, 都耀武揚威大勝而去。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與英屬印度一共調動1.9萬軍隊, 對手清朝則達到20萬。 在1.9萬英印聯軍中, 印度軍隊有兩個師, 第62旁遮普印度步兵師和第66旁遮普印度步兵師, 人數上萬。 而英國的正規軍, 最大編制是團, 按照師-旅-團這個從大到小編制, 英屬印度本地人占了多數。 從名稱來看, 旁遮普在今印度西北與巴基斯坦東北地帶, 這裡民風比恒河流域更為彪悍。

此戰英國獲勝, 整體傷亡英印聯軍只有數百人, 不到清朝的1/10, 結果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 打開中國閉關的大門。 此條約清朝不僅賠款2100萬兩白銀, 而且割讓香港島,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印度人大概是從此時大批進入中國。 條約還有一條, 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如果印度人也算半個英國人的話, 他們在清朝領土上應該也是有特權的。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出動1.1萬人, 法國出動6700人, 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 英軍1.1萬中, 正宗的英國人只占少數, 大多數是英屬印度軍隊, 還有部分英屬馬來西亞人。

1859年清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 關押在今印度加爾各答, 於次年絕食而死。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北京, 咸豐帝率慈禧等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 隨後火燒圓明園的強盜中, 有不少印度人的身影。

此戰後中英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清朝賠了更多銀子, 割了更多領土, 開放了更多口岸。

印度人的優越感更勝層樓, 站在他們的角度, 我擄你總督, 破你京城, 燒你圓明園, 迫使你割地賠款, 你奈我何?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這次八個列強派兵最多的是日本與沙俄, 英國只排第三位, 英軍中當然又有不少印度人。 這回帝都北京再次淪陷, 慈禧帶著光緒和一幫大臣逃往西安。

戰後《辛丑合約》中, 清朝合計本息賠款高達9.82億兩白銀。 印度人兩次以勝利者的姿態登臨北京城, 要說他們對中國沒有優越感, 作為中國人都不信。

以上是印度與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戰爭, 英屬印度完勝清朝。

中國人稱印度為阿三, 這來源於上海的一個貶義詞癟三。 清朝與英國多次戰爭後, 不少印度人來到中國協助英國統治,

其中一部分就在上海租界。 上海人用癟三這個詞泛指小流氓, 而身材矮小黝黑長相行為猥瑣的印度人, 被稱為阿三。 當時印度員警頭上纏著紅巾, 又稱為紅頭阿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英國與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都是協約國, 是同一陣線的。 北洋政府派了30多萬勞工去歐洲協助作戰, 其中14萬在英法的西歐, 20來萬在沙俄的東歐。 英屬印度方面, 派出的則是大批軍隊, 其中大部分投入阿拉伯半島, 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戰。

此戰民國的勞工主要負責後勤,印度軍人則在英國人指揮下,擊敗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現在的阿拉伯半島印度人特別多,在阿聯酋、卡達等國,印度族比本地公民還多,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一方面是印度人協助英國作戰和統治;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地區發現石油後,大量印度勞工湧入。

二戰中民國與英國又都是同盟國,而且這次民國派兵進入印緬戰區,中印兩軍首次攜手合作。此戰日軍打到英屬緬甸就已是強弩之末,無力進攻英屬印度,印度本土得以保全。

二戰雖然中印雙方都是戰勝國,但一個挨打兩百多年,滿目蒼夷,許多大城市一片廢墟;另一個經兩百多年大發展,工業基礎和鐵路交通都相當不錯。

二戰後印度很快取得獨立,並且幾次對巴基斯坦的戰爭都獲勝,還控制錫金、不丹等國,在1961年從英國購買的航母下水後,印度的優越感爆棚,頻頻越過國界侵犯中國主權,那也引發1962年的中印戰爭。

此戰民國的勞工主要負責後勤,印度軍人則在英國人指揮下,擊敗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現在的阿拉伯半島印度人特別多,在阿聯酋、卡達等國,印度族比本地公民還多,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一方面是印度人協助英國作戰和統治;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地區發現石油後,大量印度勞工湧入。

二戰中民國與英國又都是同盟國,而且這次民國派兵進入印緬戰區,中印兩軍首次攜手合作。此戰日軍打到英屬緬甸就已是強弩之末,無力進攻英屬印度,印度本土得以保全。

二戰雖然中印雙方都是戰勝國,但一個挨打兩百多年,滿目蒼夷,許多大城市一片廢墟;另一個經兩百多年大發展,工業基礎和鐵路交通都相當不錯。

二戰後印度很快取得獨立,並且幾次對巴基斯坦的戰爭都獲勝,還控制錫金、不丹等國,在1961年從英國購買的航母下水後,印度的優越感爆棚,頻頻越過國界侵犯中國主權,那也引發1962年的中印戰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