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兒子們的結局都咋樣?

康熙大帝8周歲登基, 14歲親政。 在位61年, 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 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 開創出康乾盛世局面。 同時, 他也是中國史上子女較多的皇帝之一, 生了50多個子女, 其中兒子35個, 活下來的24個(序齒的), 女兒二十來個, 活下來的不清楚。 但是古代皇家的女兒基本上參政, 因此就不提了。 由於康熙的兒子們都很有才華, 所以他晚年的時候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 令他大為頭疼, 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問題, 無疑是康熙皇帝生涯的一大敗筆。

康熙大帝(畫像)

康熙皇帝的兒子們(影視劇畫面)

皇長子胤禔——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 母惠妃納拉氏。 據傳教士白晉說:“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 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 他是個美男子, 才華橫溢, 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 ”征討葛爾丹時, 康熙任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 19歲的允禔從征, 任副將軍, 參與指揮戰事。 還銜命祭華山, 管理永定河工程。 26歲, 被封為直郡王。 十年後因爭儲位, 謀害太子, 被康熙革王爵, 監禁, 雍正12年卒, 以貝子禮殯葬。

皇二子胤礽——康熙十三年(1674年)生。 因系孝誠仁皇后所生, 為嫡長子。 康熙十四年, 在他還是個一歲多的嬰兒時,

就被立為太子。 但在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被廢;四十八年, 複立;五十一年十月, 再廢, 受禁錮;雍正二年卒, 追封理親王, 諡號密。 胤礽年少得志, 享盡榮華, 第二次的複立太子, 並不是因為康熙對他又有了信心, 而是當時的局勢混亂不堪, 需要一個擋箭牌, 複立太子是再好不過的主意。 再度被廢之後, 就被禁錮在咸安宮。 雍正仍不放心, 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 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 將胤礽移居幽禁至死。

三兒子胤祉——是個書生學究, 我們知道的《康熙字典》, 應該就是他主持編撰的。 他本不太熱心皇儲, 一門心思編書, 但也受到牽連。 雍正即位後, 以“胤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 命“胤祉守護景陵”, 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

胤祉心裡不高興, 免不了私下發些牢騷。 雍正知道後, 乾脆將胤祉奪爵, 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1732年), 胤祉死。

皇四子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帝。 生母德妃烏雅氏。 整個奪嫡運動的勝利者。 觀其在康熙朝的作為, 基本上可以概括成為, 兩面派的作派, 說白了就是哪邊都不得罪, 極盡察言觀色之能, 以誠孝示君父, 將自己打扮成為富貴閒人的模樣, 吃齋念佛, 標榜自己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 暗地裡結交人才, 培養門人, 最終奪得大位。 在位十三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 和反腐倡廉最有效的皇帝之一, 為康乾盛世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皇五子胤祺——康熙十八年(1679年)生。 母宜妃郭絡羅氏。 康熙認為此子心性甚善,

為人敦厚。 康熙征葛爾丹時, 允祺奉命領正黃旗大營。 19歲, 被封為貝勒, 30歲, 晉恒親王, 雍正十年死。 胤祺沒有結黨, 也沒有爭儲。 雍正即位後, 藉故削其子的封爵。 其實這也不能怪雍正, 八王死黨九阿哥畢竟是胤祺的胞弟, 因此雍正不能給他家太好過。

皇六子胤祚——也是德妃所生, 早殤。 德妃雖然出身不高, 宮女而已。 但是非常能生, 除了四子胤禛, 六子胤祚, 還有十四子胤禵(亦名胤禎, 雍正朝改允禵), 還有兩個公主。 想必也算是得寵過的妃子。

皇七子胤佑——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 母成妃戴佳氏。 康熙誇他:“心好, 舉止和藹可親。 ”康熙親征葛爾丹時, 命允佑領鑲黃旗大營。 18歲, 被封為貝勒;29歲, 晉淳郡王。 雍正八年死。

皇八子胤禩——生母良妃, 出身微賤, 是康熙老兒從辛者庫裡發掘出來的美人。清朝的時候講究子以母貴,八八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反倒是後來他的母親因為他的爭氣,得以晉升妃位。胤禩天資聰穎,才華優裕,待人寬和,廣結人緣。朝堂上下交口稱讚,稱之為“八賢王”,就連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也在皇帝面前推薦他。17歲,即被封為貝勒。可以說,胤禩與他的集團,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集團。但是,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貝勒而已,說明康熙並不看好他。 雍正繼位之初,採取拉攏的兩面派手法,封胤禩為廉親王。胤禩倒也沒有興風作浪,然而卻因為種種欲加之罪,最終被胤禛治罪。剝奪爵位不說,竟然削除宗籍,被迫改名“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胤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雍正四年死於囚禁中。

皇九子胤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母宜妃郭絡羅氏。26歲,被封為貝子。雍正即位後,命其出駐西寧。後以其違法肆行,與允禩等結黨營私為由,于雍正三年奪爵,幽禁。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同年,卒。胤禟在諸皇子中以家資豐厚著稱,“八爺党”的主要人物,雍正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

皇十子胤俄——康熙二十二年生,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出。四十八年三月,封敦郡王。六十一年十月,與受末命。雍正二年四月,以奉差擅回,削爵、禁錮。十三年,高宗即位。十一月,釋之。乾隆二年二月,封輔國公。六年辛酉九月初九日子刻卒,年五十有九,以貝子禮葬。因黨附胤禩,為雍正所恨。索性還是活到了乾隆年。

皇十一子胤禌——康熙二十四年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康熙三十五年(1696) ,夭折,12歲。

皇十二子胤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母定妃萬琉哈氏。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曾署內務府總管事務,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康熙禦極60年,派允祹祭聖京三陵。次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雍正即位,進封履郡王。乾隆即位,進封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卒。胤祹沒有參與奪嫡,又是是蘇麻拉姑養大的,所以,活到了七十八歲。

皇十三子胤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封為怡親王,命總理戶部三庫。雍正元年,總理戶部。為人“敬謹廉潔”,雍正照例賜錢糧、官物,均辭而不受;對雍正“克盡臣弟之道”,總理事務“謹慎忠誠”,為雍正所賞識。三年,從優議敘,複加封郡王,任王于諸子中指封。後總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樹。又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協助最多的兄弟。胤祥在康熙年的歷史似乎有十年左右是空白的,所以一般都認為他是被圈禁了。出來後,似乎身體就大不如前,雍正八年就死了,最親厚的弟弟死了,雍正自然悲痛。

皇十四子胤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與雍正、胤祚同母。但黨附胤禩,與雍正對立。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五十七年,任撫遠大將軍,征討策妄阿拉布坦。六十年,率師駐甘州,進次吐魯番。雍正元年,晉為郡王。三年,被降為貝子。四年,革爵禁錮。乾隆即位時,命釋放,封輔國公。乾隆十二年,晉貝勒。十三年,晉恂郡王。二十年,卒,諡號勤。野史以及民間流傳很多胤禛篡位的說法,其中有說改詔書中“傳位十四子”為“傳位於四子”,純屬無稽之談,原因不再贅述。但是因為康熙晚年對他的寵愛,估計也動過給他傳位的念頭吧。不過這個十四子說實話不算特別好,他在軍中的時候就設法斂財,倘若真的做了皇帝,肯定不如雍正。

皇十五子胤禑——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雍正四年,封貝勒,命守景陵。八年,封愉郡王。九年卒,諡號恪。

皇十六子胤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因莊親王死後無嗣,雍正命他襲封。乾隆三十二年死,諡號恪。

皇十七子胤禮——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純裕勤妃陳氏。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晉親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戶部。十二年赴泰甯,送達賴喇嘛還西藏,沿途巡閱各省駐防及綠營兵。十三年,返京,辦理苗族事務。乾隆即位,命總理事務,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總之,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當時年滿20歲的皇子共有15人。雍正繼位後,境遇比較好的有三人:即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祿和十七弟胤禮。胤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詳。雍正繼位,即封胤祥為怡親王,格外信用。胤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後,襲封莊親王。胤禮,雍正繼位封為果郡王,再晉為親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繼任宗人府宗令、管戶部。胤祥和胤禮顯然早加入“胤禛黨”,只是康熙在世時,十分隱秘,沒有暴露。康熙崩逝時未滿20歲的皇子們(皇十七子胤禮之後至皇二十四子胤祕),都未參與奪嫡之爭,除他們自己早夭折外,大多能壽終正寢。

是康熙老兒從辛者庫裡發掘出來的美人。清朝的時候講究子以母貴,八八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反倒是後來他的母親因為他的爭氣,得以晉升妃位。胤禩天資聰穎,才華優裕,待人寬和,廣結人緣。朝堂上下交口稱讚,稱之為“八賢王”,就連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也在皇帝面前推薦他。17歲,即被封為貝勒。可以說,胤禩與他的集團,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集團。但是,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貝勒而已,說明康熙並不看好他。 雍正繼位之初,採取拉攏的兩面派手法,封胤禩為廉親王。胤禩倒也沒有興風作浪,然而卻因為種種欲加之罪,最終被胤禛治罪。剝奪爵位不說,竟然削除宗籍,被迫改名“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胤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雍正四年死於囚禁中。

皇九子胤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母宜妃郭絡羅氏。26歲,被封為貝子。雍正即位後,命其出駐西寧。後以其違法肆行,與允禩等結黨營私為由,于雍正三年奪爵,幽禁。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同年,卒。胤禟在諸皇子中以家資豐厚著稱,“八爺党”的主要人物,雍正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

皇十子胤俄——康熙二十二年生,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出。四十八年三月,封敦郡王。六十一年十月,與受末命。雍正二年四月,以奉差擅回,削爵、禁錮。十三年,高宗即位。十一月,釋之。乾隆二年二月,封輔國公。六年辛酉九月初九日子刻卒,年五十有九,以貝子禮葬。因黨附胤禩,為雍正所恨。索性還是活到了乾隆年。

皇十一子胤禌——康熙二十四年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康熙三十五年(1696) ,夭折,12歲。

皇十二子胤祹——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母定妃萬琉哈氏。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曾署內務府總管事務,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康熙禦極60年,派允祹祭聖京三陵。次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雍正即位,進封履郡王。乾隆即位,進封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卒。胤祹沒有參與奪嫡,又是是蘇麻拉姑養大的,所以,活到了七十八歲。

皇十三子胤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封為怡親王,命總理戶部三庫。雍正元年,總理戶部。為人“敬謹廉潔”,雍正照例賜錢糧、官物,均辭而不受;對雍正“克盡臣弟之道”,總理事務“謹慎忠誠”,為雍正所賞識。三年,從優議敘,複加封郡王,任王于諸子中指封。後總理京畿水利,多有建樹。又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八年,死。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協助最多的兄弟。胤祥在康熙年的歷史似乎有十年左右是空白的,所以一般都認為他是被圈禁了。出來後,似乎身體就大不如前,雍正八年就死了,最親厚的弟弟死了,雍正自然悲痛。

皇十四子胤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與雍正、胤祚同母。但黨附胤禩,與雍正對立。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五十七年,任撫遠大將軍,征討策妄阿拉布坦。六十年,率師駐甘州,進次吐魯番。雍正元年,晉為郡王。三年,被降為貝子。四年,革爵禁錮。乾隆即位時,命釋放,封輔國公。乾隆十二年,晉貝勒。十三年,晉恂郡王。二十年,卒,諡號勤。野史以及民間流傳很多胤禛篡位的說法,其中有說改詔書中“傳位十四子”為“傳位於四子”,純屬無稽之談,原因不再贅述。但是因為康熙晚年對他的寵愛,估計也動過給他傳位的念頭吧。不過這個十四子說實話不算特別好,他在軍中的時候就設法斂財,倘若真的做了皇帝,肯定不如雍正。

皇十五子胤禑——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雍正四年,封貝勒,命守景陵。八年,封愉郡王。九年卒,諡號恪。

皇十六子胤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生。母順懿密妃王氏。因莊親王死後無嗣,雍正命他襲封。乾隆三十二年死,諡號恪。

皇十七子胤禮——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母純裕勤妃陳氏。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晉親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戶部。十二年赴泰甯,送達賴喇嘛還西藏,沿途巡閱各省駐防及綠營兵。十三年,返京,辦理苗族事務。乾隆即位,命總理事務,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總之,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當時年滿20歲的皇子共有15人。雍正繼位後,境遇比較好的有三人:即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祿和十七弟胤禮。胤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詳。雍正繼位,即封胤祥為怡親王,格外信用。胤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後,襲封莊親王。胤禮,雍正繼位封為果郡王,再晉為親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繼任宗人府宗令、管戶部。胤祥和胤禮顯然早加入“胤禛黨”,只是康熙在世時,十分隱秘,沒有暴露。康熙崩逝時未滿20歲的皇子們(皇十七子胤禮之後至皇二十四子胤祕),都未參與奪嫡之爭,除他們自己早夭折外,大多能壽終正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