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唐朝最被低估的皇帝:勤政愛民低調睿智

唐朝有一位皇帝的功勞被種種原因所埋沒了, 我們現在所見到他的形象, 大抵是弱渃無能, 其實他是唐朝最有成就且低調的皇帝。 他就是唐高宗李治。

按理說, 唐朝第三代帝王再怎麼也輪不上他, 李治的皇位純屬坐冷板凳等來的, 誰讓他的哥哥身為太子的李承乾和他老爹寵愛的魏王李泰, 兩人卯足了勁為爭奪皇位往死裡掐呢?結果太子李承乾在沉默中暴發, 然後在暴發中滅亡, 而四哥李泰則在明爭暗鬥中失寵, 身為晉王的李治撿了個大便宜, 成為了李唐帝國第三任CEO。 歷史學家通常認為李治碌碌無為,

只不過躺在他老爹給他留下的雄厚基業上睡大覺, 唐帝國在他統治下風平浪靜, 李治只是過渡期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 這種理解有失偏頗, 李治任上, 雖然沒有什麼值得彪炳史冊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大成就, 但以衡量好人皇帝的標準來看, 李治這位皇帝委實做得還真是不賴。

網路配圖

誰能真正對老百姓好, 誰就是好皇帝,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 李治不折不扣的是位好人皇帝。 李治上任伊始, 就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 這麼做, 等於是否定了他那位好大喜功的老爹李世民發動的遼東戰役, 這場曠日持久的人民戰爭讓唐帝國從貞觀之治的繁華景象中深陷泥淖, 導致唐帝國亂象叢生, 是他力挽狂瀾, 使帝國走上了休養生息煥發生機的正常軌道。 其次, 李治下令, 歸還了國家多占百姓田地, 並多次開義倉賑災和赦免天下租賦。 他還親自提拔和任用了一大批賢臣良相和安幫定國的武將, 如辛茂將、盧承慶、杜正倫、薛元超、魏元忠等, 而武將方面, 則有蘇定方、劉仁軌和裴行儉等,

在唐帝國二十多位皇帝中, 李治的統治時期國家版圖最大, 依此硬指標衡量, 李治對唐帝國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更難得的是李治的品質, 就象他的小名一樣“為善”, 李治是一位大善人, 他為人慈祥、低調、儉樸, 不喜歡大興土木, 不信方士長生之術, 還不喜歡遊獵, 這些歷來為所謂的神武英明的君王, 諸如唐朝時比他的名氣大得多的李世民、武則天和李隆基都會犯下的難以避免的錯誤, 李治一樣都不沾。 比如《新唐書》載, 李治還是太子時, 太宗要求圍獵習射, 李治就以不愛好為由婉拒。 在高宗本紀中, 多次記載著李治大赦天下, 體恤民力, 以及尊老愛幼的事蹟。 如賜民八十歲以上者糧食和布帛, 婦人八十歲以上者授郡君,

並賜氈衾粟帛。 他還放還宮人, 讓她們免受深宮禁苑之苦。 禁止胡戲, 宣導天下清新風氣。 並且下令皇后身體力行做出表率, 帶頭植桑養蠶, 鼓勵民間勤勞致富, 在他看似無為而治卻又效果奇佳的統治下, 唐朝漸漸恢復了元氣。

在唐人劉餗的《隋唐佳話》中, 記載著高宗李治幾個小故事, 從中我們可以一窺這位不顯山不露水好人皇帝的真實面目, 看出他的仁者之風和厚道之處。 高宗有一個乳母叫做盧氏, 曾經是滑州總管杜才幹的妻子, 杜才幹在唐太宗時期因犯謀反罪被誅殺, 因此這位盧夫人就被收于宮中充當李治的乳母, 李治即位以後, 感念盧氏對自己的哺育之恩, 分封其為燕國夫人, 為一品誥命,

恩寵無比。 盧氏依恃高宗寵信, 數次三番想為自己那位短命的丈夫杜才幹翻案, 大意是說自己的丈夫受人蒙蔽, 是被冤屈致死的, 高宗李治雖然很感恩, 但是始終沒有鬆口, 並且對盧氏說, 這是先朝之事, 我怎麼敢擅自變更先朝父皇的決斷, 最終也沒有為盧氏所請翻案。 這件事足以說明, 高宗寵信歸寵信, 但在大事面前還是不糊塗的, 堅持原則而不被婦人蠱惑失去理智。

網路配圖

高宗手下有一個叫做楊德幹的官員,時任萬年縣縣令,有一次,一位地位很高的宦官仗著高宗寵信,在百姓的田地中放鷂子玩,將田中莊稼弄得一片狼籍,楊德幹下令擒拿治罪,結果將這位宦官杖脊二十下,並且砍下了犯事的鷂子頭。宦官深以為恥,就屁顛屁顛的跑到高宗面前添油加醋的訴說楊德幹的不是,高宗不為所動,這位惹事的宦官脫下衣服,讓高宗驗傷,並且痛哭流涕的要求高宗治楊德幹以下犯上之罪,打狗還得看主人不是?高宗看過傷後,沉默不語,問得急了,徐徐說道,你早就知道楊德幹這個人強硬兇悍,為何又要無事生非,侵犯他治下百姓的田地呢?說完後起身離去。

高宗朝時,朝中貴族仕宦有結黨營私現象,高宗深以為憂,當時全國有七大姓比較強勢,為太原王姓、范陽盧姓、滎陽鄭姓、清河博陵二崔、隴西趙郡二李,這些豪族們恃其名望威信,不願與其他姓氏締結婚姻,而是門當戶對的選擇彼此之間互為姻親,因為這些人既是當地豪強,不少人又執掌兵權,長此以往,就會架空朝廷,對抗中央集權,而對國家和平政策構成很大威脅,高宗下令,禁止這些人相互通婚,於是這七大家族結成的鐵桶陣遂被攻破,再不敢私下互為表裡,高宗以他的遠見卓識解除了這些仕族大戶對當地政權的威脅。

高宗被稱為好人皇帝,最重要的一點是愛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他要求大臣們恪盡職守,並且每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高宗的臣子們蕭規曹隨,嚴格執行太宗遺囑,高宗還保境安民,多次獲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百姓在他的治下安居樂業,史稱他執政時為“永徽之治”。高宗最為世人詬病的是他對武則天的寵信,以致後來顛覆了男尊女卑的舊有格局,李治其實並非妻管嚴,也不是對武則天就一直袖手旁觀,任其為所欲為,他曾努力限制武則天權力,一度打算廢黜武則天的皇后身份,但晚年的他患上了頭疾,眼睛全盲,在掰手腕的政治鬥爭中,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已經無法撼動武則天的強勢地位了。

網路配圖

這位元好人皇帝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西元683年)駕崩,終年56歲,死後葬於乾陵。李治晚年因縱容武則天干政,回天無力,致使武后臨朝執政後對李氏宗室大加屠戮,因而李唐正史對其評價不高。他死後,武則天開闢了一個全新武周王朝,似乎也沒他什麼事兒,他的餘光遮掩在一代女皇的榮耀之下,他甚至差點成為李唐帝國終結的罪魁禍首,所以正統歷史學家對他也不太“感冒”。好人皇帝似乎帶著這種尷尬而湮沒在歷史的繁秩浩卷之中,反倒是一直對他感恩在心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給了他一個安慰,死後同穴,歷史就是這樣的富含戲劇,歷史對他,這位好人皇帝似乎多少有些過於寡恩而薄情了。

網路配圖

高宗手下有一個叫做楊德幹的官員,時任萬年縣縣令,有一次,一位地位很高的宦官仗著高宗寵信,在百姓的田地中放鷂子玩,將田中莊稼弄得一片狼籍,楊德幹下令擒拿治罪,結果將這位宦官杖脊二十下,並且砍下了犯事的鷂子頭。宦官深以為恥,就屁顛屁顛的跑到高宗面前添油加醋的訴說楊德幹的不是,高宗不為所動,這位惹事的宦官脫下衣服,讓高宗驗傷,並且痛哭流涕的要求高宗治楊德幹以下犯上之罪,打狗還得看主人不是?高宗看過傷後,沉默不語,問得急了,徐徐說道,你早就知道楊德幹這個人強硬兇悍,為何又要無事生非,侵犯他治下百姓的田地呢?說完後起身離去。

高宗朝時,朝中貴族仕宦有結黨營私現象,高宗深以為憂,當時全國有七大姓比較強勢,為太原王姓、范陽盧姓、滎陽鄭姓、清河博陵二崔、隴西趙郡二李,這些豪族們恃其名望威信,不願與其他姓氏締結婚姻,而是門當戶對的選擇彼此之間互為姻親,因為這些人既是當地豪強,不少人又執掌兵權,長此以往,就會架空朝廷,對抗中央集權,而對國家和平政策構成很大威脅,高宗下令,禁止這些人相互通婚,於是這七大家族結成的鐵桶陣遂被攻破,再不敢私下互為表裡,高宗以他的遠見卓識解除了這些仕族大戶對當地政權的威脅。

高宗被稱為好人皇帝,最重要的一點是愛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他要求大臣們恪盡職守,並且每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高宗的臣子們蕭規曹隨,嚴格執行太宗遺囑,高宗還保境安民,多次獲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百姓在他的治下安居樂業,史稱他執政時為“永徽之治”。高宗最為世人詬病的是他對武則天的寵信,以致後來顛覆了男尊女卑的舊有格局,李治其實並非妻管嚴,也不是對武則天就一直袖手旁觀,任其為所欲為,他曾努力限制武則天權力,一度打算廢黜武則天的皇后身份,但晚年的他患上了頭疾,眼睛全盲,在掰手腕的政治鬥爭中,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已經無法撼動武則天的強勢地位了。

網路配圖

這位元好人皇帝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西元683年)駕崩,終年56歲,死後葬於乾陵。李治晚年因縱容武則天干政,回天無力,致使武后臨朝執政後對李氏宗室大加屠戮,因而李唐正史對其評價不高。他死後,武則天開闢了一個全新武周王朝,似乎也沒他什麼事兒,他的餘光遮掩在一代女皇的榮耀之下,他甚至差點成為李唐帝國終結的罪魁禍首,所以正統歷史學家對他也不太“感冒”。好人皇帝似乎帶著這種尷尬而湮沒在歷史的繁秩浩卷之中,反倒是一直對他感恩在心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給了他一個安慰,死後同穴,歷史就是這樣的富含戲劇,歷史對他,這位好人皇帝似乎多少有些過於寡恩而薄情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