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94歲“功夫奶奶”登上BBC:家傳武術,一練就是90年

寧波市寧海縣一個普通的山村裡, 94歲的張荷仙在今年成了“網紅”。

習武長達90年的她, 在94歲的高齡依然堅持練武, 這讓她得到了外界的許多關注, 《人民日報》為她做了網路直播, BBC這樣的海外知名媒體也慕名而來。

而在網路上, 網友更習慣稱他為“功夫奶奶”。

從四五歲至今, “功夫奶奶”的練習幾乎從未間斷, 正是有了這麼多年的勤奮“修煉”, 如今的她雖然年已近百, 身體卻依然硬朗。

她說, 自己希望有更多人喜歡武術, 希望武術能代代傳承。 但是現實卻是, 練武強身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奶奶院子裡的石鎖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清晨, 張荷仙老人進行著每日必備的功夫練習。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劉嘉煒 圖

柔韌性遠超年輕人

每天清晨5、6點鐘, 寧海縣力洋鎮東園村的一間老平房裡, 94歲的張荷仙就已經起床, 開始了自己的一天。

洗漱完畢之後,

她便會走到門前那個小院裡, 做一件已經堅持了90年的事——練武。

而在練功之前, 張荷仙還要洗淨雙手, 祭拜一下祖師爺, 再開始紮馬步、練拳法。

一套拳、掌、手、棍, 雖然力道已經不如當年, 但那一招一式的派頭, 依然能看出她功底的深厚。

“功夫奶奶”, 這是現在網友送給他的尊稱, 而在張荷仙自己看來, 自己最值得驕傲的並非一身的功夫, 而是兩個字:勤奮。

“四歲、五歲, 我就跟著我爸爸開始練武。 ”一開口, 張奶奶便伸手在半空中比劃著數位。 雖然已是九旬高齡, 但她的聲音依舊洪亮。

張荷仙老人展示掌法。

張奶奶這一練, 便是接近一個世紀。 除了16歲那年, 因為手傷休息了一下, 其餘的每一天, 院子裡總能看見她勤奮練武的身影。

“她一直都住在這個村, 她練功夫, 村裡人都知道。 ”提起張荷仙的功夫, 同住東園村的鄰居說這在村裡“無人不曉”。

在張奶奶的家門前, 是一段蜿蜒向上的坡道。 雖然已經是94歲高齡, 但走上走下, 張奶奶依然連大氣也不喘。

“比我小兩三歲的人, 都用上了拐杖, 而我現在還沒有用過。

”說話間, 張奶奶習慣性地把腿放上竹椅, 變成雙腿盤坐。 這樣的柔韌性, 別說90歲老人, 許多年青人也得要甘拜下風。

“去醫院檢查過, 那些指標都沒有什麼問題。 ”張奶奶又伸出手和記者握了一下, 依然還有不小的手勁。

“沒有練過功夫的人, 摔一跤就可能受傷, 我自己摔一跤也能立馬爬起來。 鍛煉身體, 只有好處, 不會有壞處的。 ”說起練武的健身功效, 張奶奶一臉嚴肅。

張荷仙老人與兒子進行棍法練習。

練功夫, 也是練品德

對張奶奶來說, 這90年習武是為了強身, 但“修德”才是最主要的人生歷練。

以前來學武的“學生”中間, 一些人就是想學好了功夫出去打架, 但張荷仙最反對的就是這種想法。

“老祖宗在拳譜中告誡, 學武只是為了防禦, 不能去欺負別人, 而要去幫助別人。 ”這句話, 張奶奶說到做到。

最為知名的一次, 便是張奶奶見到村裡一個男人在打老婆, 張奶奶看不過去, 上去就是一招, 將其打倒在地。

但除此之外, 張奶奶從不隨意傷人。 兒子馮傳引說, “真說去打人, 把人家打成什麼樣, 那沒有過。”

其實在當年,除了張奶奶一家人習武之外,這個小院還曾是附近村落的功夫“學堂”,慕名前來習武的人用“絡繹不絕”來形容並不為過。

“以前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有很多人來學功夫,每天晚上都來家裡學。”談起曾經,兒子馮傳引依然還記得當初的“盛景”。

張荷仙老人給自己做早飯,把昨日所做菜品放入灶中加熱。

練武的地點,便是如今腳下這片不大的小院,不到10個學生便會讓這兒顯得有些擁擠。馮傳引作為“主講老師”給大家上課,張荷仙便在一旁指點。

除了在家傳授功夫之外,時不時還會有人來邀約出去上課,“多的時候能有四五十個人。”

而一位當地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寧波東部沿海的山村,習武的風氣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漁民都比較強悍,因為明清時期,就要抗擊海上的強盜、倭寇,現在山上還留有當年兵站的遺址。”

而張荷仙一家,是在九代人之前從福建移居此地,所修習的南拳硬派功夫,追根溯源,歷史更是已經有三百多年。

在教功夫的過程中,張奶奶一家都是傾囊傳授,她說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外姓人家,從來沒有以“學費”的名義收過一分錢。

老人居住在半山腰,每日出門必經幾個陡坡。

一副“俠女”心腸

在這90多年裡,張奶奶擁有的也不僅是武術。

“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會幫忙,人很好。”提起張荷仙,她的“俠女”心腸早已得到了村裡人的公認。

除了會功夫,張奶奶的另一手絕活是接生。年輕時,她考取了接生資格證,一生裡接生下來的嬰兒竟有千人之多。

她也會刺繡,曾拿過鄉里的“刺繡冠軍”,繡牡丹是她的絕活。村裡人的喜衣、喜被,不少出自她手。

廚房裡,張奶奶同樣是一把好手。因為廚藝好、體力強,她曾當過村裡酒席的掌廚,一人負責二三十桌的酒席不在話下。

如今,年事已高的她雖不再有年輕時那樣的精力,但依舊還是一股風風火火的性格。

直到今天,張奶奶仍舊是在家閒不住。每天下午,她總要到村裡轉轉,看看誰家有什麼需要搭把手。馮傳引說,母親“最高興的就是給人幫忙”。

因為捨不得離開和亡夫一同生活過多年的老房子,張奶奶也沒有搬去兒子新房,選擇一人獨居,每日三餐都是自己料理。

隔幾天,她還要去鎮上採購一次食物和生活用品,來回6公里的路,張奶奶仍然全靠步行。

無論行走還是坐姿,面對求知者,張奶奶雙手隨時保持功夫招式。

武術傳承,下一輩能完成嗎

自從張奶奶今年在網路“走紅”之後,許多媒體紛至遝來,多的時候,三四家一起來登門採訪。

一次採訪,便是兩三個小時,就算不是老年人也會疲憊,但張奶奶從未有過不悅。相反媒體來拍一次,她就把拳法棍法打一次。一招一式,還是一樣的一絲不苟。

“棍法、拳法,別人想看什麼,我就展示什麼。只要有人喜歡,有人認可,我就是最高興的。”接受央視採訪時,張奶奶如此說道。

張奶奶說,她的希望是張家的武術能夠一直傳下去,但她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年紀大了,傳授武藝的任務,“今後只能交給下一輩去完成。”

在張奶奶的家族裡,習武的傳統還在延續,練武最小的一輩只有10歲。

但在這個家族之外,事情卻已漸漸發生了變遷。

現在村裡仍然還有人晚上在廣場練武,“多時二三十人,少的時候四五個人”。但和當年最大的不同是,“青年人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兒子馮傳引說,習武的風氣已經今非昔比。

“現在鍛煉的方式比以前多了,像打球、廣場舞之類的。而且現在生活壓力也大,不像以前,農閒時能有很多閒置時間。”

而和當年每晚熱鬧喧囂的功夫“學堂”相比,如今張奶奶家的小院,已經安靜了許多。許多時候,除了張奶奶之外,這裡的唯一的動靜就是家裡的小貓。

在院子角落,放著一對石鎖,那曾是張奶奶和家人弟子們練武的工具,如今已是破舊斑駁,不再有人使用。

“經濟社會,每個人都要去賺錢。”也許習武的時代,真的只存在于張奶奶90年的一招一式中了。

那沒有過。”

其實在當年,除了張奶奶一家人習武之外,這個小院還曾是附近村落的功夫“學堂”,慕名前來習武的人用“絡繹不絕”來形容並不為過。

“以前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有很多人來學功夫,每天晚上都來家裡學。”談起曾經,兒子馮傳引依然還記得當初的“盛景”。

張荷仙老人給自己做早飯,把昨日所做菜品放入灶中加熱。

練武的地點,便是如今腳下這片不大的小院,不到10個學生便會讓這兒顯得有些擁擠。馮傳引作為“主講老師”給大家上課,張荷仙便在一旁指點。

除了在家傳授功夫之外,時不時還會有人來邀約出去上課,“多的時候能有四五十個人。”

而一位當地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寧波東部沿海的山村,習武的風氣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漁民都比較強悍,因為明清時期,就要抗擊海上的強盜、倭寇,現在山上還留有當年兵站的遺址。”

而張荷仙一家,是在九代人之前從福建移居此地,所修習的南拳硬派功夫,追根溯源,歷史更是已經有三百多年。

在教功夫的過程中,張奶奶一家都是傾囊傳授,她說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外姓人家,從來沒有以“學費”的名義收過一分錢。

老人居住在半山腰,每日出門必經幾個陡坡。

一副“俠女”心腸

在這90多年裡,張奶奶擁有的也不僅是武術。

“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會幫忙,人很好。”提起張荷仙,她的“俠女”心腸早已得到了村裡人的公認。

除了會功夫,張奶奶的另一手絕活是接生。年輕時,她考取了接生資格證,一生裡接生下來的嬰兒竟有千人之多。

她也會刺繡,曾拿過鄉里的“刺繡冠軍”,繡牡丹是她的絕活。村裡人的喜衣、喜被,不少出自她手。

廚房裡,張奶奶同樣是一把好手。因為廚藝好、體力強,她曾當過村裡酒席的掌廚,一人負責二三十桌的酒席不在話下。

如今,年事已高的她雖不再有年輕時那樣的精力,但依舊還是一股風風火火的性格。

直到今天,張奶奶仍舊是在家閒不住。每天下午,她總要到村裡轉轉,看看誰家有什麼需要搭把手。馮傳引說,母親“最高興的就是給人幫忙”。

因為捨不得離開和亡夫一同生活過多年的老房子,張奶奶也沒有搬去兒子新房,選擇一人獨居,每日三餐都是自己料理。

隔幾天,她還要去鎮上採購一次食物和生活用品,來回6公里的路,張奶奶仍然全靠步行。

無論行走還是坐姿,面對求知者,張奶奶雙手隨時保持功夫招式。

武術傳承,下一輩能完成嗎

自從張奶奶今年在網路“走紅”之後,許多媒體紛至遝來,多的時候,三四家一起來登門採訪。

一次採訪,便是兩三個小時,就算不是老年人也會疲憊,但張奶奶從未有過不悅。相反媒體來拍一次,她就把拳法棍法打一次。一招一式,還是一樣的一絲不苟。

“棍法、拳法,別人想看什麼,我就展示什麼。只要有人喜歡,有人認可,我就是最高興的。”接受央視採訪時,張奶奶如此說道。

張奶奶說,她的希望是張家的武術能夠一直傳下去,但她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年紀大了,傳授武藝的任務,“今後只能交給下一輩去完成。”

在張奶奶的家族裡,習武的傳統還在延續,練武最小的一輩只有10歲。

但在這個家族之外,事情卻已漸漸發生了變遷。

現在村裡仍然還有人晚上在廣場練武,“多時二三十人,少的時候四五個人”。但和當年最大的不同是,“青年人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兒子馮傳引說,習武的風氣已經今非昔比。

“現在鍛煉的方式比以前多了,像打球、廣場舞之類的。而且現在生活壓力也大,不像以前,農閒時能有很多閒置時間。”

而和當年每晚熱鬧喧囂的功夫“學堂”相比,如今張奶奶家的小院,已經安靜了許多。許多時候,除了張奶奶之外,這裡的唯一的動靜就是家裡的小貓。

在院子角落,放著一對石鎖,那曾是張奶奶和家人弟子們練武的工具,如今已是破舊斑駁,不再有人使用。

“經濟社會,每個人都要去賺錢。”也許習武的時代,真的只存在于張奶奶90年的一招一式中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