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枚,如何成長為一枚頂級吃貨

袁枚是個吃貨, 大吃貨。 《隨園食單》一部, 是文人說吃的典範之作, 他留下的食譜和飲食原則, 有文人氣、雅氣, 又深得飲饌三昧, 頗不容易。

要知道, 歷史上留下過文字的吃貨, 很多都並不是真會吃, 他們寫的飲食文字, 以訛傳訛或主觀臆造者頗多。 比如元代太醫忽思慧寫的《飲膳正要》, 一道菜動輒羊蹄二十個、豬頭二個、羊頭五個、鯉魚十條、肥雞五個、薑蔥各一斤, 照這個食譜去做菜, 非吃死不可。 還有狼肉湯、熊肉羹云云, 聽著也知道這位一味追求怪奇, 別人說什麼就記什麼。

君子遠庖廚, 是可以想見的, 說到吃, 不好說得太實, 只好一貫雅下去, 比如《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 食譜全是詩詞, 油鹽醬醋一概不提, 雅是雅了, 不能當飯吃。 相比之下袁枚就很難得, 他真會吃, 也真愛吃, 照《隨園食單》去吃, 是能得到一些吃的樂趣的, 就算嫌麻煩, 隨手翻兩頁, 也可以解饞, 而絕不會有看《飲膳正要》時的錯愕。

同樣是做豬頭, 看看袁枚是怎麼寫的:“洗淨五斤重者, 用甜酒三斤, 七八斤者, 用甜酒五斤。 先將豬頭下鍋同酒煮, 下蔥三十根、八角三錢, 煮二百餘滾;下秋油一大杯、糖一兩, 候熟後嘗鹹淡, 再將秋油加減;添開水要漫過豬頭一寸,

上壓重物, 大火燒一炷香;退出大火, 用文火細煨, 收幹以膩為度;爛後即開鍋蓋, 遲則走油。 ”行家。

但吃貨不是一天煉成的。 如何成長為一名頂級的吃貨?袁枚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 得趁早。 張愛玲說“呵, 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 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聽到這話, 丹尼爾·笛福、賽凡提斯、松本清張、東野圭吾、愛麗絲·門羅、陳忠實們怕是不以為然的, 心裡會暗笑:哪個時代不是“倉促”的, 哪種思想背景裡沒有這“惘惘的威脅”。 但其中有一層意思卻是要領會的, 越早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越早下手, 越好。

像袁枚就晚了。 他幼年家貧, 在吃上虧欠很多。 吃和其他本事一樣, 也講究童子功, 童年的飲食記憶, 往往影響人的一生。 張佳瑋喜歡無錫小籠, 蔡瀾吃不慣北方的麵食, 都是例子。 像汪曾祺先生這樣天南海北大吃四方的, 不多。 高郵不富, 但汪家不窮, 地主家庭, “吃”一字上幼功就很好。

袁枚就不行了, 連書都沒錢買, 自己說“我年十二三, 愛書如愛命。 每過書肆中, 兩腳先立定。 苦無買書錢, 夢中猶買歸。 至今所摘記, 多半兒時為。 ”一個二十三歲中了進士的才子, 寫作上下了無數功夫, 書當然是命根子, 書都沒錢買, 吃上更不可能花錢了。 范仲淹求學時每頓飯都是粥塊配鹹菜, 想來袁枚也差不多, 吃上是沒有什麼幼功的。

但袁枚靠著天賦和交友找補回來了。 今天在錢文瑞家吃到一道芥末、雞汁拌冷海參絲,體會到了海參之妙,記在小本子上。明天在尹繼善家吃到煨鱘魚,發現油、火不當,味道太濃濁,又在蘇州唐家吃到上好的炒鰉魚片,兩相對比,懂得了鱘鰉之趣,也記在小本子上。一來二去,就成了行家。幼功不行,就去見高山啊。

話又說回來,怎麼才能見到高山?有才。袁枚九歲就能寫出“眼前兩三級,足下萬千家”,二十四歲就中了進士,三十多歲時已儼然是乾隆朝一位詩壇領袖,寫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趙翼是這麼稱讚他的:“子才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鬥來。”這是袁枚在漫漫吃貨路上實現彎道超車的一大籌碼。

其次,得有家私房菜。袁枚當了十年官,沒攢下多少錢,咬咬牙買下了江甯隋氏廢園,改稱“隨園”。一個縣令,辭官之後沒有像別人一樣買地,而是買了一座廢棄已久的園子,這是什麼精神?歷史會證明,有一家私房菜,和有一百畝地,是完全不同的。一家私房菜可以幹什麼?

能幹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袁枚那三百兩銀子,只能買個廢園,經營、擴建,哪樣不要花錢?怎麼辦,先把圍牆拆了。江甯市民免費參觀流覽,這裡翻翻、那裡看看,眼看一個破園子一天比一天好看,好像鄰家姑娘初長成一般,口碑就起來了,口耳相傳,名氣也就有了。有了名氣,就可以大搞多種經營啊。詩壇領袖於是做起了出版生意,在園中售賣自己的《隨園詩話》、《隨園食單》,看看,書名裡都不忘打一波廣告。兩本捆在一起售賣,愛詩的得空翻翻食單,愛吃的得空翻翻詩集,靈魂和身體就都走在了路上。

鋪墊都有了,就約吃飯吧。到隨園裡來,四處走走看看,只見“器用則檀梨文梓,雕漆鵠金,玩物則晉帖唐碑,商彝夏鼎,圖書則青田黃凍,名手雕鐫,端硯則蕉葉青花,兼多古款,為大江南北富貴人家所未有”。看到這些好東西,口水都下來了,胃口自然打開,再一上桌,只見各種新奇吃食,豆芽刻開內夾火腿煨熟,蘿蔔絲過兩遍雞湯和上半截魚翅同炒,將雞蛋鑽一小孔,倒出蛋清、蛋黃,把蛋清和鮮濃雞湯攪勻,重新裝入蛋殼,用紙封孔,再蒸。熟了以後,剝皮依然是一隻完整的雞蛋。

但就是沒有官樣菜,什麼是官樣菜?耳菜嘍,聽起來嚇死人,比如《清異錄》裡抄了份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什麼羊骨脂拌的小牛肉香腸,用蟹黃蟹膏蟹肉製成的煎糕,用烤羊舌和鹿舌堆砌的烤味拼盤,用羊脂燉的甲魚……豪氣是豪氣,俗,是饕餮,是暴殄,毫無美感。誰誰誰去哪裡視察吃了百蟹宴,誰誰誰去哪裡交流學習又吃了國家及保護動物十全大補鍋,一味誇示,只求聽起來震驚,卻失了飲食本位,宛如一群餓鬼趁盂蘭盆會扶牆走。

袁枚不搞這套。什麼分子料理,什麼超現實主義飲食,袁枚都玩過了。食客們開心啊,滿眼美器、美食、美姬、美景,體驗豐富極了。袁枚招呼完這一桌,再招呼那一桌,寒暄兩句,有需要再講一堂公開課,使用者體驗啊、庫存單元啦、食物的生態鏈管理啦、吃與食的性靈同構性啦,VIP們哪聽過這個呀。這些VIP,既有樹齋相國、豫親王、阿廣庭公相、福康安等皇親國戚,也有兩江總督尹繼善、兩廣總督林則徐等實權人物,還有汪中、趙翼等文藝名家。誰來了都能有一樂,好哪口的都能得到滿足,美。

此時就看出袁枚拆掉圍牆的高明,園子一直在擴建,今天建模仿杭州美景的杭州風情園,明天建西洋傳教士設計的歐式小鎮,後天又開闢了一塊新的生態菜園,有圍牆是多麼不方便。那些遊覽的市民大概也沒有想到,他們也是風景的一部分。從園子裡到餐桌上,短短這幾……十裡路,這背後是多麼複雜的社會建構和權力差異。坐在餐桌上的諸位,看看窗外,再想想自己,一種身為VIP的文化自覺油然而生,什麼是用戶體驗?這就是。

再次,還得會炒作。這方面,袁枚領先了三百年。書籍熱度下降了?出全集,出精裝本全集。曝光量下降了?製造新聞。今天與金鳳小朋友同游天臺山,引來一篇大批判文章,又火五分鐘。明天又選了一批美女進園子,引來又一篇大批判文章。袁枚在乎嗎?不在乎,不僅不在乎,還要趁機重申自己的生活美學,什麼“周公所制禮,立意何深妙。但有烈女祠,而無貞童廟”,什麼“詩不搖盪性靈,則‘蛤蟆繁聲,無禮取鬧’”,什麼“生客闌入,舉座寡歡”,無一事,無一物不發表意見,今天說茶,明天說畫,後天還要點評一下和珅兩兄弟,文壇第一談不上,意見領袖毫無問題。天天挨駡,他還不在家待著,七十歲高齡還要出門去遊走,還要帶著孌童美妾,走到哪還都有高朋接待。罵吧,這樣的生活,誰爽誰知道。

七十歲時,袁枚完成了人生中最完美的炒作。這一年,袁枚得了重病,自以為命不久矣,於是拉著一群名士給自己搞了一次紙上追悼會,趙翼、姚鼐、洪亮吉、錢大昕等名流都送了挽聯和挽詩,收在《袁枚全集》中《續同人集》的“生挽類”目錄下。剛開始,回應他的人不多,他還做了一首《見諸公挽章不至,口號四首催之》,給大家引導及鼓勵。他自己首先就做了一首,題目很長,《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歌雲:“人生如客耳,有來必有去。其來既無端,其去亦無故。但其臨去時,各有一條路……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願著翅飛,豈肯回頭顧?……”

這次“生挽”活動,又拿下了一項第一,如果有人寫作一本《中國古代行為藝術論》, 這件事是一定要收入其中的。十年之後,袁枚是真的要辭世了,這一次他非常從容,臨走還不忘叮囑自己的兩個兒子,訃告的格式,“用淡紅紙小字寫訃,不可用素紙,其餘平行用小古簡最雅,用大紙便市井氣”。同時,有擔心屍體變硬穿靴子不方便,提醒二人用極其華麗的刺繡鞋配白綾襪最妙。交待完一切,從容辭世。一位頂級的生活家、大食客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今天在錢文瑞家吃到一道芥末、雞汁拌冷海參絲,體會到了海參之妙,記在小本子上。明天在尹繼善家吃到煨鱘魚,發現油、火不當,味道太濃濁,又在蘇州唐家吃到上好的炒鰉魚片,兩相對比,懂得了鱘鰉之趣,也記在小本子上。一來二去,就成了行家。幼功不行,就去見高山啊。

話又說回來,怎麼才能見到高山?有才。袁枚九歲就能寫出“眼前兩三級,足下萬千家”,二十四歲就中了進士,三十多歲時已儼然是乾隆朝一位詩壇領袖,寫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趙翼是這麼稱讚他的:“子才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鬥來。”這是袁枚在漫漫吃貨路上實現彎道超車的一大籌碼。

其次,得有家私房菜。袁枚當了十年官,沒攢下多少錢,咬咬牙買下了江甯隋氏廢園,改稱“隨園”。一個縣令,辭官之後沒有像別人一樣買地,而是買了一座廢棄已久的園子,這是什麼精神?歷史會證明,有一家私房菜,和有一百畝地,是完全不同的。一家私房菜可以幹什麼?

能幹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袁枚那三百兩銀子,只能買個廢園,經營、擴建,哪樣不要花錢?怎麼辦,先把圍牆拆了。江甯市民免費參觀流覽,這裡翻翻、那裡看看,眼看一個破園子一天比一天好看,好像鄰家姑娘初長成一般,口碑就起來了,口耳相傳,名氣也就有了。有了名氣,就可以大搞多種經營啊。詩壇領袖於是做起了出版生意,在園中售賣自己的《隨園詩話》、《隨園食單》,看看,書名裡都不忘打一波廣告。兩本捆在一起售賣,愛詩的得空翻翻食單,愛吃的得空翻翻詩集,靈魂和身體就都走在了路上。

鋪墊都有了,就約吃飯吧。到隨園裡來,四處走走看看,只見“器用則檀梨文梓,雕漆鵠金,玩物則晉帖唐碑,商彝夏鼎,圖書則青田黃凍,名手雕鐫,端硯則蕉葉青花,兼多古款,為大江南北富貴人家所未有”。看到這些好東西,口水都下來了,胃口自然打開,再一上桌,只見各種新奇吃食,豆芽刻開內夾火腿煨熟,蘿蔔絲過兩遍雞湯和上半截魚翅同炒,將雞蛋鑽一小孔,倒出蛋清、蛋黃,把蛋清和鮮濃雞湯攪勻,重新裝入蛋殼,用紙封孔,再蒸。熟了以後,剝皮依然是一隻完整的雞蛋。

但就是沒有官樣菜,什麼是官樣菜?耳菜嘍,聽起來嚇死人,比如《清異錄》裡抄了份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什麼羊骨脂拌的小牛肉香腸,用蟹黃蟹膏蟹肉製成的煎糕,用烤羊舌和鹿舌堆砌的烤味拼盤,用羊脂燉的甲魚……豪氣是豪氣,俗,是饕餮,是暴殄,毫無美感。誰誰誰去哪裡視察吃了百蟹宴,誰誰誰去哪裡交流學習又吃了國家及保護動物十全大補鍋,一味誇示,只求聽起來震驚,卻失了飲食本位,宛如一群餓鬼趁盂蘭盆會扶牆走。

袁枚不搞這套。什麼分子料理,什麼超現實主義飲食,袁枚都玩過了。食客們開心啊,滿眼美器、美食、美姬、美景,體驗豐富極了。袁枚招呼完這一桌,再招呼那一桌,寒暄兩句,有需要再講一堂公開課,使用者體驗啊、庫存單元啦、食物的生態鏈管理啦、吃與食的性靈同構性啦,VIP們哪聽過這個呀。這些VIP,既有樹齋相國、豫親王、阿廣庭公相、福康安等皇親國戚,也有兩江總督尹繼善、兩廣總督林則徐等實權人物,還有汪中、趙翼等文藝名家。誰來了都能有一樂,好哪口的都能得到滿足,美。

此時就看出袁枚拆掉圍牆的高明,園子一直在擴建,今天建模仿杭州美景的杭州風情園,明天建西洋傳教士設計的歐式小鎮,後天又開闢了一塊新的生態菜園,有圍牆是多麼不方便。那些遊覽的市民大概也沒有想到,他們也是風景的一部分。從園子裡到餐桌上,短短這幾……十裡路,這背後是多麼複雜的社會建構和權力差異。坐在餐桌上的諸位,看看窗外,再想想自己,一種身為VIP的文化自覺油然而生,什麼是用戶體驗?這就是。

再次,還得會炒作。這方面,袁枚領先了三百年。書籍熱度下降了?出全集,出精裝本全集。曝光量下降了?製造新聞。今天與金鳳小朋友同游天臺山,引來一篇大批判文章,又火五分鐘。明天又選了一批美女進園子,引來又一篇大批判文章。袁枚在乎嗎?不在乎,不僅不在乎,還要趁機重申自己的生活美學,什麼“周公所制禮,立意何深妙。但有烈女祠,而無貞童廟”,什麼“詩不搖盪性靈,則‘蛤蟆繁聲,無禮取鬧’”,什麼“生客闌入,舉座寡歡”,無一事,無一物不發表意見,今天說茶,明天說畫,後天還要點評一下和珅兩兄弟,文壇第一談不上,意見領袖毫無問題。天天挨駡,他還不在家待著,七十歲高齡還要出門去遊走,還要帶著孌童美妾,走到哪還都有高朋接待。罵吧,這樣的生活,誰爽誰知道。

七十歲時,袁枚完成了人生中最完美的炒作。這一年,袁枚得了重病,自以為命不久矣,於是拉著一群名士給自己搞了一次紙上追悼會,趙翼、姚鼐、洪亮吉、錢大昕等名流都送了挽聯和挽詩,收在《袁枚全集》中《續同人集》的“生挽類”目錄下。剛開始,回應他的人不多,他還做了一首《見諸公挽章不至,口號四首催之》,給大家引導及鼓勵。他自己首先就做了一首,題目很長,《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歌雲:“人生如客耳,有來必有去。其來既無端,其去亦無故。但其臨去時,各有一條路……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願著翅飛,豈肯回頭顧?……”

這次“生挽”活動,又拿下了一項第一,如果有人寫作一本《中國古代行為藝術論》, 這件事是一定要收入其中的。十年之後,袁枚是真的要辭世了,這一次他非常從容,臨走還不忘叮囑自己的兩個兒子,訃告的格式,“用淡紅紙小字寫訃,不可用素紙,其餘平行用小古簡最雅,用大紙便市井氣”。同時,有擔心屍體變硬穿靴子不方便,提醒二人用極其華麗的刺繡鞋配白綾襪最妙。交待完一切,從容辭世。一位頂級的生活家、大食客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