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智商越高越難社交滿足?|再談社交焦慮:如何應對“人際無能”

KY作者 / 隋真

編輯 / KY主創們

在上週六, 我們舉辦了“無能複健室”(照片和視頻過幾天給大家回顧~)。 其中, 北京場的主題是“人際關係無能”, 有許多社交焦慮的小夥伴參與了我們的活動, 並在過程中突破自我, 和陌生人成為朋友。

活動結束後, 我們收到了不少留言, 表示希望我們能再多談談社交焦慮。 於是,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社交焦慮是如何惡化的, 我們又該怎樣應對社交焦慮。

(1)

在進入陌生環境、和他人進行社交時, 許多人都會有緊張和不適, 會產生手心冒汗、臉紅等身體反應。 但是, 不是所有對社交感到焦慮的人都患有“社交焦慮障礙”。 社交焦慮障礙過去也被叫做“社交恐懼症”,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上規定, 要被確診為“社交焦慮障礙”, 需要符合以下標準(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 2013):

對社交情境有顯著或強烈的焦慮。 比如和他人互動時, 會擔心別人對自己有負面評價或是冒犯到他人。

而且這種焦慮不合常理, 例如下周要演講, 這周就焦慮得無法入睡。

主動回避讓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 或是帶著強烈的焦慮去忍受。 這種回避可能只是輕微的(比如避開和人的視線接觸), 也有可能很嚴重(比如缺考曠課)。

至少持續6個月, 並且真的導致了對工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顯著損害, 比如你為了逃避社交焦慮, 而不得不放棄一個你夢想了很久的職業;或者因為過度焦慮, 而無法進行考試等等。

(2)

心理學家Thomas Rodebaugh發現, 社交焦慮者往往會低估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實驗中, 他讓112名參與者與自己的朋友分別回答一個問題:“你認為你們之間的關係有多好?”結果顯示, 社交焦慮者普遍認為自己與朋友之間關係較差;但朋友們的意見卻相反,

他們覺得兩人的友誼很牢靠。 也就是說, 如果你有社交焦慮, 且認為自己和朋友之間關係一般、或是感到朋友不在乎自己, 你可以試著問問朋友的看法, 有可能你會發現這只是你的消極臆測而非事實(Seeker, 2014)。

社交焦慮也會給人帶來積極影響。 社交焦慮者雖然會因為焦慮而回避和人交流, 但是他們依然渴望與人親近, 這促使他們用其他方式來和別人建立聯結。 社交焦慮者會作出更多利他行為, 用“提供回報”來吸引他人和自己交往。 比如, 社交焦慮者會成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 鼓勵朋友對自己傾訴。 而且, 社交焦慮者會傾向於回避衝突, 他們會努力維持關係的和諧、友好。

(3)

社交焦慮可能不止影響一代人,

它會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代際傳承。 這首先和生理性的遺傳有關。 約有15%~20%的兒童在剛出生的時候, 就表現出有抑止(inhibition)的氣質:對於突發的、激烈的刺激(比如氣球爆炸), 這些孩子會更傾向遠離刺激, 而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樣無動於衷或好奇查看。 擁有抑制氣質的孩子在長大後, 會更容易患有社交焦慮障礙(Moran, 2017)。 研究表示這種氣質有一定程度的遺傳性, 但並不必然。

除了遺傳, 孩子也會從父母的行為和想法中學習到社交焦慮。 如果父母在社交場合中表現緊張或是回避, 他們的孩子會耳濡目染地認為“社交場合是危險的”。 等孩子們長大後也會傾向於回避社交。

還有種情況是, 如果父母總是教孩子們不去信任別人(“當心被騙!”),

當孩子們長大後, 他們會習慣性地從負面的角度揣測他人, 覺得別人總是對自己懷有惡意, 進而對社交場合感到焦慮、擔心別人會傷害自己。

此外, 有時候父母會給孩子留下一種印象:“面對面的語言交流未必能清晰地表達自己。 ”這些父母可能彼此溝通不暢, 或者對言語交流懷有無力感、更喜歡用實際行動表達感受。 由於家庭中缺乏言語溝通的示範,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小孩, 可能會回避語言社交, 而更傾向于用行為或是媒介(比如繪畫)進行交流。

(4)

與其他類型的焦慮一樣, 社交焦慮的惡化, 是因為人們漸漸開始恐懼這種焦慮本身。 起初, 我們因為社交場景感到焦慮;但漸漸地, 我們會因為“自己為什麼過度焦慮”本身而焦慮。

設想一下,最開始你進行一個公眾演講,面對底下陌生的人群,你感到手心冒犯、頭暈反胃,你感覺自己大腦一片空白,想不起來該說什麼,最後你不得不中斷演講,去廁所平復你的腸胃。

當下一次你不得不演講時,你擔心自己又會在觀眾面前出醜,於是在演講之前,你就開始緊張:“我可千萬別又想吐,我的肚子要撐住啊。”在這時,你擔心的已經不再是底下陌生的人群,而是不斷地焦慮於“自己可能即將被焦慮襲擊”,這種“對焦慮的焦慮”從而讓你進一步發揮失常,反而印證了你對社交焦慮的擔憂,最終,對焦慮的焦慮逐步加深,形成了負面迴圈。

(5)

那,社交焦慮怎麼辦呢?

一個可能不符合常規印象的觀點:我們未必像自己所想的那樣需要社交。如果從小開始,你就對和人交往感到不舒服,你也可以為自己規劃一種“不那麼必須社交”的生活方式,或是適當地減少社交在生活中的比重,像是選擇較少和人打交道的職業(比如技術型工作)。

而且,不要將“喜歡社交”與“不喜歡社交”看得過於絕對,它們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兩端,在它們中間還存在大量“過渡地帶”。即便是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喜歡社交,也不代表Ta討厭所有類型的社交。比如你可能不喜歡和一群人社交,但是你很享受和幾個人進行“小圈子”聊天;可能你不喜歡和陌生人社交,但是和固定的朋友社交會讓你很舒服;又或者你可能喜歡與人深交、和他人分享更私人的話題,而討厭膚淺地聊天……

即便對於那些認為自己特別“社交無能“的人,也有空間試著探索自己喜歡的社交方式,增加它們在你社交生活中的比重,並減少讓你不舒服的社交情景。

(6)

在過去,有些諮詢師會對社交焦慮者採用“暴露療法”,逐步鼓勵社交焦慮者和現實中的人進行接觸和交流,然而,社交焦慮者往往會因為在接觸中遭人拒絕,而降低對治療的信心。於是,一種採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代替真人的新療法出現了。

在“虛擬治療(Virtual Social Phobia Therapy)”中,諮詢師會事先準備社交相關的虛擬場景錄影,比如公眾演講、與陌生人一起用餐等等。在治療過程中,社交焦慮者在虛擬實境中練習如何與他人閒聊、進行眼神接觸等等。這樣,社交焦慮者既可以進行現實場景的預演,又避免被他人拒絕。在經過“虛擬治療”過程後,人們的社交焦慮程度有了顯著改善(Klinger et al., 2004)。

除了接受治療,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些方法改善社交焦慮。以下是一些tips:

1. 在社交過程中,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人身上,減少對自己的過度關注。如果我們不再總想著“我看起來緊張嗎?”,我們自然會停止擔心自己該如何在社交中做到完美。實際上,他人往往注意不到我們是否緊張,因為他人不會像我們自己那樣花心思關注我們。

2. 檢查我們的“社交焦慮觸發點(trigger)”是什麼?你在哪些場景下會更容易感到焦慮?焦慮時你在想些什麼?社交焦慮有時來自於對結果的過度負面預期。比如,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和別人爭執時感到格外焦慮,是因為擔心“如果我和對方有衝突,Ta會不會不喜歡我”。那麼當下一次你和他人爭執時,你可以在過程中回想一些積極經驗,告訴自己“衝突不代表我們的關係一定會惡化”。

3. 提前為社交作好準備。在參加一個社交場合之前,我們可以儘量提前瞭解場合的主題,或是參與人員的組成。我們可以根據主題或者參與者的背景,提前準備一些能夠聊的話題,例如相關領域的趣聞,近日的熱點等等。想好你的社交目的,如果你打算和一些人深入交流,那麼你需要比較透徹地瞭解相關內容;如果你只是打算進行幾段閒聊,那麼泛泛地準備一些資訊即可。

而有些社交焦慮者表示自己“不會說話”、“往往聊著聊著就會冷場”。建議可以在閒聊過程中,適當地豐富內容的細節。比如當被問到“你住在哪裡?”時,不要只是回答“我住在X社區”,而是擴充細節,像是“我住在X社區,附近有個很大的商場,最近因為XX事件在做宣傳”。他人可能會從這些細節中發現能夠繼續聊下去的話題。

不過也有可能,大可以不必對自己的社交焦慮過分緊張,因為可能十年之後它就不再困擾你。一項針對3000個挪威人、持續了十年的調查發現,在20歲階段感到社交焦慮的人中,有2/3到了30歲時,社交焦慮發生了好轉。研究者說,可能因為20歲階段讓人們感到社交焦慮的事(比如被老闆訓斥、求職時感到尷尬等),在30歲時發生了改變、或變得不再那麼重要(Torvik, 2015)。

此外,如果有人讓你多參與社交,你可以跟他們開玩笑地表示,你不喜歡社交,可能是因為你更聰明哦。2016年的一個研究顯示:對智商高的人而言,社交越多,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越低。這是因為高智商者認為自己有更長遠的目標要完成,而社交會讓他們分心(Li & Kanazawa, 2016)。

不過,如果社交焦慮確實讓你感到困擾,建議你儘快向專業的精神健康工作人員進行求助,考慮服用藥物或/和進行心理諮詢。

以上啦。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Dean, J. (2016). The most reassuring thingyou can say to someone experiencing fear and anxiety. Psyblog.

Klinger, E., Légeron, P., Roy, S., Chemin,I., Lauer, F., & Nugues, P. (2004).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in the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 Informatics, 99,91-119.

Li, N. P., & Kanazawa, S. (2016).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 density,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7(4),n/a-n/a.

Moran, J. (2017). Shrinking Violets: TheSecret Life of Shyn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Seeker. (2014). Good news for people withsocial anxiety. Seeker_Science.

Torvik, F. A., Welandervatn, A., Ystrom,E., Knudsen, G. P., Czajkowski, N., & Kendler, K. S., et al. (2015).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avoidantpersonality disorder: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設想一下,最開始你進行一個公眾演講,面對底下陌生的人群,你感到手心冒犯、頭暈反胃,你感覺自己大腦一片空白,想不起來該說什麼,最後你不得不中斷演講,去廁所平復你的腸胃。

當下一次你不得不演講時,你擔心自己又會在觀眾面前出醜,於是在演講之前,你就開始緊張:“我可千萬別又想吐,我的肚子要撐住啊。”在這時,你擔心的已經不再是底下陌生的人群,而是不斷地焦慮於“自己可能即將被焦慮襲擊”,這種“對焦慮的焦慮”從而讓你進一步發揮失常,反而印證了你對社交焦慮的擔憂,最終,對焦慮的焦慮逐步加深,形成了負面迴圈。

(5)

那,社交焦慮怎麼辦呢?

一個可能不符合常規印象的觀點:我們未必像自己所想的那樣需要社交。如果從小開始,你就對和人交往感到不舒服,你也可以為自己規劃一種“不那麼必須社交”的生活方式,或是適當地減少社交在生活中的比重,像是選擇較少和人打交道的職業(比如技術型工作)。

而且,不要將“喜歡社交”與“不喜歡社交”看得過於絕對,它們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兩端,在它們中間還存在大量“過渡地帶”。即便是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喜歡社交,也不代表Ta討厭所有類型的社交。比如你可能不喜歡和一群人社交,但是你很享受和幾個人進行“小圈子”聊天;可能你不喜歡和陌生人社交,但是和固定的朋友社交會讓你很舒服;又或者你可能喜歡與人深交、和他人分享更私人的話題,而討厭膚淺地聊天……

即便對於那些認為自己特別“社交無能“的人,也有空間試著探索自己喜歡的社交方式,增加它們在你社交生活中的比重,並減少讓你不舒服的社交情景。

(6)

在過去,有些諮詢師會對社交焦慮者採用“暴露療法”,逐步鼓勵社交焦慮者和現實中的人進行接觸和交流,然而,社交焦慮者往往會因為在接觸中遭人拒絕,而降低對治療的信心。於是,一種採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代替真人的新療法出現了。

在“虛擬治療(Virtual Social Phobia Therapy)”中,諮詢師會事先準備社交相關的虛擬場景錄影,比如公眾演講、與陌生人一起用餐等等。在治療過程中,社交焦慮者在虛擬實境中練習如何與他人閒聊、進行眼神接觸等等。這樣,社交焦慮者既可以進行現實場景的預演,又避免被他人拒絕。在經過“虛擬治療”過程後,人們的社交焦慮程度有了顯著改善(Klinger et al., 2004)。

除了接受治療,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些方法改善社交焦慮。以下是一些tips:

1. 在社交過程中,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人身上,減少對自己的過度關注。如果我們不再總想著“我看起來緊張嗎?”,我們自然會停止擔心自己該如何在社交中做到完美。實際上,他人往往注意不到我們是否緊張,因為他人不會像我們自己那樣花心思關注我們。

2. 檢查我們的“社交焦慮觸發點(trigger)”是什麼?你在哪些場景下會更容易感到焦慮?焦慮時你在想些什麼?社交焦慮有時來自於對結果的過度負面預期。比如,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和別人爭執時感到格外焦慮,是因為擔心“如果我和對方有衝突,Ta會不會不喜歡我”。那麼當下一次你和他人爭執時,你可以在過程中回想一些積極經驗,告訴自己“衝突不代表我們的關係一定會惡化”。

3. 提前為社交作好準備。在參加一個社交場合之前,我們可以儘量提前瞭解場合的主題,或是參與人員的組成。我們可以根據主題或者參與者的背景,提前準備一些能夠聊的話題,例如相關領域的趣聞,近日的熱點等等。想好你的社交目的,如果你打算和一些人深入交流,那麼你需要比較透徹地瞭解相關內容;如果你只是打算進行幾段閒聊,那麼泛泛地準備一些資訊即可。

而有些社交焦慮者表示自己“不會說話”、“往往聊著聊著就會冷場”。建議可以在閒聊過程中,適當地豐富內容的細節。比如當被問到“你住在哪裡?”時,不要只是回答“我住在X社區”,而是擴充細節,像是“我住在X社區,附近有個很大的商場,最近因為XX事件在做宣傳”。他人可能會從這些細節中發現能夠繼續聊下去的話題。

不過也有可能,大可以不必對自己的社交焦慮過分緊張,因為可能十年之後它就不再困擾你。一項針對3000個挪威人、持續了十年的調查發現,在20歲階段感到社交焦慮的人中,有2/3到了30歲時,社交焦慮發生了好轉。研究者說,可能因為20歲階段讓人們感到社交焦慮的事(比如被老闆訓斥、求職時感到尷尬等),在30歲時發生了改變、或變得不再那麼重要(Torvik, 2015)。

此外,如果有人讓你多參與社交,你可以跟他們開玩笑地表示,你不喜歡社交,可能是因為你更聰明哦。2016年的一個研究顯示:對智商高的人而言,社交越多,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越低。這是因為高智商者認為自己有更長遠的目標要完成,而社交會讓他們分心(Li & Kanazawa, 2016)。

不過,如果社交焦慮確實讓你感到困擾,建議你儘快向專業的精神健康工作人員進行求助,考慮服用藥物或/和進行心理諮詢。

以上啦。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Dean, J. (2016). The most reassuring thingyou can say to someone experiencing fear and anxiety. Psyblog.

Klinger, E., Légeron, P., Roy, S., Chemin,I., Lauer, F., & Nugues, P. (2004).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in the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 Informatics, 99,91-119.

Li, N. P., & Kanazawa, S. (2016).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 density,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7(4),n/a-n/a.

Moran, J. (2017). Shrinking Violets: TheSecret Life of Shyn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Seeker. (2014). Good news for people withsocial anxiety. Seeker_Science.

Torvik, F. A., Welandervatn, A., Ystrom,E., Knudsen, G. P., Czajkowski, N., & Kendler, K. S., et al. (2015).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avoidantpersonality disorder: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