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第一書記”扶貧記

“自從‘第一書記’來我們村, 路修到家門口, 路燈亮起來了, 音樂響起來了, 歡樂的廣場舞跳起來了, 咱們也要富起來了!”一提起駐村“第一書記”, 同江市向陽鎮同富村的村民都讚不絕口。

村民們說的這位“第一書記”, 就是2015年9月7日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選派到這裡的駐村書記遲秋君。

抓扶貧我們是認真的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永遠難以預測。 來同富村之前, 遲秋君是有一定心理準備的, 可是自小在城裡長大的他, 還是低估了自己將要面臨的困難——

車子一路駛進村裡, 卻根本看不到車窗外的村子到底是什麼樣子,

路上泛起的煙塵足足過了兩三分鐘才消散。 一般村子裡常見的磚房小院, 在這裡少得可憐, 大部分住房還是低矮的泥草房;唯一一條通往村外的路, 是一條“雨天變泥塘、晴天遍地坑”的土路;因為村裡沒有學校, 青壯年人都帶著孩子住在城裡, 邊打工邊陪讀, 戶籍上463人的村裡, 常住居民基本上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路邊大片大片茂盛的蒿草, 給這個邊遠小村更添加了些許荒涼……

然而更出乎遲秋君意料的事情還在後頭:第一次召集黨員開會, 大喇叭裡喊了半天, 可直到沏好的茶涼透了, 才來了兩名黨員。 看著空蕩蕩的會議室, 想起迎接他時村民們熱情的笑臉上疏離的眼神, 遲秋君明白了:大家認為他只是來走個過場,

根本不相信他是真心來工作的!怎麼辦?

“黨把扶貧攻堅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們, 我既然選擇來了, 就要在這裡紮下根, 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做點事。 ”36歲的遲秋君剪掉了自己帥氣的“韓范兒”劉海, 將頭髮理成“板兒寸”, 每天到村民家中, 坐在炕頭上和他們嘮家常。 短短的一個月過去, 他走訪了全村90%以上的家庭, 原來白淨的皮膚曬得黝黑, 文縐縐的語言也換成了淳樸的“屯嗑兒”。

就這樣, 遲秋君迅速拉近了與村民們的距離, 村民們不再客氣地叫他“遲書記”, 而是親切地喊他“小遲”, 或者乾脆叫他“秋君”。 誰家有個大事小情, 都願意找他, 他也願意去管, 他成了村民們的家裡人。

帶頭干支部強是硬道理

“火車快不快, 全靠車頭帶。 ”這個道理遲秋君明白得很。

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支部, 全憑他一個人“單槍匹馬”, 一定是事倍功半, 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遲秋君上任的時候, 正趕上村裡在硬化路面, 因為資金有限, 路面很窄, 遠遠不能滿足村民們出行的需要。 遲秋君和班子成員們一面積極向上爭取資金, 一面動員黨員和幹部帶頭, 義務出工出勞, 自己動手拓寬和平整路面。

連鐵鍬也不怎麼會使的他脫下西裝, 穿上跟村民們一樣的迷彩服, 每天和班子成員們一起, 灰一臉、泥一身地帶頭下工地幹活。 開始時, 一些村民是持觀望態度的, 但看到黨員幹部們幹起活來一個比一個賣力, 也就解開了心結。 就這樣, 班子帶動黨員, 黨員帶動群眾, 上下擰成一股繩,

越幹越起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上級的支持下, 5.4公里長, 主路寬6米、輔路寬4.5米的村路修好了, 人心也聚起來了。

接著, 遲秋君趁熱打鐵, 又和村“兩委”成員帶領黨員打掃活動室、清理田間路和路邊溝、清除亂塗亂畫、安裝路燈、填平文化廣場……同富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成了遠近聞名的優質新農村。

如今, 村民提起村幹部, 無不豎起大拇指:“我們村的幹部真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啊!”現在遲秋君再召集黨員開會, 除了一名完全失聯的黨員, 支部裡的其餘14名黨員無一缺席, 為村裡的“大事小情”出謀劃策。

拔窮根關鍵是找對路

怎樣才能讓大家從“根兒”上擺脫貧困?遲秋君從上任伊始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同富村地廣人稀,

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菜園子, 每年種的菜自己家都吃不了。 遲秋君看到了商機:這種只上農家肥的純綠色蔬菜, 在大城市裡多有市場啊!他決定試試。 可大部分村民都覺得不靠譜, 茄子豆角能值幾個錢?同江都賣不出錢的菜, 賣到哈爾濱能賺著?最終只有十幾戶村民將信將疑地與他簽了協議。

協議也簽了, 菜也種上了,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賣呢?

遲秋君瞄準了“互聯網+”, 他早就看好了這一兩年流行起來的新銷售方式——微店。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專業畢業的遲秋君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蔬菜們精心拍攝了“標準照”, 上傳到網上, 並給它們起了非常文藝的名字——“春韻秋晟綠色農家小園菜”。 2016年7月, 遲秋君在“朋友圈”裡發出了第一條銷售訊息, 之後便一發不可收。

從7月中下旬到9月末,遲秋君和村民們每天半夜就起床,把成熟的蔬菜打好包裝,送到開往哈爾濱的客車上。就這樣,通過遲秋君的“朋友圈”,遠在同江一個邊遠小村莊的蔬菜,淩晨從地裡採摘,當晚就能端上哈爾濱人的餐桌。雖然每家只增收了千元左右,不是很多,但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很多沒有簽協議的村民都有了加入種植小園菜隊伍的打算。

賣菜畢竟還是有季節性,致富也不能只靠這一條腿走路,必須多點開花。同江的赫哲族魚皮畫獨具特色,而村裡的孫海玲就掌握這門手藝,遲秋君和村委會以此為基礎組織村民成立了魚皮畫與手工藝品工作坊,在網上銷售魚皮畫等;村裡有種植大豆的傳統,他們引進資金開辦了笨榨豆油廠,豆油豆餅都可以增收;一些村民外出打工,家中的住房常年閒置,村裡就把房子租下來,收拾一番後在網上推出“民宿火號”,發展小型的鄉村旅遊……下一步,遲秋君和村“兩委”打算繼續發動村民,擴大小菜園的數量和規模,讓“春韻秋晟綠色菜園”成為村民精准脫貧的利器。

來同富村一年多,遲秋君播下了一顆顆致富的種子,雖然目前都只還是“小苗苗”的狀態,但遲秋君相信,只要用心澆灌,“小苗”定會長成參天大樹,碩果累累。

之後便一發不可收。

從7月中下旬到9月末,遲秋君和村民們每天半夜就起床,把成熟的蔬菜打好包裝,送到開往哈爾濱的客車上。就這樣,通過遲秋君的“朋友圈”,遠在同江一個邊遠小村莊的蔬菜,淩晨從地裡採摘,當晚就能端上哈爾濱人的餐桌。雖然每家只增收了千元左右,不是很多,但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很多沒有簽協議的村民都有了加入種植小園菜隊伍的打算。

賣菜畢竟還是有季節性,致富也不能只靠這一條腿走路,必須多點開花。同江的赫哲族魚皮畫獨具特色,而村裡的孫海玲就掌握這門手藝,遲秋君和村委會以此為基礎組織村民成立了魚皮畫與手工藝品工作坊,在網上銷售魚皮畫等;村裡有種植大豆的傳統,他們引進資金開辦了笨榨豆油廠,豆油豆餅都可以增收;一些村民外出打工,家中的住房常年閒置,村裡就把房子租下來,收拾一番後在網上推出“民宿火號”,發展小型的鄉村旅遊……下一步,遲秋君和村“兩委”打算繼續發動村民,擴大小菜園的數量和規模,讓“春韻秋晟綠色菜園”成為村民精准脫貧的利器。

來同富村一年多,遲秋君播下了一顆顆致富的種子,雖然目前都只還是“小苗苗”的狀態,但遲秋君相信,只要用心澆灌,“小苗”定會長成參天大樹,碩果累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